【院长论衡】韦路:打造传媒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镜鉴工作室 Author 韦路
【全文共339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院长论衡
韦路:打造传媒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作者:韦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源于1922年之江大学创办的新闻科,始于1958年杭州大学新闻学系,创建于2006年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在首任院长徐岱教授、继任院长吴飞教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数载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传媒教育重镇,成为拥有4个教学系、5个研究所、2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的跨学科建设高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近三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浙江大学位居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全球前150名,在上榜的中国大陆高校中名列前5。身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当然,在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传媒发展剧变转型的当下,学院也面临不少的挑战。在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如何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新一届管理团队和全院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浙江是一片创新的沃土,浙大要成为中国创新的引擎。最近,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出资打造之江实验室,对标世界一流、突出浙江特色,将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灵魂”,成为汇聚全球科研人才的开放型创新基地。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新任院长,我的愿景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媒创新创业的人才摇篮、科研引擎和智库基地。
遵循十六字建设思路
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将遵循“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交叉取胜、主流引领”的建设思路,紧扣我国传媒领域的重大问题与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利用综合交叉优势,打造一支对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深入研究力、影响力乃至领导力的高水平学术梯队,深化政产学研用相融合,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贡献一流思想,作出一流贡献,使学科总体水平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创新驱动。秉承“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以创新为核心理念,驱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院要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全媒体创新人才。这不仅是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创新成为学院的一种文化,甚至成为学院的基因。
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始终将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科发展之本,努力构建四个课堂的创新教育生态圈,加强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的建设,增进与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研究院的互动,探索全媒体创新人才培养的浙大模式,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交叉取胜。继续发挥浙江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现有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交叉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与计算机学院、控制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建交叉研究中心,以培养交叉学科博士生为主,向硕士和本科阶段延伸,力争在国际传播能力研究、网络传播平台研究、全球传播战略研究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
主流引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科在主流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推动交叉创新的同时,始终重视学科基础的夯实。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本学科核心研究领域潜心探索,扎实钻研,打造学术精品,贡献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公认、国际领先的一流学科。
探索五位一体发展路径
在以上十六字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五个方面出发,汇聚优质办学资源,选择合理发展路径,力争使学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全球传播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浙江大学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学院要继续发挥浙江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现有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交叉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学院现有一个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传播学、电视电影与视听传播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美学二级学科,同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密切合作关系,在发展全球传播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未来,将围绕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目标,重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研究、网络传播平台研究、全球传播战略研究等三个核心研究领域的发展,力争在上述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
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优势特色交叉创新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基础理论重大突破,整合各相关学科资源,重点打造国际传播能力研究、网络传播平台研究、全球传播战略研究等3个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大力引进和培育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科骨干,加大非华裔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优化现有教师结构,推动学科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广电集团之间的人员互聘交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于一体的一流师资队伍,孵化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形成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学院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创新成为学院的一种文化,甚至成为学院的基因。例如,进一步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创新教育,如实践导师、竞赛导师、SRTP导师的绩效比例,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提高创新性应用项目的评价比重,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重视立德树人,探索传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要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担当的传媒创新人才。这不仅是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信息传播为中心的整个信息社会的需要。学院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境内实践,加强“第四课堂”的海外交流,构建全过程的创新教育生态圈。充分借助教育部浙江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培养体系,健全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知识图谱,在夯实通识教育基础的前提下,明确专业教育的目标与路径,特别强调口语、写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批判思考、研究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交叉学科理论与知识的学习,真正体现浙江大学传媒专业学生宽基础、强专业、懂交叉的培养特色。建设20门核心品牌课程,在课程大纲、参考文献、案例资源、翻转教学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继续加强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的建设,增进与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研究院的互动,探索传媒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浙大模式。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传媒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发展平台。稳步推进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继续深化“五个一”工程,重点打造浙大-宾大-威斯康星铁三角,办好三校合作的英文季刊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以及围绕该刊组织的“传播与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三校合办的“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争取在3-5年内使该刊成为SSCI收录期刊。以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为平台,与两校开展全球传播领域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该优势特色学科的学术水平。积极参与浙大-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学院在海宁国际校区的立项和建设工作,整合学院国际汉语教育等相关专业资源,与柏林自由大学共建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学”本科专业。继续拓展与UCLA戏剧电影电视学院的合作。与此同时,继续办好《中国传媒报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China Media Research三份学术刊物。
深化部校共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继续发挥浙江省部校共建“1+X”模式中“1”的示范作用,统筹整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有关新闻单位的优势资源,带动省内部分专业设置对口、教学基础较好、学生规模较大的新闻院系的发展,将浙江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院长论坛拓展为浙江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联席会议,加强省内共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推动形成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落实部校共建研究基地建设,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融合时代的传媒转型与发展,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全球传播等重大议题展开研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传媒行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决策参考。深化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学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业界提供策划、咨询和业务,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传媒研究智库,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全体师生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我相信,只要浙大传媒人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武汉大学出版社,第600页~603页。
文字|韦 路
编辑|管天浩
图片|网 络
审核|陈薇 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