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伊始,许继峰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纪录片《西泠印社》的几组海报,多样化的宣传营销模式、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一千零一夜”的宣发构想,以及许继峰关于打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人文类纪录片与自然类纪录片、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期许,将同学们带入了纪录片创作与发行的过程,也将现场所有听众引入了西湖边、孤山上令人神往的金石世界。
许继峰谈到,《西泠印社》前后四年,于他而言,便仿佛再次历经大学,收获无数,而纪录片仅仅是其中一项作业而已。在正式开拍之前,他与团队进行了一年的筹备工作,探访孤山,联系拜访受访者,挖掘叙事逻辑与拍摄框架。历经漫长的准备,最终,他与团队以锦鲤的视角,阐述孤山上绵延百年的文化故事。长寿又象征祥瑞的锦鲤,洄游于孤山的泉眼之中,串起跨越百年的两段时空,是《西泠印社》纪录片叙事的最好见证。
关于《西泠印社》这部纪录片的内核,许继峰表述为“君子的刀法”。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纪录片文本撰写者当属司马迁,兼具叙事手法与君子风度,是一诺千金的君子价值观的最高体现。在《西泠印社》第一集中,便展示了三个关于托孤的小故事,当权者要将孤山并入中山公园,先人前辈面临这一重压,依然面不改色。如此呈现,便也是纪录片对精神内核的致敬。
许继峰坦言,在《西泠印社》的影像表达上,自己与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影像创新的欲望,而将重心放在了人文内核,以影像作为构建传递人文内涵的解决方案。例如,《西泠印社》之中有多处表现时空交集融合的影像手法,这正是出于许继峰在筹备过程中拜访多位篆刻家的经历,他发现篆刻家面前多有一面镜子,镜面里外映射着两个世界,也便由此构思了两个时空沟通的影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