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52期 | 纪录片创作:《西泠印社》创作谈

11月27日下午,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52期“《西泠印社》创作谈”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大楼105室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我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许继峰,他198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是国家一级导演、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曾任首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评审团成员、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复评评委,2004年获全国第四届“百佳电视艺术家”和浙江省“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作品《风雅钱塘》《水中的芦苇》《穿越地球之巅》《四季西湖》等屡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他执导了“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孤山路31号》《西泠不冷》《西泠印社》,其中《西泠印社》正在浙江卫视播出。



     讲座伊始,许继峰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纪录片《西泠印社》的几组海报,多样化的宣传营销模式、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一千零一夜”的宣发构想,以及许继峰关于打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人文类纪录片与自然类纪录片、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期许,将同学们带入了纪录片创作与发行的过程,也将现场所有听众引入了西湖边、孤山上令人神往的金石世界。


     许继峰谈到,《西泠印社》前后四年,于他而言,便仿佛再次历经大学,收获无数,而纪录片仅仅是其中一项作业而已。在正式开拍之前,他与团队进行了一年的筹备工作,探访孤山,联系拜访受访者,挖掘叙事逻辑与拍摄框架。历经漫长的准备,最终,他与团队以锦鲤的视角,阐述孤山上绵延百年的文化故事。长寿又象征祥瑞的锦鲤,洄游于孤山的泉眼之中,串起跨越百年的两段时空,是《西泠印社》纪录片叙事的最好见证。


    关于《西泠印社》这部纪录片的内核,许继峰表述为“君子的刀法”。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纪录片文本撰写者当属司马迁,兼具叙事手法与君子风度,是一诺千金的君子价值观的最高体现。在《西泠印社》第一集中,便展示了三个关于托孤的小故事,当权者要将孤山并入中山公园,先人前辈面临这一重压,依然面不改色。如此呈现,便也是纪录片对精神内核的致敬。


     许继峰坦言,在《西泠印社》的影像表达上,自己与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影像创新的欲望,而将重心放在了人文内核,以影像作为构建传递人文内涵的解决方案。例如,《西泠印社》之中有多处表现时空交集融合的影像手法,这正是出于许继峰在筹备过程中拜访多位篆刻家的经历,他发现篆刻家面前多有一面镜子,镜面里外映射着两个世界,也便由此构思了两个时空沟通的影像体系。



许继峰提到,现阶段,西方关于纪录片方面的教育与审美标准在业界成为主流,而中国的纪录片导演应该在此之上,拥有属于本民族的美学取向,并通过纪录片展现表达。


在讲座的最后,许继峰寄语纪录片工作者,要长短结合、快慢结合、高低结合、虚实结合、里外结合,兼具对作品的长期规划与新媒体灵活传播,结合长期沉淀与灵感爆发,构建哲学与美学上的顶层设计,以微观视角切入,并兼顾导演本职与市场视野、全流程管理能力,在当代的传播背景之下,“做个拿着智能手机的司马迁”





文案 | 邵蕴楣

排版 | 符安妮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杭举办

2. 问学·讲堂 | 《西泠印社》创作谈

3. 新知治学 | 我院周睿鸣老师的文章在2019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中荣获“优秀论文”

4. 浙大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51期 | 影视剧创作:素材整理与艺术构思

5. 新知治学 | 我院李东晓老师的文章《界外之地:线上新闻“作坊”的职业社会学分析》荣获“优秀论文”

6. 问学·讲堂 | 电视剧创作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