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浙江社科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在杭举办
2020年12月19-20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大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延安大学、《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浙江省美学学会承办,杭州乾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基金支持的“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浙江社科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国际学术论坛结合了线上直播,为来自中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俄国、澳洲、德国、比利时等多国研究者们提供了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美学议题的平台。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延安大学副校长王刚、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分别发表致辞。在疫情、后疫情时代,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更加需要全球艺术与美学研究者们针对新现象、新问题加强交流对话。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美学建设正走向新征程。
本次论坛中所讨论的议题呈现出了鲜明的当代性。这首先聚焦于中西方视角中的当代美学话语建构的问题。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卜松山(Karl Heinz Pohl)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美学之路,提出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中摆脱西学影响下的“自我殖民”、实现文化意义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阿列西·艾尔亚维茨曾提出“中国美学有必要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吗?”面对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美学话语建设的质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别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王建疆以别现代理论回应道:“中国美学何时才能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呢?”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则退一步,认为西方理论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美学话语建构,需要完成从“世界与中国”到“世界的中国”这一视角的转变。
不少学者深耕当代土壤,直面中国大众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实践。浙江大学王杰教授提出以当代电影为例,探索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尝试提炼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从而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北京大学彭锋教授分享了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在基层乡村工作中的审美政治,提出应当研究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艺术实践现实。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提出了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方法。延安大学刘鑫副教授指出了当前延安文艺制度研究中的问题,认为应当走出对文艺制度理解的思维困境,思考人们如何形成建立自身文艺的智慧模式。
同时可以看到,当代美学回归感知经验、当代艺术走向公共参与已成为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的新趋向。阿诺德·柏林特在发言中回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激进艺术运动以及近50年活跃的艺术实践与新兴美学观念,提出艺术活动可以是非审美的、美学价值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人体以及感觉知觉本身,呼唤一种整合广泛审美价值与感知的新美学。范德堡大学教授卢兹·科普尼克(Lutz Koepnick)提出“慢速美学”作为应对当代加速经验时代的应对策略。科克大学研究院柯里尔(German Gil Curiel)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了从视觉图像到音乐的跨媒介知觉。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也提到感知的重塑与改写应当是理解当代美学的重要切入口。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人们的审美感知不断被塑造,超越简单化批判的、对数字技术的积极性思考构成了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新挑战。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泰瑞斯·米勒(Tyrus Miller)论述了斯蒂格勒的技术观,认为应当更多地探索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美学关系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中央党校教授、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范玉刚教授提出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上海交通大学石甜以苗族芦笙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
广泛的跨学科性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政治美学、神经美学、经济美学、审美教育等。在政治美学框架下,西悉尼大学教授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论述了通向政治历史的习性之路。习性既可以帮助人们在重复中构成积极的行动轨迹,又可能使人们在重复循环中沉溺于常态。这种差异性源自于习性如何与个性中的易变因素相关联。英国开放大学德里克·马特维斯(Derek Matervers)教授指出了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中的社会美学转向,呼吁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调查研究与美学正义。澳门大学教授马里奥·文宁(Mario Wenning)分析了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中江湖的政治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政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提供养分与活力。吉林大学李龙教授分析了源自本雅明“当下性”思想的第三种意义上的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麦永雄论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文论的三大维度。苏州科技大学廖雨声以感知、技术与解放为关键词,阐述了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政治学。南京师范大学李永新辨析了本雅明、阿尔都塞和朗西埃对布莱希特“艺术生产”理论的三种不同解读。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从治理美学出发探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政治的发展新向度。云南大学向丽教授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怀旧、乡愁与乌托邦的三重向度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乡建”中的审美治理问题。
神经美学研究的引入也是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神经美学之父”、伦敦大学学院泽基(Semir Zeki)教授从神经美学切入回应了美与美感的共同性问题。对美的感知、体验的生理学基础证明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量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俊进一步阐释了泽基的人脑-艺术契合论,艺术遵循大脑的运行方式,都具有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追求恒定性的特性。吉林大学孟凡君则创造性地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阐释了《诗经》《雅歌》的认知情感模式。
美学经济时代,审美资本主义持续受到学者关注。南澳大学教授贾斯汀·奥康纳(Justin O’Connor)辨析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混用,强调文化在文创产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回溯了“资本”概念与资本研究的历史,阐述了审美资本主义为当代马克思批判理论与当代理论带来的重要启示与新的课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山大·彼得罗夫(Alexander Petrov)介绍了经济社会学视阈下经济美学研究的基本议题。
审美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全民美育的时代召唤在此次会议中也有所体现。杭州师范大学石然、翁宇对苏霍姆林斯基审美教育思想进行了解读;广西民族大学范秀娟以“非遗进课堂”为案例阐述了民族审美教育的仪式化实践。
最后,新冠疫情开启了另一个时代主题。英国卡迪夫大学海科·费尔德纳(Heiko Feldner)教授以漫画的方式设想了资本主义的三种神话,试图用视觉化的未来视点来思考从柏林墙倒塌到新冠肺炎以来的这段历史。大连理工大学韩振江教授论述了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对紧急状态、生命政治和共同体的思考。面对超越政治体制的流行病,全球共同体的问题才真正为人们所关切。
12月20日,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落幕。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和长江学者、求是特聘教授王杰进行了闭幕式致辞总结。徐岱教授对青年学者给予厚望,强调美学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呼唤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视角。王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会议展现了多元化的方法与立场,青年学者表现亮眼,在审美伦理、审美教育等问题上都表现出了中国新一代美学学者的学力与眼光。
转载自 | 马美研究
文案|高琼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 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传媒与国际交流分会换届会议在京召开
2. 我院联合举办2020中国数据内容大会 《2020中国数据内容发展报告》发布
3. 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五十三期 |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分享
4. “智媒时代的现实探索与未来想象”国际研究生论坛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