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院2018级广告学本科生赵子健同学负责的“麻辣数据——以科技创新赋能数据标注”团队荣获“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项目金奖。
项目灵感如何诞生?项目意义落于何处?团队组建与磨合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听听属于“麻辣数据”的故事。
<<<团队介绍>>>
团队名称
麻辣数据——以科技创新赋能数据标注
团队负责人
赵子健
团队成员
林群书、邓千一、段雨晴、王逸安、王诗雨、李欣芮、陈沛、王梓旭、王俊翔
指导教师
章方铭、郑刚、任帅
团队介绍
“麻辣数据——以科技创新赋能数据标注”团队由传媒、计算机、经管等多个学科背景的同学共同组成,其研发的数据众包平台能够智能调度全网有闲散劳动时间的网民,在平台算法的支持下高效高质地完成数据标注、数据复核等任务,从而为人工智能公司、科研院所等提供数据定制、成品数据集商城和数据生产SaaS平台服务。解决了传统数据定制方案速度慢、质量低、价格贵的痛点。
<<<诞生于实践,挑战中潜行>>>
Q1
项目的亮点有哪些呢?
王俊翔:”麻辣数据“研发的数据众包平台能够通过自研算法,将全网有闲散劳动时间的网民集合起来,利用移动电子设备,通过网页、微信小程序以及 App 高效高质地完成数据标注、数据复核等任务,其差异化定价能实现标注任务的合理拆分,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除此之外,项目在残障人士就业、专业技能变现、辅助学生就业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Q2
项目点子如何萌芽,并孵化出如今的规模?
王梓旭:发现一个好的创新创业点子,需要我们对行业痛点有较深刻的理解,了解的途径可以是个人的社会实践,也可以是各种渠道的资料调研。
具体到麻辣数据项目上,我们的项目创始人林群书一直扎根于计算机数据处理领域。他在实习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供机器模型学习,这些数据仅靠单人完成需要数月时间。通过咨询老师和研究行业报告,他发现这类繁琐的工作在多个领域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社会效率。因此,他萌生了打造“一站式数据推进器”的想法。
从最开始的想法到落地再到如今的规模,麻辣数据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扶持。浙大鼓励“基于创新的创业”,我们的指导老师也在技术、资源和创业经验上提供巨大的帮助。学校则为我们提供创业场地的支持,还经常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的比赛,以及建立奖项等激励政策,也为项目冷启动(指项目从立项到上线,再到快速成长前的时期)缓解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Q3
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挑战吗?又是如何克服的?
王梓旭: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分为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两个方面。
外部挑战首先是同行业竞争激烈。近几年来AI领域发展确实很好,AI模型学习所需要的各类优质数据集也自然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竞争倒逼我们思考突破传统数据生产方式,提出“众包+AI辅助生产”新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另一个挑战则是在社会数据隐私保护意识提高和互联网企业对自身数据围城圈地下产生的,那就是数据的来源与合作伙伴的拓展。
内部挑战主要体现在时间管理上。毕竟学生创业,不可能完全丢掉学校里的课不管,如何平衡创业与学业,是每个想要或正在创业的同学应该事先思考的问题。
Q4
面对外部挑战,如何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呢?
王梓旭:比如在数据资源方面,我们处于冷启动的时候,资金和资源并不是很充足,所以我们就不会进行一些很大的项目招标。通过自我分析,我们找到了“学生创业,立足高校”这一突破口,积极与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进行合作,不断积攒实力,再通过老师或者项目背书,获得更大更好的项目资源和合作伙伴,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众志成城,海阔天空>>>
Q5
在实现麻辣数据项目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团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邓千一:麻辣数据早在2018年11月就已经成立,一路走来,不仅项目在不断推进,团队也在不断成长。随着项目的逐步发展,各个阶段都会遇见新的问题和挑战,而我们的团队就是在这些困难中逐渐成型的。把团队变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根据项目推进的实际需要,由负责人牵头,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和项目经历的同学逐渐参与进来,来自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团结在一起,用更加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解决方案。
Q6
团队在协调运作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邓千一:遇到过。我们是一个学生创业的项目,大家都有学业、工作上的压力,有时时间很难协调,但我们也努力做出调整,比如一般在周末或晚上才展开讨论,并且尽量避免冗长的会议,注重效率。我记得有几次紧急的讨论和对接是在高铁上或者深夜进行的,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地一起熬夜工作,相互激励,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经历。
另外,我们是一个团队,内部的磨合和沟通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在团队成员较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分部来合作和协调工作的,有些专门负责技术,有些专门负责项目运营和美工,有些专门负责路演,还有一些负责财务。具体的分工并不是单纯按照大家的专业背景,个人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Q7
团队中的指导老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邓千一:指导老师们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比如给我们介绍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前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世之道。在决赛之前,老师也多次指导我们的项目内容,并且在精神上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镞砺括羽,砥砺前行>>>
Q8
创赛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什么驱使你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优秀的学生创业者?
赵子健:可能是因为我天生就喜欢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萌生这个项目的想法之初,我参加了许多小型比赛。一开始我也不成熟,但是在这些小型比赛中,我的视野逐步开阔,思路逐步厘清,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许多锻炼。
这些比赛打下来,我发现项目确实是可行的。类似于把一个大的目标拆分成许多个周期的、短期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地去证明该目标可行,如果可以证明目前在局部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台阶上再往上走;如果有一个部分在现实的验证下并不可行,那么这一部分就要进行局部的微调。虽然我们的项目呈现出来的是一系列连续性的环节,但其实每一个中间的实现路线都进行了微调。所以,把宏观的东西拆分成一个个局部的话,目前来看,每个步骤都是可控的了。
Q9
在这次创业经历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赵子健:我个人觉得最大收获是丰富人生经历。许多浙大的毕业生都可以在阿里、网易、腾讯等公司拿到一个很好的offer。而创赛提供了不一样的路径:如果创业成功,我们可能就有了新的人生道路;如果创业失败,我们就多了一段经历。比起直接去企业就业,我觉得能有这样一段不一样的经历也是十分不错的。
王梓旭:在比赛过程中,首先收获的就是认识到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另外就是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同于我们在学校里上的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创赛给了我们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创新创业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一个好的idea也需要不断的磨合、反馈和调整来实现,看起来不错的小想法或许并不能一直贯彻到底。
邓千一:我觉得这段宝贵的经历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从八月份省赛一直到今天,我个人成长了很多,也认识到了很多很优秀的同学。不管是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专业认知,还是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都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