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学·讲堂|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58期:认识非洲:从刻板印象到媒体交流

10月18日下午,由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58期“认识非洲:从刻板印象到媒体交流”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大楼105报告厅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前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驻卢旺达大使,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展。对话人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勇老师。




从学生到外交官

舒展分享道,中联部的翻译与外交部“直译”的方式不同,需要深入到思想层面,更要关照到“人”际关系,实时翻译可能存在断章取义的风险,所以在翻译时,工作人员往往会滞后几分钟,用这几分钟好好揣摩对方的意思;而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术语(如“辩证法”),更需要大量阅读外国专家翻译的中国著作积累词汇,说“让外国人听得懂”的话。由于没有上完中学就去插队,单学了外语而缺乏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系统化知识,舒展的开始格外艰难,也正是在这种艰难中,他下定决心,厚积薄发,翻阅大量英文版官方文件、系统补习相关领域知识后,舒展顺利通过了选拔考试——从此,大使之路在舒展脚下渐渐明晰



用实地经验推翻刻板印象

中联部的吴学谦同志曾于1977年告诉舒展等人:“全国搞非洲研究的(人)不到两百。”而如今,舒展认为,真正研究非洲的人依然不足两百。人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来源于自身对非洲的不了解,或是尽管从书中获得了对非洲的认知,却忽视了这些书籍的局限性:许多书由欧美传教士或身在象牙塔中的研究者撰写——没有亲至非洲,无法认知最真实的非洲。比如,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卢旺达人民是懒惰的,原因在于中国专家已传授“抛秧”技术后,他们仍不愿意种植水稻。舒展解释,这是由于稻米不符合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因此他们不愿意种植。而当福建农林大学将蘑菇种植技术教给卢旺达人民后,他们却勤勤恳恳地照顾着这“一天需要照看四五次”的蘑菇种植业。由此,深入到实地,才能推翻顽固多年的刻板印象。舒展用大使的身份,向听众传递了更真实的非洲。




中国传媒在非洲

舒展提出,非洲人民多从事农业劳动,身处田地的时间更多所以在非洲,广播的发展潜力其实是最大的。在非洲,广播本身确实也比电视、电影发展得更好。而在视频传播方面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网红李子柒,她在非洲的知名度相当高。因此,广播剧、短视频是媒体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两大元素。


担任大使期间,舒展组织过多次电影放映活动,播放的影片有《云水谣》《宝莲灯》等。据他观察,非洲人民对中国战争片的喜爱度非常高。舒展为将国内战争片引入非洲做过大量努力,例如寻找非洲当地的知名电影演员为中国影视剧配音以提高观感等。多年的放映经验以及在影片引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告诉舒展,引入影片之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才不会误触非洲人民的痛点,也不要将价值观刻意或强行地传达给非洲人民;同时,舒展也对国内电影的评价体系做出了思考。综合这些经验,舒展认为,中国与非洲,要更多地谋求共同发展。



文 | 张可树

排版 | 孙晨怡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问学·讲堂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鞠萍谈《春晚》以及从《七巧板》到《大风车》的成长故事

2.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59期 |央视《夕阳红》《与你同行》主持人张悦谈主播语言素质与主持艺术的现场示范

3.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自习室使用管理须知

4.问学·讲堂 |认识非洲:从刻板印象到媒体交流

5.关于举行首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十佳校园记者评选活动的通知

6.问学·讲堂 | 央视《夕阳红》主持人张悦谈互动直播时代主播的语言素质赋能暨播音主持艺术的示范表演与现场辅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