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使命愿景大讨论(一) | 听听传媒师生怎么说

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浙江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传媒学院师生深入研讨新发展阶段的使命愿景,以及使命愿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维度的具体体现,明确时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奋进力量,共创新的辉煌


韦路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浙大传媒人的使命愿景就是培养“四个更加”的卓越传媒人才:更高站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政治家办报”优良传统;更深底蕴,打破“新闻无学”的学科偏见,涵养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建构交叉汇聚的知识体系;更广视野,把握全球格局,强化国际视野,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思考未来人生规划;更全发展,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就新时代的卓越传媒人才。



王庆文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的关键时刻,作为浙大人应该明确更远大的使命愿景,肩负走在前列的新担当,大力培养新闻传播时代新人。


面对全球治理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要加强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也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国情,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知晓国际前沿知识和最新传播科技理论和方法,体味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关切,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将西方传播理论以及传播要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在理清西方学术脉络、借鉴中外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叶建英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培养有格局、有眼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愿景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景,也就是目标、蓝图;使命,就是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去实现这个愿景。大学愿景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浙江大学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学校整体要达到世界顶尖大学水平。我认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要与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要根据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面向”的导向,培养有格局、有眼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的走向。学校、学院要在建平台、创途径上下功夫,为青年学子拓宽眼界、提升格局创造条件。要实现开门办学,不仅面向国内学界、业界,也要面向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培养有格局、有眼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



洪宇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双专计划”专聘副院长

新媒体全球数字传播肩负着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新发展格局乃至人类文明新样式的历史使命。就大学的使命愿景而言,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并且面向新文明观、新发展观、新型全球化,着力于人才培养、思想创造以及实践创新,以此引领出一种具有中国立场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的传播交往新范式



林玮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副主任

“使命”和“愿景”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词,前者在先,带有某种责任感;后者紧随,它是责任感所必然产生的目标指向。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学的使命已经不再仅限于培养合格的公民,更非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螺丝钉”。它需要把一份与人类命运紧密关联的责任,注入学生的价值观之中,使他们成为“胸怀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学的愿景也不再仅是为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它还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精准的对标,融入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中。


大学要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还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智慧与策略。它不仅是人才的高地,更是人才价值观、视野和认识论锻造的核心。它使创新型人才具有爱国之心,也使爱国者拥有创新之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大学的使命和愿景应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浙大故事”,在校园内外、在全球视野中都得到讲述与彰显,得到呈现与尊敬。



赵瑜佩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浙江大学是实现科学家自身使命的平台,是承载文化传承沉淀的平台,是科学求是创新的平台。浙江大学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新青年引领学科引领社会引领世界,服务祖国服务科学服务人类



徐阳波  新闻与传播专业2020级硕士生

一流”大学要构建特色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我院还应继续以新闻传播学科为支撑,构建大传播学科格局,持续推进跨学科协同研究、教学、实验、智库建设,深度激活学科交叉融合的引导力与创造力。夯实文、史、哲、数学的基础学科培养,积极对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技能与学术训练,加强智能媒介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使得人机接口训练成为传媒学院本、硕、博学生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与创新思维。借此契机,在学科交叉中开拓同学们的视野,在实践锻炼中强化传媒人的本领,真正成为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郑俊磊  新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新发展阶段,媒体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学院应当通过课程设置、讲座组织等方式,多鼓励、引导学生走向舆论引导的官方阵地。作为国内一流高校,我校有着极为丰富的校友与社会资源。媒体作为党与人民的喉舌,其行业实践与社会、人民群众密不可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院可以在学科培养方案上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学期课程和假期的校外实践。例如可以增强校友与在校生的联系,这样学生得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前感受职业氛围,校友又能作为在校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与指路人。同时,我们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平台资源,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入大众,提升专业能力和社会奉献意识。




排版 | 孙晨怡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委员会完成换届工作

2.启真求是媒介圈 | 第一期:城市、媒介和艺术

3.问学·讲堂|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58期:认识非洲:从刻板印象到媒体交流

4.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完成换届工作

5.新知治学 | 林玮:《“算法一代”的诞生:美育复兴的媒介前提》

6.问学·讲堂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鞠萍谈《春晚》以及从《七巧板》到《大风车》的成长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