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明:数字时代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数字时代的媒介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古今媒介演变则是观察与体认这一话题的重要入手点。11月10-12日,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会聚研究计划、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数字沟通”杭州对话(2022)在杭举行,本届“杭州对话”的主题即是“媒介文明:数字时代的回顾与前瞻”。本届对话邀请到多位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围绕媒介文明的巨变,深入探讨、评估媒介文明的历史沿革、现时境况以及未来趋势。
“数字沟通”杭州对话的召集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表示,数字文明与媒介演变是各学科都关切的重要话题,而不同学科的碰撞构成了“媒介文明”的直接显现,杭州对话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畅所欲言,以求是而启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他提出,媒介研究要应对当代,尤其对当前所处的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有深刻的把握,“杭州对话”意在建构一个超越传统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新话语平台,以回应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
开幕式后,首场论坛即刻进行。浙江大学孙周兴教授以《数字存在论》为题,对数字存在的形式科学的起源做了纵横古今的哲学考辩。在他看来,从数之学到普遍数理、从普遍数理到数字存在有一个潜在的思想谱系。而在技术统治的当代,生命简化、存在的抽离,尤其是个体自由的守护,将成为媒介文明关切的重大问题。
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做了题为“人与万物共在:媒介尺度与数字文明”的报告,从个体感知、社会运作、主体演变三个方面,讨论了万物互联时代人与物的连接与融合,以此展现媒介尺度中数字文明的基本样貌。
第一场主旨发言之后,与谈人浙江大学黄旦教授认为,孙周兴教授将数字存在定义为数据当中通过数字和数字关系而得到形式化表达的存在样式,他经由哲学研究路径为数字文明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轮廓;孙玮教授则阐发了人和物之间媒介化的生存或者中介化的机制发生了何种变化,从而推动了文明形态的变化,两人的观点及其张力很好地激发了后续的讨论。李红涛教授进一步就数字社会的提出,对数字社会的讨论应该回落到人的行动和人周遭的世界上。在数字时代,如何续写人类文明史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思想问题。
第二场对话由复旦大学陈广宏教授开启。陈广宏教授以《说部、说丛勃兴与中晚明知识生产型态》为题,仔细讨论了中晚明时期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尤其对雕版印刷媒介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系统化变化展开深入剖析,深刻讨论了媒介变革对日常生活、中国社会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建华教授的发言则以《晚清小说与媒介考古》为题,对晚清小说这一历史形态做了一种前瞻性的回望。他强调,将物质性与多媒介性运用到晚清小说的研究中,凸显媒介考古的学理性,可以看出在晚清小说中,一种新的实证或科学主义世界观正在出现,而有关传统的记忆常以潜意识或梦幻的方式表现出来。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黄旦教授以早期《申报》上的诗歌刊载为个案,讨论了晚清传统文人的转型问题。在他看来,报纸雅集不是创造了一种通俗文学,而是报纸这一媒介使得文学的通俗化成为可能。报纸和诗人出于各自不同动机,互相交织在了一起,既生产了报纸,也形成了报纸文人。由此,现代媒介介入且扰乱了传统文化生态,传统四民社会岌岌可危,文人雅士不得不重新辨析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
第二场讨论与谈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表示,媒介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形式,也改变了传播的内容,包括审美形式、叙述形式,都在媒介变革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媒介因素应该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会使“史”与“真”的距离缩小,使人们的思考更加深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藜教授则表示,他所理解的媒介涉及到自身的连接、转化、生成,同时也涉及到不同媒介之间关系的扭结。这种扭结需要回复到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去,在不同的实践场域中审视其特殊性,这是媒介文明的重要学理依据。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叶飞教授就上述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说,知识生产环节的改变会对今后的阅读带来深刻影响,如阅读体验的加速、阅读环节的变革,特别是媒介技术迭代中技术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媒介文明研究予以深刻思考的。
第三场讨论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围绕《数字世界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技术中立与否、效率与公平如何更好兼顾、人和智能机器之间如何分工,是数字世界的三个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有跃过明天、直抵后天的勇气。
随后,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以《数字奇观及其规训》为主题,深入、细致地考察了当代媒体文化。他认为,奇观通过例外来使正常现象合法化、抽象化、去历史化,让人趋于赞同和认可。而数字媒体的奇观化之后,人们从奇到观、奇生产观、无奇不观、越观越奇、奇规训观的演进线索非常清晰。他认为奇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取消人的思考,只留下当下感知。
与谈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认为视觉的本质实际上在视觉之外,惊诧的感觉是对灵韵消逝的反哺,而如何转变依据历史推断未来的“后视镜”思考方式,从当下出发、从下一代青年的生存体验出发,讨论视觉奇观问题,应该是未来哲学的必答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对数字奇观规训的学习观看要如何进行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大媒体和小媒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以奇观反奇观”提供了新的可能。
会议闭幕式上,黄旦教授感谢了所有与会专家的分享,他表示“杭州对话”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公认的结论,而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对话中互相丰富、互相激活,这次会议达到了这一目的。接下来主办方还要进一步商量,关于这次会议成果的呈现以及延续这样的讨论,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设想。
推荐阅读
1.关于评选“浙江大学2022年度学生融媒体好新闻奖”“浙江大学2022年度十佳学生记者”的通知
2.Meta·Human: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CCMI)揭牌仪式暨长三角元宇宙产学研联盟成立仪式顺利举行
3.喜报|我院张勇老师作品《我到非洲去》入围2021-2022年度影视作品推优活动暨第十五届“学院奖”终评(教师组)
4.庆祝第23届记者节报告会|舒中胜作“善意、理性、建设性——我的新闻评论价值观”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