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影席明纳之三|赵瑜老师领读《新媒体的语言》——什么是新媒体?

编者按

研影席明纳是广电所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研究视野,提高阅读热情和理论素养开展的读书会活动。“席明纳”一词是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seminar的翻译。费先生在《留英记》中说:“seminar简单的可以译作讨论会,但是讨论会这个名称还传达不出它的精神”。“席”,席地而坐,大家围坐一团讨论问题;“明”,把问题讲明白、听明白、弄明白,“纳”,悦纳。研影席明纳希望让老师与同学共读一本书,在同一片文字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闪光点,在同一空间中互动交流,让一本书的价值最大化。


活动安排


6月3日下午,研影席明纳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商学院127教室举行。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老师领读《新媒体的语言》一书,带领同学们在影视艺术和新媒体交叉研究的理论范式中间,探索列夫·马诺维奇所描述的推动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媒体的语言》这本书面对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计算机几乎成为人类文化型构的源媒介的大背景,它想去呈现推动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内在逻辑。计算机在带来全新的文化形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交互模式。文化的计算机化实际上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形式。故而本书对计算机革命下整体的视觉文化的变革和影响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探索。



在同学们展开讨论之前,赵瑜老师围绕《新媒体的语言》一书提炼出了本书作者想要回答的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新媒体在哪些方面依赖现存的文化形式和语言,又在哪些方面与它们决裂?第二,新媒体工具在创造现实的幻觉、吸引受众和呈现时间方面具有怎样的独特性?第三,有哪些旧有媒体的惯例和技术?第四,建立一个知识的考古学框架,把新的基于计算机的媒体创造技术和以往的呈现及模拟技术连为一体,从此再重新定位我们在何处会有更大的历史突破?


基于旧有媒体的惯例和技术,赵瑜老师谈到了“矩形边框”这一典型例子。她指出从电影开始,我们的呈现空间就是一个矩形的边框,到现在为止其仍旧未被打破。VR技术、元宇宙技术希望打破矩形的边框,使世界不再是一种绘画式的呈现逻辑,而是转变为壁画式的模拟逻辑。赵老师也由此引出了当下被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的数字分身和虚拟主播等现实研究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依旧被屏幕所禁锢,仅存于呈现空间中。



随后,同学们根据赵瑜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例如,从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的转变出发,反思马诺维奇所认为的新媒体跟电影之间特别断裂的位置——新媒体往往会以计算机的菜单栏方式来结构视觉文化,从而回到“什么是新媒体”以及新媒体的逻辑问题。


最后,赵瑜老师谈到《新媒体的语言》一书最后的归结是电影研究,作者马诺维奇同时具有电影学和计算学的学理背景,因此本书跟我们有一定的学科关联。希望同学们能以此书为起点,在这个焦虑的世间通过人类留存下来的知识去抵抗恒定的时间,即使“一切终将烟消云散”,但至少能从书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力量,明白读书真正的价值。


排版|吴卓妍
责任编辑|肖玲 张可树


推荐阅读

1.中非视听交流作品展走进国内外多所高校

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77期 | 美国的媒体与政治生态对美中关系影响:跨文化交流以及华人社区面临的挑战

4.如何理解“中华现代文明”?

5.“2023年数据内容年度案例征集”即日启动

6.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78期 | 媒介文化中的“世界建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