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影评
40个
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海美影厂”)出品的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天书奇谭》,历经38年后,在今天(11月5日)以4k修复版的形式,与广大观众朋友大银幕相见了。
这部动画由王树忱 、 钱运达担任导演,包蕾、王树忱编剧,故事根据罗贯中、冯梦龙编纂的神魔小说《 平妖传 》的部分章节改编,讲述一个叫蛋生的小孩在师傅袁公的引导下,学习法术为天下百姓消灭狐妖,将天书传承的故事。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彩色动画长片,《天书奇谭》的修复版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动画的笔触和颗粒感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画面的色彩表现、清晰度和流畅性,声音效果也更显明亮饱满。可以说,4k修复版《天书奇谭》的上映,既是一个让大批70、80后重温童年并领悟新知的契机,也是让小朋友观众们认识、体验、感悟经典中国动画的绝佳时刻。重新观看这部38年前诞生的国产动画片,我们会发现,《天书奇谭》通过融会使用大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故事素材,达成动画片所需的“有趣”、“好看”等观赏效果之外,依然践行了中国文艺作品“载道”、“警世”的传统,在娱乐、美学和思想价值上,达到了高水准的平衡。尽管它可能在名声上不如上海美影厂的另外两部经典《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来得响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不逊于后两者,也足以让当下不少高票房动画片相形见绌。相信很多“大朋友”看完电影后,会感叹这部小人书似的动画片,竟然包含着如此之多的“现实要素”。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范围之广,对时弊讽刺笔调之辛辣,都令人惊讶。这就不得不说说电影故事的选材和编写。《天书奇谭》选的故事,并非“西游”、“封神”这样世界观另构、架空感强烈的神话大IP,而是来自《平妖传》,一部基于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话本编纂而成的神魔小说。书中的妖怪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施展法术。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情味。因此,故事往往能以相对亲和、直白的方式反映政治风云、社会生活、民间风俗,堪称一部明代社会的风情画。《天书奇谭》选取了《平妖传》里蛋子和尚与狐狸精片段,进行了别有意味的增改。故事并非紧紧跟随英雄主角“蛋生”发展,而是从师父袁公、小侠客蛋生、狐妖团伙三方视角展开,加强狐妖“借着骗术为祸人间,最后竟直通天子朝堂”的故事线索,铺开了故事映射世间百态的广度。电影也在开头和结尾,呈现了师父袁公两次对抗天庭(并失败)的行动——“将天书传授人间被严惩”、“看守天书不利(让蛋生习得了天书)再次被罚”。这就使一个在传奇故事里,往往被用作给后生主角传授技能的“老牌工具人”,拥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种”式的反叛精神与悲剧内涵,丰富了电影在主题表达上的层次与深度。因此,在《天书奇谭》里,我们不光能看到一个小英雄习得法术、锄强扶弱的英雄类型故事,也能看到佛寺出家人的蝇营狗苟、部分百姓的愚昧轻信、达官显贵的贪婪剥削、底层人民的善良淳朴,以及统治者的残酷伪善。前者上演的传奇不会过时且具有普适性,而后者绘制的世情图景,对应现世依然具有穿透力。更让我们惊讶的,则是不少略显尖刻、成熟、乃至暗黑的表达,都相当轻巧灵动地汇入了动画片应有的爽朗风格中。全片洋溢着的自然童稚感,与自由欢乐神采,显示了当时创作者的高超技艺与诚挚童心。为了呈现狐狸偷盗天书后的小人得逞情景,电影特制了一段活色生香的狐狸群舞场面,仿佛它们的酒后庆功大会。狐狸狡黠的动物特性与反派洋洋自得的情绪,以此有了一个极具动感和娱乐性的呈现。而这对于一到表现反派,就容易表现得刻板、严肃的中国动画(乃至中国电影)来说,是相当少见的。除了灵动气质,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则是有别于日本、欧美动画的中式传统画风,以及大量民俗元素的妙趣表现。以人物造型为例,电影借用了雕塑、戏曲、剪纸等艺术形式,创造了蛋生、狐妖、贪官、皇帝等生动传神的动画形象。电影工笔重彩的美术画风搭配着传统民乐,在表情达意上有着不亚于西方画法的形象感,并且不失东方气韵。在狐狸为小皇帝表演“戏法”的戏里,我们还能看到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活动。《天书奇谭》的魅力也在于此。它身段灵活、寓教于乐,适应儿童的观赏能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可挖掘联想的意涵与指涉,让大人看起来不觉得幼稚。符合普遍意义上我们对优秀动画的期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能从它身上,清晰地领会到“中国动画”的民族身份。它没有像当今一些国产动画一样,强凹“东方”姿态,而是让“民族”这样一个触角庞杂的概念,自然地融入进故事、风格、乃至一些边角余料的小段落里。如此天然而成的气质,便足以看出三十多年前的上海美影厂创作者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热爱,以及在技术上的把控能力。假如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中国动画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令人遗憾的是,《天书奇谭》《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所代表的“中国动画”与上海美影厂,并没能熬过时代转型的阵痛与动画产业危机,陷入了低潮。要知道《天书奇谭》其实一开始是一部中英合拍片。1980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提供了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剧本,称要由他们投资与上海美影厂合拍一部动画长片。但在主创人员重新编写剧本后,BBC的资金却迟迟没有到位,而制作早已经启动,一部经典竟然是在意外中诞生。尽管我们大多将这个小风波当做一个笑谈,看重的,是上海美影厂的惊人创作力。但这个“意外”也透露出一个信号:时代的新风已经吹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美影厂就已开始承接合拍业务赚钱。而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各大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就开始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种种挑战。随着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外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企业崛起,人才外流的危机开始显现。1986年到1990年短短四年间,先后有100余位不同岗位的上海美影人离职南下。电影正式进入市场化前,核心人才的断层和流失,与各项制片成本的提高,一点点瓦解着上海美影厂的力量。在此情势下,上海美影厂为了求生存,提出了“以商养艺”的方针,试图用商业动画片“养活”艺术短片,以此继续鼓励艺术动画在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所以,上海美影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动画连续剧和系列片的制作上,推出了《舒克和贝塔》《葫芦小金刚》等颇受市场欢迎的动画产品。
但在1995年1月1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正式取消对动画片实行了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指标政策,动画片成为了第一个被全面推向市场的片种。计划经济的保护罩终于破裂,稚嫩的动画片率先承受风浪。在人才、资金、产业架构等多方不足的情况下,上海美影厂自80年代以来“以商养艺”的发展计划与转型策略,也不得不宣告失败。以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不计投入地精工细作”(某种程度上的高成本低效率,市场意识差),与“大胆前卫的艺术探索趣味”(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曲高和寡、不够“下沉”),在失去体制保护后,也许注定在多变、残酷、现实的竞争浪潮中溃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代也映照着一群人的艺术创作方式和成果。重看《天书奇谭》的最大意义,或许不是如老太一般怨念“一代不如一代”,一味批驳如今的国产动画如何如何,而是在重温国产动画曾经的“高光时刻”后,希冀当今的创作者,能从往昔的繁荣里捡拾前辈的智慧与勇气,警戒他们的失败,从而更好地迎向未来吧。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