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再让抗日“神剧”霸屏

赵强/作者 法治周末报 2023-05-15

资料图


全文共1300字,阅读大约3.8分钟。

本文首发于法治周末

近日来,有关抗日“神剧”的问题,再次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广大网友的议论。

的确,这些年来,有关抗日“神剧”的风波一直没有消停,即使是这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拙劣电视剧遭到广大观众普遍质疑,也遭到广电部门一再的整改甚至禁播的批评,但依然阻挡不住这股看似是国产电视剧生产的一大主打剧种的制作与播出。

今年适逢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作为第一生产大国、第一播出大国的中国,国产电视剧如何在新时代持续繁荣发展?在年产300余部、一万余集的产能过剩情况下,如何挤掉荧屏泡沫,特别是警惕抗日“神剧”的再次卷土重来,依然是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

然而,近年来不能杜绝的抗日“神剧”却使得我国电视剧制作蒙羞,贻笑大方。被网友们戏称为抗日“神剧”的这类电视剧,至今还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数字,然而如果有心留意各地的卫视节目,就会惊奇地发现,相当多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几乎都是故事和情节漏洞百出,被网友总结为: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

因此,这些打着宣传主旋律的电视剧,看似是宣传抗日斗争,其实是将残酷复杂的抗日战争弄得不伦不类,实际是在歪曲历史,丑化历史。

这类电视剧,抗日被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爱情剧、偶像剧。

那么究其原因,为何此类电视剧前仆后继,一浪高过一浪呢?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题材稳妥,而且每年的电视台需求量很大,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总之对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很高。但由于相当多的编创人员历史功底不够,修养不够,加上电视剧的生产又要赶时间、赶档期,于是仓促之间粗制滥造就不可避免了。

作为一名热心的观众,笔者也看过不少这样的抗日“神剧”,然而几乎是每部都无法卒看。先不说故事,就说主要演员都是打扮光鲜、缺少那个特定时代人物的特殊气质。此外,台词的过于现代化,日伪军的弱智化,也让人感到电视剧的失真。有一部写民兵抗日的电视剧,把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民兵描绘得智勇双全,出入日军司令部如探囊取物,而日军都呆若木鸡,屡战屡败。

其实,我们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慧和欣赏能力。作为文化消费领域里的第一大品种,电视剧在我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此时,笔者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电视剧精品,如《渴望》《篱笆女人和狗》《四世同堂》《外来妹》《过把瘾》等,都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轰动,特别是《渴望》在1990年首播,其收视率达到空前的90.78%。大家都争相传颂着电视剧的故事。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主创人员,能够直面社会生活,从编剧开始,就能提供最好的剧本,此外其他编创人员也都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因此敢于直面社会生活、直面人生,不拔高、接地气、反复打磨、精心制作,彰显一种文化情怀,这才是这些优秀电视剧取胜的根本原因。而抗日“神剧”却将残酷的战争游戏化。既低估了观众的审美,也亵渎了历史。

《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电视剧立项总量和生产总量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尤其是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新低。业内纷纷看好这个降速,认为是亟需提高质量的时候了。报告还显示,近3年立项的电视剧超过一半为当代题材,2017年,立项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占比达59%。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电视剧制作也应重新洗牌,那种仅靠明星,靠东拼西凑的剧本,粗制滥造的制作模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唯有精品才能赢得观众、赢得市场。

(作者为时评人)



文/赵强

编辑/代秀辉 王硕

图片/网络

推荐阅读

问你 | “叮~亲,您收到一份法治周末的有奖问卷调查哦!”

二手房砍价师帮你“反中介套路”,靠谱吗

“伪原创”生意经:5元就能雇人“洗稿”,号称一键生成

远程会鉴让司法鉴定变得更客观、更权威

借名买房“处处是坑”

法治周末报

与你携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报社出品    ID:fzzmb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