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石屋和一座村子的再生
在今天,如若打开小红书,输入“东西门村”或是“九女峰”,在搜索结果显示的数百篇笔记中,两栋栖息于自然之中的白色建筑俨然成为了主角,一座如云朵一般,翩然落在一个小山头上,俯瞰壮阔的山谷与坡地,另一座则卷曲、包裹,如同一串贝壳,散落在树林间。纯白的建筑中,留下了来访者们姿态不一的“打卡”照片。回到几年前,很难想象这座山东省省级贫困村能够出现在当下最为热门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然而建筑的能量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上图:建筑介入泰安东西门村的前后对比图
下图:十二座院子的再生和九女峰书房及泡池
东西门村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泰山余脉九女峰脚下,毗邻神龙大峡谷。四面环山的村落,有着俯瞰峡谷沟堑、远望山峦诸峰的天然视野。尽管自然山脉的景象壮阔无比,然而它也构成了乡村发展的天然屏障。交通的闭塞和土地的贫瘠,使得东西门村逐渐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村子里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留下了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则更进一步地加剧了村落的衰败。在九女峰片区,有着类似情况的村落并不少,而东西门村则是这群村落中位置最为偏僻、也是状态最差的一座。事实上,即便今天,仔细阅读小红书上的笔记,也可发现其中不少提到了村落的位置偏僻以及到达村子的道路崎岖。那么,是什么最终克服了位置的掣肘而催生了改变呢?
九女峰书房鸟瞰
改变的故事始于2018年10月。彼时,作为业主的山东鲁商集团专程来浙江考察了line+主持建筑师孟凡浩的系列乡村实践。在富阳东梓关村或是松阳陈家铺,基于媒体传播的建筑的能量在此显现。建筑的介入不仅引发了离开村子的年轻人的回流,也吸引着外乡人来到这里创业。一个个过去被遗忘的村落借助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成为热门的打卡目的地。这一发展路径似乎为九女峰脚下的数十座村落提供了一种思路。事实上,业主山东鲁商集团很快意识到了建筑作为一种介质所具有的能量,并将项目委托于line+。一个月后,line+的主持建筑师孟凡浩和他的团队来到了泰安。九女峰脚下的十九个村落仅仅被一条蜿蜒崎岖的盘山道路所串接。这些村落不仅空心化现象严重,位置也较为分散。面对棘手的现状,孟凡浩提出需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并建议以位置最为偏远的东西门村作为乡村整体振兴的集中发力点。
柔和的曲线使得室内空间产生了收缩与打开的对比
建筑介入的场址选在了东西门村内一处已被遗弃的区域。十二座破败的石屋,一些残存的石头墙,几座曾经被用作猪圈的生产用房,便构成了项目的初始条件。在赋予废弃的结构以新的生命力之时,更大的设计挑战则在于如何可持续地为乡村带来发展的机遇和如何通过建筑为乡村盘活新的资源。如果说东梓关村的网络“走红”源自意外地满足了人们对江南栖居的粉墙黛瓦的想象,那么在东西门村,line+则将发力点放在了两处公共建筑——九女峰书房和泡池上。这一策略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乡村的现有空间结构,又使得跳脱于乡村环境的两处建筑显得更为特殊。与规则、厚重而富有秩序的村舍相比,这两处建筑通体白色,柔和的曲线造型使得它们天然地极富视觉吸引力和传播力。
上图:九女峰书房室内
下图:九女峰书房结构分解图
九女峰书房位于东西门村内一山坳的制高点。在岩石裸露的山峦之上,它构成了一处极具反差的“白”。书房入口靠近村子南侧。一面由当地毛石砌筑而成的弧线长墙引导着来访者的进入。沿着长墙,拾级而上,一朵轻盈的“云”蓦然现于眼前。在由一组尺寸逐渐变化的拱形轻钢龙骨张拉膜而形成覆盖的空间之中,峡谷与山峦通过通透的落地玻璃,尽收眼底。对于设计的构思,孟凡浩说道,“第一次去场地站在山顶遥望泰山,直觉就是希望用轻盈的形式来回应泰山的稳重,用仿生有机的形态语言去实现一个视野收纳的场所。”
九女峰书房如云朵一般轻触山头
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中,借助玻璃的透明性而获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融的做法并不在少数。Mies van der Rohe的范斯沃斯住宅或是Philip Johnson的“玻璃屋”便是两个最为著名的例子。与现代主义建筑干脆利落的直线线条相比,九女峰书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呈沙漏状的曲线形态和轻质膜张拉的拱形屋顶。由玻璃和厚墙形成的两道弧线界面,时而收缩,时而打开,一方面契合着山体原本的走势,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更具戏剧性的空间体验。拱形屋顶则使得内部的体验变得更为丰富。
向左滑动查看:九女峰书房施工过程
在半透明的张拉膜的衬托下,28对形状渐变的龙骨隐约可见,形成了空间纵向延展的节奏,却又伴随着整体沙漏状的形状而收缩或是放大。厚墙与玻璃之间的对比,使得来访者的身体与目光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望向眼前与脚下的壮阔景象。尽管风景的界面构成了视觉的主要吸引面,但屋面与后墙之间稍稍抬起的缝隙,也使得另一侧近处的林木景观得以渗透至室内。屋顶与墙体的脱离,更进一步地烘托着整体体量的轻盈之感。
九女峰泡池
九女峰泡池由一组白色体量组成,散落山腰的林间。从村口穿越依山势错落的客房,沿山间原石砌筑而成的小路拾级而上,纯白的泡池便显现于山林之中。从地面起势的白色曲面屋顶,顺势将面向风景打开的海浴泡池包裹其下,另两片较小的屋面则将健身、更衣、沐浴等功能。考虑到现浇结构对当地施工水平的挑战,这一组建筑物采用了异性曲面钢龙骨结构,外覆异形不锈钢表皮。与书房中由基座、柱与墙和屋顶组成的清晰的结构体系相比,地面、竖向结构和屋面的界限在此被完全地打破。白色曲面既是脚下的大地,又是触手可及的墙面,也是遮蔽空间的顶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运用当代结构而带有着些许未来意味的形态,也呼应着最为原始的洞穴空间。在白色曲面的包裹之下,人们得以在此,面向风景,重新体悟栖居的意味。
向左滑动查看:旧结构与新结构共同形成了新的乡村景观
如果说东梓关村的“走红”源自对某种怀旧情绪的呼应,那么九女峰的两处建筑则通过大胆突破当下乡村营造的形象,而以极具反差性和未来感的建筑语言,使得它们获得了极大的独特性和新奇感。正是后者,在建筑形成引流效应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作用。然而,这两座建筑仅仅是整个村落新生的催化剂。当它们为村子带来关注度和来访者之后,更多地则依赖于村子整体的更新。
村落改造后的室内
对于东西门村被废弃的石屋和石墙,line+采取了另一种保护式的更新策略。基于现状的梳理与测绘,建筑师保留了状态较好的石屋结构,而对无法保留、必须被拆除的部分,则保留其石料,并在景观石墙中再次加以利用。
对于石墙的保留和利用
尽管石屋有着质朴、自然的特征,却往往难以满足当代生活的舒适性。由此,line+希望通过新的砌体结构及保温、防水等构造层次,使得传统的砌筑石墙能够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一些新的结构以轻巧的钢框架形式被植入旧的毛石墙中。框架结构体系根据现状中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宅基地,灵活采取I字型、L字型、U字型等布局。
院子空间生成解析
针对现存的12栋石屋,新结构的加入营造了12座围绕院子发生的新的空间。在这一系列以居住为主的院落空间之外,现存的猪圈和三幢民房则被改造为了接待中心、咖啡厅和餐厅。类似地,轻钢结构的置入使得原来的空间重获新生,并与厚重的毛石墙体产生了着一种轻与重、开放与封闭的对比。在木瓦铺作的坡面屋顶之下,通透的玻璃界面使得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界限几乎消失。
L形的建筑围合出新生的院子
在此前关于line+实践的研讨会上,来自南京大学的鲁安东教授曾指出,网络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建筑被传播和认知的形式,它使得建筑作为一种介质的性质被重新凸显。在网络社会的传播逻辑下,设计与建造成为了一种调配资源去覆盖和影响群体的一种行动路径。这也是在line+实践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九女峰脚下东西门村的改变中,正是建筑师及设计的介入形成了政府、资本、媒体、大众之间的枢纽。正如孟凡浩所说,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师的身份发生了一种转变,不再是一个被动、单一的、单向地去解决问题的人,而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复合的、多向的组织引导的角色。
改造后的院落与室内
2020年10月,项目整体开放,由朴宿进行运营管理。正如建筑师所设想的,九女峰书房与泡池迅速地借助网络,成为了热门“打卡点”。在当地旅游的黄金季节,项目所包含的25间客房、1间餐厅、1个书房,单月营业额超100万元,而游客到来带来的溢出效应,也间接惠及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与创业。诚然,这种建筑与媒体带来的影响力是否能够形成持续的效应,并且最终带动村落的整体发展尚待时间的检验,就目前而言,建筑确实酿造了一种改变。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gad · line+ studio
事务所网站:www.lineplus.studio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孟凡浩
专业负责:陶涛(建筑)、祝骏、金鑫(室内)、李上阳(景观)
设计团队:朱敏、胥昊、张尔佳、黄广伟、袁栋、李三见、谢宇庭、郝军、徐天驹、涂单、邓皓、张思思、邱丽珉、胡晋玮、周昕怡、张宁,王丽婕、金剑波、池晓媚、苏陈娟
软装陈设:杨钧设计事务所
运营:朴宿文旅
业主:鲁商朴宿(泰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摄影:章鱼见筑、潘杰、金啸文
撰文:莫万莉
编辑:邓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