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三宅一生的一生

W* 卷宗Wallpaper 2022-08-12

脱离开时装或设计界,大部分中国人记住“三宅一生”的名字,往往与“一生”这个词有关。一生,即一辈子。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先生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以折纸的意象为始,用一块布来做衣服。


上周五,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于东京病逝,享年84岁。世人对这一消息的得知晚了那么几天。一场场迟到的追忆围绕设计师不平凡的生平展开。对于传统的谦卑,对于自我的坚守,对于多元的博采……三宅一生将自己的审美与哲思折进一张纸,借由一张张空白却深奥的纸,与一条条深藏了民族文化、自我记忆的褶皱,不断与历史、身体、人群对话。这不仅纪念着过去的一生,也同样献给未来的一生。



1998年,在卡地亚艺术基金会支持下展览“Issey Miyake, Making Things“开幕,此为彼时展览橱窗一隅展示着Issey Miyake艺术家合作系列




1960年,多摩美术大学的平面设计在读学生三宅一生,给当年在日本首次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World Design Conference)寄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对服装设计这一类别的设计,没有被包括在大会活动中的事实提出了质疑。信中,三宅写道:服装不仅仅是“时尚”——即随时代变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在更普遍的层面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形式。


有些行为注定发生在一个人的少年时代,这是一个颇具勇气和胆识的举动。三宅一生冷静地并热忱地陈述着服装对于日常生活与普罗大众的紧密关系,站在日本从“近代化”转型向“现代化”的关键路口,思考着作为一个日本人,如何在转型之中既不丢失自我,又能自信地敞开向世界的疑问。


三宅的童年与青年时代同时给予了他复杂的积累。三宅一生原名Miyake Kazumaru,1938年4月22日出生于日本广岛。尚且年幼的他是二战末期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的亲历者。战争改变了他的家庭生活与人生轨迹——幸而,三宅一生天性中的乐观明朗底色并没有被战争的烟云覆盖。他日夜经过由日裔美籍雕塑家兼设计师野口勇建造的广岛市和平公园大桥,战后普遍的低沉情绪与普通人对生活日常的不懈坚持让他更懂得珍惜和平与团结的不易。他一次次打量着宏伟又平实的和平桥,“他的设计如此简洁,却又如此充满力量。”这让三宅一生初次意识到何谓设计的力量——它简洁不繁冗,却能以直击人心的方式给人欣慰与希望。



 野口勇建造的广岛市和平公园大桥 



从多摩美术大学毕业后,1965 年,三宅一生前往巴黎求学。除了行李之外,他夹带了一张野口勇的照片,意在时刻提醒着自己走上这条道路的初衷。巴黎的时装世界,扑面而来带给他的,是纷繁复杂的西方意象。立体剪裁的盛行、装饰主义的华彩,给了他不同于故乡及成长经验的另一种氛围——它不可谓不美,但三宅并不能确定身为一个外乡人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宅一生在1965年绘制的手稿 


高田贤三与三宅一生在巴黎合影摄于1984年



转折发生在三年之后,它伴随的是另一场冲突的爆发。1968年5月1日,巴黎爆发“五月革命”,这场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发生在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上升期。学生们用巴黎街头覆盖的老鹅卵石来与暴力抗争,社会秩序一度停摆。三宅一生骑着自行车在巴黎街头目睹了正在发生的一切。他看到工人阶级的奋力反抗和学生群体的据理力争,看到了人聚拢为集体时不可动摇的力量。这激发了他想要为真正的“大众”造服装的兴趣和决心,他希望通过衣服能够强调人与集体的团结力量,这股力量能够冲破阶级、偏见与束缚,从而真正照应到他最初写下那封信的初衷:服装并不孤立,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于早年间A-POC概念的展示 


 

事实上,早在1964年,三宅一生就在东京商工会议所(Tokyo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展出了他第一个未曾大范围面世的时装系列作品:“A Poem of Cloth and Stone” (布与石的诗)。三宅曾表示,这个系列的目的是展示服装既可以是视觉创作,也可以是纯粹的实用物品。这也是为什么,三宅在采访或是纪录片中,鲜少将他所做的事定义为“fashion”(时装),而是“clothes”(衣服、服装)。



“A Poem of Cloth and Stone” 系列发布会档案



在2007年接受PrinMag杂志采访时他曾说道:“我一直想在服装设计中创造一些通用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服装,比如 T 恤和牛仔裤。在上世纪70 年代,我开始有了用一块布做衣服的想法。


一块布,铺展时平整如新,而当借助外力将它拎起时,便成为一件棱角分明、立体有致的时装。三宅从日本传统折纸艺术(Origami)中找到了将一块静态的布赋予生命的方式,即打破二维与三维的界限,超越了服装的传统定义。折纸,是一种在平面处做文章,而于立体时见分晓的传统手艺。因着仅“一块布”,即大名鼎鼎的A-POC(A Piece of Cloth “一块布”)为基底,在单根织物上裁剪服装,衣服在铺展时无比贴合地面,仿佛一件工整的艺术品,除了精巧的折痕,不能见其它。而穿着时,衣物的面料则立刻融入进空气当中,棱角仍在但全无凌厉,温柔地包裹、流荡在穿着者的周身。再次折叠,整洁如新。



以平面图示“A-POC“的设计理念



这是三宅所倡导的“自如”。他希望服装的功能性,是赋予穿着者切实的自如与舒服。这种自如绝不乏味,只有体会到自如的穿着感,人才会因衣服的存在而变得愉快。服装的日语是“服”,读音为“fuku”,这与“幸福”的“福”读音相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秀场后台采访中,三宅说,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他正是想为别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创造充满幸福感的衣服。


在三宅一生的秀场中,你可以看到属于服装最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因为童年记忆中的折纸游戏,模特与服装的关系也像是处于一场场游戏当中,她们以跃动的姿态展示着因折纸巧思而诞生的褶皱服装,虽是人体的演绎,却还原了对于自然万物的模拟,和未来人体的想象,使氛围变得极度轻盈、愉悦、浪漫。



Issey Miyake的塑料紧身胸衣是他1980秋冬系列的压轴戏,

亦成为他在 1983 年至 1985 年间在国际巡回展出的“Bodyworks”展览的焦点



1993 年,三宅一生推出了“Pleats Please”(一生褶)服装线,将打褶技法轻盈但不失惊艳地运用在服装、鞋包等服饰领域。超轻的聚酯纤维面料在打褶技术(garment pleating)的施加下变成通用于各种形式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时装艺术。“Pleats Please”的打褶技术,首先切割和缝制衣服,然后将其夹在两层纸中间,再送入热压机,褶皱生成,且像拥有了记忆里一般永恒存在。热固型的聚酯纤维服装易清洗、不变形,创新性地结合了服装的功能性、运动感和设计美感于一体,且价格合理友好,这使得“Pleats Please”一经面世,便从日本本土迅速风靡世界。



 由平面设计师佐藤卓创作的Pleats Please品牌广告 



 Pleats Please“Flowers”短片 



1994年,New York Times对Pleats Please系列的报道Quest for Novelty: Miyake's Pleats



虽然“Pleats Please”的热固型打褶技术能够在一个过程中创造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纹理,但三宅一生一直在寻找更多制造方式的突破。今天,无论是“A-POC”这般尊重人类触觉的价值与技术能力之间的良好平衡,还是“Pleats Please”的打褶技术,都能体现三宅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在创作时始终不变的坚持与责任感所在:以更少的浪费创造更多的东西,找到这种平衡,才是制作衣服的乐趣所在。



 摄影师高木由利子与三宅一生合作“PLEATS PLEASE Travel Through The Planet”项目,自上而下分别于摩洛哥、肯尼亚与中国拍摄 



可持续——这是三宅一生在“一块布”、“一生褶”的实践中,逐步体悟到的责任感召。2010年推出的132 5.系列服饰便是三宅与Reality Lab合作,践行可持续时尚的作品。132 5.系列从命名上便展示了设计师的环保创意理念:“1”表示一张布,即对原材料的处理为无浪费处理。“132 5.”系列从源头出发,是以“不产生废料”为目的的零浪费剪裁。没有多余的裁片和工序,自我代谢掉无用的元素,从而在源头避免浪费的出现。数字“3”表示立体造型,指服饰穿着摊开具有的三维立体空间;“2”则表示平面折叠,代表服饰在折叠后呈现的二维平面外形。



132 5.的面料折纸图示 



除了命名中提及的零浪费理念之外,“可循环”也是“132 5.”系列设计重要的可持续时尚组成部分。三宅一生使用了在当时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塑料瓶回收再制而成的PET面料。在他的眼中,废弃物回收面料是再生和全新创新的重要代表,应当成为“132 5.”的关键词。



 “132 5.”系列的折叠形状 



时年76岁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曾说:食物影响人的身体,而服装影响人的思想。他为了听到人们能够说出“终于有一件这样的衣服!”而不断提出新的服装制作方法与可能性,同时始终关注着未来。三宅一生一直在探索一块布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不受任何现有框架的限制。他与他的设计师团队一起,坚持不懈地进行面料研发,以创造兼具创新性和舒适性的服装。



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日本工匠历史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Yonematsu Shiono)曾说:“ ‘曾经’这个词的含义在当下的中国没有受到特别的尊重。可是在日本,它意味着了不起。”他在近半生走访日本全国手工艺匠人及留存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确认了一件事,“伸手探索明天的时候,会发现过去是切实存在的”。这句话对于三宅一生来说,同样奏效。


时代的变化总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三宅一生在通过对“一块布”的逐步探索过程中,他找到了如同盐野米松先生获得的“确认”:学会谦逊地在本土文化及传统精华中耕耘,就能收获最普世的认同。诞生于21世纪的“一块布”系列以发扬于日本的折纸艺术为灵感,已经发展创新到近200种不同的创新折叠样式,这一数字至今还在不断增长着。三宅声称自己绝不会妥协在一件作品“还不错”的时候,给他这般果断的信心的,是他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谦逊且从未停止的游历与学习。


三宅一生自1970年回国创立研究所以来,从未中断过在日本各地的调研与观察。他像一位人类学家一样,践行者事必躬亲的田野调查方式,走向本土文化仍未凋零的细枝末节之处。他经常拜访散落在日本各地的手工匠人,向他们学习古典技艺中,仍能制胜于当下的技能法宝。三宅最常拜访的人之一,是宫城县白石町最后一位白石和纸(Shiroishi Washi) 造纸人,他们已经相识30余年。这位典型的日本乡间老妪延续着日本传统手工艺的睿智与灵巧,而三宅最惊讶并敬佩的,是她的手工技法完美融合了实用和优美,她制作的白石和纸只有遇到阳光才会变白,用稀释的柿子丹宁能染出红色或紫色,不会褪色。这项手工艺于日本全境正在濒临灭绝,而三宅一生则希望尝试结合传统与现代工艺将它创造出新的价值。



 由白石和纸制成的三宅一生长袍 



于是,他用白石和纸制作了僧侣在东大寺(Todai-ji Temple )取水节时分穿着的袍子。袍子在视觉上体积感极强,膨胀且庄严,而穿着时温暖轻便,且由羊毛制衬,经久耐穿。不仅是手艺,三宅将日本小型纺织工厂联动,将现今为数不多仍能以精密繁杂步骤制作折纸工艺服装面料的山形县新庄市的工厂引入制作环节,在先前工序里,尽最大可能延续本土工艺的能动力。


除此之外,三宅一生不断发掘着日本工匠、面料、传统手工艺的才能。汲取自日本德岛(Tokushima)妇女们用葛藤制造的纺织品制作出形似幕府时代宽袍的现代感连衣裙;并在都市感十足的短比例套装中,采用日本柔道服上的刺子绣(Sashiko Stiching)细密地装饰在夹克的前片、领子和接缝处,看上去力道柔韧,触感却柔软舒适。



上图:三宅一生HaaT系列采用了传统刺子绣

下图:传统刺子绣纹案




不仅是服装领域,三宅一生受影响了他设计生涯的先师野口勇的启蒙,以及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Junichiro Tanizaki)所著《阴翳礼赞》的(In’ei Reisan)中描述的光影美学的启示,与Reality Lab团队和意大利照明公司Artemide,共同构思并开发了照明品牌“阴翳 IN-EI ISSEY MIYAKE”。以折纸技艺衍生的灯体,完全采用来自PET瓶再生纤维制成的无纺织布(回收聚酯材料)。经过压褶处理呈现出如同“一块布”成衣的折纸效果,不用时亦可折叠合一。2014年5月,三宅一生带着“阴翳 IN-EI ISSEY MIYAKE”回到巴黎,参加卡地亚基金会的现代艺术展。这些婉转含蓄的灯具带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或悬挂在展厅上空,或藏匿在花园的草坪中,仿佛是环境中同样释放着呼吸的生命体。这位东方来客的设计再一次超越了国界、年龄和语言,获得了最高的礼赞。回到日本,2017年,由Mitsumura Tosho出版的高中美术教材中,以“阴翳 IN-EI ISSEY MIYAKE”为案例,介绍了“设计材料的可能性与艺术 ”。



 上图:展示中的IN-EI ISSEY MIYAKE

 下图:形态各异的“阴翳 IN-EI ISSEY MIYAKE”散落在小径四周 



由“一块布”铺展开来的生命力从未停止。东京六本木,由三宅一生主持,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建造设计的21_21 Design Sight美术馆逐渐成为日本乃至世界当代艺术发扬和汇聚的先驱。整个建筑体简洁明朗,形似一块轻若无物,中间被小心拾起的纯白色布料。它以至少的建筑材料、至简的设计语言,复活着三宅一生“一块布”的现实原型。2011年,21_21 Design Sight举办了名为 “Irving Penn 和 Issey Miyake:视觉对话”展览。从 1987 年到 1999 年,Penn 拍摄了 Issey Miyake 的所有巴黎双年展系列,共拍摄了 250 多张照片,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强烈的相互钦佩和令人好奇的距离为特征。正如三宅后来评论的那样:“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看着我的衣服,听到我的声音,并通过他自己的创作回应我的人。我找了很久这样的人,直到遇见了Penn。”



  “Irving Penn 和 Issey Miyake:视觉对话”宣传海报 



三宅一生的匠心勤恳诚挚,在人生的后半程,他的出现方式不再是“服装设计师”,而是纵横在多种设计语言中的艺术大师。


在运用日式面料时,三宅一生找到,并确信了自己的风格。他认为日式美学最重要的就是匠心精神,由匠心精神的传扬而发展为日本文化中对于简朴之美的追求。以拆解、杂糅并延续的方式,三宅向新一代的日本人,甚至是全世界的观众,重新读解着属于东方文化中外柔内刚,力道中藏,变化中依然定力十足的古典精髓。服饰形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翻新、变形,而服装的精神则由人的审美思考的通达,被带及全世界。


在变化丛生的当下时代,民族主义的定义变得敏感而紧张。真正自信的民族主义者不应是一味强调“我们有什么”,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能做什么”。三宅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来自东方的解答智慧:温和地吸纳,并始终坚定。对于民族文化的运用和发扬,不能离开谦卑并开放的姿态。


在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看来,三宅一生是他一生的知音。1998年,三宅一生邀请了蔡国强作为客席艺术家,为“Pleats Please” 褶皱系列设计图案。擅长火药作画的蔡国强,将六十三件“Pleats Please”纯白褶皱裙摆放呈一条蜿蜒的龙的形状,再按图纸铺上火药,盖置石块,进行爆破,最终衣服的焦痕便显现出抽象的游龙。这些衣服被三宅一生基金会(Issey Miyake Foundation)永久收藏,并被用作复制样板,制作成了三宅一生1999年春夏成衣系列。



蔡国强《龙:炸三宅一生服装》创作过程,纽约,1998。Hiro Ihara摄,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六十三件“Pleats Please”纯白褶皱裙的爆破过程 


 “Pleats Please”纯白褶皱裙爆破成果 



蔡国强欣赏三宅一生对于东方哲学的思考和消化。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在服装之外体悟到的感动?“一元复始,强调回归本真和原初的哲理,在他那里即是“一块布、一卷纸,拥天下”。东方的自然观在一生的作品里展现了谦和的自我与周遭环境的融合。对比西方更强调人体的线条和形状的美学,一生是写意的,衣服和人体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无形而不散。”



 身体与服装的关系,始终是一条隐形的线索,串起三宅一生的系列 



虽然三宅一生的一生画上句号,但他在一块布里叠进去的,作为服装设计师的幸福感和快乐,定会经由更多穿着者的发扬经久流传——这是对大师最好的怀念。



三宅一生曾获得16届Wallpaper*设计大奖,并籍此为Wallpaper*2020年4月刊创作封面




撰文:王楚瑜

编辑:rom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