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室如意 | 山谷中的“非日常”旅社
北京雁栖湖上游七公里的山谷之中,是一个依势而建的三层农家旅舍,最初的建造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面积,构造极为规整、对称。2021年入夏,未来以北初访这处河畔的建筑。与目之所及的翠山斜林、蜿蜒散落其中的古长城,以及入耳的流水泠泠相对,它的内部空间显得幽暗、狭窄。在与业主(走神旅社)确定“脱离日常使用体验”与“mind wandering”的方向后,团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走神”设计。
上图:长城上远眺建筑
下图:建筑西侧错落的窗洞
建筑形体的改造和室内功能的分布均指向走神旅社的运营特征——亲子友好。在一开始,团队就将最具特征感的小房子造型错落放置在立面不同的位置、方向,以打破原有立面平均且对称的构图,来访者还未到达之前,就能在远处留意并感受到这座建筑松弛质朴的个性。
上图:项目改造前
下图:建筑正立面视角
受制于东侧的南北向河道、西侧与之平行的道路,原始建筑的南北进深较长。北高南低的地基结构,决定了建筑首层仅能容纳来访者行至三分之一的进深处,继而伴着幽暗的光线,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楼梯上方高窗。原始场地的现状呈现,如同在自发地提出需求,使得团队因势利导,找到对应的解题思路——室内光线随太阳东升西落,山影因而敏感地变化延伸,将这份场域的敏感性保留下来的同时,使之更加朗目明快。
上图:建筑改造的轴测示意图
下图:被绿植包裹的建筑立面
作为改造策略里的重要环节,团队首先在建筑西侧嵌入一个纵向的“负盒子”,拆除墙体和楼板使之挑空,借以连接入口的接待区和环绕“负盒子”的走廊。它将透过西侧高窗投射在室内墙壁上的树影,分享给空间的所有人。日光斜照,月华如水,白天与夜晚,轻盈透亮的空间质感,均为大小朋友提供了开放趣味的场地怡然自乐。
未来以北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由金波安、李泓臻、罗霜华共同创立。
向左滑动查看:室内的接待区域;餐厅与吧台区域;坡屋顶的客房。
原建筑内部对称分布24个狭小的居住空间。外立面的形态,为了让住客能够获得更多体验,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放松自在,团队最终将其改为九间大客房,释放出更多面积,用于塑造舒适明亮的公共空间,其他部分则作为配套或留白空间而存在。九个各异的客房分为七种户型,被布置在二、三层的东侧和南侧,以便得到最好的景观。
上图:丰富造型的挑空区域
下图:交通空间局部
与由外向内这种常见的设计思路相反,不同客房内部各异的处理方式,赋予原本单调的立面形制不一而同的改造逻辑,顺其自然地形成两类外观形态:一部分向外延伸,形成插入建筑的体块;一部分向里退让,形成内凹,像是一个“负盒子”。“负盒子”是借用“负空间”的概念,相对于聚焦的正形盒子,它更像一个留白的盒子嵌入到原本狭窄闭塞的空间里,将一层至三层连通,让空间更加开放,同时也为眼睛提供了休息的空间。
上图:入口视角
下图:阳光撒进挑空区域与藏在楼梯下的儿童绘本区
儿童友好的扶手细节
这是走神团队的第一家民宿,走神的主要负责人来自两个好友家庭,期望共同探寻到一个可以表达他们对于生活理念的平台,“业主对于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躬身参与到所有环节的工作中,他们最初的设计要求是试图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脱离日常使用体验,打造非日常的动线和尽可能亲近自然的客房,并希望拥有泳池。”
俯瞰院落
对于设计以北来说,最具挑战的是建筑结构改造及加固的工作,“我们在改造开始前对原始建筑进行了结构检测,其砖混结构的基础条件差强人意,并且地基建于河堤之上的山坡道路旁,常年的雨水冲刷及地下暗水的渗透对建筑基础的影响也颇大,所以在得出加固方案后进行的空间及外立面改造工作中,综合业态所要做出的取舍尤为艰难,而最终确定的方案也并没有因为这些限制选择更加保守的方向(如果对比改造前后的空间可以更容易感知到,让它变成更加‘好用’的建筑的决定),这就使得在改造过程中不得不连续地解决结构和防水的问题,在参与到这项工作的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让这处建筑重新焕发生命。”
上图:客房内半开放的阳台
下图:触手可及的树丛
为了不在自然环境中显得突兀,工作室尽量弱化人为的侵占,拆除屋顶原有的彩钢顶棚,降低建筑高度,尽可能减少对山体轮廓的影响,屋顶另外设置了多处植物池,相信经过主理人的打理,建筑顶部会融入到山体中;剔除原外立面反光极强的瓷砖,更换为浅灰色的环保涂料,让整个建筑随山谷的光线变化着,正午活跃在河水边,傍晚会先于映着晚霞的山顶安静下来。
上图:午后的飘窗角落
下图:亲近自然的空间组织
身在此山中,四周邻里错落,公路穿行。一座功能齐备、质朴轻松的旅社,试图提供给当下的都市人群一个偶尔发呆走神的去处,这也是未来以北关于此次改造设计的原点。入夜时分,盏盏亮起的灯火簇拥于旅社的各个角落,与不远处古长城的烽燧交相辉映,颇有散漫的闲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