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社交媒体是我们在政治话题上分裂的开始吗?

雙颜 美国华人杂谈 2021-02-17


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雙颜
全文共 4857 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脱口秀主持人嘲讽模仿川普的常用政治口号“假新闻”。当政治领袖攻击专业媒体的报道为“假新闻”,为受众接受虚假信息清理了最后的专业防线。

随着社交平台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政客转向使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公众似乎已经习惯于依赖社交媒体平台阅读新闻和评论。而当社交媒体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出现并存在了数年:在这种给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的革命性变化中,你大概也会发现,专业媒体所必需的信息“把关人”(gatekeeper)也被革了命(或者说,“把关人”的专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黄色小报”时期的眼球、流量标准重新成为主流,与之相应的,是公众知情权被替换成了虚假信息的毒丸。

近几年来,公众希望核实社交媒体信息真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2019年末,《福布斯》进行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71%的受访者表示Facebook等社交媒体公司有义务来核实平台出现的政治内容。社交平台的信息真假难辨,许多更是成为了在社区中飞速散播的谣言。大选已经过去,流言依然在飞,信息真假得以甄别的路道阻且长。

参差不齐的信息来自何方?

尽管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政治态度的分裂已经出现,但恐怕很难知道或考察社交媒体是否正在“助力”这种分裂的出现。无疑,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压根儿没有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来过滤内容。这个情况我们在微信上每天都可以目睹。尤其是今年大选前后,微信上的右派和左派言论大多都围绕新冠疫情,种族关系,和华裔美国人的矛盾角色展开。

2017年8月,《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简称CJR,美国新闻媒体行业专业媒体,编者注)对407名在美中国微信用户和25家微信新闻机构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报告说到,在微信上发布文章的低门槛,造就了庞大用户群体内的激烈讨论。尤其是在大选造势期间,大量以点击为导向的内容,加上习惯于给特定政治群体“贴标签”,微信看起来变得特别容易受误导性信息的影响。我们在朋友圈里常见的激动人心、耸人听闻的故事通过微信媒体的重复和修饰来放大,让人认为他们读到的就是事实。

这项研究还发现,发布关于地方新闻的报道潜在地助长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因为当地新闻对华人移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的报道不足,很多也没有中文版,所以地方新闻和政策尤其容易受到扭曲信息的影响,为虚假信息的泛滥带来“无限可能”。


右翼内容在微信传播更广

尽管多数人认为微信可以被描述为两极分化,但保守派发布的内容在数量和覆盖范围上远远领先,并且在表达上更为夸张和激进。根据上文提到的调查,微信上的右翼媒体平均每月发表384篇文章,在分析的时间段内平均每篇文章有6060次的浏览量。相比之下,左翼媒体产生的内容更少(每月87篇文章),即使是阅读量最高的账户也比保守派最大账号落后几千篇。

图源:cjr.org


现实是,不论个人、团体还是外国政府都可以轻松的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思想和信息,哪怕这些想法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依据。令人唏嘘的是,那些通过社交媒体和部分新闻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人不需要保证信息质量,他们可以在最大程度地曲解裁剪事实,事件的准确细节对一篇文章来说已经可有可无。

2018年微信上左派和右派阅读量较多的文章,标题放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部分爆款右翼文章
图源:cjr 文章
https://www.cjr.org/tow_center_reports/wechatting-american-politics-misinformation-polarization-and-immigrant-chinese-media.php

部分爆款左翼文章
图源:cjr 文章
https://www.cjr.org/tow_center_reports/wechatting-american-politics-misinformation-polarization-and-immigrant-chinese-media.php


“算法推荐”培养极端态度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人们获得每天新闻的第一选择。但为了吸引自己的用户,将他们在网站停留的事件最大化,几乎所有社交媒体都在使用的算法,正在潜移默化地令使用者的态度更加极端。

举例来说,脸书(Facebook)的算法会向左倾或右倾的用户提供更符合他们“口味”的信息,以加强用户粘性,并将阅读新闻和广告的时间最大化。因此,特定一方的政治观念在读者的脑海中被不断加深。

我们通常认为,社交媒体让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向世界广播,其实,真正在平台上发声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样一来,那些使用该平台传播信息的人往往直接获得了很大优势。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管理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Management)政治管理课程主任托德·贝尔特(Todd Belt)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说:“有关政治的网络言论中,有80-90%是由10-20%的用户贡献的。”

导致社交媒体的政治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有很多。在提供简单容易上手的“发声”方式背后,社交平台抹去了传统新闻行业中的编辑一职。因为无人审核,无人过滤信息,社交媒体用户对政治话题的热情,使我们看到的的党派之争正在增多,文明程度正在下降。

贝尔特还提到,即使加大检查对社交媒体发布内容的力度,能带来的改变也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对政治环境的认知带有偏见,一些事实核查能够取得的微小突破不足以改变快速更迭的信息......

不过微信跟推特脸书相比更加独特 —— 用户在使用时受到的算法影响比较小(不过这两年,微信亦开始对公众号推荐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算法)。在微信上,用户通过三种主要方式使用户接触到(新闻类)信息,订阅公众号,朋友圈分享,私人或只有邀请才能使用的聊天群 (当然,现在也有看一看和公众号文章点赞的相关推荐)。这种模式使得的信息流动成为一种社会性选择,因为接受信息需要用户对另一方有一定信任,比如是好友,或在共同兴趣群里。

算法推荐在微信上好像不如其它平台有那么强有力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杂志的统计显示,87%的受访者在调查前一周内曾阅读过好友分享的文章,79%的受访者曾阅读过聊天群中分享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微信用户收到的信息其实大多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动机,而非被动的接收平台推荐的信息。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的用户们,每天都在选择如何“刻画”自己的政治立场。

政客最爱“推特治国”

人们更习惯于从社交媒体获取政治信息,而社交媒体本身更是打破了人们往日为政治观念发声的隔阂。不得不说,推特(Twitter)在过去几年中成为了发表政治言论的“首选”。推特可以说一直是政客和权威人士的最爱,他们经常利用这个平台来“表态”,抛出观点,但又不是真正花时间给出论据。

很多分析认为,推特迎合了政客们多年来的共识——简洁的短消息比一场长篇大论更有价值。因为大部分人对演讲既没兴趣,也没耐心。罗斯福(Teddy Roosevelt)总统早就说过:温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远(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

新时代的政客们,可以通过动图,情感刺激的图片可以与这些简短的信息联系起来,大大增加观点和信息的影响力。他们也明白,与冗长、合理的一套接一套的理论相比,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更能吸引注意力。

据《大西洋月刊》的统计,川普就任总统的头两年里(2016-2018),发了600多条关于俄罗斯帮助舞弊的推文,其中400多条给特定报道扣上“假新闻”的帽子,200条是关于克林顿和奥巴马的话题。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推文都带有一个非常主观并且情绪化的结论,比如“没有勾结”或“只是更多假新闻”。


川普在2019年7月的推特,简单直接,只有口号,无需证据。下图为脱口秀主持人嘲讽模仿川普的常用政治口号。

川普在今年初继续发放“假新闻”的帽子,声称CDC的新冠死亡统计是夸大的。


在推特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言论目的是发表情绪化的内容,因此它们甚至不需要具备合理的理由来说服个人。所以从某些意义上说,这些简短的声明确实为已经分裂的政治态度又添了一把火,因为这些分歧更多来源于情感而不是理性的概念。

怎么办?

一、保护好自己的政治见解

虽然很多人意识到社交媒体帮助扩大了这种政治分歧,但暂时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弥合分歧,而使用社交媒体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积极参与政治讨论,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候选人是美国公民的权利,但为了更好的争取利益,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思考政治问题。

政治立场别其实并非只有左右,皮优中心的政治立场测试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
图源:pewresearch.org


二、用心与人交流


民主党政策顾问杰克·苏利文(Jake Sullivan)说过,参加辩论的人都知道,准备的辩论观点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因为利于论点的信息会帮助“进攻”,而了解不利于论点的信息才可以“防守”。同理,很少有政治立场是没有弱点的。所以在与人聊政治前,不妨了解一下比较重要的相关信息,想想自己为什么要站队。

图源:nytimes.com

《纽约时报》发表的《如何参与政治》(how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文章提到,和人聊政治的时候,应该把原本可能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变成共同尝试解决问题的磋商。耐心的听完对方的观点,不但会让自己了解到新的信息和态度,同时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会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影响别人。

另一个小技巧是,在谈论政治的时候避开政党,把政治问题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谈论日常天气的变化,而不是直接聊气候变化的政策。谈谈自己和家人的医保,不是争论奥巴马医改的意义。

2018年最常出现的微信搜索词,有多少关于我们日常生活?
图源:cjr 文章
https://www.cjr.org/tow_center_reports/wechatting-american-politics-misinformation-polarization-and-immigrant-chinese-media.php


三、严谨的接收信息

在社交媒体上收到让我们感兴趣的的信息很多,但真正可以称为“靠谱”的信息,还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眼来识别。Common Sense Media 给出了以下几条,可以作为评判一条信息是否真是的标准:

  • 来源。可信的新闻报道包括作者的署名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有事实、数字和引用,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出处。


  • 标准和道德规范。可信的新闻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规矩。比如,《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守则》(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Code of Ethics),就包含来记者在报道时必须所遵循的规则。


  • 客观性。作者应该在一个特定的话题上保持中立,用事实来呈现问题。反之,如果文章过于有煽动性,可能就需要读者自己斟酌一下了。


  • 值得信赖的研究。来自著名实验室的科学家,比如那些隶属于大学或独立非盈利机构的实验室(他们发表的数据没有经济动机),并且包括他们的研究方法的详细描述。研究结果和报道如果发表,要求经过同行评议(peer-review), 从而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 区分事实报道( factual reporting )和观点(opinion)。我们并不排斥通过阅读来了解他人的想法,但作者的个人观点可能会有偏向性。分辨的小技巧——观点类文章一般全文都会使用第一人称(“I”)


原文也推荐一读: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blog/how-to-find-credible-information-about-the-election-and-avoid-getting-duped

虚假信息防不胜防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谣言猛如虎”,下面这几篇辟谣文章,让大家看看有理有据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


以下文章来自《正义补丁》
投票机公司欲诉川普团队和右翼媒体 此前传的谣言你信过吗?
首席大法官跟性侵犯有染?呼吁军管和抓捕大法官的为何被打脸?
Dominion投票机和新冠的故事都有了新版本,这次靠谱吗?
关于加州立法的又一波谣言来了,千万要睁大眼睛
总统选举都出结果了,铺天盖地的谣言还要飞到何时?大选辟谣第二波来了
大选谣言越来越离谱:美军跟CIA血战,奥巴马和CIA局长被抓?



四、对转发的文章要负责

《大西洋月刊》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人们经常仅仅根据标题(未读文章)就决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直觉反应。也就是说,很多人为了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撑腰”,选择为了传播口号而不加思考的散播特定党派给出的所有信息。

根据图中的统计,试想一下你随手转发的文章可能会影响多少人?
(图源:pewresearch.org)

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提到的危害,社交媒体用户在转发前,有责任考察文章的真实性,而不是任由谣言泛滥。如果在分享后收到了评论这篇文章的不同声音,可以思考一下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参考文献:
https://www.forbes.com/sites/petersuciu/2019/10/30/does-social-media-make-the-political-divide-worse/?sh=2137dcca6e3a
https://www.cjr.org/tow_center_reports/wechatting-american-politics-misinformation-polarization-and-immigrant-chinese-media.php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9/05/why-social-media-ruining-political-discourse/589108/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blog/how-to-find-credible-information-about-the-election-and-avoid-getting-duped
https://www.nytimes.com/guides/year-of-living-better/how-to-participate-in-government


往期精选
这棵充满故事的圣诞树厌倦了2020,带着希望和乐观期待2021

为家园“翻蓝”出力后,佐治亚华人转战该州参议员复选

假新闻在亚裔社区是如何“失控”的

美国亚裔社区贫富差异最大,收入一比十

看图说话:华裔社区需要多元的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