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美国00后男人喜欢穿裙子,不可以吗?

木子立风 美国华人杂谈 2021-12-23


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木子含章
全文共 5165 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2020年10月13日,一张instagram照片轰动了整个欧美圈,被无数次转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


图源:Vogue


这张照片中,英国歌手“哈卷” (Harry Styles)穿着一袭长裙,以前他都是万人迷摇滚式造型收割千万少女芳心,留着长卷发和一身刺青,让人大跌眼镜,至今长裙“哈卷”已经收到了超过七亿半点赞。


不到一年后就在今年10月,美国流行乐歌手“李娜叉” (Lil Nax)又把自己打扮成孕妇,欧美的男人都疯了吗?怎么一个个都流行起“娘炮”了?是不是就为了博人眼球?毫无下限?


图源:People


“哈卷”身着连衣裙登上Vogue封面和“李娜叉”的行为都惹恼了美国右翼“纯爷们”,他们先后恼羞成怒发起了网暴:“你们到底是不是男人!”,还有很多“纯爷们”在社交媒体哭丧:“这个时代的男人怎么了!美国要灭国了!”除此之外,“哈卷”被小有名气的保守派黑人领袖Candace Owens辱骂,还上升到了国格:


“这根本就是对西方的侮辱的一盘大棋,好莱坞的一切都是在毁灭真理!削弱社会!”。


视频中扭曲的脸是Candace Owens,右边是右翼的“完美男性”模板


这就很迷惑很奇怪了,“男子汉”和政客居然因为另一个和他们毫不相关的男性穿了裙子、Cosplay孕妇就掀桌了,不过“哈卷”在与Vogue的采访中坦言,就是觉得裙子好看:


“有时候我会关注女性服装,真的太好看了!”


“衣服是用来打扮和实验的,应该是好玩呀!我们这个年代,性别界线渐渐在消失,我觉得是件令人期待的事。”


今年,《人物》杂志访问非裔同性恋歌手“李娜叉”被问到为什么要“男人怀孕时,他回答说:


“(作为一个艺术创造者)我想我是父亲,也是母亲。”


所以,这两位公众人物的核心观点很简单 -- 我们男人应该有更多自我表达的自由


美国年轻人对于男明星红毯造型一身黑色西装的造型厌倦,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舞会上(Met Gala),社会名人全世界体现自己创意力和风格,很多女明星为了受人瞩目,找最有名的设计师为她们奉献才华争奇斗艳。但是,为何女明星才能多姿多彩?为何男明星就必须穿千篇一律的西装?


于是,“哈卷”来“卷”了,从去年以来,红毯变成了他的时尚新大陆,次次都要和女明星“争奇斗艳”过把瘾,有时还要涂上喜欢的指甲油。


2021年哈卷Met Gala的红毯造型, 图源:The Independent


图源:pinterest


这几年来韩流席卷全球,韩国比欧美更早推崇起去性别的穿搭,最鲜明的一些例子是G-Dragon,Kai和Taemin,他们大胆的穿搭和偶像的形象也经常被质疑“不够男人”。


图源:SCMP


要翻老黄历,中国也曾有位巨星光芒万丈穿着高跟鞋和连身裙,他就是亚洲巨星张国荣。当年因为他先锋的穿搭,也被媒体骂的狗血淋头,当时他在新加坡开演唱会时,当地还特别禁止他穿着任何女性服装。


图源:scmp


2008年,张国荣热情演唱会上面六套服装均出自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耶 (Jean Paul Gaultier),体现了“ 从天使到魔鬼”(From Angelto Devil)的主题和形象。开场时是纯白的羽毛装,象征天使的化身。魔鬼的部分,则是黑色的上衣和有纹路的红白裙子,成为了时尚经典。


图源:知乎


早在70年代,英国艺术家和歌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就穿着裙子,出现在封面上,引领对性别的探讨,有些人也认为“哈卷”是在50年后致敬了这位先锋艺术家。


图源:Printerest


带动下在男明星们带动下,LGBT性少数群体的推动下,年轻的一代人受到启发,开始重新反思传统的性别定义,开始了一轮反思:


男人到底是什么?女人又是什么?

我们的性别是什么?是被外界定义的吗?

男人或男性?是否意味着不能穿裙子?


社会对于男人的束缚大于女人

社会性别不是生理性别


在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尤其19世纪末,在欧洲部分地区,蓝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女性化的颜色,因为圣母玛利亚的衣服是蓝色的,而当时象征男人的颜色是红色;于是一个稚嫩的红色 -- 粉红色就变成了男孩的专属颜色。


这个概念被大众广为接受,各种杂志都建议母亲们:


“如果你想让你的男孩长大后有男子气概,就给他穿上粉红色,如果你想让你的女孩长大后有温柔端庄,就给她穿上蓝色。”


在20世纪中期,性别专属色逐渐开始改变,最终在1950年左右,欧美几个广告公司开始重新推动粉红色为“女性”颜色。(Evans, 2017),没错,粉色蓝色和性别无关,无非是人类后天可以强加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高跟鞋原本是在欧洲男性圈子流行,直到17世纪女性才开始穿,直到20世纪才开始渐渐变成女人“性感”的象征。


高跟鞋 ,图源:Todayifoundout


除此之外,花也不是女人的特权;中国古代男子簪花非常普遍。男子簪花的习俗从汉代开始但直到唐代簪花在开始流行。《梦粱录》记载,皇帝祝寿御筵毕, "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后罗花亦赐百官。”



南宋 李唐(传) 春社醉归图页


王维写重阳节的诗也证明从汉代开始簪茱萸的习俗 。描绘了一副男子在重阳节登高簪花的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要说唐代簪花还只是在一些特殊节日里作为传统习俗,男子簪花。但是宋代簪花不再只是节日的装束,百官到平民都开始因为纯粹爱美而簪花,就连施耐庵《水浒传》中对阮小五的描写是“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这是铮铮铁骨的硬汉佩戴簪花,由此可见宋代男人对簪花可谓是爱到了骨子里。(大白历史)



所以花、高跟鞋和粉红色如何变成了性别符号,性别和符号无关,那到底什么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科学把性别定义为 -- “Biological sex”(生理性别)和”Gender”(社会性别)。前者是由着生殖器官决定的,后者则是社会概念。


当代社会性别定义了花、高跟鞋和粉色是“女性”的,生理性别只是染色体、荷尔蒙和性器官的出厂设定,而社会性别往往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在一直变化,说到底所谓的男男女女的不同是“生理”不同,社会到底该不该不同?


女生是不是理科不好?男生不够细心?这是当代社会性别的偏见;男生是是不是更应该强身健体,女生应该纤细柔弱?这又是当代社会性别的偏见;女性就应该照顾人,男性就应该做领导?全都是社会性别的定性和偏见,和生理性别根本就没有关系。


图源:Beyond Words Studio


Zosul等人(2009)在纽约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 "婴儿期性别标签的获得:对性别类型玩具的影响"中,科学家们调查了近200名年龄在7个月到5岁之间的儿童,孩子可以在8对物品中选择一个,每对物品都有一个是粉红色的。两岁年龄阶段,女孩比男孩更经常选择粉红的物品,“2.5岁时......(女孩)对粉红色比其他颜色有明显的偏爱。”


与此相反,男孩随着年龄越来越避免使用粉红色的东西,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性别”导致的刻板印象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影响我们的人生和选择。性别自我认同取决于两到三岁的儿童能否发现与性别有关的信息。来自阿伯丁大学的LoBue和DeLoache(2011年)从他们的实验“性别性别刻板印象的颜色” 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表明当幼儿开始谈论性别并获得与性别有关的知识时,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也是基于性别的。(Winter, 2015)


男孩喜欢蓝色或粉红和生理性别毫无关系。因为男生“应该”喜欢蓝色是当代社会从小给孩子们灌输的,喜欢蓝色不是一种生理现象,性别刻板印象只是后天环境塑造的


玩具为什么要有性别?图源:npr.org


不难想象,很多父母的一句“芭比是女生的,你不可以玩”在很多想给芭比打扮的男孩子心中扎根,随着他们与其他这么想的大人互动,这种思想就像水泥一样慢慢固化在脑海中,不让男孩玩芭比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的社会对男孩和男人的束缚,可能远大于女人


 “当我们把男孩当作男人对待,教他们要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能有情感时,我们剥夺了他们的纯真,我们把不现实和不健康的期望放在他们身上。”

 ——Sheppard, 2020


所有人都是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娘炮”,“人妖” 和 “不男不女”


在美国2019年,男性死于自杀的频率是女性的3.63倍。(AFSP) 30.6%的男性一生中会经历忧郁症的折磨。(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当你把一颗石头扔进水里,它就会沉下去,因为它没有生命而不会求救。但是男孩子也是人,他不可能一生都过得顺风顺水,一定会遇到挫折与坎坷的经历。但如果他没学过伤心的时候要哭,遇到可怕的事情可以不去面对,他就会像石头一样淹没在汪洋的社会中。


图源: Platform


社会对男人要求必须坚强、冷静和无所畏惧,但是却不教育他们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感情。男孩和男人不能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恐慌,恐慌之后,只剩憎恨,憎恨自己,憎恨他人,憎恨社会,这种有毒思想就叫做“Toxic masculinity”(有毒男性气质)。


有毒男性气质除了外表必须彪(邋)悍(遢)也要求男性封闭他们的感情。男生不许哭,不许脆弱,不许向别人求救,这样生活久了,是个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会早就在2016年就曾发出警告,"传统男性意识形态 "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很多男性被教导他们唯一可以体现的感情是愤怒,久而久之,这些受害的男性,将暴力视为情绪发泄的唯一方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的一份报告,每3个女性中就有1个受到有毒男性气质以家庭暴力形式体现的负面影响,更高风险传染性病、产生负面心理健康影响,有毒男性气质很明显,下面就是最常见表现:


1)男人不应该做家务

2)必要之时,男人应该使用暴力来获得尊重

3)真正的男人应该有尽可能多的性伙伴

4)经常谈论自己的忧虑、恐惧和问题的男人不值得尊重

5)同性恋不是 "真男人"。


坚持传统男性文化规范的男性,比如暴力、统治、工作至上、压缩情绪(除了愤怒)、渴望胜利和追求社会地位,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压力、身体形象问题、药物使用和不良社会功能


图源:The Conversation


有毒男性气质作为一种道德绑架,把男性永远不幸和磨难都归结为“弱”或者“不够男人”,借此真正的PUA男性的一生,同时,那些男人受到的伤害却变成了自我伤害,或者更糟糕的情况下,变成了社会隐患;与此同时,“男”变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概念,“人妖、娘炮和不男不女”变成了部分男性最喜欢用来攻击的群体,并通过攻击这些“不男人”的群体来证明自己的“阳刚”,这种行为不但阿Q,还有更严重的后果。


允许越来越多穿着裙子的漂亮男人


在美国,81%的女性和43%的男性报告在一生中,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和/或攻击,18岁前每4个女孩和每7个男孩中就有一个是某种形式的性暴力的受害者。但是我们能看到女性被侵犯的新闻那么多,而男性因为被性别刻板印象和“有毒男性气质”绑架,他们报警的可能性只有女性的1/10,他们担心:社会是不允许男性作为强奸的受害者,男性的痛苦却往往在人群中的冷嘲热讽和质疑中消失,因为害怕世俗的眼光而选择不报警。


图源:CiTR


这样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99%性侵犯是男性,都有被性侵的经历,这些数字令人细思极恐。


小男孩想穿裙子纯粹为了好看好玩,让他们穿吧!如果他们很喜欢芭比当然也没问题啊!同性恋来自天生而不受环境制约,与其担心孩子会不会变成同性恋,孩子们没那么担心“性别”,反而是我们成年人被束缚,忘记了真正重要的性别观念 -- 男孩要可以脆弱,女孩更应该自强


男女平权很重要,要消除有毒男性气质就是要消除大男子主义,应该从小让男孩子有哭和倾诉的权利,让男孩子看见自己柔软的一面;如果你不赞同,至少在有人打破社会性别界限时,若不喜欢,可以选择不去看或理会。在别人终于勇敢做自己时候恶言相向是大可不必,说文明点就是缺乏包容和接纳,说不好听那就是“别人家孩子又不犯法,自己开心,关你屁事”。


图源:The Kirkwood Call


当Candace Owens批评“哈卷”的时候,她把打破衣服性别界限的男人定义为变态,然后在推特上右翼开启了#bringbackmanlymen(把阳刚的男人带回来)的潮流,本想带起一阵运动。她在一个视频中如法海念经:“因为不可以。在西方,在向我们的孩子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我们男人也在不断地女性化,这不是一个巧合!” 


但是很可惜,这场潮流被全世界欧美年轻人嘲笑成了表情包,这些评论在美国抖音上曾掀起了一阵热潮,美国的00后纷纷加入了:”虽然我是个男人!为什么不可以穿裙子?“


一众男性网友把她的视频剪好后,然后配着一个个自己穿着各式各样的小裙子的风骚走位,十分高调的怼了回去,让我一个女生都觉得天呐!这些男人可真漂亮!原来真正的糙汉子是我啊!



他们用“哈卷”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镜头前潇洒妩媚的完美反击。虽然啊,我们不知道未来美国到底多少男人真的会穿裙子;但是吧,如果泱泱大国穿个裙子就能灭国的话,大概不穿,可能也得完蛋吧。




参考资料:

https://www.genderfreeworld.com/blogs/news/men-used-to-wear-skirts-what-happened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ink-used-to-be-boys-colour-and-blue-girls-heres-why-that-changed-2017-10

https://www.apa.org/monitor/2015/12/numbers

https://www.verywellmind.com/the-dangerous-mental-health-effects-of-toxic-masculinity-5073957

https://www.nsvrc.org/statistics

https://www.verywellmind.com/harmful-masculinity-causes-violence-depression-5078571

https://go-gale-com.ezproxy.greenriver.edu/ps/i.do?p=AONE&u=aubu98092&id=GALE%7CA436234780&v=2.1&it=r
 


相关阅读:

获得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安全,我们要如何对谣言进行“正当防卫”?

移民不是新冠激增的替罪羔羊

吴弭和我们的"第一"

美国一万名白人围观17岁少年被烧死

这就是让一部分左翼跟拜登闹翻的原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