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经验: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建

理性建设性参考性 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环卫
2024-08-30

编者按: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加强,一大批古城、古镇、古村落被真实、完整地保护下来,其遗产价值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通过多年实践,我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在协调保护与发展方面,苏州市整体保护老城,有序开发新城,形成“老城和新城协调共生”经验;在完善公共设施改善民生方面,扬州市坚持小规模渐进式保护,以“一水一电一消防”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在挖掘遗产价值推动转型发展方面,杭州市利用老工业园区和工业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形成“文化引领城市转型”经验;在鼓励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北京市在杨梅竹斜街保护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共建…


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被抢救和保护下来,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综合、最系统的载体。


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试点项目,肩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破题重任。北京市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新模式,引领跨界复兴、倡导公众参与、活化历史街区。


杨梅竹斜街位于大栅栏西街斜街保护带北侧,是大栅栏商业街与琉璃厂东街的贯通线,也是区域中主干路延寿寺街与琉璃厂、大栅栏商业街贯通的核心区域。杨梅竹斜街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包括名人故居、会馆、寺庙、挂牌四合院等历史建筑。



逐渐更新 保护有机生命体


在杨梅竹斜街的保护修缮过程中,北京尝试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作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并根据项目实施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分为3个阶段进行改造。


第一个阶段,试点示范。以项目实施主体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示范性改善区域的软硬件设施,集中解决区域更新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协议腾退的方式,将区域内居住条件较差、具备搬迁意愿的居民搬迁至区政府组织建设的定向安置房中,改善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对主要胡同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愿意留下来的居民的居住条件;实施胡同两侧立面修缮及环境景观改造并进行标识导览建设,改善区域环境;采取“分级分类、弹性实施”的办法,对区域内的部分建筑进行修缮和翻建,基本实现区域重要历史建筑保护;逐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并通过多种活动宣传大栅栏文化,增加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明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各种规范,探索居民产业提升、零散空间利用等多种模式。



第二个阶段,社区共建。联合居民、社区等,继续推动区域的软硬件改善,并将关注的重心逐步转移至区域留驻居民的精神生活。在统一的风貌保护要求下,鼓励居民、商家进行自我更新,并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更新;继续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居民的需求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公益服务设施;提升居民和社区的区域建设意识,让居民在享受到区域改善成果的同时,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更新的过程中去;挖掘本地文化再生,帮助“在地专家”(手工艺等在地商业)及社区文化的培育再生,打造社区生活配套服务业。


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目前,北京市已着手布局逐步退出市政工程建设工作,由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共同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区域动态发展的良性循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已成熟,有规则可循,项目实施主体可逐步退出,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将自发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成效显著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目前,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老城保护方面,通过拆除违法建设56处、广告牌匾51处,使胡同空间逐步显现原有风貌及肌理。通过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腾退情况、建筑物现有质量、对街道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比较,对建筑进行分类分级修缮更新,使杨梅竹斜街两侧建筑呈现不同阶段风貌并置的形态。在景观建设中采用创新手法,将不同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排列组合,采用新旧老砖铺设的方式,将历史记忆编织到道路的铺设中,安装历史建筑标识导览,同时配套其他景观小品及绿化的建设,把历史记忆编入景观中,在保持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植入了新的活力。


在民生改善方面,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人口疏解和空间腾退,通过货币或定向安置房对接补偿。目前,通过人口疏解,居民在新的居所的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居住面积增加,生活环境及品质得到提升,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区域内自愿腾退居民逐渐增多。同时,尊重现状胡同肌理,在市政改造中保留原有上水及方沟,进行雨污水的改造;燃气工程克服现状胡同条件制约,引入新技术;现状管线和市政设施的拆改移等工程全部完工,切实解决了老城区居民的实际问题,有效改善了民生。



在景观环境建设方面,进行街区景观整体规划,改造铺装路面、设计景观构筑物、城市小品、景观灯具、座椅、垃圾箱、绿植等,并设置标示导览系统;根据杨梅竹胡同及建筑风貌,进行建筑分级整治,15处历史建筑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25处重要风貌建筑立面得到原真性修缮,75%的普通建筑立面按照不同建筑元素进行弹性设计与整治。


在业态调整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业态打造与提升。邀请中外优秀设计和艺术创意项目进驻老街区,成功引入新业态,集结艺术、文化、创意、建筑、时尚、媒体、游客、居民等多方力量,老街区与新设计的融合碰撞形成项目的独特文化内涵,通过临时店、工作坊、展览等多种方式,重塑大栅栏品牌,扩大影响力。当前,已积累储备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及特色商业100余家,已引入商家30余家,均为文化创意产业。


在品牌打造方面,杨梅竹试点项目软性、温和、理性的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健康、积极、开放的开发品牌形象得以树立,品牌影响力正在得到逐步提升,已成为大栅栏地区的标志性街区之一。


在零散空间整合利用方面,一是创新实践“内盒院“项目,通过插入式绿色科技新材料的功能模块解决老城房屋的保温、隔音、潮湿以及厕所等居住问题;二是实践养老院试点项目,为四合院适老化改造形成示范;三是成功引入“设计为民生——大栅栏十二间”公益项目,邀请国内著名建筑师为12户居民一对一设计改造房屋,切实根据各自需求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四是搭建跨界平台,发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住建部

联络:010-51701869

报料jsbcjbd@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环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