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环卫

其他

垃圾分类新时尚 全民参与齐点亮|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

希长按扫码关注《中国市容环卫》公众号为建设美丽城乡一起行动!邮箱:zgsrhw@126.com电话:13621260793(微信同号)品牌展厅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党徽闪耀在北京门头沟清淤畅道现场

希长按扫码关注《中国市容环卫》公众号为建设美丽城乡一起行动!邮箱:zgsrhw@126.com电话:13621260793(微信同号)品牌展厅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浙江天子岭探索垃圾填埋场光储充一体化模式

希长按扫码关注《中国市容环卫》公众号为建设美丽城乡一起行动!邮箱:zgsrhw@126.com电话:13621260793(微信同号)品牌展厅
2023年8月4日
其他

听方清平说 / 垃圾分类宣传还有这“姿势”

方清平,另类单口相声演员。一袭长衫,不苟言笑,絮絮叨叨。他的相声,既区别于以叙述故事见长的传统单口相声,又区别于夸张说唱的新派脱口秀。木然地站在桌子后面,既无过多表情,也无太大身段,似与您家常聊天,但是句句幽默至极,段段切中时弊。曾被评价为笑星中的“冷面杀手”。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着力实现“双碳”目标,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节能降碳,你我同行”——7月10日,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在广州启动。围绕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行动、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等多个活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旨在倡导全社会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各行业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的降耗升级,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2023绿色低碳发展暨全国垃圾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仲夏时节,相聚泉城。6月16日至17日,以“探索垃圾处理行业绿色升级路径”为主题的2023绿色低碳发展暨全国垃圾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办,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承办。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5年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今天(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福建、河北、山东等20个省、自治区,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开展垃圾填埋场清理 实现社会综合性效益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以来,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双碳工作,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宝贵意见和政策措施建议。现将本报2021年7月19日发表的专家观察思考文章《开展垃圾填埋场清理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筑业转型升级瞄准新路径

本文图源网络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目前建筑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距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我国建筑业在智能建造方面存在哪些难题?怎样推动智能建造健康发展?日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等专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就此分析表示,13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上述要求,前所未有,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业的智能化建造水平急需抓紧提升,否则将落后于时代。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应进一步筑牢建筑工业化基础,强调系统性推进,不能就智能建造谈智能建造、就建筑工业化谈建筑工业化,要加快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让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实现高度协同,更好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针对《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中建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则森分析认为:“这为建筑业更好实现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叶明也表示,在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当下,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指导意见》准确地抓住了这个趋势,将对建筑业的建造方式、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在具体实践层面,该如何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要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要培育产业体系,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叶明对此表示,目前,我国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粗放的传统产业,在面临巨大资源和环境压力下,绿色建造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还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建造方式、走向现代建造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樊则森表示,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过程中,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实现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三化融合”,并积极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改变我国建筑产业大而不强现状、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指导意见》强调要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工作平台。多年实践证明,这是符合市场形势的,将为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从2015年开始,我国就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推进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目前,一些在一体化集成设计方面有所研究的企业,早已主动探索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的融合,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尝试构建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体系。要用系统性思维破解产业协同发展难题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得以进一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建筑工业化也逐渐驶入“快轨”。大力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建筑产业深度变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还要为其付诸努力。“在智能建造方面,目前我国在数字设计和数字工地方面有一定探索,但尚处于碎片化尝试阶段,缺少系统性集成创新。同时,智能建造和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的建筑工业化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待解难题。”樊则森表示,一是在推进方向上存在误区,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割裂开分别推进;二是在顶层设计层面没有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关联起来,缺少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图;三是目前还在沿用前工业化时期碎片化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樊则森建议,依托《指导意见》,要加快发展与智能建造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建筑组织管理模式,参考发展高铁、大飞机和航母的系统工程思维,全方位、全过程统筹高质量建筑产品供给。同时,要对标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工程建设招投标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在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孕育有利于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通过立法立规,形成长效机制。不少业内人士提出,智能建造尚处于发展初期,还有一些问题待厘清。叶明对此表示,无论是智能化、智慧化,还是智能建造,其本质都是信息化,是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手段。“当前,应以发展建筑工业化为主,以发展智能建造为辅,用系统性思维破解协同发展难题,最终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用系统思维谋划产业发展,沉下心来努力筑牢建筑产业的基石,实现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真正打通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其次,要用装配式建筑驱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树立以建筑为‘产品’的经营理念,建立对工程项目实行整体策划、全面部署、协同运营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技术产品的集成能力和组织管理的协同能力;最后,要让信息化融合到企业管理逻辑,解决整个行业发展的‘碎片化’与‘系统性’之间的矛盾,通过信息互联技术与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叶明表示。就如何用装配式建筑驱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问题,模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圣勇表示,其关键在于改变现有装配式建筑体系。“目前,无论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都不完全适合建筑工业化,只是解决了部分工业化和部分装配化,现场湿作业仍无法完全消除,未来建筑工业化很可能需要借助模块化建筑体系。”(来
其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解读《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
其他

13部门联合发文力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7月28日消息,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加快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和优化等一批核心技术;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等环节,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加强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推动各地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建筑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路径和模式,更好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引导各类要素有效聚集,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智能建造水平。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建立健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智能建造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与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标准规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自主研发,开放合作。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智能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建筑业开放发展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四、重点任务(一)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各类施工机具的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加快传感器、高速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近场通讯及二维码识别等建筑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二)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加快突破部品部件现代工艺制造、智能控制和优化、新型传感感知、工程质量检测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诊断与维护、专用软件等一批核心技术。探索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建筑机器人批量应用。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性软件与数据平台、集成建造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加快智能建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三)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工厂。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应用。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向生产管理子系统的延伸,实现工厂生产的信息化管理。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四)培育产业体系。探索适用于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快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统筹建造活动全产业链,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多方协同智能建造工作平台,强化智能建造上下游协同工作,形成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产业链。(五)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提高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装备设备和技术,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六)开放拓展应用场景。加强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应用场景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发挥重点项目以及大型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拓宽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初步形成集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定期发布成熟技术目录,并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迫切的地区,率先推广应用。(七)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推动各地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通过融合遥感信息、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城市感知信息等多源信息,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引导大型总承包企业采购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要建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实施路径,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目标完成和任务落地。(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对经认定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智能建造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重大技术装备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智能建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投向智能建造领域。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各地要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人才后备保障。(四)建立评估机制。各地要适时对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评估智能建造发展目标落实与完成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等,并通报结果。(五)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学协会的作用,开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宣传贯彻、技术指导、交流合作、成果推广。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2020年7月3日延伸阅读:建筑大师梁思成57年前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洞见,现在看依旧句句经典……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齐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全面提升中国建造业水平的必由之路一线工作参考丨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是建筑产业的新机遇监
其他

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研究(杭州宁波绍兴篇)

编者按: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名单。2019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启动了第二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申报工作。两年多时间里,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工作部署,出台了各类相关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推动了装配式建筑不断向前发展。为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2018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对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继续认定为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估不合格的城市和企业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认定。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促进经验交流,服务一线实践,即日起我们陆续推出“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发展情况研究”系列报道,以省为单位(便于把握区域整体情况和城市间互相学习),通过深入研究各省各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经验做法及相关问题,进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欢迎相关城市提供一线信息,也欢迎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联系电话:13011117649
其他

对话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曹万林:装配式建筑抗震的关键在于部品部件制备的精细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地震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建筑物防震是城市防震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装配式建筑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新型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其抗震性能如何,不同区域在推广过程中又应如何着力提升防震性能等问题值得关注。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曹万林就此表示,运用装配式建筑方法建造的房屋,在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后,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不过,不同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要求方面存在差异,还需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技术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新型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研发。”1Q:目前我国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目标评判的主要依据是什么?A:虽然我国建筑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同,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都得严格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执行。根据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我国对建筑抗震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房屋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即当遭受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房屋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即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于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我国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其抗震能力基本都可以满足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房屋基本上都属于农民自建房,加之地域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农房的抗震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加快研发低成本的农房抗震技术、提升农房抗震能力是当务之急。2Q: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的表现如何?A:装配式建筑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重视并逐渐被应用于广大建筑领域。如工业建筑中的单层厂房结构就多采用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屋架、预制屋面板装配而成,混凝土剪力墙房屋采用内浇外挂的工程案例也较多。如今装配式建筑领域正在探索和实践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都是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十多年来,我们团队一直在进行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比较研究,还有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墙结构以及装配式轻钢骨架轻混凝土组合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构件抗震性能试验及结构整体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装配式建筑还是传统建造的建筑,在抗震性能问题上,关键得看部品部件制备是否精细化,同时连接节点装配施工是否到位,做到这两点,其抗震性能一般表现都较好。3Q:针对不同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在保证抗震性能上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A:装配式建筑除了包括主体结构的装配,还包含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装配,其中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其它各类型的组合结构。虽然不同结构建筑的主体结构材料不同,工程应用上也各具特点,但装配式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之间存在共性需求,保障它们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严格执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中的技术规定,做好抗震设计与施工安装。从发展角度看,我国亟需开展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及装配式钢-木组合结构建筑的研究,编制相关的标准规范;同时,要加快装配式村镇低层房屋抗震节能体系研究,编制标准规范,推进示范工程,以促进城市与乡村装配式建筑实现协同发展。4Q: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该如何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等差异?A:近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正在走向健康发展,像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很快,这与这些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明显差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主动适应不同地区经济技术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资源,包括固体废弃物,开展新型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研发,促进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另外,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要求,主要与不同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相关,这是硬性要求,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装配式建筑特别报道
其他

对话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宋兵:在并行设计中寻求突破是装配化装修快速发展的关键

近些年,装配式建筑在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广的同时,装配化装修也逐渐迎来快速发展势头。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统计,2019年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为4529万平方米,而2018年这一指标为699万平方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尽管如此,从总量上看,装配化装修还是偏少,同时装配化装修存在的成本偏高、质量粗糙等问题也亟需解决。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产业化分院副院长宋兵对此表示,目前业内对于装配化装修的认识有了重大转变,接下来装配化装修还需在设计方法和空间净尺寸模数上加快变革。“成本偏高、质量粗糙、部品不匹配等问题,还需通过发展全装修部品集中技术来解决,只有实现部品标准化,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减少损耗。”1Q:作为一名建筑师,您的装配化装修理念是怎样的?A:个人认为装配化装修应该是低技术的高集成而非高技术的低集成。低技术的高集成指的是实行模数协调,高要求对待部品与部品间统一的边界条件、接口技术和几何尺寸等内容,而没有太多必要去要求高技术,很多高科技在建筑中组合以后,反而变成了一个低技术。为实现低技术的高集成,我们研究了一套技术体系,即全装修部品集中技术,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技术条件下的系统秩序。过去的装修行业很少提及建筑体系,只讨论装修本身,现在需要将整个建筑的全产业链体系都纳入进来,建立空间与部品、部品与部品间统一的边界条件,促进全产业链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这套技术体系里对高技术没有要求,只有一些行业标准。2Q:装配化装修在国内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A: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进行建筑设计,当建筑的土建完工之后再进行装修设计,这样往往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施工的低效。在建筑工业化时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按照工业设计的方法对建筑进行并行设计,即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等设计人员,在做户型设计时就集中在一起做建筑的系统设计,以照顾到每个专业的模数,减少材料浪费和施工不协调。其次是在室内装修中引入空间净尺寸模数,空间净尺寸不是轴线尺寸,也不是结构完成面尺寸,而是装修完成面尺寸,这个很关键。模数则是在设计中普遍重复应用的一种基准尺寸,设计尺寸由模数的等差数列组成。这些年在建筑行业包括装修行业里很少有人提及模数,由此带来部品无法匹配,建筑工业化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空间净尺寸一般按照三模即300毫米来做室内净空设计,市面上大部分装修材料都可以直接采购,无需单独加工,既节材又省工。如果装修材料的板材也都符合300毫米的模数标准,那装配化装修就较为容易了。当装配化装修中的这两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后面的问题就算不上问题。虽然这种改变需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一起努力,但国家层面提供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仅仅依靠企业的话,目前还行不通。3Q:怎么看目前装配化装修中存在的成本偏高、质量粗糙等问题?A:成本偏高其实与设计方法也有关,设计方法正确成本不会太高。品质粗糙是施工管理的问题,这个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需要全行业一点一滴去改变。同时,这几个问题也正是建立全产业链通用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的原因所在。运用标准化手段,建立建筑通用体系下系统集成的技术规则,可以提高内装部品的通用率和互换率。部品一旦标准化以后就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就会使得成本降低,成本降低的同时品质就会有所提高,装修的损耗率也会极大降低,这是一连串正向影响的过程。4Q:从装配化装修发展历程来看,您觉得行业这几年里有哪些进步?A: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装配化装修,在参观了一个正在推进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后深有感触,正好又有一个合作伙伴在研究建筑工业设计,于是我们就一起开始了装配化装修的研究。这之后,我们也给北京市保障房中心做了4个样板间,2014年又出了一本书——《公共租赁住房居室工业化建造体系理论与实践》,因此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装配化装修属于建筑工业化的一部分,而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的整合,核心是建筑从业者的工业化思维转型。在这十多年间,行业内逐渐开始认识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性,大家都希望多了解建筑工业化包括装配化装修方面的知识技术体系,很多装修企业也在兴建厂房、在研究自己的装配化装修体系,这些都是很重大的转变和进步。装配式建筑特别报道
其他

对话东南大学教授张宏:优化应用范围,加快推进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产业持续发展

近几年装配式建筑风头正劲,业内常说,2015年是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元年”,2016至2018年是发展增速年,2019、2020年则是发展的风口之年。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45%,其中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2.7亿平方米,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5.4%。作为给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空间的载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也一直备受关注,但在效率、成本、用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宏对此表示:“要想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的技术优势,最好将其限定在多层以下、寒冷地区、地震低烈度地区等一定范围内,并且探索、鼓励和加快推动与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的融合,逐步走向市场化推广的路径。”1Q: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的优势有哪些?好住宅的显著特征又有哪些?A:不管是钢结构、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工业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现阶段可能有它的优势: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品质、提高效率并减少能耗和人工。至于好住宅,个人认为应该满足以下六个评价标准:第一是安全健康,安全是指防灾减灾性能,健康指室内外环境品质和防疫性能;第二是绿色生态,住宅是量大面广的一种建筑类型,我国前几年65%~70%的建设是住宅,因此低碳节能性能和对环境的低影响开发很重要;第三是长寿命高耐久性,住宅的反复拆除和重建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巨大,住宅寿命越长耐久性越高,环保性能和生态性能就能越好,这是最大的节能减排;第四是艺术美观,住宅要有艺术感、形式感,这是城乡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第五是物联网和智慧化,指基于物联网让住宅里的更多应用场景能够实现智慧化,且住宅数据系统能够基于网络实现分析、应用;第六是社会人文,任何住宅都要为人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都需坚持以人为本。2Q: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A:钢筋混凝土是比较特殊的构件材料,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质组合而成;第二,它的组合材质性能有分工且互相配合,钢筋受拉力,混凝土受压力;第三,它是唯一一种由流体变成固体的构件材料。基于这三个特性,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至少有五个问题需要考虑和注意。效率问题:钢筋混凝土的钢筋和混凝土分别受力,现浇工艺约束钢筋在组装时可以搭接构造,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钢筋混凝土一旦做成预制混凝土构件(以下简称“PC构件”),它的主受力材料钢筋则需要进行点对点连接,精度要求在3毫米以内,相当于要求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使得安装技术也需相应地提高。同时PC构件在运输过程中所造成钢筋质量受损等缺陷也可能被带到施工现场,使得现场的装配情况更加复杂和艰难。成本问题:如果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建造高层,降低成本则很难。钢筋的连接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后,所有的工程管理程序、工程管理装备、对人员的要求等都会极大提高,仅这一点,它的成本就很难降低。在装备和人员等方面,虽然工人素质可以通过培训进行改善,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筑产业工人和高效的住宅产业分工配套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成本问题就比较难以综合解决。安全问题:钢筋混凝土是唯一一种由流体变成固体的构件,当用现浇工法将其做成梁柱板墙空间构件时,其成型后是一个整体。PC构件则要将整体分割成多块,再通过点对点连接和二次灌浆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其强度原理上、理论上比现浇要弱。在面对住宅有各种防灾抗震要求,特别是高层住宅,工程上如何保证住宅结构的强度在技术上是做了一件很难的事。用量问题:从环保和健康角度出发,不仅是住宅,城乡建设各领域都应该逐渐减少钢筋混凝土用量。钢筋混凝土的重要胶凝剂是水泥,而水泥产业是高污染产业,同时组成混凝土的材料包括黄沙、石子等,也均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资源破坏材料,因此要逐步限制和约束钢筋混凝土的用量。改造利用问题:建筑的寿命和耐久性取决于材料本身的耐久性、构件的防灾性、空间的耐久性可变性。有些住宅可能几十年后会变更为办公场所、酒店公寓或其他功能,这就需要住宅有规整的大空间,要求其内部空间有实用性、耐久性、可变性,能适合将来其他的功能。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则不太容易建造大空间住宅,尺寸过大的PC构件会增加其运输和吊装的难度,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大构件在安装时要求底部有更强大的支撑,施工难度也会加大,因此PC构件无法做大是其缺陷,这使得空间做不大的住宅后期改造再利用就变得困难。3Q:如何才能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发挥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的优势?A:这一轮装配式建筑发展对建筑工业化起到了很重要的正面推动作用。但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应用在住宅层面,还需将其优化约束在一个范围里。一是多层以下,高层超高层住宅梁柱受力构件用PC构件建造不适合,成本高、技术难;二是寒冷地区,因为钢筋混凝土的现浇需要一定温度才能保证质量和安全,在超低温地区,钢筋混凝土现浇很难实现且质量无法保证;三是地震低烈度地区。在这三个范围内加大建设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可最大化发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和钢筋混凝土的技术优势。同时,在目前行业状况下,优化使用范围和住宅类型,让PC构件及其建造技术发挥优势作用,可以避免硬做带来一些工程缺陷问题。4Q:我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发展的最大困难在哪?是否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A:国外大量装配式住宅都是低层住宅,高层住宅数量比我国少很多,他们在装配式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像我们这样充分显现。从这个背景来看,我们在技术上没有太多困难,因为我国确实是建设强国、建设大国,只是让市场接受难度较大。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品质与现浇住宅品质差别不大,而造价却要高出每平米几百元时,市场就很难接受。所以需要优化和约束技术发展方向,加快推动整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至于弯道超车,当然有可能实现,但需要较长时间。事实上,最好的居住模式是低层的庭院和园林式独立住宅,它是能让六个标准充分呈现出来的住宅类型。因此住宅类型选择和优化是在技术之上的内容,它可以简化和综合优化应用技术,住什么样的住宅类型决定能不能够实现超越。装配式建筑特别报道
其他

行业研究报告(4)一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建筑将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

编者按:身在行业,在关注个体、个案的同时更要关注整体、关注行业。作为行业媒体,针对行业局部和整体的研究必不可少。为进一步聚焦行业整体现状,关注行业普遍性问题,更好地为行业及一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即日起我们整合近年来一直坚持的“战略观察”“特别报道”“特别策划”等零散专版或专栏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行业研究报告”专栏,不定期就行业热点、痛点、难点做深度研究和分析解读,以报道、报告等适应不同渠道、不同平台的形式推送、刊发,以供行业及决策参考。同时也将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质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另欢迎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一起合作或来稿,3000字~5000字左右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Q1: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和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通俗的讲,装配式建筑技术让建房子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常见的构件种类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按主体结构的不同,装配式建筑可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建筑、装配式木建筑三大类型。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占比64%,具有成本低及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装配式钢建筑占比30%,装预制配式木建筑占比6%。预制装配式钢结构(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应用场景包括住宅、办公楼、教学楼、医院大楼等;(2)装配式钢结构PS以钢柱及钢梁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主要应用于大跨度厂房、体育馆、超高层办公楼等建筑;(3)装配式木建筑主要用于别墅、仿古建筑等有特殊建造要求的建筑。Q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综合优势?与传统现浇式建筑作业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约人力、缩短工期、环境友好、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以预制率为35%左右的30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项目和同等规模的传统建筑项目比较,装配式建筑能将工期缩短30%左右,施工人数减少70%/100人,同时,装配式建筑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有效降低粉尘、噪声与建筑废物等环境污染。(1)节能环保装配式装修作业过程中采用干式施工,施工工地无火、无水、无尘、无味,不用焊割、不用水泥、不搭纱布,从而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极小,建筑垃圾明显少于传统现场浇筑方式。(2)施工周期短装配式建筑的预制件可在工厂内完成,养护时间短,施工现场可以快速完成安装,缩短工期。同时,装配式建筑可同时多层施工,盖主体可同步内部装修,实现立体交叉作业,施工速度更快。全装配式项目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省3/4的工期;若以预制率为35%左右的30层装配式混凝土住宅项目为例,传统建设周期是28个月,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减少至20~22个月。(3)节省人力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可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并可节约现场施工人员数量,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装配式施工相对于传统方式至少可节约一半左右的人力。Q3:对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2016年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政策推进元年。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陆续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随后,各省市陆续出台百余项装配式建筑专门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通过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政策、容积率奖励、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切实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总结来看,国务院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2020年要培育50个示范城市、200个产业基地、500个示范工程,30个创新基地。2025年,争取做到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Q4: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海外成熟市场经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根据政策指引,2025年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渗透率将达到30%以上,若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约21亿平方米估算,届时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将达到6.3亿平方米以上,保证了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速在17%以上。考虑到实现一定规模效应后的装配式成本将显著下降,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届时实际需求可能实现更快的增长。对标海外市场。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装配式建筑的市场渗透率高达32%~70%。对标海外成熟市场,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只有不足5%的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日本发展经验:日本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兴起源自二战后日本房屋损毁,快速解决居民住宅不足的迫切性。自此,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理念开始形成,政府主导下,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并于80年代末发展成熟。期间,日本装配式建筑经历了规格量产型-企划量产型-追求高附加值-资源循环利用等阶段。目前,日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甚至已接近90%,以低层住宅木结构和多高层集合住宅PC结构为主,具有大规模批量生产标准产品,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领先经验。德国发展经验:德国装配式建筑的早期大规模应用主要为解决战后住房的短缺问题。建造方式严重依赖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体系,并于90年代之前受到普遍欢迎。但受限于当时《雅典宪章》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PC建筑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建筑单元、户型、建筑构件大量重复使用,德国大板建筑如今已饱受“建筑单调、僵化、死板,缺乏特色,缺少人性化”等诟病,部分项目已被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建筑的个性化,设计的精细化、强调建筑耐久性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建筑构件大量实行标准化、模数化。Q5:PC及PS构件的经济适用性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略高,并限制了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形成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装配式建筑生产成本。据统计,20%~55%的预制率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传统现场浇筑的成本高128~255元/㎡,预制率越高,成本越高;从各省市的调查案例来看,PC造价较传统造价高200~800元/㎡,PS造价更高,节省的人工成本目前仍不足以弥补较高的构件材料费。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影响更明显,一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届时将实现更快的需求增长。首先,愿意从事传统建筑业的工人日益减少,建筑业农民工人数自2014年持续回落,而农民工收入上涨压力较大,2014年以来,平均每年工资涨幅7.3%。此外,老龄化在建筑行业日益严重,农民工平均年龄从2008年的34岁升至2018年的40.2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日益严格的环保将倒逼传统现浇式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Q6: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较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难度更大?钢结构相比于混凝土结构更具有做装配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于钢结构而言,钢构件一直以来都是由钢结构公司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吊装,主体结构本来就是装配式的概念,与普通钢结构没有区别。装配式钢结构与普通钢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墙体,普通钢结构的墙体在现场砌筑完成,而装配式钢结构会要求用预制的外挂墙板等;同时室内装修系统和设备管线,装配式钢结构也要采用集成化。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主体结构原本主要采用现浇方式建造,与装配式的理念差距较大,技术限制成为短期制约。目前国内真正掌握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因而在实际工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推广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问题:1)成本不可控的升高。现浇方式建造的混凝土结构,在设计时没有模块化的考虑,构件尺寸和种类多样化。目前很多预制混凝土项目碰到的问题就是,强行采用工厂预制生产构件,每一个新项目都需要重新制作混凝土构件的模板且模板种类众多,因此成本大幅上升,且很难控制。2)钢筋混凝土的装配式施工工艺比钢结构复杂。传统现浇方式建造时施工工艺粗放,构件之间连接相对随意,对混凝土内部钢筋的位置也要求不高;改用装配式后,关键工艺是灌浆套筒,即构件之间的钢筋采用灌浆套筒或螺栓等方式连接。钢筋连接的数量和种类多、结构复杂、对钢筋位置有较高要求,连接的施工难度也较大,同时,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技术来监测套筒内部钢筋连接是否到位,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成为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连接处仍需采用现浇方式连接,但结构整体性较全现浇结构有所下降。不少PC工程只预制楼板、楼梯板、内墙板等非抗震构件,就是为了避免剪力墙等抗震构件安装时出现钢筋连接不上的情况。3)现场吊装难度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重量会明显大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内部需要跟外界连接的钢筋又多,现场吊装难度明显高于钢结构。综上,装配式钢结构相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设计理念贴合,施工工艺简单,钢结构有做装配式建筑的天然优势。Q7:产业链和经营模式装配式建筑的上游主要是水泥、钢铁、木材等原材料以及构件生产和组装设备,中游是各类预制构件的生产商及现场组装的承包商,下游是建筑项目开发商。PC构件厂作为生产商,依赖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施工管理。一个典型的PC项目流程包含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及维护等环节。其中,PC构件生产工艺流程包含4个步骤:(1)模具组装;(2)安装钢筋;(3)摊铺、浇筑、振动及养护;(4)脱模和成品检验。由模具组装到脱模,完成一轮PC构件生产需要8~24小时。典型PS企业分为两种经营模式:1)以钢结构制造为主,采用制造加工费+原材料价格的定价模式经营,通过低成本战略实现竞争优势。2)从设计到加工制造、现场安装的全产业链覆盖,加工制造产能主要用于自供,通过承揽钢结构工程总承包或专业分包工程赚取设计、施工费。大部分钢结构企业采用了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在技术专利、工程业绩方面的不断积累,形成一定竞争优势。Q8:PC构件厂投资门槛低,构件运输半径短进入PC构件行业的资金门槛并不高,选址(布局)和规模定位是核心考量因素。年产15万立方的一个PC构件厂,不含土地的资本支出约为2亿元,资本开支的方向包括工厂建设,设备购置,运营资本投入等。PC构件有严格的运输半径,因此,生产基地的选址应在主要市场的合理运输半径以内。PC构件体积和重量较大,外形多样化,不宜长距离运输,合理的运输半径在150公里至200公里,运费宜在300元/立方米以内,约占PC售价的10%。Q9:市场集中度PC构件市场集中度较低。(1)由于PC构件的运输半径不宜超过300公里,PC企业容易霸占山头、各自为营。(2)装配式建筑推进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大城市群,高昂的地价对工厂扩张有所阻碍。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钢结构企业在2500家左右,拥有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的单位有510家,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50多家,其他多数为年产1万吨以下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不高,整体市场较为分散。产量最大的企业占全行业比重仅为2.09%,TOP6占比仅6.06%。同时,行业集中度有持续提升的可能。Q10:企业竞争战略行业发展初期,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存在信息差和资源差异是获取项目的隐形壁垒。随着行业日渐完善,我们认为,制造业的竞争依靠规模化生产及柔性生产,大规模实现定制化需求是这个行业生存能力的最大挑战。同时,核心经济圈的工业用地获取难度很大,而PC预制件有很强的运输半径限制,工厂布局的地域广度与辐射面决定了PC构件生产企业的业务发展空间。Q11:市场培育的难点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属新兴行业。1)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生产企业难以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中获得成本优势,造价偏高限制了装配式的大规模应用。2)施工流程、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缺乏可靠的质量安全监测手段等,导致装配式的产业链不完整,特别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质量易受施工水平影响。总结来看,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在发展初期受政策推动的影响更明显,一定规模效应后,装配式具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而传统建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装配式将成为市场化选择,随着产业链逐渐成熟,届时将实现更快的需求增长。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钢结构更具备做装配式的天然优势,需求斜率或更陡。(来
其他

多地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加码,激励政策如何精准落地备受关注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则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15%以上。作为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落实的关键节点,今年能否完成目标备受关注。2月以来,安徽、海南、福建厦门、四川成都、山东潍坊、河北衡水等地,陆续发布标题中带有诸如“进一步推进”“加快发展”等内容的文件,推动当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的明确了今年及近几年的目标、任务,有的提出了具体的奖励、保障和监管措施。就此,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上述多地纷纷发文确实有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但装配式建筑行业当前仍面临成本较高、市场接受度不够、相关企业对政策推进力度的依赖性较高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激励政策在具体落实上存在差距,建议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好协调。多地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4%;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较2018年增长45%。在去年已经取得较快进展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多地又继续密集发文,进一步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例如河北省邢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2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装配式建筑工作的通知》明确,2020年度办理施工许可新开工项目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超过20%。山东省潍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近期也连续发布《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了今年具体推进工作的进度,明确了需要全面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项目范围以及各参建主体的具体责任。相比而言,安徽、海南的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受到省级层面的关注,均由省政府直接发文。安徽省的文件明确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末,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15%;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海南省的文件则包含政策监管机制、产能布局、科技创新引导、容积率奖励、监督与问责等13方面内容,其中明确:到2022年底各市县年度商品住宅实施计划项目中,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的比例应不低于80%。“以上这些力度较大的举措对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而言,的确是好事。”四川柏慕联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高级BIM工程师胡林向中国建设报记者分析表示,当前装配式建筑领域核心技术亟需提升,另外还存在预制装配式深化设计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缺失等问题。“如今各地主管部门发文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甚至联合企业、行业专家进行相关研究和培训工作,致力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完善的规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装配式建筑全面、稳步、健康的发展。”中部地区一位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向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今年是装配式建筑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之年,各地发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目标的完成,同时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当前装配式建筑推进的主要困难还是成本偏高和社会接受度不高的问题,希望地方层面发文推进的同时,国家层面也尽快制订未来几年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土地、财政等激励手段更为丰富从上述各地最新文件来看,奖励政策的内容都占有较大篇幅,其中主要涉及土地、税收、信贷、容积率、公积金等方面。安徽在“保障措施”部分主要提到了土地、财政和金融三方面举措。例如,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省重点调度的装配式建筑招商引资项目优先纳入供地计划;出台财政扶持政策,支持装配式建筑项目、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等。厦门市政府办公厅4月22日发布的《厦门市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意见》则包含了项目应用与产业发展两方面的政策支持。在项目应用方面,符合相关标准的装配式商品房项目可将装配式预制构件投资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额,申办预售许可;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装配式建造商品房的职工将优先拿到贷款;此外,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将在信用评级中获得“加分”,相应项目也将优先参评“鲁班奖”等奖项。在产业发展方面,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培育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5月20日发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包含了用地保障、指标认定、房屋销售、评优评奖等6项支持政策。例如,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出让价款可分期缴纳;装配式建筑产业将纳入招商引资重点行业;装配率达到相关标准的项目将获得3%的容积率奖励;符合一定标准的项目,施工时可不受重污染天气施工管控限制等。除了上述多样的激励政策外,北京还特别针对非政府投资民用建筑制定了资金奖励办法。4月13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出台市级装配式建筑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符合一定标准的项目可获得每平方米180元奖励资金。不过,虽然激励举措花样繁多,但更为重要的是落实。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他所在的地区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由于部门间权责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导致激励政策无法落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推动相关激励政策落地方面,潍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下属的潍坊市市政工程和建筑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当地主要采取了3方面举措:一是明确责任分工,潍坊市政府对每条激励政策都明确了责任单位;二是建立联动机制,住房城乡建设与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共同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三是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组成的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负责全市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考核检查等工作。装配式建筑系列报道
其他

装配式建筑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完善配套体系成关键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陆续开展了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如今各地从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等需求出发,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山东省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的《青岛市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明确,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沿海城市,2021年~2022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40%;2026年~2035年,在确保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占比要提升到100%。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后,其节能环保优势究竟有哪些?还需从哪些方面突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对此表示,装配式建筑打破了传统施工模式,将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不仅减少了现场操作中的资源损耗,还能进一步保证建筑的精度和品质。“下一步还需转变思维方式,全方位推广装配式建筑,既关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也关注装配式建筑的内装。只有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建筑节能环保优势需进一步发挥“以往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等弊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装配式结构总工程师刘敏敏表示,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几乎所有的施工工作都在现场完成,施工的机械化作用未能得到完全发挥,导致施工效率较为低下。“而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施工大部分都在工厂进行,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与绿色发展理念十分契合。”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突出优势早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北京建工集团旗下某项目总工程师张士兴表示,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建造方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建筑产业化、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并最大限度缩短了建设施工周期,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减少了建筑材料损耗,提高了建筑使用寿命,节能环保效益显而易见。虽然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其节能环保效益却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张士兴表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在政策落实、体系完善、市场培育、管理模式等顶层设计与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相关技术体系目前主要集中在结构系统的装配化和外围护系统的装配化,内装的装配化尚不成熟。与此同时,当前设计的产品也不利于工厂机械化生产以及现场高效化装配,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集成优势无法得到完全发挥。刘敏敏也表示,受制于多样化的建筑使用需求、用地规划要求、传统的设计思维等因素,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和系列化程度不高,很多预制部品部件基本上为定制化产品,造成工程成本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来说偏高,由此导致企业的主动性不高,装配式建筑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影响节能环保效益的发挥。急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和体系基于上述分析,要使装配式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接下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以上专家一致表示,单纯从技术方面而言,还需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相协同的建筑围护系统,并采用合理有效的结构连接,提高建筑物的防水防潮、保温、隔热、隔声、耐火、耐久等性能。“首先要解决好装配式建筑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硬问题,如解决好建筑围护结构中最薄弱的热桥处理,其次要完善、细化、深化各项标准以及规则的制定,如加强部品的标准化等。”宋晔皓表示,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师的关注点,建筑师往往对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了然于胸,他们的设计理念将直接影响产品后期的维修及使用寿命。此外,刘敏敏还从加快建设并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技术服务体系层面,应该为高效生产和便捷施工创造条件,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和性能;政策支持体系层面,应该对提前实现或实施高于国家规定节能标准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相应标准的奖励,并加大对装配式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应该建立国家装配式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建筑标识制度;人才支撑体系层面,则应该加快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难题,改变传统建筑思维方式,提高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张士兴对此深表认同并进一步表示,主管部门还应引导各类企业主体依据自身优势设定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发展定位,鼓励企业有序竞争。“同时完善产业链条衔接协调机制,通过行业权威媒体、学会协会、产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方式,衔接项目业主、开发建设企业、设计企业、构件企业、内装企业、质量监管等多主体,尽可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装配式建筑热线:13011117649丨18910707324丨18310337363丨010-51701869监
其他

一线工作参考(5)对话睿住科技董事长林冬娜:期待具备实力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组成服务联盟

编者按:关注一线,深入一线,来源于一线,才能更好指导和服务一线。为更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要部署的落地,更多关注和反映来自一线的实践、建议和声音,即日起我们整合之前的“读者来信”“群众来信”“特约评论”“专家观点”等零散栏目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一线工作参考”专栏,就来稿、约稿中针对一线工作有深入思考、问题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重点推送、刊发,供一线工作者和决策管理层参考,并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质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欢迎一线工作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研究者等赐稿,1500-2000字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公布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m²,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13.4%。装配式建筑取得大规模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能在短时间内建成交付,更是离不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通过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围绕装配式建筑诸多话题,美的置业旗下睿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睿住科技”)董事长林冬娜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装配式建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多元集成性,疫情期间,其品质与速度优势非常明显。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呈现出“舞台空间大、独舞节目多、观众不踊跃、投资公司与演出公司效益不佳”等特点,未来应更好地完善“剧本”,组织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量级的参与者进行协同“表演”,让“演员”与“观众”实现更好地互动,使装配式建筑真正“物美价廉”。“期待若干具备实力的领头企业能够整合配套企业,组成多个紧密的、技术性的、全产业链的、共享的服务联盟,更好助力装配式建筑产业做大做强。”中国建设报:疫情期间很多地方都利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抢建了传染病医院,在您看来,这种技术有哪些比较优势?实践中还需进行哪些改进?林冬娜: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疫情期间的很多鲜活案例充分证明,包括主体技术、部品部件、设备安装、设计管理、工程管理集成应用等在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品质与速度优势都非常明显。不过,装配式建筑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配套不紧密,系统性、集成性不足等仍较为突出。面对这些问题,睿住科技的思考是通过“五化”——跨体系的标准化、内外装一体化、建筑部品化、全流程信息化、产业链集成化,实现系统化研发、自动化管理、生态化发展。简单理解,即搭建全专业、全职能标准化体系,开展内外装一体化的装配式设计研究,从技术上建设集设计、成本、招采、生产、施工、运维的BIM全流程系统管理平台;在业态上打造产业链协同生态平台和共生机制,通过自建或投资、合作的模式,整合设计、材料、设备、生产、施工、运营、信息化技术等资源,形成集成化服务,进而为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建设报:美的置业在业内较早提出要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如何理解睿住科技“绿色与智慧生活全景方案供应商”这一定位?林冬娜:美的置业发展装配式建筑首先是基于对建筑品质提升的考虑。从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来看,工厂型的产品质量会比现场手工作业质量更高且更为可控,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对于消费升级和产品升级也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其次也是顺势而为。公司积极布局多元化产业,有助于发挥深度协同效应和系统化优势,未来反哺主业并为公司长远发展带来强劲增长动力。最后,美的置业作为一家千亿级房企,发展装配式产业、关注建筑安全、提升建筑质量、促进环境保护是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睿住科技“绿色与智慧生活全景方案供应商”这一定位,源自美的置业在2019年初正式提出的“一主两翼”战略,即围绕房地产主业,发展智能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睿住科技作为“一主两翼”战略的主要载体之一,拥有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智慧生活研究院和产业产品研究院,并构建了以美家智能科技公司为主体的智慧生活产业和以联城住工科技公司、睿住优卡科技公司为主体的绿色装配式产业,实现了智慧绿色产业生态全景布局。此外,还通过天元设计院、代建公司、产城公司融合两大产业功能,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及产城开发运营的全链条复合能力,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中国建设报:结合此次疫情带给行业的影响,该如何科学认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林冬娜:此次疫情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产品与功能属性,建筑工地复工背后的复杂与困难程度也让我们更坚定了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决心。我认为,装配式建筑有以下4个方面优势:一是具有很强的领先性。装配式建筑拥有的工业属性赋予了它工业基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高质量建设再次验证了装配式技术的品质与速度优势。二是拥有很强的系统性。工业属性加上“装配”特点,注定了装配式建筑具有足够的系统性与微观度。三是具有多元集成性。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很长,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产业链中企业的产品不一、组织不一、行动不一,需要一些高量级的企业或组织进行引导、集成。四是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大产业。就趋势而言,未来政策层面应该会更加鼓励多种技术融合发展,引导装配式建筑行业技术标准调整、规范,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部件兼容性会自觉改善,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与整合进一步加强,EPC(工程总承包)、方案设计(初步设计)+DB(设计—建造)的建筑实现方式需求会越来越强烈,政策环境、产品思维也将具有更强的行业驱动力。在明确的、不同的技术体系主导下,我们期待由若干具备实力的领头企业整合配套企业,组成多个紧密的、技术性的、全产业链的、共享的服务联盟,更好地为市场提供绿色装配式整体解决方案。监制:肖正华
其他

一线工作参考(3)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是建筑产业的新机遇

编者按:关注一线,深入一线,来源于一线,才能更好指导和服务一线。为更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要部署的落地,更多关注和反映来自一线的实践、建议和声音,即日起我们整合之前的“读者来信”“群众来信”“特约评论”“专家观点”等零散栏目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一线工作参考”专栏,就来稿、约稿中针对一线工作有深入思考、问题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重点推送、刊发,供一线工作者和决策管理层参考,并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制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欢迎一线工作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研究者等赐稿,1500-2000字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樊则森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必将引起建筑业的新变革。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诞生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人用工厂制造的钢和玻璃建造了伦敦水晶宫,标志着建筑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驱动的设备和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让纽约帝国大厦等10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成为可能;第三次产业革命,计算机及其信息科学辅助了悉尼歌剧院、北京大兴机场等复杂结构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下,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发达国家经历了先工业化(工业1.0),再自动化(工业2.0),进一步信息化(工业3.0),然后迈向智能化(工业4.0)的历史进程。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将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简称“三化”)同步引进,实现“三化合一”,成功跨越了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三道难关,加快了工业现代化进程。经过持续跟跑,抓住与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部分领域已实现并跑并有望领跑。借鉴上述经验,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实现“三化融合”,并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是改变我国建筑产业大而不强现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也都将建筑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关联,积极推动智能化升级。比如德国将装配式建筑工业归纳于“工业4.0”范畴的创新战略和实施路线图,用数字信息驱动机器手代替人工作业。以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混凝土构件生产线为例,每个班组仅需用5名工人,每天两班,就能年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用工量是我国普通构件厂的1/40,目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英国工业2050战略》对建筑领域成本、时间、缺陷率、事故发生率等指标进行量化,提出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0%的目标,并通过修订建筑条例,让智能建造得到国家建筑法规层面的支持,形成了推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我国从2015年开始,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将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同步应用。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等科技攻关投入,目前在工厂成套装备、生产工艺、BIM技术等方面基本实现“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实施应用,发展势头良好。在智能建造方面,目前我国在数字设计和数字工地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尚处在碎片化的尝试阶段,缺少系统性的集成创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组织模式、平台软件开发、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全方位突破。总体而言,智能建造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智能建造推进方向上存在误区。目前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数字设计和数字工地两个方面,有的数字设计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然只能依靠现浇抹灰等“拖泥带水”的旧方式来实现;有的在工地尝试了机器人的应用,但只是简单模仿传统抹灰等即将被工业化建造方式淘汰的老工种。同时存在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割裂开来,分别推进的方向性错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建筑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是智能建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用工业化思维去发展智能化。另一方面是认为目前尚在“工业1.0”阶段,发展智能建造还要“等一等”,态度消极,动作滞后。二是没有在顶层设计层面将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相关联,缺少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图。由于缺乏整体统筹和战略规划。造成建筑产业科技攻关投入少,缺少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力推动。三是还在沿用前工业化时期碎片化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实施主体只关注单个项目的眼前利益,不注重建筑产品的品质创造及其带来的长期效益,加之各类旧模式下形成的既得利益关系,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工业化和智能化相融合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建筑骨干企业牵头,以全产业链不同规模、不同专业企业优化级配,密切协同,进而形成围绕高品质建筑产品进行精益建造、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具体实践和观察思考,就当前及今后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的融合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第一,不能等到实现了“三化”以后再去实现智能化。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需要两步并跑,融合发展。这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梳理与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建筑组织管理模式,参考发展高铁、大飞机和航母的系统工程思维,全方位、全过程统筹高质量建筑产品供给。还需要对标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工程建设招投标体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在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同时,孕育有利于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通过立法立规,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加强建筑科技投入。首先,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智能建造的关键过程,不能简单跨越,需要继续加大国家级重点专项的推动作用,稳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继续积极投入,力争用5年时间从目前的跟跑上升到并跑。其次,数字信息驱动机器人参与建造是智能建造的典型特征,要加大智能建造机器人的研发,现阶段宜重点推进工厂生产环节的机器人的工程应用,适度投入施工机器人相关研究。最后,科研投入要清晰指向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的领域和方向,避免因为路径模糊造成认识误区,牢固树立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正确观念。第三,科学决策,用开放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和颠覆式的创新,发挥我国在互联网和5G领域的技术优势,突破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数字设计是智能建造的基础,目前我国主要数字设计软件的基础性技术都来自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应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软件,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融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国际化进程,力争实现并跑,最终领跑。因此,应该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规划我们的发展路径,避免过多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而是对标新动能,基于互联网、5G等新平台,开发颠覆性、替代性的软件产品。我们要聚焦于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面向未来开展颠覆性、革命性的集成创新。从过去的单点升级为全面涵盖装配式建筑数字设计、数字生产和数字施工三大环节关键技术的系统工程。要打通数字信息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有效传递的壁垒,融合建筑机器人应用,构建全链条的智能建造体系。未来已来,建筑业的未来在智能建造,而智能建造依托于行业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产业基础。新基建吹响了建筑业升级的号角,必将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建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一线工作参考系列报道:一线工作参考(1)打通服务商砼企业最后一百米还需各方祭出“组合拳”一线工作参考(2)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让超低能耗建筑大有可为
其他

一线工作参考(2)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让超低能耗建筑大有可为

编者按:关注一线,深入一线,来源于一线,才能更好指导和服务一线。为更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要部署的落地,更多关注和反映来自一线的实践、建议和声音,即日起我们整合之前的“读者来信”“群众来信”“特约评论”“专家观点”等零散栏目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一线工作参考”专栏,就来稿、约稿中针对一线工作有深入思考、问题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重点推送、刊发,供一线工作者和决策管理层参考,并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制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欢迎一线工作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研究者等赐稿,1500-2000字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一般情况下,人在室内的时间占比大于90%,此次疫情期间人们普遍被“禁足”,在室内的时间更长,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更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超低能耗建筑作为能耗水平远低于常规建筑的建筑物,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健康舒适生活的需求,且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未来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绿色城市建设也要求大力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其包括施工过程的“绿色”和建筑物使用过程的“绿色”,前者通过将一些重要部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减少现场的施工作业,来实现绿色施工;后者是让建筑物以节能率超过90%的超低能耗状态运行以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这样的建筑使用起来将会更加舒适和健康,也是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所在。另外,节能、大气污染防治及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的紧迫性也是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动力所在。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面临节能和大气污染防治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以降低能耗、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改善居民居住品质,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据测算,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城乡建筑总量已达到620亿平方米,相对于庞大的建筑市场,超低能耗建筑的占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主要原因是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过高,同时人们对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感知度低,导致超低能耗建筑市场占有率低下。那么如何让超低能耗建筑把握住发展的良机?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政产学研用”共同努力以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推进。目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政产学研用”围绕“用”这个核心来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意识,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再通过规模化降低增量成本。规模化的方式可通过与老旧小区改造、农房建设、装配式建筑结合的方式实现。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主要结合“健康、舒适”这个中心,让消费者可感知、可体会,让人们从被动的需求转为主动的接受。只有消费者接受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市场占有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见了兔子才撒鹰”的投资商和关注新科技发展的地产商,才会用真金白银去投资超低能耗建筑。二是要将超低能耗建筑和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现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外墙外保温,还是以粘贴保温板抹灰式为主,兼有少量的夹芯保温墙板等形式,由于技术本身及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可能会存在脱落、着火、结露等隐患。将超低能耗建筑和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结合起来,则可集节能、防火、耐久、抗震等诸多优势于一体,实现保温层与建筑物主体同寿命——建筑不拆,保温不坏,从而在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做到有机结合。三是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标准和奖励措施可以为我国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提供“双轮驱动”,助力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是2019年1月24日颁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地方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北京市、河北省、郑州市、青岛市等地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相继出炉,河南省还于疫情期间发布了《关于支持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十条意见》的通知,规定对装配式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增加的外墙保温部分,不计入容积率核算的建筑面积,但这方面仍有待提高。延伸阅读:一线工作参考(1)打通服务商砼企业最后一百米还需各方祭出“组合拳”
其他

一线工作参考(1)打通服务商砼企业最后一百米还需各方祭出“组合拳”

编者按:关注一线,深入一线,来源于一线,才能更好指导和服务一线。为更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要部署的落地,更多关注和反映来自一线的实践、建议和声音,即日起我们整合之前的“读者来信”“群众来信”“特约评论”“专家观点”等零散栏目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一线工作参考”专栏,就来稿、约稿中针对一线工作有深入思考、问题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重点推送、刊发,供一线工作者和决策管理层参考,并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制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欢迎一线工作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研究者等赐稿,1500-2000字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王群章商品混凝土产业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传统产业,近40年来不断刷新着中国城乡的面貌。相信在今后几十年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商品混凝土仍是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对正处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工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方兴未艾,装配式建筑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都离不开商品混凝土的支持。此次疫情过后国家基建按下“快进键”,也为商品混凝土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当下该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砂石价格飞涨,企业利润降低。随着国家环保和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河砂禁采和水泥错峰生产等措施的落实,河砂、石子、水泥成本大幅度提升,其它原材料也顺势而涨。目前豫西地区的粗砂已由最初的每立方56元上涨至190元左右,石子从每立方36元上涨至110元左右,水泥从每吨230元上涨至420元左右。河砂、石子、水泥作为商品混凝土重要的原材料,其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商品混凝土成本增加,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经营举步维艰。二是应收账款多,企业资金回款难。业内人士透露,商品混凝土企业在购买原材料时出售方不愿赊账,使得企业向建筑施工单位供应商品混凝土时往往需要垫支30%左右的货款,到工程节点时施工单位又往往以优先保证农民工工资的名义再推迟一段时间结算商砼款,导致商品混凝土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加上银行对于建材类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对苛刻,商砼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导致商砼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同时应收账款的增加,往往导致坏账的产生,更增加了企业资金的困难。三是无序化竞争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由于商品混凝土行业门槛低、企业进入容易,造成企业技术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小、弱、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陷入同质化价格战。同时企业营销模式落后,不善于合作分享,从而形成行业效益低下的局面。四是管控标准提高导致企业生产举步维艰。以前商砼行业属水泥制品行业,只在红色管控天气停止生产,而去年下半年一些地区将商砼企业归类为水泥类行业,橙色和黄色管控也让商砼企业停产,严重影响了企业产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建设项目和商砼企业不同步停工,客观上容易造成商砼企业违约,施工企业对此也很有怨言。五是对运输商砼车辆的种种限制也限制了商砼企业的发展。有些地区规定运输商砼泵车的通行证一个月办理一次,并且规定通行证早8点至晚9点可以通行,可工地浇筑混凝土基本都在夜间,规定时间和实际情况有出入,容易出现泵车白天无需送、晚上运送又“违规”的尴尬局面。另外,管理部门将商品混凝土泵车和渣土车混为一谈,不利于商砼企业的正常生产。如何破解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困境?个人认为还需各部门祭出“组合拳”:首先,规定开采标准,限定准入门槛。为打造碧水蓝天、保护人民健康,国家环保治理的相关措施必不可少,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禁止砂石开采。建议政府部门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砂石场的治理方案、规定开采标准、限定准入门槛,通过政府招标、拍卖等手段,让具备资质、达到环保要求的大企业进入砂石开采行业,严禁小、散企业的进入。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有利于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其次,多部门联合提供多方支持。扬尘治理管控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商砼企业的停工只局限于红色管控,并让建筑工地和商砼企业在管控天气下同步停工;金融部门应为符合条件的商砼企业办理绿色贷款通道,支持企业改造升级;交警、城管部门应为运输商砼的泵车“开绿灯”,如办理通行证由固定时间变为随入随办,甚至实现网络化实时办证,通行证时间也应与工地需要送料时间相符,同时将泵车列为绿色建材运送工具,为其运送商砼提供诸如规划合理运输线路等各种方便;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督促施工企业按节点支付商砼款。再其次,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创新”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商品混凝土行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向绿色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该行业才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辉煌景象。最后,充分发挥商品混凝土协会的“桥梁”作用。协会应充分发挥熟悉行业的优势,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尤其是及时向政府各部门反映商砼企业的最新情况和合理诉求,同时又要及时倾听企业心声;要定期召开行业会议,邀请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向企业宣传最新的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加强行业自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抵制不合格混凝土产品,防止不正当竞争;还要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提高从业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弘扬精湛工匠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为商品混凝土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他

建筑大师梁思成57年前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洞见,现在看依旧句句经典……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梁思成“结合中国条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这是党给我们建筑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我们是不可能靠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在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里生产已逐步走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唯独房屋的建造,却还是基本上以手工业生产方式施工。虽然其中有些工作或工种,如土方工程,主要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都已逐渐走向机械化;但到了每一栋房屋的设计和建造,却还是像千百年前一样,由设计人员各别设计,由建筑工人用双手将一块块砖、一块块石头,用湿淋淋的灰浆垒砌;把一副副的桁架、梁、柱,就地砍锯刨凿,安装起来。这样设计,这样施工,自然就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城市遭到破坏,亟待恢复、重建,但人力、物力、财力又都缺乏,建筑师、工程师们于是开始探索最经济地建造房屋的途径。这时期他们努力的主要方向在摆脱欧洲古典建筑的传统形式以及繁缛雕饰,以简化设计施工的过程,并且在艺术处理上企图把一些新材料、新结构的特征表现在建筑物的外表上。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中,造船工业初次应用了生产汽车的方式制造运输舰只,彻底改变了大型船只各别设计、各别制造的古老传统,大大地提高了造船速度。从这里受到启示,建筑师们就提出了用流水线方式来建造房屋的问题,并且从材料、结构、施工等各个方面探索研究,进行设计。“预制房屋”成了建筑界研究试验的中心问题。一些试验性的小住宅也试建起来了。在这整个探索、研究、试验,一直到初步成功,开始大量建造的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们得出的结论是:要大量、高速地建造就必须利用机械施工;要机械施工就必须使建造装配化;要建造装配化就必须将构件在工厂预制;要预制就必须使构件的型类、规格尽可能少,并且要规格统一,趋向标准化。因此标准化就成了大规模、高速度建造的前提。标准化的目的在于便于工厂(或现场)预制,便于用机械装配搭盖,但是又必须便于运输;它必须符合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此外,既是预制,也就要求尽可能接近完成,装配起来后就无需再加工或者尽可能少加工。总的目的是要求盖房子像孩子玩积木那样,把一块块构件搭在一起,房子就盖起来了。因此,标准应该怎样制订?就成了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工程师们不断研究的问题。标准之制定,除了要从结构、施工的角度考虑外,更基本的是要从适用——亦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的角度考虑。这里面的一个关键就是如何让求得一些最恰当的标准尺寸的问题。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同大小的空间,因而需要不同尺寸的构件。怎样才能使比较少数的若干标准尺寸足以适应层出不穷的适用方面的要求呢?除了构件应按大小分为若干等级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模数问题。所谓“模数”就是一座建筑物本身各部分以及每一主要构件的长、宽、高的尺寸的最大公分数。每一个重要尺寸都是这一模数的倍数。只要在以这模数构成的“格网”之内,一切构件都可以横、直、反、正、上、下、左、右地拼凑成一个方整体,凑成各种不同长、宽、高比的房间,如同摆七巧板那样,以适应不同的需要。管见认为模数不但要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适应材料特征,便于预制和机械化施工,而且应从比例上的艺术效果考虑。我国古来虽有“材”“分”“斗口”等模数传统,但由于它们只适于木材的手工业加工和殿堂等简单结构,而且模数等级太多,单位太小,显然是不能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的。建筑师们还发现仅仅使构件标准化还不够,于是在这基础上,又从两方面进一步发展并扩大了标准化的范畴。一方面是利用标准构件组成各种“标准单元”,例如在大量建造的住宅中从一户一室到一户若干室的标准化配合,凑成种种标准单元。一幢住宅就可以由若干个这种或那种标准单元搭配布置。另一方面的发展就是把各种房间,特别是体积不太大而内部管线设备比较复杂的房间,如住宅中的厨房、浴室等,在厂内整体全部预制完成,做成一个个“匣子”,运到现场,吊起安放在设计预定的位置上。这样,把许多“匣子”垒叠在一起,一幢房屋就建成了。从工厂预制和装配施工的角度考虑,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化的问题。但从运输和吊装的角度考虑,则构件的最大允许尺寸和重量又是不容忽视的。总的要求是要“大而轻”。因此,在吊车和载重汽车能力的条件下,如何减轻构件重量,加大构件尺寸,就成了建筑师、工程师,特别是材料工程师和建筑机械工程师所研究的问题。研究试验的结果:一方面是许多轻质材料,如矿棉、陶粒、泡沫矽酸盐,轻质混凝土等等和一些隔热、隔声材料以及许多新的高强轻材料和结构方法的产生和运用;一方面是各种大型板材(例如一间房的完整的一面墙作成一整块,包括门、窗、管、线、隔热、隔声、油饰、粉刷等,一应俱全,全部加工完毕),大型砌块,乃至上文所提到的整间房间之预制,务求既大且轻。同时,怎样使这些构件、板材等接合,也成了重要的问题。机械化施工不但影响到房屋本身的设计,而且也影响到房屋组群的规划。显然,参差错落,变化多端的排列方式是不便于在轨道上移动的塔式起重机的操作的(虽然目前已经有了无轨塔式起重机,但尚未普遍应用)。本来标准设计的房屋就够“千篇一律”的了,如果再呆板地排成行列式,那么,不但孩子,就连大人也恐怕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里存在着尖锐矛盾。在“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前提下圆满地处理建筑物的艺术效果的问题,在“千篇一律”中取得“千变万化”,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答解的课题,需要作巨大努力。我国前代哲匠的传统办法虽然可以略资借鉴,但显然是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的。但在苏联和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有了不少相当成功的尝试。“三化”是我们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基本建设的方向。但“三化”的问题是十分错综复杂,彼此牵挂联系着的,必须由规划、设计、材料、结构、施工、建筑机械等方面人员共同研究解决。几千年来,建筑工程都是将原材料运到工地现场加工,“拖泥带水”地砌砖垒石、抹刷墙面、顶棚和门窗、地板的活路。“三化”正在把建筑施工引上“干燥”的道路。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工作者已开始做了些重点试验,如北京的民族饭店和民航大楼以及一些试点住宅等。但只能说在主体结构方面做到“三化”,而在最后加工完成的许多工序上还是不得不用手工业方式“拖泥带水”地结束。“三化”还很不彻底;其中许多问题我们还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基本建设的任务比较轻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三化”作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科学研究的重点中心问题,以期在将来大规模建设中尽可能早日实现建筑工业化。那时候,我们的建筑工作就不要再拖泥带水了。(来
其他

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齐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全面提升中国建造业水平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一系列国家大事和民生关切,让这一年备受期待。回首过去70年来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时常让我们感慨万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整体人居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生动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大城乡建设者们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今年的新年贺词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是总书记对工程建设和建造者们的最高褒奖,也是我们从事工程建设人得到的最大精神鼓励和激励。目前,我国有5500万左右的建筑从业人员,2018年创造了23万亿元的总产值,从体量上看,中国无愧于“世界第一建造大国”。但从质量上来看,中国建筑业整体而言依旧停滞在相对落后的水平上。一些普通的建设项目,质量通病、质量缺陷还是屡见不鲜,这与“世界第一建造大国”的地位非常不相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尽快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新时代呼吁新的质量提升,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建筑水平?之前我们习惯性通过质量检查加强监督,通过评比来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应该说,在此前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但这不是治本之策。随着我国综合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有能力将我们传统的建造模式提升到工业化建造的水平。要想全方位提升中国建筑产品的质量,就应该走一条全新的改革道路。具体的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今天谈绿色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十几年前所强调的“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其内涵早已超出了当时的定义。全方位的绿色建筑,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更广的纬度上来解读。在实现的途径上,绿色建筑应该走一条全新的工业化道路,通过工业的产品标准、工业化的建造模式,来实现建筑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和创新,以从本质上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全面提升中国建造业水平的必由之路。大家目前仍然为是否推行装配化建筑而持有不同的意见,事实上,装配化只是实现工业化建筑的一种手段,建筑工业化才是目标。在我看来,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至少两方面的更替:一是把现场操作搬进车间加工,劳动条件有极大的改善;二是原来用人来做的工作,用机器来代替,机器总比人在质量保证方面更可靠。此外,数字化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能是下一步在全面提升建筑质量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话,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坚信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住房的追求和需求不会停止,这是我们不断提升建筑产品质量的不竭动力。中国建设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的主流媒体,长期以来一直秉承正确的政治办报方向,宣传和解读建设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建筑领域的科技进步。这次论坛办的很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够引起社会及专家、学者、企业对建筑质量更高层面的关心,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促进中国建筑质量的不断提升。(本文为作者在“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致辞)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系列报道:“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6月19日举办“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举办,新型建造体系受行业广泛关注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依托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的置业总裁赫恒乐:缔造高质量的智慧生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践行绿色建造,助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房地产发展要有风险意识、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和声誉意识中国建筑学会叶明: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要有系统性和产业化思维美的置业甘生宇:打造家、社区、城市三位一体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圆桌对话:品质升级如何赋能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联络:010-51701869,1821024155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美的置业总裁赫恒乐:缔造高质量的智慧生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现如今,质量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处在新形势、新市场环境下的时代企业,必须紧扣用户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折不扣落实好“质量强企”战略,全方位打造企业以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趋势。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性城市,一直以来都以制造业闻名。美的置业正是从这里深厚的制造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制造业精细化、高品质的基因。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并追求像制造业一样造房子。目前,美的置业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运用“匠芯”建造体系,并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与居住品质,以求为用户带来绿色环保、品质均好的全新居住体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围绕主业,致力于实现智能产业化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以产业发展驱动产品创新升级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正在火热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建设智慧湾区成为题中要义。这次高峰论坛提出“品质提升助力智慧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质量是一个综合性命题,还需要将智慧、物联网、数字化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纳入到人居质量的体系中,进而打造高质量智慧生活。就智慧湾区建设而言,智慧社区是重要载体。2015年,美的置业率先以一站式智慧生活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核心产品——智慧健康社区,全面提升了智慧建筑的品质和用户体验,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湾区乃至全国业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长远来看,缔造高质量的智慧生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出席这次高峰论坛的嘉宾们都已实地观摩过美的置业“匠芯”建造体系与智慧健康社区,在此,我们诚挚地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帮助我们不断改善和提升。这也是我们承办“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的初衷。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质量原动力,强化智慧新动能,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系列报道:“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6月19日举办“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举办,新型建造体系受行业广泛关注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依托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践行绿色建造,助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房地产发展要有风险意识、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和声誉意识中国建筑学会叶明: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要有系统性和产业化思维美的置业甘生宇:打造家、社区、城市三位一体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圆桌对话:品质升级如何赋能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联络:010-51701869,1821024155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圆桌对话:品质升级如何赋能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话嘉宾:广东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其他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践行绿色建造,助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2018年全国建筑产业的总产值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GDP约26%,从业者5563万,是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当前,建筑产业正在实现装配化、信息化、标准化、绿色化、设计施工一体化全面且迭加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确到了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其中,中国建造已得到行业内外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本质上讲,中国建造就是中国建设,既包括城市房屋、市政基础设施,也包括各类基础设施。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来看,中国建造是全领域(即广义基本建设)、全过程(即包括设计、施工等)、全产业链(即包括基本建设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产业链条方面)的全面转型升级。所谓绿色建造,实质上是建筑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问题。无论是建造出来的房屋或基础设施,还是整个建造过程,都要在全面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系统地回答怎样改革、怎样转型、怎样跨越这三个基本问题。关于深化改革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市场模式改革,明确鼓励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关于招投标制度改革,明确按投资主体重新要求,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不再简单一刀切;关于政府监管方式改革,明确对甲乙双方同等要求;关于质量监督主体责任改革,明确要研究建立质量监督体制等。推进公共投资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建设模式必须转变,要充分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二是市场模式必须转变。推进EPC改革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意义上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甲乙双方理性契约关系。推进PPP改革则是更深入的改革,是投资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产生公共投资项目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方向也是正确的,效果令建筑业期待。现在关键要看这些改革“怎么落地,什么时候落地”,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拿出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关于转型升级问题。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入地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发展等。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低碳,低碳经济揭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同时要有引领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的自信。关于装配式建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我国现有的传统技术虽然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开裂渗漏问题突出;五是劳动力成本飙升,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这一条恰恰是最本质的)。这表明传统技术已非改不可了。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PC),适合于量大面广的多层、小高层办公、住宅建筑。二是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部分应用到住宅建筑。三是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公寓建筑,完全替代传统技术,更加节能、节钢、节混凝土、节水,部品化率可达80~90%。之所以提到以上三种装配式模式,就是要说明此装配式非彼装配式,对此要有全面辩证思维。在城市人民政府如何将政策落地方面,上海市引领了发展方向,该市规定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不少于50%,并逐年增加。概括上海市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倒逼机制+鼓励和示范。上海市之所以引领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就是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根本原因是,该市市委市政府决策领导有把发展装配式建筑这件大事做好的坚定意志。作为建筑业企业,要想做好装配式建筑,需要回答好四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发展装配式建筑,二是发展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三是以哪个城市为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四是怎样更好地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的进一步发展还应关注三个结合,即装配式+BIM,装配式+EPC,装配式+超低能耗被动式,再下一步更要关注装配式+智慧建造。关于科技跨越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数字中国。要建设数字中国,就要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在于建设数字建筑,建设本身应当实现数字建筑业(包括项目、企业、行业管理)。目前,行业里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动态和好的案例值得关注。如北京中国尊项目,经做工作,业主同意仅仅投资了1000万元的BIM经费,只占中国尊总投资额的约万分之四,就发现了11000多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节省的投资和创造的价值超过2亿元,缩短工期超过6个月。周大福项目,在设计院的配合下,施工方与设计方共同从设计阶段开始建模,这样BIM就从设计到施工、运维全部打通,创造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和全产业链的应用价值。北京亚投行项目,在主体结构施工中率先引入无人建造、智能建造的概念,已有行业专家拟将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与项目施工过程相结合,实现毫米级定位,以此实现数字孪生。目前有些城市已经开展关于智慧城市管理的试点示范研究,我认为其核心还在于基于BIM的数字建筑或数字建造技术集成应用的实践。另外,集中采购与大数据平台的融合将会彻底改变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在推广应用BIM技术中,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平台,目前市场上规模较大、应用比较成熟的BIM基础平台,都掌握在国外软件商手中。这会引发三方面严重问题:一是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无法实现BIM技术应用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制约我国建筑业企业及建筑软件商创新引领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解决。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联络:010-51701869,1821024155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房地产发展要有风险意识、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和声誉意识

对于房地产的发展,很多人最近可能会感到比较纠结。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冷静的认识,不能太冲动,具体而言,房地产发展需要有“四个意识”。一是风险意识。这里的“风险”不是指企业以及项目经营中的风险,而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第一项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攀升,2018年已经达到78.9%,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80%被用在商品住房上,那其他消费就只剩下20%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居民的消费都被住房这一件事占了,那人们的生活品质怎么提高?另外,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GDP中的占比数据来看,美国1978年人均GDP是1万美元,当时美国的居民家庭住房杠杆率不到20%。从发展水平看,我国的住房杠杆率比当时美国的要高得多。另外,还要看商品住宅销售额在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有研究显示,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贷款年还款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超过50%,那就意味着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用于吃和住的费用占收入的60%~70%,这是需求端的风险。需求端的风险会传达到供给端,供给端的风险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确实需要加强,我们不能靠不断“吹泡沫”来维持经济的增长。虽然现在风险泡沫不至于马上破裂,但如果不提前防范的话,最终一定会受到严重伤害。二是大局意识。房地产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待房地产问题。本世纪以来,从全国范围来看房价的增长比居民收入增长要慢,但中心城市房价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要快得多,中心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增长中差不多50%被房价增长吞噬了。名义上我国每年居民收入增长率在8%左右,而实际上有一半是房价增长“虚拟”的,居民真正能够用于其他方面支出的要少得多。恩格尔系数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用于吃和住的费用占收入的70%。现在人们比较关注教育和医疗,2013年,我国教育、医疗的增长幅度开始降为个位数,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人们教育、医疗支出增长愿望不强;二是教育、医疗的成本下降;三是某种消费把教育、医疗的消费增长挤占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和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住房支出占比太大就挤占了人们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支出。此外,中央呼吁了很多年,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要求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但资本具有逐利性,一定会选择利润更高的领域。几年前有一个故事,一个“ST”企业把北京的两套房卖了就把“ST”摘掉了。这样发展下去,怎么能让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去年我在山东跟几个企业家座谈,我问他们要投资芯片还是投资房地产,他们的回答都是投资房地产。我国要想真正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一定要依靠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没有这两个产业,我们只能把企业做大,不能把企业做强,而且企业发展会处处受制于人。去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是76.2%,其中30%是靠住房推动,而30%中的70%是靠房价上涨推动的。如果经济的增长是靠价格增长“虚拟”的话,那经济增长是没有潜力的。三是精品意识。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市场上供不应求。但是现在住房的供需正逐步走向平衡,那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觉得今天举办“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非常有意义,未来肯定需要“高质量发展”和“匠心精神”。在这方面,首先要提高精度。当前我国住房的建设存在不小误差,虽然设计图纸上标注的是毫米级的,但大多数住房的实际误差都是厘米级。手工缩小误差比较难,可以通过工业化生产把精度提高。其次要满足绿色健康的要求。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居住生活的绿色,还有建造过程的绿色。再其次是减少浪费。减少建筑垃圾,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是24亿吨,按初始成本500元一吨计算,总价值达1.2万亿元,另外还要加上运输和填埋费用。最后是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建设要有优先次序——安全、健康、舒适。现在智能家居让人越来越懒惰,实际上智能家居建设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懒人,而是提高舒适度,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安全问题。四是声誉意识。在房屋实际买卖过程中,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等行为不断上升,交易不规范占比60%以上,比如双合同、送面积、虚假宣传、虚假承诺、伪造购房资质、隐瞒房屋隐形瑕疵、制造紧缺市场气氛等。这些其实都关系到企业的声誉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联络:010-51701869,1821024155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依托品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质量之魂,始于匠心。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还为亿万城乡居民现代生活提供了基础条件,创造了良好环境。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拼规模、拼速度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对行业内每一个企业,都刻不容缓。还要清醒地看到,进入催人奋进的新时代,人们更加追求绿色、健康、舒适、智慧的生活环境,更加追求生命的丰盈与精神的丰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呼唤系统性品质提升,呼唤更高质量的发展。大量实践证明:品质决定竞争力。只有牢固树立“品质为王”“品质第一”的建设理念,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将品质升级变成常态化行动,才能生产出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高质量产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这也正是中国建设报社策划“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举办“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的初心。从蓬勃发展的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来看,不断强化品质升级,既是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服务民生、造福人民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工匠精神、坚守品质正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推崇,成为众多住房和城乡建设者坚定的信念。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典范的进程中,品质始终是内核,品质升级始终是常态。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这在对品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品质升级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建设报作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宣传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发掘传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树立行业旗帜和样板,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职责使命所在。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论坛,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推动全行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部党组工作要求,让品质升级行动常态化成为行业发展共识,让重视质量、建造精品成为社会风尚,进而让质量红利得到更大程度释放,进而更好助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联络:010-51701869,1821024155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举办,新型建造体系受行业广泛关注

创新决定能飞多高,品质决定能走多远。进入新时代,住房消费要想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产品及服务的系统性品质升级。就正在加速转型升级的企业而言,回归以人为本,坚持品质为王,推广应用先进品质管理方法,依托品质升级助力企业产品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同步提升,势在必行。为深度挖掘品质升级实践典型经验、案例,通过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以供决策参考,6月19日,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美的置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支持的“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之“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当天,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齐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美的置业总裁赫恒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会委员会主席郭建华,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王韶,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主任李素华等嘉宾,在实地走访美的置业5M智慧健康社区项目后从多个维度论道品质升级并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研讨。
其他

“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6月19日举办

创新决定能飞多高,品质决定能走多远。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推动品质升级、践行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产品品质及服务的系统性升级。为深度挖掘品质升级实践典型经验、案例,通过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以供决策参考,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美的置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支持的“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第二场活动——“2019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高峰论坛”将于6月19日在广东佛山举行。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被明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5大战略定位之一。这其中,打造绿色、健康、舒适、智慧的现代化宜居生活环境势在必行,也从客观上要求广大建设者和相关企业尽早改变传统生产建造方式,加快推广和运用新型建造体系,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在珠三角城市群、广佛都市圈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从客观上对高质量发展和品质升级常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工匠精神、坚守品质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推崇。以美的置业为例,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匠芯”建造体系,坚持用匠心打磨精工品质,提升房屋建造质量,改善人居生活体验。截至2018年底,美的置业“匠芯”建造体系研究在全国12个区域公司的119个标段落地,2018年“匠芯”工艺项目的应用面积为443万平方米,应用占比达51.9%。该体系无论在消费端还是在业内,都获得了不错反响,吸引了省市级观摩会在项目举行,也吸引了不少同行到项目参观考察。此外,美的置业还聚焦智慧地产,打造智慧健康社区,提供一站式智慧生活解决方案。“相比其他企业,在品质升级助力智慧湾区建设和践行高质量发展方面,美的置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依托美的制造业基因,具备更显著的产业优势。”美的置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品质决定竞争力,高度决定影响力。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广大建设者和企业而言,只有牢固树立‘品质为王
其他

美的置业江西区域总经理蔡建中:以“匠芯”工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作为城市建设从业者,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和见证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过,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矛盾:建筑技术在不断提升,新建的城市大楼包括新的公共建筑越来越漂亮,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居住建筑的质量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系统的解决,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建筑质量不应该由公共建筑来决定,而应该由老百姓最常使用的居住建筑来定义。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总体水平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的传统工艺阶段,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工厂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比如美的集团很多工厂实现了全流水线精细化操作。那么,建筑行业有没有可能将工厂的生产经验引入到施工过程中,使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呢?另外,当前很多房企都在追求效率的提升,在“快”和“好”之间能否寻找到一种平衡?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美的置业结合行业先进经验以及自身在管理中的积累,提出了“匠芯”工艺建造管控体系,具体包括四大保障管理体系(智慧信息化管理工具、建造过程第三方评估体系、标准化项目管理动作、供应商战略集中采购)、五大建造方式(穿插提效施工,薄浆砌筑与薄、免抹灰,高精度模板体系,全现浇混凝土外墙,全钢智能爬架)和N项工艺技术(PC预制混凝土构件,ALC预制墙板,地坪激光摊铺,墙砖空铺干挂,瓷砖胶薄贴,干法地暖、整体卫浴、整体厨房,BIM+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提升现场施工精度,美的置业还采用了高精度的铝合金模板,这样浇筑的混凝土就能达到更高的精度。有了好的技术标准体系,还得有好的管控体系。为此,美的置业采用了集团公司—区域公司—项目管理三级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管控。此外,管控体系中还设立了外部第三方评估机制。在信息化方面,美的置业研发了智慧工程管理平台——工匠家系统,该系统包含现场检查、报表中心、材料验收、工作统计、公告管理、主体进度、专项检查等十多项功能模块。目前,已经完全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数据化管理。有好的技术标准、好的管理工具,还得有好的工程师文化。为达到实用效果,美的置业总结了一些“大白话”版的内部管理文化,比如看图纸、上工地、少喝酒、懂规范、懂美标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相比,美的置业的全产业链布局还具有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独特优势,包括产城协同,装配式建筑工程服务,智能家居集成,智能装备以及建筑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服务等。秉承美的制造业和精工品质基因,美的置业一直以来坚持以匠心铸造精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匠芯”工艺,应用和推广“5+N”建造新工艺,实现了节能环保、高效、解决质量通病、高质均好、全面提升居住品质等目标。截至2018年底,美的置业推出的“匠芯”建造体系(新一代匠人、新一代工地、新一代建造工艺、新一代人居体验)已在全国12个区域公司、119个标段落地,应用面积达443万平方米,占比51.9%。目前,美的置业在江西九江的项目得到了社会同行的认可,已有十几位同行到项目参观,随后也把新工艺建造方式带到他们自己的项目里去。相比其他企业,美的置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充分利用美的制造业的优势资源,使公司在整体开发环节具备更多的产业优势。同时,我们也一直坚持回归客户,回归产品,做时代的工匠家,进而让城市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住建部联络:010-5170186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积极稳妥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

发展以装配式建造方式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是为了补齐我国在建造领域的短板,向国际更高的领域看齐。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之所以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装配式建筑,主要出于以下十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等精神,是建筑领域提高质量、品质、安全的重要载体。二是符合“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三是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落实一系列精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质量提升。四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是符合“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这是指导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六是要在建设领域补短板,全面提高“中国建造水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七是符合“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八是促进传统建筑业和新型建造、信息、金融、绿色、建材、环保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九是推进建设领域促改革、调结构。十是全面提高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需要。衡量装配式建筑是不是真正好的新型建造方式,要看建筑质量、品质、性能是否得到了全面提升。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就是为了产业化而产业化,没有领悟到真正的精髓。一系列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广、进步最终都是为了未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这一点上,美的置业的系列创新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在传统现浇的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性的创新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信息产业融合度较好,加上科学的管理体制增效,效果也非常好。中国建设领域市场很大,不可能完全采用一种建造方式,一定是多种方式并存。新型建造体系涵盖了各种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不仅是一种装配式建造方式,像美的置业探索的一系列管理体系、建造方式、施工工艺等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兢兢业业地创新发展,引领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进步。目前,不少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盲目判断,理念落后。有些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不学习、不了解,根本不知道世界发展多快。二是对技术、标准盲目质疑。企业管理、职工技能培训不到位,造成大家对技术、标准产生质疑。三是对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四是需求不清。五是生产扩张盲目,导致供给过剩。六是唯成本论。这一点比较严重,也是我国建筑行业进步缓慢的原因。七是因创新而忽略安全性。一定要高度重视质量安全,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盲目实施装配式建筑。八是建筑外观大同小异。事实上,只要设计师肯下功夫,并不会千篇一律。与此同时,发展装配式建筑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各地政策和规划落地欠缺细则和明确措施;监管机制缺乏创新,政府监管与企业责任缺位;供需不匹配、项目分散、不利于形成集聚发展;建筑技术体系有待完善和优化;一体两翼(EPC和BIM)工作滞后;装配化全装修发展相对缓慢;优秀示范工程少,引领作用不突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相对薄弱,人工智能正在起步;各方面人才短缺;不够重视消费者获得感、建筑品质提档升级。综合来看,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明确“因地制宜、循序渐近、积极稳妥、质量安全第一”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具体而言:一是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安全,以质量、效率、品质为考量标准,建立工业化、系统性思维与理念。二是推广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充分发挥优势。三是采用成熟、安全可靠、适宜本地区的技术体系,建设安全可靠放心的综合、标杆示范工程。四是打造节能环保、国际标准的产业园区。五是同步推进信息化技术,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消除误区,形成合力。七是加大能力建设培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八是树立行业标杆,打造综合示范工程。理性丨建设性丨参考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住建部联络:010-51701869报料:jsbcjbd@163.com
其他

“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全国启动,“匠芯”工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工程质量作为“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特别指出,要以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为重点,持续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和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5月19日,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美的置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支持的“新型建造体系助力工程质量提升系列活动”在江西省九江市正式启动,同期还举行了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2019中国现代化建造体系发展论坛。当天,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苗乐如,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卫江,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景万,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九江市人民政府、九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南昌市南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上饶市经开区规划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美的置业集团执行董事林冬娜、江西区域公司总经理蔡建中,山河建设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程理财等100多位政府、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论坛。在实地走访美的置业“匠芯”工艺标杆项目后,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建筑企业代表们从多个维度论道新型建造体系,助力中国建造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进入新时代,讲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程质量故事,铸就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工程质量品牌,既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更是企业打造‘百年老店’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部分企业在加速进行规模化扩张过程中,对工程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影响了人们的居住消费体验。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回归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工程建造质量,不仅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改变传统建造方式的重要变革,既为了解决我国建筑业粗放式增长问题,也是建筑业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的出路所在。”王胜军表示,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数以万计的企业而言,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则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市场新形势,顺应行业变革新趋势。
其他

世茂股份7.7亿转让深坑酒店遭上交所问询

5月25日,世茂股份发布公告称,5月24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关于对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向关联方转让在建工程相关事项的问询函》,要求世茂股份在5月29日前回复。
其他

研究札记: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城市开发运营商靠什么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7号甘家口大厦(住建部南侧)
其他

重庆公布2017下半年工程勘察外业检查情况,29个项目违规

日前,重庆城建委通报了2017年下半年工程勘察外业检查情况。去年下半年,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外业检查共发现29个项目存在违规行为,部分典型案例如下:
其他

那年今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重磅新闻?(2月12日)

2001年——美国太空探测器尼尔-舒梅克号登陆于爱神星上,成为第一个在小行星上登陆的探测器。
其他

敢拼敢闯的闽系房企,规模化与全国化布局加速

在房地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不少中小房企提出千亿元目标。根据第三方机构的统计,2017年共有17家房企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6家“千亿俱乐部”新成员中,有一半是闽系房企。
其他

2018中国房企重大新闻事件点评(2月4日—11日,第47期)

|点评|中弘股份已多次出现控股股东所持股分遭司法冻结的情况,此外其预计去年净利润将亏损10亿元,虽然公司自身表示此次司法冻结“尚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影响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其他

2018开年房企补仓热度不减,拿地渐趋于理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随着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入,2018年开年以来土地市场溢价率有明显降低,相比2017年25%的平均溢价率,2018年北京土地溢价率平均只有12%。”
其他

那年今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重磅新闻?(2月9日)

1916年——由南洋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大学生们所组成的足球队下南洋,应华侨之邀赴菲律宾展开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次的访问比赛。
其他

“租购并举”成多地2018住房政策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岳说,“未来,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以及商品房,将构成住宅市场上的多元供给。住房的居住属性将得以加强,低收入群体、中产阶层、高收入群体可以在这样的住房结构中相互流动。”
其他

工业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判断。
其他

那年今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重磅新闻?(2月8日)

2014年——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的黑海海滨城市索契盛大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开幕式,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开幕。
其他

那年今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重磅新闻?(2月7日)

1974年——我国决定派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7届亚运会。在这一届亚运会中,中国恢复了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以赵正洪为团长的269人组成的代表团首次参加亚运会,并参加其中14个项目的比赛。
其他

有生命力的代建:帮助业主提升品质和溢价是关键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代建行业发展蓝皮书》中数据显示,2010-2016年全国19家代表企业代建项目的累计合约总建面已高达11153万平方米。代建市场虽然一片火热,但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其他

那年今日专栏: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哪些重磅新闻?(2月6日)

接:2018年2月6日中国建设报,总第7117期,本期共8版(左右滑动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