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工作参考(2)后疫情时代,如何进一步让超低能耗建筑大有可为

王群章 左旭 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环卫 2022-05-03

编者按:关注一线,深入一线,来源于一线,才能更好指导和服务一线。为更好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要部署的落地,更多关注和反映来自一线的实践、建议和声音,即日起我们整合之前的“读者来信”“群众来信”“特约评论”“专家观点”等零散栏目设置,统一纳入全新的“一线工作参考”专栏,就来稿、约稿中针对一线工作有深入思考、问题梳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文章重点推送、刊发,供一线工作者和决策管理层参考,并定期汇总成电子版作品集或编辑成纸制版向行业及主管部门定向赠阅。欢迎一线工作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研究者等赐稿,1500-2000字为宜,一经采用,即付稿酬(投稿邮箱:jsbcjbd@163.com)。



一般情况下,人在室内的时间占比大于90%,此次疫情期间人们普遍被“禁足”,在室内的时间更长,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更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超低能耗建筑作为能耗水平远低于常规建筑的建筑物,不仅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健康舒适生活的需求,且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未来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绿色城市建设也要求大力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其包括施工过程的“绿色”和建筑物使用过程的“绿色”,前者通过将一些重要部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减少现场的施工作业,来实现绿色施工;后者是让建筑物以节能率超过90%的超低能耗状态运行以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这样的建筑使用起来将会更加舒适和健康,也是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所在。
另外,节能、大气污染防治及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的紧迫性也是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动力所在。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面临节能和大气污染防治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以降低能耗、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改善居民居住品质,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
据测算,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城乡建筑总量已达到620亿平方米,相对于庞大的建筑市场,超低能耗建筑的占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主要原因是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过高,同时人们对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感知度低,导致超低能耗建筑市场占有率低下。那么如何让超低能耗建筑把握住发展的良机?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政产学研用”共同努力以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推进。目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政产学研用”围绕“用”这个核心来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意识,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再通过规模化降低增量成本。规模化的方式可通过与老旧小区改造、农房建设、装配式建筑结合的方式实现。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主要结合“健康、舒适”这个中心,让消费者可感知、可体会,让人们从被动的需求转为主动的接受。只有消费者接受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市场占有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见了兔子才撒鹰”的投资商和关注新科技发展的地产商,才会用真金白银去投资超低能耗建筑。
二是要将超低能耗建筑和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现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外墙外保温,还是以粘贴保温板抹灰式为主,兼有少量的夹芯保温墙板等形式,由于技术本身及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可能会存在脱落、着火、结露等隐患。将超低能耗建筑和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结合起来,则可集节能、防火、耐久、抗震等诸多优势于一体,实现保温层与建筑物主体同寿命——建筑不拆,保温不坏,从而在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做到有机结合。
三是要制定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标准和奖励措施可以为我国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提供“双轮驱动”,助力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是2019年1月24日颁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地方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如河南省发布的《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北京市、河北省、郑州市、青岛市等地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相继出炉,河南省还于疫情期间发布了《关于支持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十条意见》的通知,规定对装配式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增加的外墙保温部分,不计入容积率核算的建筑面积,但这方面仍有待提高。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