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身后的布列松 ——回顾“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原作展
2020年1月12日,“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原作展即将在成都当代影像馆落幕,布列松常设展厅(A展厅)将暂时关闭更换新的作品,并且在春节后与大家重新见面。
在此之前,请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次展览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内容。
长久以来,布列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历和最为人熟稔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 圣拉札尔火车站背后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那时的布列松正处于20多岁的年纪,迫切地想要离开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走上真正独立的人生旅途。在以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信奉超现实主义的朋友的影响下,以及自己对几何学的着迷中,布列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环游世界。他游历了非洲的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法属苏丹,欧洲的德国、匈牙利、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美洲的墨西哥、美国……拍下了数量众多的精彩作品,留存至今。
▲ 耶尔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第二个时期始于1947年参与创建马格南图片社,结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的布列松专注于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的本职工作,他用图片报道了1948年的甘地葬礼、1949年的中国内战时期、1954年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1963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
与此同时,在与世界各地报纸、杂志、出版社的合作中,布列松经常受邀为不少文化艺术界名人拍摄人物肖像,这些照片亦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而在这次展期将近8个月、此前国内罕有的原作展上,观众所能观看到的恰恰正是上文提到的这两个重要时期的布列松作品。其中,尤以30年代作品为主。
这次的布列松原作展一共在现场呈现了32幅作品,其中有24幅拍摄于1931年至1937年。在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展示了布列松对现实场景中几何形态的敏感捕捉——在法国耶尔某个旋转楼梯顶端向街道看去的狭小空间中,一名骑手穿行而过;在西属摩洛哥艾西拉的浅色沙地上,人与锚绳形成丰富的曲线变化;在意大利锡耶纳面积巨大的广场之上,阳光与阴影占用各半,占据画面边缘的渺小人体和谐共存……
这些照片大多数的拍摄视角来自高处,非常规的观看方式,带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构成,而那些定格其中的人物与动态,也都成为铭刻在城市空间中相互关联的符号。对于几何构图的热爱,成就了布列松大量早期经典作品的画面风格,也难怪他在谈到自己的几何学信条时,甚至说出这样的话——“圣经曰,世界之初为文字……可是,对于我来说,世界之初为几何。”
▲ 马德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这次展览上所呈现的布列松30年代作品中,另外一部分流露出明确的超现实主义气息,而这正是年轻的布列松与他的超现实主义者朋友们所共同追求与竭力探索的。
▲ 布鲁塞尔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中,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未知感和不确定性,就像展览作品里——比利时布鲁塞尔街头透过布帘向内张望的人和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坐高远望的妇人,他们的目光追索着我们目不所及之处,这不禁让每个人心存疑惑与冲动,因观看而来的想象力由此而生;
▲ 国王乔治六世加冕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与此同时,布列松所醉心的超现实主义还呈现为一种潜意识般的、梦呓似的视觉形象,看看展览作品中——西班牙瓦伦西亚街头玩耍的孩子和巴塞罗那托腮熟睡的男子,他们身后墙面上的斑驳色块与滑稽的粉笔画,似乎总能让人联想到正在做梦的大脑与漂浮其中的神秘幻影。
▲ 塞维利亚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巴塞罗那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然而,不管是对构图与元素的精准把控,还是将超现实主义精神融入拍摄中,我们其实无法将布列松摄影风格中的不同特质割裂看待。尽管前者所强调的精准与后者所依赖的直觉,看似是两个二元对立的参照系,但布列松在这个时期最好的摄影作品,恰恰是这种辩证关系的产物,也就是摄影史学家克莱蒙·舍卢所说的“那些具有严谨的几何构图和让观者震撼的即兴创作之间实现完美平衡的照片”。
除了刚才谈到的24幅作品,此次展览还展示了8幅布列松在不同时期拍摄的名人肖像照。关于肖像摄影,布列松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就是拍摄一幅肖像,你必须试着把相机放置于人物的皮肤和他的衬衫之间。”但是,我却更喜欢他所说的另外一句话——“在一张肖像中,我正在寻找某人的缄默。”
▲ 阿尔贝·加缪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巴黎的玛格画廊里,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缄默存在于自己与作品的共同行走之中;在旺斯的家中,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缄默存在于自己一辈子心爱的白鸽身上;在巴黎的艺术桥上,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缄默存在于遥遥映出法兰西学会圆顶轮廓的虚空之中……
这些缄默,是每个人与自己的灵魂独处的时刻。故此,我们几乎无法在画面中发现拍摄的痕迹,因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将自我隐去,布列松或许才有可能捕捉到那超越时空的一瞬之间。
▲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呈现作品之余,影像馆还针对展览专门准备了两个玻璃柜,用来展示与布列松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1952年出版的布列松经典著作《决定性瞬间》(法国版)和1947年布列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个展的原版画册——国内唯一的一本。
除此之外,展厅内还被精心设计了不少可供玩味的小细节,例如作品拍摄背后的故事、布列松的摄影箴言,以及滚动播放的珍贵视频史料。这些内容,就要留给每一位有心人真正踏足展厅时,再一探究竟了。
纵观这次原作展,我们可以观看到与“决定性瞬间”理论有关的,同时也是布列松摄影语言最为纯粹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但是,其中仍然有一幅作品值得被拿出来,放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单独审视。
时间回到1937年5月12日,在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国王乔治六世加冕礼上时,布列松却选择向身后看去,并敏锐地拍下一个距离人群脚下不远、沉睡在一地废旧报纸中的男人。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有时候,想要得到一张让人难以忘怀的好作品,摄影者所要做的或许就是背过身去,保持警觉,观察并记录那些与“司空见惯”这个词完全相反的事物。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思维的个体,我们也应该永远提醒着自己,记得时常看看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事物。因为,这也正是布列松一直所做的事情。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媒体图片编辑)
成都当代影像馆于今年4月27日正式开馆,坐落于成都北三环内、府河河畔,位于国内首个以摄影为主题的公园——府河摄影公园的核心位置。摄影公园占地面积150亩,影像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拥有专业展厅、学术报告厅、图书馆以及多个公共教育空间。作为专注于当代摄影及影像艺术的文化机构,成都当代影像馆与全球著名的影像艺术机构紧密合作,致力于高品质的影像艺术展览、有深度和高度的学术研究以及公众视觉修养、审美教育的传播和普及。
2019年9月28日,中国影像艺术机构联盟(Alliance Of Chinese Photography Museums,简称:ACPM)正式成立。中国影像艺术机构联盟,是由在中国影像艺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四所艺术馆共同组成的非营利性联盟,四家创始成员艺术馆分别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成都当代影像馆。
联盟旨在集结全国有影响力的影像艺术机构,凝聚全国摄影艺术精英力量,实现影像艺术资源共享、互补,联合策划国内外优质展览,推动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
正在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