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叶: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日本当代摄影中的生死观管窥(上)

林叶 成都当代影像馆 2023-09-05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展出了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细江英公、石内都、深濑昌久的116件经典摄影作品。他们相继涌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以各自鲜明的风格参与“日本摄影”的发展进程,成为影响至今的黄金一代。
影像馆特别邀请了学者林叶,提供一些对本展览、对日本当代摄影的见解。文章分为上、中、下篇,陆续为大家带来学者林叶从“生死观“窥探日本当代摄影的精彩文辞



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
日本当代摄影中的生死观管窥(上)

文/林叶
 

“凝视着夜色幽幽,我站在门边惊惧良久,
疑惑中似乎梦见从前没人敢梦见的梦幻;
可那未被打破的寂静,没有任何象征,”
——《乌鸦》爱伦·坡

虽然爱伦·坡在这首诗歌《乌鸦》中并没有将乌鸦作为死亡的象征,但是这首诗歌中所描绘的这种意象俨然就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处境。死作为人类的终极宿命,是永恒的黑暗,无论我们用什么办法,都只能“在门边惊惧良久”,所看到只是“没有人敢梦见的梦幻”,也得不到“任何象征”。

©深濑昌久,“鸦”系列作品,Kanazawa,1977

每每读《乌鸦》这首诗,总是忍不住会联想到深濑昌久的摄影作品《鸦》。作品中那些乌鸦的身影、眼中的幽光,宛若来自那遥远的彼岸,再想到深濑昌久当时刚刚失去自己的缪斯而陷于极度困顿与孤独的状态中,更是能直接体会到某种与死亡对峙的恐怖与无助。可以说,这种“死”的意象如通奏低音一般始终贯穿在他的这个作品之中,甚至他的一生可能都是在努力想要通过摄影来摆脱这种死之阴影。

倘若回到日本当代摄影史,就会发现在很多像深濑昌久这种将生命献祭给摄影的摄影家作品中,死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或主题。这大概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展览现场

根据日本宗教学家岛薗进的说法,日本传统的生死观与武士道精神紧密相关,古代日本有很长一段历史是武家政治,由武士实际执掌政权。与中国儒教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不同,日本的武士阶层对死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如何死”在武士道精神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明治维新之后,尤其是在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在超越个人生命的集团中通过名誉之死来寻求身份认同的武士道生死观被推到了极致。随着日本战败,美国文化的全面渗透,日本传统生死观也开始遭到了质疑和反思,产生了新的变化。1948年宗教学者岸本英夫在《生死观四态》一文中将“无限生命、不灭生命的把握方法”整理为四种类型。

1. 希望肉体生命的存续。
2. 相信死后生命永存。
3. 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替代性的无限生命。
4. 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永远的生命。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展览现场

在岸本英夫看来,艺术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死观更多表现为第3和第4两种。一方面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成为一种替代性的生命,代替他们获得一种无限的生命。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实际的创作实践,将生命永存的问题从“时间”转化为“体验”,在艺术中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情况自然也体现在一些日本摄影家的摄影创作中,并在不同的摄影家身上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展览现场

向死的存在

1959年5月,日本暗黑舞踏创始人土方巽在日本第一生命剧场表演舞蹈《禁色》。舞台上他与大野庆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神秘且充满诡异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身体表演对台下聚精会神观看的细江英公产生了巨大冲击。土方巽的那种反传统、反美学的暗黑舞蹈所传递出来的或许就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隐藏于潜意识身处的、从未被规训也不愿意被规训的力量,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不可知力。从这之后,细江英公从原本街头抓拍式的创作转向了更具有仪式性、导演性的身体表演式的摄影创作。不久,他就邀请土方巽及年轻的舞者石崎绿、时尚模特石田正子、日本最好的裸体模特林瑠美、元藤烨子等人,在VIVO的工作室创作著名的《男与女》系列。

©细江英公,《大野一雄,在钏路湿原起舞IV》,1994

©细江英公,“镰鼬”系列作品,《镰鼬#17》,1965-1969

在细江英公看来,这个作品是一个戏剧式摄影。从制作舞台这个前期阶段开始他就亲身参与其中,以摄影的方式与模特们的表演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模特宛若尼采笔下那些通过象征性的表演来激发酒神冲动的希腊人一般,用自己的身体互相对话、碰撞、纠缠。而细江英公则时刻跟随着他们,通过照相机与他们的身体意识联结在一起。这些张扬肆意的表演打破理性赋予人的界限、扫除日常规范所形成的束缚,彰显出“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不过,这种回归永恒生命式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却是死亡这种不可逆且始终笼罩在所有人命运中的终极力量。

©细江英公,“男与女”系列作品,《男与女#24》,1960

©细江英公,“男与女”系列作品,《男与女#2》,1960

这个系列以一张土方巽手中握着两只小鸟的照片作为结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张照片就是象征着男人与女人一边谈情说爱一边做爱的情形。在细江英公看来,“这样的人类行为与存在,其实是因为有某种不可见的巨大力量守护的结果。这种强大的力量如果稍微用点力的话,这两个生命就必定要死去。然而,这两个人却完全看不到周围的任何东西。” 在这里我们不难窥见细江英公内心的生死观。在某种意义上,这张照片象征了人努力想要回归永恒生命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死亡这种终极力量,甚至可以说,死亡就是永恒生命本身。包括整个创作过程在内,这个作品中的情爱显然是一种超越于语言之上的东西,他们如《会饮篇》中的狄奥蒂玛一般,将情爱变成了介于肉身与不朽之间的事物。那些模特通过身体表演所呈现出来的激情迸发的情爱更像是柏拉图式的欣赏美的手段,让肉体与精神发生流动和转移,让个体的生命超越生死的界限而达到某种永恒理念。

©细江英公,“男与女”系列作品,《男与女#33》,1960

同样的生死观也贯穿在细江英公著名作品《蔷薇刑》之中。在这个作品中,他虽然是以当时的文学明星三岛由纪夫为模特,但他并没有借助三岛的明星光环,相反,他从一开始就打破三岛身上的那种偶像崇拜,通过大胆、夸张、奇诡的身体表演,来重新塑造一个正直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他将三岛由纪夫带到了一个“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相反的地方”,“赤裸的、滑稽的、阴惨的、残酷而且有过多装饰的”神秘的都市。这个都市“不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图上,有着令人战栗的宁静,死亡与情爱在白昼的广场上随心所欲地嬉戏”。这俨然就是一个死神控制下的都市。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三岛由纪夫被抽象化成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是人类的象征。

©细江英公,“蔷薇刑”系列作品,《蔷薇刑#32》,1961-1962

©细江英公,“蔷薇刑”系列作品,《蔷薇刑#2》,1961-1962

作品的第一章“序曲”中,象征诞生的“蛋”、手握权杖的上帝之手与混沌黑暗的死亡之手,人类的肉身……,似乎提供了一个宗教式的背景,也暗示了之后多种主题的变奏。第二章“市民的日常生活”则以某种癫狂的方式展示了某种“坚实、善良、平均”的市民生活。到了第三章“微笑的时钟或怠惰的证人”中,三岛由纪夫转身变成了时间的证人,“获得了嘲笑所有人类生活的权利”。于是,“人类”便在“神圣与官能的某种古老的美的仪式中倒下”,渎圣的游戏让“他陷于肉身仿佛变得透明的错觉之中”,“觉得自己变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穿行于超越当下、时空的所有美的样式之中,从一种存在到另一种存在,从一种生命到另一种生命,以为自己可以免去所有的市民责任,能够不断变化”。其结果,等待着他的就是第五章“蔷薇刑”中“那种缓慢处刑的痛苦”与死亡。

©细江英公,“蔷薇刑”系列作品,《蔷薇刑#5》,1961-1962

《蔷薇刑》可谓是细江英公对生死的一个全面解读。人类从诞生开始就裹挟在各种力量之中,有着各种各样或圣洁、或邪恶的可能性。人的内心之中始终隐含着两种不同的面向,或正直朴素或疯狂爆裂,人的生命就在这两种力量中纠缠挣扎。然而,不论人如何挣扎,在时间面前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于是内心中的疯狂爆发出来,不断冲击束缚着自己的种种规范教条,幻想自己获得了某种自由。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幻觉,人最终都不得不在生命的消亡中饱受煎熬,无助地迈向死亡。

©细江英公,“蔷薇刑”系列作品,《蔷薇刑#19》,1961-1962

在某种意义上,《蔷薇刑》延续了《男与女》中的生死观,并且更为具体直接地指出了生命的虚无,死亡之恒在。在这个作品中,那些包含死亡隐喻的影像则非常直接揭示了悬挂在人类生命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终究只是一个向死的存在。三岛由纪夫经由自身的仪式化表演,代替人类遭受了命定的“蔷薇刑”。在这个过程中,三岛由纪夫的生命获得了升华,成为了一位圣徒般的存在。

©细江英公,“蔷薇刑”系列作品,《蔷薇刑#16》,1961-1962

1970年夏末,在编辑新版《蔷薇刑》(装帧:横尾忠则)过程中,三岛由纪夫重新指定了各章的标题,并将最终章的主题定为“死亡”。同年11月25日,无法容忍肉体衰老的三岛由纪夫在市谷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剖腹自杀。细江英公拍摄的这部《蔷薇刑》也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了三岛由纪夫生命的隐喻……

(敬请期待文章的中篇与下篇)


关于林叶

林叶,艺评人、译者。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摄影理论翻译工作,译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现象》《日本摄影50年》《私摄影论》,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等。文章发表于ARTFORUM、腾讯·谷雨、澎湃、《信睿周报》《艺术当代》瑞象视点、《书城》《中国摄影》等媒体。

关于艺术家

森山大道

1938年生于大阪府池田市,目前于东京从事摄影创作。森山起初以平面设计出身,尔后师从摄影家岩宫武二及细江英公,担任两人的摄影助手。于1964年成为独立摄影家。1968 年参与摄影团体《挑衅》第2号,同年出版摄影集《日本剧场写真帖》。1972年出版《摄影再见》,皆体现了他的根本美学-“晃动、模糊、粗粒子”,也就是作品画面构图偏离中央、未对焦的模糊状态,以及粗糙的画质。这种激进风格颠覆了既有摄影作品的概念,不仅震撼了摄影界,更在日本国内与国际艺坛引起轰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展开大规模的展览。


森山大道近年来主要的个展有《威廉·克莱因+森山大道》(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2012年)、《在路上》(国立国际美术馆,大阪,2011年)、《森山大道》(Foam美术馆,阿姆斯特丹,2006年)《森山大道》(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2003年)、《森山大道》(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温特图尔,2000年)、森山大道回顾展《野犬》(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 1999年)等。曾荣获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2019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2012年)、德国摄影协会文化奖(2004年)、日本写真协会作家赏(2004年)、第44届每日艺术赏(2003年)、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新人赏(1967年)。


深濑昌久

深濑昌久(1934-2012),被认为是日本战后一代最激进、最具实验性的摄影家之一。他因其举世闻名的摄影作品《鸦》(1975-1985)而享誉世界。然而,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大部分作品甚少为世人所见。1992年的一次不幸摔倒让艺术家的大脑受到了永久性的损伤,直到2012年他去世后,这些档案才逐渐被公开。此后,大量从未展示过的作品浮出水面。


深濑于1934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町,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照相馆。1956 年,他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在日本设计中心和河出书房新社短暂工作后,于1968年成为自由摄影师。


他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并被许多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包括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盖蒂博物馆。他还曾获得第二届伊奈信男奖、第八届东川摄影奖特别奖等奖项。


石內都

1947年生于群马县桐生市。1966年进入多摩美术大学学习设计和编织。石内都备受瞩目的作品包含《横须贺的绝唱》《母亲》《公寓》等多个系列,探讨诸如存在与缺失、人类的记忆以及时间遗迹等主题。


石内都主要的个展及参与的群展有《横须贺的绝唱》(东京银座尼康沙龙,东京,1977年)、《公寓》(东京银座尼康沙龙,东京,1978年)、《1945 年以后的日本艺术:向天空呐喊》(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苏荷区,1994 年)、《石内都: 单色编织的时 间》(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1999年)、《母亲的2000年至2005年:未来的踪迹》(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威尼斯,2005年)、《石内都-战后阴影》(保罗·盖蒂博物馆,洛杉矶,2015年)、《弗里达是》( 资生堂美术馆,东京,2015年)以及《谷物与影像》( 横滨美术馆,横滨,2017年)。曾荣获第4届木村伊平纪念摄影奖(1979年),第十五届东川奖国内摄影师奖(1999年),第11届摄影学会奖(1999年),日本摄影学会终身成就奖(2006年),第50届每日设计奖(2009年),紫丝带勋章(2013年),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2014年)。


荒木经惟

1940年生于东京,自千叶大学工学部写真印刷工学科毕业之后,进入日本电通,隶属摄影部门。1964 年以作品《阿幸》荣获第1届太阳奖。1971年他自费出版和妻子阳子蜜月旅行时拍摄的作品《感伤之旅》,限量1,000本。其后,他的作品着眼于妖媚的花朵、紧缚的裸体、天空景致、食物、东京街景、他饲养的猫等,透过他的镜头,被拍摄的物体显露出强烈的情欲及毁灭情绪,确立了荒木独特的摄影风格,获得日本国内外高度评价,成为日本代表性的当代摄影家之一。


主要个展有《感伤之旅1971-2017》(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东京,2017年)、《花曲》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巴黎,2016 年)、《往生写集-颜·空景·道》(豐田市美术馆,爱知,2014 年)、《荒木经惟写真集展》 (伊豆摄影博物馆,静冈,2012年)、 《私·生·死》(巴比肯美术馆,伦敦,2005年)、《花人生》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2003 年)、《东京静物》(lkon 画廊,伯明翰,2001年)、《荒木经惟》(根特市立当代艺术博物馆,2000年)、《荒木经惟感伤的摄影与人生》(东京都现代美术馆,1999 年)、《东京喜剧》(维也纳分离派会馆,,1997年)、《荒木经惟·私日记》(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1995年)、《Akt-Tokyo 1971-1991》(城市公园剧场,格拉兹,1992年)等。曾获得第54届每日艺术奖(2012年)和奥地利科学艺术奖章(2008年)。


细江英公

1933年生于山形县。1951年在富士胶片(Fujifilm)主办的“富士摄影大赛”中荣获学生组冠军。1954 年大学毕业于东京写真短期大学,于1956年举办第一次个展《东京的美国女孩》。1957年参与摄影评论家福岛辰夫策划的展览《10人之眼》,因而偕同川田喜久治、佐藤明、丹野章、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共同成立摄影师团体“VIVO” ,与当时主流的“写实主义摄影运动”抗衡,推出更为“个人”、更为“主观”的摄影风格。


细江自摄影生涯初始期的50年代起,便在人物描写上留下重大成果,1960 年的个展《男与女》,荣获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新人赏。1963 年拍摄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蔷薇刑》,在艺坛得到广大回响,荣获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作家赏。1970年拍摄以秋田农村为舞台的舞蹈家土方巽,作品《镰鼬》荣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赏。1998 年获颁紫绶褒章,2003 年得到英国皇家摄影协会创立150周年特别奖的表扬,2007 年获颁旭日小授章,2008 年荣获每日艺术赏,2010年获日本政府选为文化功劳者,2017 年获颁旭日重光章,得到日本海内外高度评价。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
特别项目  "To:____"
馆内设置了明信片留言区
观众的明信片将有机会寄给日方五位摄影师!
(给深濑昌久先生的明信片将寄回深濑昌久档案馆)



正在展出




票务信息

请观众携带身份证于本馆咨询台进行现场购票后,方可入馆参观。

单人票:60元/张
双人票:90元/套
优惠票:30元/张(学生及60周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件在本馆咨询台购买纸质门票)
残疾人、现役军人及1.3米以下儿童携带有效证件到影像馆咨询台核验后兑换门票。1.3米以下儿童需有一名成人陪同入场。为抗疫加油,致敬最美逆行者!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医护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均可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免费观展(仅限本人使用)。10人以上团队请提前三天预约,相关事宜可致电咨询:028-62605635

更多资讯请关注成都当代影像馆官网http://www.cdcim.cn
在线购票
扫一扫 小程序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成都当代影像馆CHENGDUCONTEMPORARYIMAGE MUSEUM



成都当代影像馆于2019年4月27日正式开馆,坐落于成都北三环内、府河河畔,位于国内首个以摄影为主题的公园——府河摄影公园的核心位置。摄影公园占地面积150亩,影像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拥有6个专业展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专业影像图书馆以及多个公共教育空间。作为专注于当代摄影及影像艺术的文化机构,成都当代影像馆与全球著名的影像艺术机构紧密合作,致力于高品质的影像艺术展览、有深度和高度的学术研究以及公众视觉修养、审美教育的传播和普及。致力成为观测中国影像状态,促进国内、国际交流与对话,推动艺术与学术生产的专业影像美术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