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摆脱“学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学术界务必独立自主走向国际化, 并出版高质量国际杂志

2018-02-11 原作者| 冯兆东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中国早摆脱“军事帝国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而今中国陷入“学术帝国主义”,而科教界甘做西方学术帝国买办与精神殖民的马前卒,进行大规模国化的和平演变......。


推荐阅读:



在中国出版

高质量国际杂志:

审稿必需严肃认真

作者| 冯兆东 (2016-06-29)


 1. 前言

几家重要机构将“高质量国际出版”提高到国家战略的位置。我曾写过三篇科学网博文讨论这样的问题:

  • (1)浅议如何在中国出版高质量的国际杂志(2014-7-3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16144.html】;

  • (2) 抵制“劣质国际杂志”,提高“较好国内杂志”(2015-4-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80297.html】;

  • (3)“学术帝国主义”问题的破解之法(2015-6-2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900542.html】。我这里着重讨论一下审稿问题。


2. “重温”我以前博文的一些要点


2.1. 科学必需国际化

科学研究有三个功能。第一,理解未知的世界,既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也塑造人类的世界观。第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做理论铺垫。第三,在竞争难免的世界里,科学研究很像体育运动,它有“比赛”的成份在里面。以上三个科学研究的功能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际化。


2.2. 在中国办好“国际性杂志”的可能

第一,文章的英文水平应该达到“彻底英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科学西化”,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来做到“彻底英文化”了。第二,文章的科学水平必须达到最低要求。这一点不难,因为中国的科学投入以及相随的科学产出都足以支持“办好国际性杂志”了。


2.3. 在中国办好“国际性杂志”必需是“主编”来主编

“主编”一定是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一旦当了“主编”,他(她)一定会将编辑好杂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追求。也正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杂志的声誉和“主编”自己的声誉,“主编”一定会关注每一篇提交到该杂志的文章!


3. 审稿必需严肃认真


3.1. 坚持科学的国际化

早在100年多前,有一位“哲人”说过:原以为“洋为中用”仅限于学习西洋的科学和技术。但后来发现,要产生同样的科学和技术,您得先学习他们的管理制度。后来更发现,他们的管理制度是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文化的。我想说:既然是追求“科学国际化”,就不要强调“科学的中国特色”啦。等我们有了更高明的经验,我们再“自以为是一下”也不迟。


3.2. 承认我们文化的“软肋”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一群在美国做GIS教授的华裔学者在美国办了一个杂志。不出几年,他们把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法“潜移默化”地引入了他们主办的杂志。据说,美国同行开始到处散布“这帮中国人在不职业地运行着杂志”的谣言(后来的事我没追踪)。我想说:我们必须建立“不比西方人差”的职业观来,办好杂志所需要的职业观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3.3. 主编必需严格把好“科学质量关”

我上面已经陈述了几条理由来说明:我们办好“国际性杂志”是完全有条件的。为了把好“科学质量关”,一份好的“国际性杂志”应该严防有“私货”进入(这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并不容易)。谨记:只要有低于标准的“私货”进入,这个杂志的学术声誉就会受到“夸大的”负面影响。“一只老鼠祸害了一锅汤”就是这个意思。


3.4. 审稿必需认真

3.4.1. 我自己的“苦难”经历

我的中文没学扎实。我的英文学得很费劲,去美国的第5个学期才能完全听懂课堂教学,第9年时才觉得能用英文“比较自如地”书面表达了。第9年(大约1994年)的“能用英文‘比较自如地’书面表达”也不得不部分地归功于那些严肃认真且有耐心的审稿人。例如,我的第一篇英文文章是1987年提交给The Holocene的,经过了9个来回,终于在1993年发表了(时至今日,我还保存者当年三位耐心的审稿者在我的文稿上的逐字批注)。


3.4.2. 几点抱怨

我于2000年开始了在兰州大学的教书生涯。在讲授“地学英文写作”时,我用我的两位中文最好的学生发在一份很好的中文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作为范文,让学生翻译出来。结果呢,学生普遍反映:有好几处他们无法理解作者的本意。细读了那两篇范文后,我也无法理解。于是,我要求原作者当面替我解释他们的本意,结果呢,他们自己也含糊其辞。


还有一件令我“伤心”的事。西北一份杂志邀我审阅一篇特邀文章。无疑,作者是“被邀领域”很好的专家。但是,那篇述评文章让我对作者和那份杂志都产生了不尊敬。我的不尊敬如此严重,以至于我决定用那篇“特邀文章”作为我讲授的“地学英文写作”的反面教材。我和我的学生花了4周(16个课时)先去理顺那篇特邀文章的中文,再用4周的时间把它一句一句地翻译成英文。


我的学生投给中文期刊的文章的反馈意见也有让我很失望的。评语一般都很粗暴和武断,作者除了知道审稿人不喜欢他(她)的稿子外,并无法从审稿意见中学习到什么,更无法根据审稿意见去提高稿件的质量。


3.4.3. 给审稿人的几点建议

(1)一视同仁:无论是大人物的稿件还是小人物的稿件,既然您是审稿,您就是判断稿件质量的权威。您得用您能拿出来的最高学术标准和职业操守去评价您在审阅的文章。无需对大人物胆怯,更无需对小人物苛刻。


(2)“精读”稿件:既然需要您替杂志做职业判断,您当然得对杂志和作者负责了。您应该使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彻底弄懂:作者到底想说啥?他的辩论合乎逻辑吗?他的资料支持他的辩论吗?等等。


(3)以鼓励作者为主。如果文章有潜力,而作者是新人,您应该像当年我的审稿人那样,用爱心去“逐字地”和“逐句地”为作者指明“修改方向”。如果文章有潜力,但作者的写作不满足您的期望,您就给作者列出一个作者可以遵循的“详细药方”。如果您觉得文章没指望,您就尽可能“礼貌地”告诉作者吧。


(4)审稿标准

(a)资料组织得如何?

(b)思路组织得如何(即:想说什么,资料支持吗)?

(c)文章的结构组织得如何(这里不仅指文章的section的题目,还指段落的安排)?

(d)文字组织得如何(无语法问题,无歧义的句子,无逻辑断层,既完整又简练)?


(高友鹤补充道:如果文章的思想真正有创意,千万不要错过,一定要留住。为了保护文章的创新性尽快帮助作者修改其错误,格式,风格,文字等。别因小失大)。


3.4.4. 我的歉意

“好人为师”是我的老毛病,但我的本意真的是希望:中国能办出一批我们目前的人才储备和科研实力所能支持的“国际性杂志”来。还有,我相信我们有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都有审稿和被审稿的国际经验,我们就把我们的经验彻底地用到“办好中国的国际性杂志”这件事上来?毕竟,办好杂志是我们学人自己的事,我们总不能事事都指望“深改组”吧。


浅议:

如何在中国出版

高质量的国际杂志?


(摘自本人博文:只有驱除“官本位”思想和做法,中国的学术秩序才能恢复正常)

冯兆东2014-07-31

 

I:在中国办“国际性杂志”的议论

“官本位”文化阻滞了中国科学国际化的进程。一年多前,为了满足学校对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要求,我的一位学生赶写了一篇英文文章,投给了一份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一个多月后,我的学生将他的英文稿和审稿意见传给了我,让我替他修改一下(注:我不是该文的合作者)。我看了他的文章和审稿意见之后给我所有的学生传话:希望他们不要向该杂志投稿了!很可惜的是:我既没有读懂他的文章(英文),也没有读懂审稿人的意见(英文),而且我不认为是由于我的英文不好才使得我读不懂。之后,我翻阅了另外三份国内办的地学方面的英文杂志,我对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的偏见更深了。

 

《中国科学》取得的认可度是不令人满意的。我对《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一向持有敬意,过去十年里,我的学生和我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了近十篇文章。不过,我认为,他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最新的期刊引文分析统计报告(2010)表明,《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取得重大突破,8种期刊中7个影响因子上升,其中5种期刊超过1。我特别关注了《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它目前的影响因子为1.3左右。我不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取得的认可度是令人满意的。


我的理由有以下几条:

①中国研究地学问题的科学家总量不小,

②中国近年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经费投入不小,

③中国在地球科学方面成果的质和量都一直在急速上升,

④由于受语言(英文)的限制,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

⑤《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已经是一份有“悠久历史”的科学杂志啦。


我想说的是:上述这些理由都为我们办好一个影响因子更高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创造了条件。


我这里举一个我曾经很不看好的国际英文杂志的发展历程的例子。Aeolian Research《风沙研究》是一份由几位并不出众的学者于2009年创办的杂志,它于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它目前(2014)的影响因在已经达到2.9左右。我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没有理由办得不比《Aeolian Research》更好一些。为什么它的长进很慢呢?因为我们以“官本位”文化为主线的办杂志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有问题。

 

II:在中国办好国际科学杂志的可行处方

如前所述,由于读不懂一些发表在中国SCI源英文期刊的文章和审稿意见,我慢慢地对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有了偏见。即便是《中国科学》,它取得的认可度也不令人满意(其子刊的影响因子多在1.4以下)。Aeolian Research《风沙研究》的飞速进展可能对我们有启迪作用。它是一份由几位并不出众的学者于2009年创办的杂志,于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它目前(2014)的影响因已经达到2.9左右。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国际学术刊物都是按同一规律管理和运行的。

第一,所有文章的英文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

第二,文章的科学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


我们主办的英文杂志(包括《中国科学》)的英文都多多少少会有些问题。先不要说那些频繁发表我读不懂的英文文章的杂志,就是《中国科学》的英文仍然没有把好关。我的经历告诉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英文也仍然没有脱开Chinglish(中国英文)的水准。既然是英文杂志,就一定要追求“彻底英文化”,那样才能让“已经被英文化”了的读者感到亲近和舒畅,因此它的影响力也会上升。


至于第二条(即:科学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要达到的难度更小。我上面已经陈述了五条理由来说明:我们办好一个影响因子更高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是有条件的。当然,为了把好“科学质量关”,它应该严防有“私货”进入(这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并不容易)。谨记:只要有低于标准的“私货”进入,这个杂志的学术声誉就会受到“夸大的”负面影响(“一只老鼠祸害了一锅汤”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进展比《Aeolian Research》进展更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官本位”文化为主线的办杂志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有问题。西方的许多杂志的成功主要靠“个人责任制”或“主编声誉制”来维持。也就是说,一个杂志的声誉并不是靠它的“编辑委员会”的级别和阵势来维持的,而是靠“主编”的亲自主编来维持的。“主编”并不一定是著名学者,但他(她)一定是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如地球科学)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


一旦当了“主编”,他(她)一定会将编辑好杂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追求。也正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杂志的声誉和“主编”自己的声誉,“主编”一定会关注每一篇提交到该杂志的文章!在中国呢?一个包括几乎所有该领域名人的“编辑委员会”便是最显眼的特点。例如,我数出了80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中国编委和20位外国编委。我也关注了《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它有41名编辑委员会成员(Editorial Board)和35名科学编辑(Scientific Editors)。为什么我们主办的国际性杂志的进展很慢呢?因为它们的“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官员型学者”或“学者型官员”。他(她)们要么职业水准不够(或英文不好,或在与杂志主题有关的专业方面不很在行,或缺乏英文发表经验),要么在时间上不够投入(因为“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行政事务缠身的大忙人)。总之,我们应该聘请那些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的人来做我们的英文杂志的“主编”。而且,“主编”一定要主编,坚决和彻底地“取缔”目前盛行的官员型“主编”靠奴役别人的劳动来维持他(她)自己光环的做法。


3

抵制“劣质国际杂志”

提高“较好国内杂志

冯兆东

2015-04-06


一、  许X扬的建议

许X扬在科学网的博文“大量学术论文应该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观点评述;2015-04-01)揭露了不少“国际发表”的恶疾。

 

他举出的第一个例子:B出版商在中国大肆敛财。B-C出版商每篇论文的版面费1-2万元,如果每种期刊每年发100篇论文,那么每年这个出版社收取的版面费数以亿计!中国人需要评职称,花钱买文章,发文章,市场极大。

 

他举出的第二个例子:P杂志在中国疯狂敛财。P-O杂志每篇按1万美元计算,它挣了多少钱?有的人花好几万美元发一篇文章,有的单位化几十万美元发文章。这些文章真的就那么值钱吗?再次,中国人需要评职称,花钱买文章,发文章。

 

我补充他的第三个例子:一个接受人群不小的国际遥感组织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注册费不低,它出版的一个EI年报的出版费也不低。让我警惕了这个年刊的事:多年前,该EI年刊的文章可以作为某大学博士毕业的“必需论文”。可是当我认真读它时,我发现它的论文根本没有被严肃审稿,甚至连错别字也没有被修正。

 

更多的例子:最近网上曝光了一些疯狂敛财的国际出版商(如hindawi)和垃圾国际会议(我自己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垃圾会议的通知)。当然,“伪审稿”现象和”代发SCI”也都是“国际发表”的恶疾。

 

于是,许多人(包括许培扬)建议:遏制"国际发表",激励"国内发表"。他们的批评切中时弊,他们的建议也很中肯。

 

可是问题来了。国内杂志"更好"吗?我认为:只有将国内的出版乱象理顺,只有将国内杂志的质量提高,我们接收许培扬他们建议的时机才会成熟。下面是我对”较好国内杂志”的批评和期望(特注:我这里不涉及目前在国内大量存在的“只要出钱就可以发表”的杂志,也不涉及在国内大量存在的“为了赚钱而低质发表”的杂志)。


二、  科学必需国际化

由于过去若干年对SCI的被过分重视,中文杂志的质量似乎真的受到了负面影响,一些英文不太好的中国学者的发展被不合理地限制了。但是,SCI带来的中国科学的国际化是不可被否认的。首先,我谈谈我对“科学研究功能”的理解。科学研究有三个功能。

  • 第一,理解未知的世界,既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也塑造人类的世界观。

  • 第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做理论铺垫。这种功能被越来越重视啦,因为人类对技术进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啦。

  • 第三,在竞争难免的世界里,科学研究很像体育运动,它有“比赛”的成份在里面。

以上三个科学研究的功能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际化。


先说说第一个功能吧。我们在写博士论文和科学论文的前言里都需要总结和归纳“你所涉足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呢?你首先得理解前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已做好的铺垫和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吧。再说说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法国科学界的故事。法国一直在与英国竞争“文化的主导地位”,因而法国人一般都有拒绝讲英文的倾向。二十多年前,法国科学家中的“法粹派”和“国际化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法粹派”倡议:只用法文发表科学文章,拒绝英文,以挽回法国失去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化派”则力促英文发表。结果呢?“法粹派”输了,因为用法文发表的文章没有读者。

 

三、对中国“国际性杂志”的观察

一年多前,为了满足学校对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要求,我的一位学生赶写了一篇英文文章,投给了一份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一个多月后,我的学生将他的英文稿和审稿意见传给了我,让我替他修改一下(注:我不是该文的合作者)。我看了他的文章和审稿意见之后给我所有的学生传话:希望他们不要向该杂志投稿了!很可惜的是:我既没有读懂他的文章(英文),也没有读懂审稿人的意见(英文),而且我不认为是由于我的英文不好才使得我读不懂。之后,我翻阅了另外三份国内办的地学方面的英文杂志,于是我对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的偏见更深了。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最新的期刊引文分析统计报告(2010)表明,《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取得重大突破,8种期刊中7个影响因子上升,其中5种期刊超过1。我特别关注了《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它目前的影响因子为1.3左右。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取得的认可度是令人满意的。我的理由有以下几条:①中国研究地学问题的科学家总量不小,②中国近年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经费投入不小,③中国在地球科学方面成果的质和量都一直在急速上升,④由于受语言(英文)的限制,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⑤《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已经是一份有“悠久历史”的科学杂志啦。

 

我想说的是:上述理由都为我们办好一个影响因子更高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创造了条件。我这里举一个我曾经很不看好的国际英文杂志的发展历程的例子。Aeolian Research《风沙研究》是一份由几位并不出众的学者于2009年创办的杂志,它于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它目前(2014)的影响因在已经达到2.9左右。我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没有理由办得不比《Aeolian Research》更好一些。

 

四、在中国办好“国际性杂志”的可能

如前所述,即便是《中国科学》,它取得的认可度也不令人满意(其子刊的影响因子多在1.4以下)。Aeolian Research《风沙研究》的飞速进展可能对我们有启迪作用。它是一份由几位并不出众的学者于2009年创办的杂志,于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它目前(2014)的影响因已经达到2.9左右。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国际学术刊物都是按同一规律管理和运行的。第一,所有文章的英文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第二,文章的科学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我们主办的英文杂志(包括《中国科学》)的英文都多多少少会有些问题。先不要说那些频繁发表我读不懂的英文文章的杂志,就是《中国科学》的英文仍然没有把好关。我的经历告诉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英文也仍然没有脱开Chinglish(中国英文)的水准。既然是英文杂志,就一定要追求“彻底英文化”,那样才能让“已经被英文化”了的读者感到亲近和舒畅,因此它的影响力也会上升。至于第二条(即:科学水平必须达到该杂志的最低要求),要达到的难度更小。我上面已经陈述了五条理由来说明:我们办好一个影响因子更高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是有条件的。当然,为了把好“科学质量关”,它应该严防有“私货”进入(这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并不容易)。谨记:只要有低于标准的“私货”进入,这个杂志的学术声誉就会受到“夸大的”负面影响(“一只老鼠祸害了一锅汤”就是这个意思)。

 

五、在中国办好“国际性杂志”的障碍

不过,我认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进展比《Aeolian Research》进展更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以“官本位”文化为主线的办杂志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有问题。西方的许多杂志的成功主要靠“个人责任制”或“主编声誉制”来维持。也就是说,一个杂志的声誉并不是靠它的“编辑委员会”的级别和阵势来维持的,而是靠“主编”的亲自主编来维持的。“主编”并不一定是著名学者,但他(她)一定是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如地球科学)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一旦当了“主编”,他(她)一定会将编辑好杂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追求。也正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杂志的声誉和“主编”自己的声誉,“主编”一定会关注每一篇提交到该杂志的文章!


在中国呢?一个包括几乎所有该领域名人的“编辑委员会”便是最显眼的特点。例如,我数出了80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中国编委和20位外国编委。我也关注了《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它有41名编辑委员会成员(Editorial Board)和35名科学编辑(Scientific Editors)。为什么我们主办的国际性杂志的进展很慢呢?因为它们的“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官员型学者”或“学者型官员”。他(她)们要么职业水准不够(或英文不好,或在与杂志主题有关的专业方面不很在行,或缺乏英文发表经验),要么在时间上不够投入(因为“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行政事务缠身的大忙人)。总之,我们应该聘请那些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的人来做我们的英文杂志的“主编”。而且,“主编”一定要主编,坚决和彻底地“取缔”目前盛行的官员型“主编”靠奴役别人的劳动来维持他(她)自己光环的做法。


4

“学术帝国主义”

问题的破解之法

冯兆东

2015-06-25



一、    什么叫“学术帝国主义”?

2012年夏天我在美国五大湖旁边的一所大学参加了一个由美国人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与人口健康研究”的思路启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亚洲、非洲、南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学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最后议题是如何整理已有的资料和收集必需的资料。会议的主持人在向他的学院院长和学校教务长汇报该会议的预期成果时说:以该大学的学者为领袖,发表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可以有效扩大该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于是,有一位会议主持人的同事(也是美国人)便认真地提醒在座的美国同行:无疑,为了相关问题有个“全球观”而帮助发展中国家整理资料和收集资料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西方在军事帝国主义之后的“学术帝国主义”行为(Academic Imperialism)。我问道:什么是“学术帝国主义”?他答道:掠夺别国学术成果的行为可以被叫做“学术帝国主义”。


二、   两个可以算作“学术帝国主义”的例子

2.1.我自己碰到的例子。我碰到过这样一位洋教授,他经常利用审稿的机会提出“有阴谋”的修改意见,然后让作者寻求该审稿人的帮助。具体地讲,一位移民德国的俄国人为了“学术帝国主义”中国人的孢粉成果,总是用“帮助修改”做诱饵,成功地成为中国人一些孢粉文章的co-author了(他自己毫无学术贡献)。他也“图谋”做我的文章的co-author,于是在审稿时,他百般刁难,几乎直白了他的“图谋”(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可是,我没有买他的帐。

2.2.吕洪波给出的例子。吕洪波说(2015-06-25):“我的朋友当年将自己研究积累多年的详细资料呈现给某外国人,双方约定:我的朋友为第一作者,而负责“润色”的对方为第二作者,由于润色者并非该领域的学者,所以初稿被拒。两年后,润色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该论文,而将我的朋友列为第四作者。这位外国“学者”用这种方式到处与中国人“合作”,每年有十几篇第一作者论文发表。”

2.3.实际上,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三、    都是SCI惹得祸?

我的科学网博文“SCI科研论文的正面效果”(冯兆东;2104-12-20)很是为SCI的被不公平批评而愤愤不平。我仍然很坚持我的观点。虽然SCI被不合理地普世化了和神器化了,但SCI的被重视成功地将一大批中国的中年和青年科学家带到了国际“主战场”,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可以与国际上最活跃的学者平等对话的学者。也就是说,SCI成功地给中国科学带来了应有的和需要的国际化。目前的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把科学写在中国大地上”而忽视了我们永远需要的“科学国际化”。

 

我想说的是:上述的“学术帝国主义”行为虽然与我们提倡SCI有关,但那不是SCI的过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的。我想强调,我这里没有批评改革开放早期那一批英文不算好但“忍辱负重”地为中国科学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的人们。我也无意批评那些诚心地与西方科学家长期合作的中国学者。我也接受那些需要帮助的中国学者极力寻求西方学者的帮助,只要西方学者在英文和思路上均有所贡献,他们被列为co-author是合理的。我只是反对“学术帝国主义”。


四、  我们学着唱主角的时机来了

我的博文“抵制劣质国际杂志,提高较好国内杂志”(冯兆东;2015-04-06)积极响应了许培扬在科学网上发表的倡议:“大量学术论文应该发表在国内期刊上”(2015-04-01)。


除了防止“一些境外杂志”正在利用我们的功利心和管理不规范来“不职业地”捞我们的钱外,也除了防止“某些中国学者”自己发明的“伪审稿”现象等学术恶疾外,我们应该还有一条更正当的理由来实现:“大量学术论文应该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这一条更正当的理由是:我们学着唱主角的时机来了。


是的,我们学着唱主角的时机真的来了。前些年,由于公路的发达和汽车的猛增,我们会觉得:中国的交通乱象可能是很难解决的。这不,司机的法律长进,公路的硬件到位,摄像头和罚款等措施让今天的我们觉得:我们的交通也是能做到“比较有秩序”的。前几年的我们觉得:只要当官的能办事(无论他用的手段多么下三流),他就是被认可的“高明”官(甚至腐化堕落都被认可了),整个社会没有了正义感。这不,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反腐败和促法治也似乎正在慢慢地恢复我们对社会正义感的知觉。


虽然国内存在着大量“只要出钱就可以发表”的杂志和“为了赚钱而低质发表”的杂志,虽然“国家深改组”和岐山似乎暂时还顾不上整治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腐败和不规范问题,但是我们学着唱主角的时机还是来了。再次,过去几十年SCI的被重视成功地将一大批中国的中年和青年科学家带到了国际“主战场”,SCI成功地给中国科学带来了应有的和需要的国际化。换句话说,经过几十年的训练和熏陶,我们应该有能力办出“具有国际特色”(而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杂志来的。


五、  在中国办好“国际性杂志”确实仍有很大障碍

我们目前承办的几乎所有的“国际性杂志”的被国际学界接受的程度都不高,而且进展都很慢(与国外的一些新办杂志相比)。究其原因:我们以“官本位”文化为主线的办杂志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有问题。西方的许多杂志的成功主要靠“个人责任制”或“主编声誉制”来维持。也就是说,一个杂志的声誉并不是靠它的“编辑委员会”的级别和阵势来维持的,而是靠“主编”的亲自主编来维持的。“主编”并不一定是著名学者,但他一定是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如地球科学)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一旦当了“主编”,他一定会将编辑好杂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追求。也正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杂志的声誉和“主编”自己的声誉,“主编”一定会关注每一篇提交到该杂志的文章!


为什么我们主办的国际性杂志的进展很慢呢?因为它们的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官员型学者”或“学者型官员”。他们要么职业水准不够(或英文不好,或在与杂志主题有关的专业方面不很在行,或缺乏英文发表经验),要么在时间上不够投入(因为“主编”和“副主编”大多是行政事务缠身的大忙人)。总之,我们应该聘请那些在英语方面和杂志主题的专业方面有“被同行认可的经验”的人来做我们的英文杂志的“主编”。而且,“主编”一定要主编,坚决和彻底地“取缔”目前盛行的官员型“主编”靠奴役别人的劳动来维持他自己光环的做法。


六、  两点注释

6.1.坚持科学的国际化!虽然我们有很多正当的理由来反对用英文发表,但如果我们“国策地”不用英文发表我们的科学成果,我们总有一天会为我们的愚蠢付出昂贵代价的。既然是追求“科学国际化”,就不要强调“科学的中国特色”啦。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哲人”说过:原以为“洋为中用”仅限于学习西洋的科学和技术。但后来发现,要产生同样的科学和技术,您得先学习他们的管理制度。后来更发现,他们的管理制度是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文化的。我想说:先按他们的成功模式去办好我们的国际杂志,等我们有了更高明的经验后,我们再“自以为是”一下也不迟的。

 

6.2.承认我们文化的“软肋”?前几天有报道称:一位住在美国的富有中国人的儿子打架违法被拘留,妈妈拿钱想摆平被打方,结果罪加一等。用钱摆平“法律事”在中国也算不上高尚,但一点都不被唾弃的(许多人都会想到这个办法的)。但是,美国人认为“拿钱摆平法律”是很荒唐的和很不可思议的。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一群在美国做GIS教授的华裔学者在美国办了一个杂志。不出几年,他们把中国人的人情关系网络法则“潜移默化”地引入了他们主办的杂志。据说,美国同行开始到处散布“这帮中国人在不职业地运行着杂志”的谣言(后来的事我没追踪)。我想说:我们必须建立“不比西方人差”的职业观来,办好一份杂志所需要的职业观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