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七天发生的一切,被这部新片全部预言了

鲜于 Figure 2022-06-25

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


公司同事养了一只法斗犬,取名「初七」。这个名字是为了记住每年春节后复工第一天的日子,正月初七,就是今天。

然而,今年的正月初七,大部分人和鲜于一样,还躺在家里做一条心安理得的「咸鱼」。

「如果……就不会……」,事情发生后最无用的情绪——既然错误已经铸成,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解决它,更有意义。

但在今天这个原本应该生无可恋去上班的日子,闭门不出的鲜于却满怀对工作的思念,忍不住发出感慨:如果网飞(Netflix)这部纪录片早两个月上线,这个庚子年的春节也许不用过得如此惊心动魄,劳民伤财?

这部六集纪录片,名为《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于美国时间2020年1月22日线上播出,就在武汉宣布封城前几小时


「及时」、「应景」、「看题材就赢了」……中国网友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纪录片采用跟拍、多主角平行叙事的方法,整体「零情节」,没有强烈矛盾冲突,甚至多个不相关故事汇聚到一起显得有些杂乱。

但是,「病毒两个月内就可能传遍全球,死亡人数恐以亿计;人类对流行病危险的傲慢与忽视;混乱引发恐慌,恐慌引发囤积,囤积引发物资短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医务人员的两难处境;自身保护过度带来的歧视,‘举世皆敌’……」

太多内容照进当下,太多画面似曾相识。

片中的观点也一语成谶:

「新的大规模全球性流行病,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



普通人的侥幸与管理者的傲慢


病毒,是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是甩不掉的威胁——从人类的角度,可以称之为「恶魔」。

但它们来到地球上已经超过34亿年。

人类与猩猩的祖先在进化史上分道扬镳的时间是700万年前;现代「人」的历史,不过一万年。

10000年VS 3400000000年……

「希望大家知道,1720年,1820年和1920年都爆发过大型瘟疫……」

这条今年一月初在微博流传的没品冷笑话,曾经引发不少人哈哈一笑。没想到,1月还没有结束,2020年真的在大型瘟疫历史上「整齐划一」了。

但事实是,这条等差数列几乎放在哪一年都能成立。因为瘟疫,或者说流行病,从未远离人类,从未。

所谓的「1920年大瘟疫」,最初爆发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战争结束后,流感病毒随着返家士兵们传播到全球。

为期18个月的疫情期间,约有5000万人到1亿人因病死亡,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罹难人数的总和。


在当时,全球人口总数18亿;一百年后的今天,是78亿。

一百年里,人类交通网络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发达的畜牧业让大量动物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

对病毒来说,工业化的这些「成就」,也是它们生存变异传播的「利好」。

在《流行病》一片中,来自纽约的赛拉穆达德医生估算:以现在的人口流动水平,一个病毒两周便可攻陷一个大型城市,一个月就可以传遍整个国家,两个月感染全世界。

这位纽约市立医院传染病防疫的负责人进一步宣称:「引发疫情只需要一个人,我们基本上是人形培养箱。


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在片中专家「点名」了:「虽然我们无法预测,下次流感流行会从哪里起源,但有一些地方需要特别关注,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到底为什么会被视为重点关注对象,结合武汉疫情蔓延过程中的的种种事实,细思恐极……

《流行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面对疫情,太多人死于「无知的乐观」。

当新型病毒最初在人群中悄悄试探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感冒而已,去医院太麻烦,吃两片药,喝袋板蓝根……印度人也是类似看法,他们认为如果小咳嗽,吃点蜂蜜、柠檬和姜黄,就能药到病除。

呵呵。

政府的应对措施也令人担忧。比如美国政府近年来一再削减公共卫生领域的预算,一次就砍掉20%;他们在生物防御领域花掉的钱,只够建造半艘航母。

据《流行病》拍摄的资料显示:2014年,美国政府没有对流行病进行有效筛查,导致埃博拉病毒登陆美国。

在埃博拉疫情中,错过一个病例,就会再传染六个,然后呈几何式上升,致死率高达67%。

然而直到第一例确诊,美国卫生部门才意识到要追问:医院有没有诊断、接收、治疗埃博拉感染者的能力?

眼熟吗?

1月30日,央视新闻公布了一段中央指导组督查湖北黄冈市防疫情况的现场视频。

黄冈仅次于武汉的全国新型肺炎确诊人数最多的城市。

令人震惊的是,形势已如此严峻,当督查组问到定点医院收治能力、床位数量以及核酸检测能力等问题时,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要么沉默,要么含糊其辞,一问三不知。


颟顸如此,引起公愤。这位「黄冈市卫监委主任」的官职,在视频播出后只维持了四个小时,就被免职了。

从2019年12月30日首次发布新型肺炎疫情相关公告日起,短短30天之内,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2003年SARS疫情5327例的确诊病例数。

敬畏是对疫情最起码的态度,不重视和侥幸是另一种疫情。

 


所有重大灾难,都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

「我们遭遇过这类事件,我们为这类事情投入了重金,然后就松懈了……」《流行病》中一位美国官员这样评价本国防疫体系。


松懈了吗?客观地说,经受过SARS洗礼的中国,17年来,在疫情应急体系的建立上从来不敢松懈。

2003年后,全国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设覆盖到基层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发布……这些措施原本应该为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提供足够的的规范和指导。

如果说2003年的SARS让人措手不及,那么此次疫情不是在打无准备之仗。

2019年,武汉举办世界军运会前夕,还专门针对传染病疫情做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但当真正的疫情发生的时候,武汉的反应不仅迟缓,而且混乱。

武汉市长周先旺在新闻发布会和接受央视采访时强调,武汉没有疫情的发布权,直到1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乙类传染病,并进行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而且要求属地负责后,武汉方面「工作就主动多了」。

无权公开疫情,总有权叫停四万人年饭和联欢会吧……

「焦点不在于武汉市是否应该按照法律程序去做,而在于官员是否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责了。」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2003年临危受命治理北京SARS时,时任代市长王岐山说过一句话:「当专家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需要政治家来下决心。

板子只往专家学者屁股上打,是不够的。

武汉政府1月23日凌晨宣布封城,此后连续下达行政指令,甚至对市内的机动车实施管控……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操作,看上去雷厉风行,然而由于前期预判不足,缺少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科学的指挥,一方面民众恐慌情绪陡然拉高,另一方面物资调拨成了大问题。

由于缺少统筹调度和明确信息,医院和医护人员只能通过各种民间渠道和组织向社会求援,令举国震惊;随后各地火速筹集调往武汉的社会物资,却迟迟无法直达医疗一线


「海外捐赠按照法规需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5A级社会慈善团体才能接收与清关进入。可联系到武汉红十字会后推三阻四各种不愿接收,湖北慈善总会对能不能接收捐赠物资先安排工作人员登记填表后等待通知,具体怎么办理还在等政府开会决定,甚至有的医院在接收捐赠的对外公开文件中明确不接受海外捐赠。」武汉籍经济学者、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万喆在微信公号上写下了这段话,「在外界看来,这些也反映了当地政府的一种态度。

万幸的是,经过前两天的恐慌无措后,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绝大多数武汉人乃至国人也迅速恢复镇定,自觉遵守政府号召,过了一个与几代人记忆中完全不同的春节。

我们看似无用甚至无聊的努力,让这个国家摆脱了《流行病》中预测的厄运:在最坏的情况下,民众恐慌抢购囤积;工人带病生产,倒在岗位;整个城市整个国家停电,陷入一片漆黑……

黑暗有多让人咬牙切齿,光明就有多让人热泪盈眶。


医生的第一选择,不应该是照顾病人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一次,疫情面前,我们的医护人员再一次挡在了第一线,但谁来保护她们?



面对疫情。医生经常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当一个病人急需治疗,她会选择先救命,还是先换衣服?


大多数医生的选择是,先照顾病人。


奉献精神值得尊敬。


但《流行病》中,专家对这种奉献给予强烈反对:

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谈什么保护别人。


「从之前的疫情中获得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医护人员的安全问题。」《流行病》中提供了相关数据:在中东呼吸综合症和非典期间,医护人员的感染比例高到惊人。2014年到2016年的西非疫情中,有超过600名医护人员感染,其中过半数死亡。



这首先是防护不到位造成的。


高频度的接触、高强度的工作,也是一线医生频频倒下的重要原因。


「一定要平衡好你的生活,不要工作太久,好好休息。健康饮食。」疫情期间一位医生常常这样叮嘱自己的病人,但她自己却做不到,经常一值班就是72小时,期间不能回家,吃住都在医院,累了只能在办公室的床上休息一会。



如今湖北乃至整个中国,医护人员都存在过劳的现象。


据《湖北日报》报道,最早集中收治新型肺炎的金银潭医院,医务工作者们已经在高压状态下工作了近一个月。院长身患渐冻症、妻子被感染,却还冲在一线,连续工作48小时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甚至还有意料之外的附加工作。


据《新京报》对武汉某一线医生采访,当下医院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尸体处理。


「以前病人去世,医生护士只需要把仪器从病人身上撤下来……现在殡仪馆要求医院要处理过后才收。需要怎么处理呢,要喷洒消毒液在尸体上,死者的嘴里、耳朵、肛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都要用酒精棉球、纱布塞好,用裹尸布把尸体裹两层,最后抬进两层密封的尸袋,再通知殡仪馆。


这位医生表示「处理尸体的医生护士其实心理压力是非常大」,「死者家属都不愿意、不敢帮忙」,「医生护士相当于承担了裹尸员的工作」。


《流行病》中一位在第一线战斗过的医疗人士这样讲:「拯救10个人的快乐,也低消不了失去一个病人的悲伤。」


还有我们并不陌生的:袭医。


《流行病》中提到:一位从事疫苗相关工作的官员,邮箱常常收到针对她和孩子的死亡威胁。在政治动荡的地区,医疗站甚至成为当地武装力量袭击的对象;医疗工作者被殴打、被扔进河里、被杀害,并不罕见。



据警方通报,1月29日晚,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西区)的隔离区,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去世后,其家属情绪激动,抓扯并殴打医生,致医生的口罩、防护服被扯坏。相关医生被送往隔离病房隔离。


网友在新闻下评论:「祝病毒早日战胜这家人。」这可能是最不理性的理性发言了。



人的恐惧总是比逻辑先起作用


除了过劳、人身安全,《流行病》中还揭示了医务工作者可能遭遇的「职业歧视」。片中的一位医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从没有告诉孩子们和其他家长自己的具体工作。

她很清楚,如果别人知道她的工作会和病毒打交道,大家就会远离她的家庭成员,不会有人找她的孩子玩:「(他们会说)别碰我,别靠近我。

这事实上是防控措施不科学的缩影,从前期的盲目乐观无所谓,到突然的非理性恐慌,人为加深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

类似的情形,在流落异地的武汉人身上发生得更为凄凉。

武汉封城后,全国各地的武汉人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其中一些人甚至无家可归:被酒店驱离、被房东强行退租、在海外被国人拒绝登上同一航班……外省视他们如瘟疫,避之不及。

媒体呼吁和政府介入,让这种毫无理性和科学依据的「地域歧视」得到了短暂改善。但随着返工潮来临,更加荒谬的「外乡人歧视」又开始了……

就像这位医生妈妈所说:「人的恐惧总是比逻辑先起作用。

2018年,比尔·盖茨曾警告说:下一次大流行病可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传染病。他建议我们像应对一场战争一样,为其出现做好准备,他说:最大的风险是,面对流行病,普通人从来都没有准备好。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中国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说过:纪录片不仅是反映现实的镜子,更重要的,它还是敲打现实的锤子。

如果网飞这部纪录片早两个月上线,早一点被国人关注到,那么庚子年的春节……

鲜于相信科学的手段,相信人类多次与流行病作战的经验,相信万众一心的力量。尽管《流行病》中做出了种种悲观甚至危言耸听的预言,但就在同时,我们用举国上下的努力,给人类与「流行病」不懈斗争的悲壮历史,重又增加了希望。

可是我们必须清楚: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一曲悲歌,不要让它最终演变成一曲赞歌。

武汉加油,让我们一起等待春暖花开的那天!


资料参考
《Pandemic: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026143
《今年春节,我建议循环播放这救命片》http://dwz.date/mUN
面对流行病,我们从来都没有准备好》http://dwz.date/mUS
《SARS之后17年,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http://dwz.date/mUT
《武汉遭遇的困境,都被它一一预言》http://dwz.date/mUW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http://dwz.date/mUZ
《我在武汉了解的实际情况,令人心塞的地方不少!》http://dwz.date/mVa
《谁有权公布疫情信息?http://dwz.date/mVd


撰稿   鲜   于
编辑   许   静  
校对   张   帅   
资料整理  晨辰



详情请戳>> Figure两百期:我们把《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讲了200次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推荐阅读 



 武汉,我想回家!与父母相隔1200公里的除夕夜


 死神出手,NBA史上最伟大的王朝结束了 


 爱优腾B的2019纪录片严酷打分报告 




 \ 收看更多人物视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