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的孩子随父姓,气哭了多少女权主义者
舆论场中的热点,其诞生与蔓延,总是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荒诞感。
比如,你今天学习到新词「婚驴」了么?
简单地说,这个词是指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像驴一样的笨,被剥夺了很多权利却还在傻乐。
这个充满恶意的称呼,在母亲节这一天,毫不遮掩地砸向了刚刚做了妈妈的Papi酱头上。
热帖嘲讽Papi酱的观点像是来自22世纪(如果人类还没有把自己作死的话),而将她污名化、扣帽子的方式却像来自半个世纪前。
这是发生了啥?
5月10日中午,Papi酱发了一条文字微博。与之前精心设计的搞笑视频内容不同,这篇文字里,Papi酱写道:自己过去觉得考研累、拍视频累、熬夜开会类、构思视频累、出差累、拍戏累……现在真正做了母亲之后,才发觉这是最累的事情。由此她向天下母亲送上祝福,祝福大家母亲节快乐。
非常真实也非常克制,细心到连右上角的手机来源小标签都写上了「为母则累的iPhone X」,而配图更是一张极显疲态的素颜照片。
为母不易,至少在我看来,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尤其是一个新手妈妈的艰辛,即使没有经历过,也能感受一二。
结果一个没想到,这条微博发出半天后,评论莫名其妙地被带偏到了一个诡异的风向:「怎么可以让渡孩子的冠姓权,让孩子跟随父亲姓呢?」「这么多年的独立女性人设崩塌了!」「叛徒!」……
太开眼了!
Papi酱人设塌没塌不知道,旁观这离奇的走向,我感觉到的是「智商」两个字的认知在崩塌。
首先,Papi酱有没有硬拗「独立女性」人设?
在她视频影响力最火热的2016年,也许没有太多人关心或注意这个问题。毕竟在成为网红之前,Papi酱有过一段非常晦暗的低谷期:大学毕业后,她曾四年找不到工作,试戏频频被否,越来越自卑。
那段时间给她勇气支撑下去的,是她相伴多年的男友,也就是后来的老公、孩子的父亲——Papi酱视频里提到自己有独立女性倾向的次数,远没有她秀恩爱或者吐槽渣男的经典语录多。
之所以会被抬上「独立女性」代表人物的宝座,源于她前段时间的一些公开发言。
例如,她曾在《拜托了,冰箱》第五季节目中自述:结婚五年多来,逢年过节和丈夫都是各回各家,双方父母也少有互动往来。而在综艺《我家那闺女》中,被问及要如何给包括自己在内各种关系排序,她又说会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伴侣,然后是孩子,最后才是父母。
这些观点无疑是先锋、自由、反传统的。尤其是在当下国内舆论生态下,女权支持者需要找到一个足够有影响力的代言人,或者在有影响力的女性身上找到宣扬自己理念的机会异常重要。Papi酱适时的声音让她们眼前一亮。
可是这一次,「榜样」Papi酱让她们失望了。一位叫「恩和-I」的女权博主最早在Papi酱更新微博后发声「但是孩子还是随父姓」,并配上了吃瓜的表情。这位博主显然没有意识到,没过多久自己也身在瓜中。
Papi酱家的私事,非自愿地成了公共议题,并且迅速偏离合理的讨论范畴。双方拥趸你来我往,吵得一团乱麻,你言必称「女拳师」,我口吐「婚驴」,互相污名、互抢道德制高点。
这让我想到吵架中谁最容易受到伤害呢?答案是对亲密关系更有感情的那一位。争吵或许能帮人明理,但也一定会让人伤情。如果我们将婚姻看作权力关系的争夺,经济的对抗,其结果必然会忽略了感情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得知Papi酱夫妻间是否讨论过冠姓话题——或许是约定俗成,或许是讨论后的结果,甚至都有可能抛一枚硬币得出来的,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个人私事,用句文雅词来形容就是,「干你屁事」。
一件事物成为被讨论的话题,往往有着复杂的多重背景,在现实成人社会很难用好坏对错来简单判断。传统意义上的「冠姓权」往往与繁殖或者说「传承」绑定,具有强烈而天然的功利性、目的性,隐含着男权社会的性别意识即权力结构,这当然是含有某种封建意味和父权色彩的。甚至在现在的家庭里,对财产传承的考量,实在不能说与姓氏传承完全无关。
但是(特别重要),在当今社会,个人的姓名权是自由的,法律规定是可以更改的。如果一定要将「冠姓权」设定为独立女性的考核标准,默克尔听了都想打人。
而且,父母给的姓名,在社会人格的塑造中还有想象中的重要吗?就像博主千面娇娃杨老师所言:有多少人只知道Papi酱这个id而不知道她姓姜?可这又对于我们对她的喜爱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笔者不愿意用「女权」一词来指摘所有对Papi酱提出异议的人。因为在这个大类里有太多的流派。
虽然随着对男女关系的认知进步,一个逐渐被认可的观点是:男权社会长达几千年的主导下,女性的失权是全方面的,包括不限于家庭、事业。冠姓权也只是一部分,公共领域里,生命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同工同酬、土地权益……一样值得争取。
「在现阶段,我觉得努力争取其中任何一项的女性,都值得赞美和支持。」果壳网主笔游识猷在微博中写道。
但笔者坚信,任何权利的追求都应该是以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友爱、和谐为目的,而不是去扩大分裂和矛盾;权力关系更不是东风和西风最终谁压倒谁的战争。
男女平权,不是女性将男性踩在脚下,而是为了有一天,现实生活中所有女性都可以和男性一样,活跃在更多的社会化场景中,拥有更多社会化的身份——出自能力考量,而不是性别考虑。
同时,也正如罗翔老师所言:「标语化的思维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有智识、追求平权的人一定都该是高度重视理性,而不是以激进、以有意伤害他人来博取注意。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由于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从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在这种不利的舆论场中,女性主义者除了容易自暴自弃不敢发声,还有另一种应激反应是走向「拳师来也」。
也许对于呼吁「平权」的需求而言,现在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但过于激进、攻击性过强的观点输出,可能会把情况演变得更加糟糕。频频被以「女拳师」「田园女权」污名,最终使正常发声变成一场骂战。如果每次发声都导致讨厌「女权者」比喜欢的人多,我看不出这样发声的意义。
在蛮横傲慢的男权主义者眼中,女权主张女人们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简直丧尽天良。而在女权眼中,男人们不仅不保障女性权益,反而逼女性继续出让生存空间,是倒行逆施。弄到最后,双方所攻击的,恰恰都是自身恐惧生成的假想敌。
「报复性愤怒对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无效的,因为它是混乱而非建设性的。」美国哲学家玛莎·C·努斯鲍姆在文章《复仇女神的弱点》(The Weakness of the Furies)里所言,醍醐灌顶:「今天的女权主义需要一个类似的区别。当它表达的是有充分根据的怒意并且面向前方——带着建设性的思想、拒绝血债血偿式的报复主义,以及让我们希望,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联合一致创造的激进的信任,愤怒是强大而可贵的。如果沉溺于简单的报复主义,它就不再强大可贵,而我们知道陷入报复主义是人类的常见弱点。」
我想大多数人会同意,彰显女权不应为了反对而反对,仇男、恨婚、怨母……标榜自己,攻击他人的选择,这可能让争取女权走进了死胡同,甚至异化为压制别人的极端主义。
不过笔者很遗憾地看到,激斗一天,双方支持者继续陷入在各自的逻辑闭环里互相报复式地攻讦,激进者以为自己在打江山,而路人观感里却只看到一地鸡毛。
Papi酱本人的微博中有一条置顶,是她2019年制作的视频,片名叫《如何说话不被挑刺》。
如果说有错的话,是教人说话不被挑刺的她,因为说话被挑刺了。
一切尽在不言中。道阻且长。
详情请戳>> Figure两百期:我们把《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讲了200次 |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推荐阅读
不结婚 不图钱 不妥协 为舞者的纯粹人生路径|图文版 三年前的纪录片,揭示她如何发起一场改变世界的演唱会 女性电影人发声:一场尚未终结的性别对抗大戏 \ 收看更多人物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