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楼市正游走在生死边缘!

蓝白 大咖聊房 2022-03-21
3月22日上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在一起开了个新闻发布会。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近期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股市已经平均下降30%左右。但是,目前断定全球已经进入经济危机还为时尚早。
后面还加了一句: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

按蓝白的理解:国外比较乱套,危机来临尚早。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股市方面,证监会表示,现在杠杆资金总量比2015年高峰时下降了80%,股票质押较高峰下降了三分之一,市盈率处于12倍低估区域,27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98%的公司都复工了。
汇市方面,外汇局表示,年初到3月20日,美元指数上升了5.2%,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13.4%,同期,人民币只贬值了1.4%,非常稳。
发布会上虽然没有提楼市,但最近深圳杭州抢房、广州上海出地王、苏州佛山抢落户,表面上房地产有多坚挺,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不用拿出来单独说。

1


为什么我们的市场表现更强?以至于大家公认中国成了避风港?

疫情控制得力当然是前提,最大的原因还是经济稳住了,复工很顺利。
中国人就是这样,只要有工作和收入,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是,在全球化联结日益深入的今天,金融市场传导是短期的情绪化宣泄,而现实中的就业压力,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只有工厂订单不断,白领能在写字楼里加班,饭店能通火通明营业,路边商店人流攒动,股市、汇市、楼市才能长期稳住。
显然,我们距离这样的情景还有点远。
最近一段时间,高层连续多次强调就业的重要性。
在3月12日的表态: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3月20日的原话: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
这样的措辞,印象中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对比一下,在2009年初,身处全球金融危机时,两会工作报告也只是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
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啊。
数据显示,今年年1-2月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08万人,为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较2019年同期减少64万人。同时,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较1月上升0.9个百分点。
在3月16日,“百度搜索指数:失业金领取条件”创去年8月底以来新高。
光大宏观昨天发了个报告,他们调研了11家制造业企业,涵盖了家电、电子、塑料制品、铝制品、灯饰、陶瓷、装修材料等行业。
复工率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现在生产都是年前的订单,下游商家没开工就没新单子,国际疫情一天一个样,很多企业都开始考虑做口罩了。
数据的背后,全是压力。

2


即便不考虑失业的问题,2020年,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工作?

华创宏观前天发文称,这个数字可能高达1800万-1900万。
图示来自华创证券
计算过程并不复杂,把急需就业的人分为5类。
  • 今年大学毕业生874万,去掉考研和专升本的人数,700万毕业生需要工作。
  • 中专每年毕业500万需要工作,这个数字有点惊到我,应该是包含中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技校、蓝翔、新东方厨师之类的所有学校。
  • 初中、高中毕业就辍学进社会的人,大概是50万人左右,按个人看法,这个数字我觉得应该是大大低估的。
  • 每年农民进城再就业人数高达500万-600万人。
  • 每年退伍复员人员可能在50万左右。
但是,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是600-700万,腾退出来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GDP每增长1个点,只能拉动130万人的就业。
有人社部专家反复测算: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GDP增长。
7.2%?确定不是开玩笑?
最近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把今年GDP增速预期下调到了4.8,能不能保六,尚在两可之间,7.2%的难度可想而知。

图示来自华创证券
从宏观大局上看,2020年也必须要迎难而上。
大家都知道“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就业排在“六稳”之首。
同时,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需要稳增长,是三大攻坚战的最后一年,需要金融稳定。
两个周期相遇,需要的是“稳增长+金融稳定”。
偏偏又遇到了最近这档子事,前有失业压力的堵截,后有就业压力的追兵。

3


1800万个就业岗位的一粒沙,就是一个家庭的一座山。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迫切。

还记得2018年底吗?
阿里巴巴所有业务线都不批offer,锤子科技裁员60%,金立工厂裁员50%,科大讯飞优化50%员工,知乎被曝裁员300人,美团3分钟裁员,签字画押滚蛋。
职位不再开放、末尾淘汰、绩效考核,减员的方法让人眼花缭乱,结果却殊途同归。
随后,房地产市场迅速做出反应。
广深等地在2019初1-2月份法拍房增加数量,甚至超过了2018全年。
阿里拍卖房源上升速度较快,北上广深加起来拍卖数量是1年前的2倍,在2019年1月份的前20天,几乎已经追平了12月份的数量。

图示来自新京报
就业不稳,会动摇楼市根基。
要知道,现在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别看最近又是抢房又是地王的,在就业压力下,其实楼市已经游走在生死边缘。
如同一个拳击手,块头有多大,被击倒后伤的就有多重。
这一段时间,我们听惯了陈词滥调,说今年房价会涨的原因是:地方依赖卖地收入、大城市购房需求强、教育医疗资源稀缺。
这些话一点毛病都没有,从10年、20年、30年的周期来看,都是正确的废话。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货币放水要持有资产、重仓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负债才能跑赢印钞机。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收入!收入!收入!
2020年刚开始,没人知道接下来几个月疫情会如何变化,正如你不知道哪一天上司突然打电话吃散伙饭一样。

4


在这一点上,今年调控看得很清楚:就业才是楼市的命门,制造业才是房地产的七寸。

梳理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就能看出调控的思路。
1,央行3月份不降息,说明银行间利率已经够低了,不需要跟着美联储一起疯,只要小微企业贷款能降下来,房贷利率别想低于5%。
2,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监管部门已下发要求,明确2020年全年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棚改等与房地产相关领域,总额加起来将近3万亿,这么多钱撒下去,跟楼市没有任何关系。
3,驻马店、广州、宝鸡、济南多个城市调控放松“一日游”,背后的原因大家都明白。
很明显,各个城市都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但央行发出来的货币,财政部的拨款,却不会往房地产身上瞧上一眼。
地方上考虑的是开工资、建广场、修游园、改善民生、吸引人才,高层考虑的是稳就业。
最终的结果,胳膊肯定拧不过大腿,这个微妙的状态,可能贯穿2020全年。

5


从这个角度来看,复工、复工、复工,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国泰君安花长春今天发文指出,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链角度来看,建筑业单位产出用工人数大约是计算机、电子光学设备制造的3倍,若加上城轨交通,传统建筑业拉动就业能力大约是新基建的2倍左右。
而批发零售业的单位产出用工人数,大约是建筑业的5倍左右。
我们需要机器的轰鸣声,川流不息的大货车,繁忙的工厂流水线,热闹的商超。
我们不需要高大上的“新基建”概念炒作,也不需要宏大叙事下的“京沪永远涨”、“人口流动、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格局”。
放在今年的环境下,这些东西太虚了。
而售楼部里排队的人潮,除了能维持虚幻的热闹景象以外,对房地产来说屁用都没有。
一切只是为了保住工作,仅此而已。

热文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