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咬人的虫子是相似的,咬人的虫子各有各的武器!

姬俏俏 科学大院 2020-08-20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一些昆虫实物图,虽然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不过实在害怕的读者慎点噢~)


在我们身边陪伴着许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昆虫,公园、校园、湖边、小树林、甚至我们的家里,只要你留心观察,肯定会有所发现。


许多爹妈会给孩子说,千万别碰,虫子会咬人~~~(反正我就是这么被骗大的)。虫虫们好冤枉啊,当我正式接触这些小家伙,才发现,明明是它们害怕我们更多些。


昆虫咬人需要什么装备?


其实我们周围,只有一小部分虫子具备咬人的装备——(特殊的)口器。口器到底是什么呢?


昆虫常见口器主要有五种:虹吸式、舐吸式、刺吸式、咀嚼式、嚼吸式。


虹吸式口器


像发条一样能卷起、放下的是虹吸式口器(图1),蝴蝶就是用它来吸食花蜜,质地较软,超级灵活,可以根据花的形状任意扭曲折叠。


图1(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舐吸式口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苍蝇吃东西,头下有个像马桶疏通器似的结构(图2),一直在触碰食物(就算它不吃东西,也会用唇瓣一下一下触碰所有的东西),这个就是舐吸式口器,并不具备咬人的功能。


图2(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不要随便玩苍蝇,一方面是我自己不太喜欢它(因为它可能生在臭粑粑里,还会吃臭粑粑,然后再带着臭粑粑残留物到处飞);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身上会携带许多细菌病毒,尤其是对那些没有饭前洗手习惯的人,它会是潜在的杀手。这类生物它不会咬你,但是会恶心你……


刺吸式口器


蚊子也是我们熟知的昆虫,那它是怎么吸血的呢?它的口器肉眼看来只是一根细棒棒,其实暗含玄机(图3)。


图3(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平时所见的是下唇,里面包裹着可以刺穿皮肤的上颚和下颚,这两部分扎入皮肤,进入血管前要在组织间不停试探才能找到血管,并不是一针见血(如图4)。


图4(录制者:Valerie Choumet et al.)


蚊子唾液里有抗凝血和麻醉的成分,减小了吸血活动中断的风险。它们在吸血时,吸血和“注射”是同时进行的,即蚊子吸你的血时,并不只用一根针扎你,而是好几根附肢同时对你进行微创解剖。


图5(录制者:Valerie Choumet et al.)


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就是蜜蜂口器的样子,因为蜜蜂会蜇人,想必大家也没什么机会能观察它的口器长什么样子。


图6(图片来源:果壳公众号)


当蜜蜂取食花蜜时,下唇须和外颚叶形成一个管状,毛刷状的中唇舌往复运动,舔食花蜜。科学家将蜜蜂喝花蜜过程借助显微镜和高速摄影记录下来,就像我们养的小宠物喝水一样,用舌头一下一下舔(图7),要是毛刷不够,可以用速度来凑。


图7(图片来源:果壳公众号)


咀嚼式口器


最后一种口器才是真正意义上会咬人的口器,咀嚼式口器,适用于取食咀嚼固体食物,具体结构以蝗虫为例,如图8:


图8(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蝗虫的食量着实惊人,主要取食禾本科植物(农作物),再加上其繁殖速度快,常造成蝗灾。几个月前非洲东部的蝗虫大军迅速渡过红海,蔓延至亚洲多国,使许多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危机。


图9(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除了蝗虫,蚂蚁咬人也挺厉害。我们都知道蚂蚁力气很大,不同种的蚂蚁咬起人来疼痛感也是不一样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눈_눈)。它们具有形状各异的口器,就是在提醒大家:别惹我,不然就啊呜咬你一口!


图10(图片来源:pixabay)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蜻蜓咬过。没错,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蜻蜓,会!咬!人!当然,要是你正确的去把玩它,是没太大问题的,但注意,no zuo no die。


图11(图片来源:Pexels)


还有步甲(图12),虎甲(图13),螳螂(图14)等也都不是什么善茬儿,人家有可以自保的装备,才不会怕你,不管能不能打得过,都会与你决一死战。


图12(图片来源:pixabay)


图13(图片来源:pixabay)


图14(图片来源:pixabay)


总结如何判断昆虫危险系数:一般厉害一点的昆虫眼睛特别突出、特别大,行动迅速,看着就凶,身上可能带武器(针、刺、毛或防御液等)。


昆虫口器的演化故事


其实,昆虫的各类口器之间也存在着演化关系。


咀嚼式口器与现生大多数口器类型相比,其结构更为原始。据化石记载,泥盆纪(距今约3.6-4亿年)是昆虫演化的初始阶段,且以咀嚼式口器为典型的代表。虹吸式、嚼吸式、刺吸式等是由咀嚼式口器昆虫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极端化的结果,以这三种口器为例,它们每部分结构的由来如图15所示(缩写注释见图3)。


图15(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与昆虫共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中的昆虫在和人类长期共存的结果下,对我们的伤害力很小,大多数没有任何攻击性。有攻击性的多是因为它们感觉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才反击,然而这个反击可能会使它们残疾甚至送命,但对于我们就是痛一下或难受一段时间,之后恢复如初。相比较之下,它们的代价更大。


大家要是怕它们,远离就好,若想挑战一下自己,其实无非被咬几口,疼一疼,极少有生命危险。当然,并不鼓励大家去和昆虫打架哦~


请大家善待我们身边的昆虫。或许你不喜欢它们,但它们在自然界的生态位是很难被替代的;同时,也请你不要因为喜欢,就把一个类群从很远的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它可能会因为没有天敌而肆意繁殖,从而导致生物入侵。


PS:本文针对的是昆虫(六条腿),多腿的蜘蛛,蜱螨,蝎子,蜈蚣什么的不算数哦!


参考文献:

[1]彩万志等.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巍巍. 昆虫家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任东.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历史, 2004.

[4]Blackwell. The insects: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2014.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零号病人”:瘟疫大流行的超级背锅侠

2. 《追狗,从入门到精通》

3. 距离地球630光年的地方,下起了“铁雨”

4. 这种植物风靡欧洲,却败在中国的茭白手中 | 植物演义

5. 这些光鲜亮丽的食物背后,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历史?

6. “水汪汪”的云南,为什么正经历严重干旱?

7. 宇宙在膨胀,人们是怎么发现的?| 宇宙学漫谈

8. 医生,我的线粒体出问题了!别急,它会自己好的

9. 疫情之下,天气预报也会受影响?

10. 果树杀菌、二师兄育肥……真正的农业“重”金属是它!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