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兽世界里的古生物原型研究(一)

王冠群等 科学大院 2020-08-20
来自专辑
古生物狂想曲

魔兽世界是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常青树,可以说是很多游戏迷曾经的美好记忆,从十几年前开始运营至今依然有数百万的玩家奋战其中,而2019年的怀旧服开放更是让艾泽拉斯大陆再一次热闹起来。作为一个魔兽资深玩家,老王也第一时间投入到怀旧服的排队大军之中。


重新接触游戏,老王也可以用所学的古生物知识重新审视这个庞大的世界。魔兽中充满了大量以古生物为原型的怪物和BOSS,那些被魔改过的古生物到底是谁?


首先让我们来到传说中泰坦众神们的生物实验基地——安戈洛环形山。


地理位置


安戈洛环形山坐落于卡利姆多大陆南端,北边是怪石嶙峋的千针石林,东边是酷热沙漠塔纳利斯,西边则是流沙之战的古战场希利苏斯,而南边则是泰坦遗迹所在的奥丹姆。


虽说周边都有接壤,但是环形山之所以叫环形山就是因为周边被高耸的山脉环绕,只有两条小道联通希利苏斯和塔纳利斯,封闭的生态系统和地图中间炙热的活火山——火羽山共同孕育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群落,同时也为泰坦众神们在这里做生物演化实验奠定了环境基础。


而类似的封闭独立生态体系保留特殊物种的例子在现实世界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印尼的科莫多岛。


安戈洛环形山地形图(图片来源:游戏截图)


代表性物种的古生物学研究


魔暴龙


很多第一次到环形山的小萌新都会被这个大家伙吓到,而魔暴龙的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了。作为暴龙类大家族里的明星,也是恐龙王朝的末代皇帝,霸王龙的知名度恐怕其他所有恐龙加一起也比不上,一龙就可代表全体恐龙的存在。


体型庞大的魔暴龙 (图片来源:游戏截图)


而肉食恐龙之王可以横行晚白垩世的秘诀之一就是庞大的体型,最大的霸王龙的王冠曾经牢牢的戴在最完整的霸王龙化石“苏(Sue)”身上。不过最近,美国的好邻居加拿大宣布,最大的霸王龙现在是加拿大籍,是1991年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的法国人河谷发现的“斯科蒂(Scotty)”[1]这个号称体长13米,体重达到近9吨的巨无霸就是现在的新王了。只是被好兄弟将了一军的美国人倒也不屑多做反驳,毕竟“斯科蒂”只有65%的完整度还远远比不上苏老大。所以这王冠也就说说罢了。


萨斯喀彻温省的皇家博物馆内霸王龙探索中心的斯科蒂 (图片来源:https://www.usatoday.com)


霸王龙另一个其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极其短小的前肢,这也让一众小短手明星有了霸王龙的绰号——没错,格里芬(布雷克·格里芬是NBA球星,因为臂展在内线球员中偏短而被球迷调侃为霸王龙)说的就是你。


被球迷调侃的格里芬 (图片来源:网友P图)


这个小短手可不是个弱鸡器官,说它短小也是相对霸王龙庞大的身躯,实际上也是个肌肉发达的麒麟臂。纵观整个暴龙家族的演化史,从最早的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到最后被小行星KO的霸王龙。这脑袋是越来越大,而前肢却越来越小,早期暴龙类如五彩冠龙可不像后来握个手都困难的霸王龙[2]


霸王龙表示我太难了!(图片来源:漫画小明说)


只是脑袋变大的好处太多了,爆炸的咬合力可以真的满世界打嘴炮,正面咬碎植食恐龙的骨头就跟嚼个口香糖一样轻松。而那些头骨细窄,结构脆弱,咬合力毛毛雨的肉食恐龙就只配从侧面去撕咬。真男人!就要刚正面!但是血盆大嘴带来的巨型脑袋也有自己的烦恼,脑袋变大的同时,为了平衡体重和不浪费能量,自然前肢不能太长太壮,所以这小短手可不是劣势,而是资源优化配比的结果。


至于魔暴龙背上多出来的刺,就是游戏魔改的产物了,霸王龙可不需要这个,对于一个处在顶端的肉食生物而言,这个刺在防御上的作用是没必要的,也许只能像杀马特发型一样用来求偶了(亲爱的你看我背上的非主流好看吗,托尼老师亲自做的哦)。


双帆龙


安戈洛环形山有一种奇怪的生物叫双帆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上的那一对帆板。


安戈洛环形山的铁憨憨双帆龙 (图片来源:游戏截图)


其实纵观生物演化史,背上或者尾巴甚至脖子上长出帆状物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这种主要为了把皮肤表面积变大从而增加热交换效率的办法生物界基本上是玩烂了。远的不说,现生的蜥蜴就有好几种带这种帆状物的。比如宠物界的新贵斑帆蜥(Hydrosaurus pustulatus)。然而双帆龙的帆板看上去更像是脊椎的骨质延长而不是现代蜥蜴的皮肤角质衍生物。让我们把追述原型生物的眼光移到二叠纪一种古老的物种盘龙目(Pelycosauria)上。


菲律宾斑帆蜥 (图片来源:知乎)


盘龙目(Pelycosauria)是合弓类动物(Synapsid)已灭绝的一个分支,繁盛于恐龙还远没出现的二叠纪,是合弓类动物大家族(这个家族包括现在横行世界的哺乳动物)早期的先行者,它们曾经在二叠纪代表合弓类将羊膜动物(Amniota)的另一个大分支蜥形类(Sauropsid)(恐龙就是这个分支的代表明星)揍得生活不能自理,一度称霸陆地。


盘龙目中的明星物种便是肉食性的异齿龙(Dimetrodon)和植食性的基龙(Edaphosaurus)。虽说食性天壤之别,但兄弟俩确实长得挺像,都有着一个巨大的背帆,而这个背帆和安戈洛的“双帆龙”一样都是由脊椎的骨质延伸组成的。扩大的表面积既能起到震慑敌人或者求偶的作用。也帮助兄弟俩能够快速的调节体温去度过二叠纪早期寒冷的冰期。


盘龙目大哥异齿龙 (图片来源:Julius Csotonyi)

盘龙目二弟基龙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与巨兽同行》)


虽然双帆龙的原型确实很有可能是盘龙目,但是恐龙界一样有个大明星背上长着一个棘帆,没错,就是龙如其名的棘龙(Spinosaurus),这个恐龙1910年在埃及发现,后来又因为在《侏罗纪公园3》中干趴霸王龙而走红全世界,一度坐上了恐龙之王的宝座。然而这一切浮云都建立在其化石资料不完整的前提上。且不说最早的正模化石1944年在盟军的轰炸中灰飞烟灭,即使随后发现了很多棘龙化石,也都因为缺乏后肢化石资料而导致复原出来是《侏罗纪公园3》里面的威猛先生。


影片中的棘龙有很多想象的成分 (图片来源:电影《侏罗纪公园3》)


但就在霸王龙粉的和棘龙粉在网上互相不服的时候,来自美国底特律梅西大学(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的易卜拉欣团队发现的新的棘龙化石FSAC-KK 11888的研究给了棘龙粉致命一击。


发现FSAC-KK 11888的Nizar Ibrahim (图片来源:TED Talk))


这具拥有后肢部分的化石完全打破了以前棘龙的形象,从而使得棘龙从恐龙之王变成了一位“渔夫”。棘龙并不是很长的后肢使得整个身型的重心大大降低[3],人们终于不用纠结它双足奔跑冲向猎物的时候是自己绊自己摔死的还是撞树上笨死的,本来就不怎么适合正面硬刚的身体结构也在“渔夫”的外衣下变得合理的多。


14年的文章发现的FSAC-KK 11888骨骼图 (图片来源:Ibrahim)


而趴下来的棘龙也和安戈洛的“双帆龙”有了不少相似的地方。和二叠纪的两位盘龙目兄弟有点区别的是,水生的棘龙背上的帆可能不是用来散热的,有的学者猜测是用来求偶的,也意味着这个帆可能非常的华丽,当然也有可能和旗鱼一样是用来辅助水中游泳或者制造阴影面积来吸引鱼群。


更有意思的是易卜拉欣在2018年故地重游,又发现了几乎完整的棘龙尾椎化石,2020年在《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里还将这位渔夫的大尾巴变成了大船浆一样的鱼尾形状[4]。这下棘龙再也没可能打得过霸王龙了,还是做个快乐的渔夫更安逸。但是魔兽的游戏研发远远早于新的棘龙化石发现,所以游戏里把已经半水生的渔夫弄上岸的魔改就可以理解了。


2020年的文章完善了棘龙化石表明其尾巴具有浆一样的特点 (图片来源:Ibrahim )

彻底渔夫化的棘龙 (图片来源: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游戏里的古生物趣事吗?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告诉老王,说不定下期的主角就是它了!科普文章,读者做主!


参考文献:

[1]Barras, Colin,2019. Introducing Scotty: the world's heaviest T-rex,New Scientist,卷: 241 期: 3223 页: 7-7

[2] Xu Xing; Clark, JM; et al. 2006. A basal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Nature卷: 439期: 7077页: 715-718.

[3]Ibrahim, Nizar; Sereno, Paul C.; Dal Sasso, Cristiano; et al. 2014.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Science 卷: 345 期: 6204 页: 1613-1616.

[4]Nizar Ibrahim et. al. 2020. Tail-propelled aquatic locomotion in a theropod dinosaur, Nature 卷:581, 页:67–70


作者:1. 王冠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 贺一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3. 阮孜伟(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走向深空的最后一把钥匙

2. 【漫画解读Science成果】一个只涉及三个电子的化学反应居然这么复杂?

3. 你知道“天才少年”曹原研究的是啥吗?

4. 当我们嗦螺蛳粉时,我们在嗦什么

5. 不咬人的虫子是相似的,咬人的虫子各有各的武器!

6. 为何偏偏是这些植物?好吃还能大战僵尸

7. blue生色,九寨沟不得不说的“蓝”题

8. 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9. 怎样才能留住阳光?有个“小东西”能把它搞成“液体”

10. 有人借流星许愿,有人被陨石追杀……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我知道你在看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