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蛇!你为什么不敢点开有蛇的图片
每每大院发布与蛇相关的科普,评论区总是有朋友捂住自己的眼睛,生怕看到文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与蛇有关的图片。点击查看评论区盛况~(长了两个脑袋的蛇,哪个脑袋说了算?)
评论区中那些怕蛇的朋友
(图片来源:评论区截图)
确实,怕蛇的人并不在少数,不过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怕蛇,是天生的吗?
怕蛇,或许并非与生俱来
21世纪初,美国曾对国人最恐惧的事物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最终的结果中,蛇当之无愧地占据了这项榜单的第一,有51%的美国人声称对蛇感到害怕,这项数据在3年前的调查中甚至达到了56%。虽然在国内缺乏类似的调查,但从评论区大家的反应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怕蛇的人也不在少数。
美国一项关于国民最害怕事物的调查
(图片来源:news.gallup.com)
大家或许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对蛇的恐惧使得部分人群更能趋利避害,从蛇口中幸存下来,繁衍后代,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来。进而,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怕蛇就成为了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这一切听起来都很顺理成章,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对于这个问题,婴儿或许比较有发言权。在我们对这个世界并不算太了解的时候,想必很多朋友都是无法无天的“大魔王”,如果这时我们就已经存在对于蛇的恐惧,那就很能说明怕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给38名18到36个月大的儿童提供了四种玩具和四种活体动物,以了解儿童对于动物与玩具的自然反应。具体而言,四种玩具分别是玩偶、飞机、消防车和球,四种动物分别是蜘蛛、蛇、仓鼠和鱼。孩子们被允许独自玩耍大约5分钟,而后,孩子的父母会加入他们,一起参与和玩具与动物的互动。
结果也十分有趣,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孩子们和动物互动的次数都要更多,并不会因为面对的动物是蛇或者蜘蛛就表现出害怕,或者试图去避开他们。
这一结果说明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对蛇和蜘蛛表现出恐惧,双方甚至还会有“友好”的互动。
在实验中,孩子们与玩具和动物的互动次数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准备了12段视频(6个与蛇有关,6个与大象有关)和8段音频(这些录音带有恐惧或者快乐的情感),每段视频都会和某一段音频进行配对。进而,研究人员给28名6到9个月大的婴儿们播放了音频+视频的组合,并在播放过程中加入了可能会引起惊吓的刺激(突然的闪光或一声巨响)。在测试过程中,研究人员会测量孩子们的心率,以表征他们是否受到了惊吓。
令人惊奇的是,当播放“蛇视频+恐惧音频”的组合时,婴儿们的心率是最低的。通常情况下,较低的心率意味着注意力的集中,这一结果表明蛇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但引起注意并不意味着就是惊吓。
类似的,在BBC的一段视频中,孩子们被放置在一个有蛇的房间里。孩子们并未表现出恐惧的模样,甚至还和蛇存在互动。
孩子在和蛇互动
(图片来源:BBC)
与生俱来的天赋:快速发现一条蛇
虽然人们并不是天生就一定怕蛇,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具有在一众干扰物中快速发现蛇和蜘蛛的能力。
在一项发表在《实验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向成年人和3岁的儿童展示了9张图片,其中一张照片是想要检测的目标,其他8张起到干扰作用。当目标是蛇或蜘蛛时,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快速地发现目标,远远快于目标是花、蘑菇、青蛙、毛毛虫,甚至是蟑螂的时候。进而,科学家们对9到12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他们向婴儿展示了两张图像(一条蛇和一朵花),结果与前述实验类似,婴儿会更快地转头看向蛇的图像。
在另一项类似的实验中,研究者向16名6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了2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花朵与蜘蛛,第二组是鱼和蛇。孩子们在看到蛇和蜘蛛时,瞳孔扩张的反应明显增加,这表明孩子们对蛇和蜘蛛更加关注。
研究人员向婴儿展示的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有趣的是,这种对于蛇的视觉敏感不仅存在于人类中,其他灵长类动物同样可以在一众干扰物中快速找到蛇的图像。根据相关研究,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在面对花和蛇的图片时,会在其中快速地找到蛇的图片,但和人类不同的是,日本猕猴可以快速找到蛇,却对蜘蛛不是很敏感。
日本猕猴在一众图片中快速找到了蛇的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这种在灵长类动物中共享的对于蛇的视觉偏见是否有对应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呢?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2013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科学家们测试了猕猴91个神经元对蛇的图像、同伴猕猴的脸、同伴猕猴的手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响应。结果显示,人脑深处一个叫做丘脑枕(pulvinar)的区域中,可能有一类特殊的神经元簇可以帮助灵长类快速对蛇进行识别。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蛇对灵长类祖先的威胁使得它们在视力和大脑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进化,从而帮助早期的灵长类在野外更好地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我们对蛇类恐惧习得的偏好性或许也伴随着灵长类祖先对蛇的回避行为流传了下来。
但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同样指出,即使我们拥有专门用于检测蛇的神经元,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害怕它们。当这些神经元变得活跃,它们可能会触发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我们对蛇的具体认知。
为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正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所恐惧的事物常常也有所不同:有人怕蛇,有人害怕深水,有人恐高。甚至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成长阶段,他们所恐惧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在小时候,我们会害怕床下可能潜伏着的“怪物”,但长大以后,我们通常会摆脱那些幼年时恐惧的事物。
床下的怪物
(图片来源:亚马逊)
从根本上看,恐惧产生的内在逻辑并无不同,即规避危险或者潜在的危险。
从前文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对于事物的恐惧很多时候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学习,需要环境来进行校准,从而使得我们更加具有环境适应性。
我们并非天生怕蛇,但后天的学习,对环境中危险的认识会让我们很快将蛇同危险联系到一起,即便我们这辈子都没有真正地见过蛇,也不影响我们打心底里害怕这种没有“脚”的爬行动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背后,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毕竟,小心无大错,不是么?
参考文献:
[1] LoBue, V., Bloom Pickard, M., Sherman, K., Axford, C., & DeLoache, J. S. (2013). Young children's interest in live animal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1), 57-69.
[2] Hoehl, S., Hellmer, K., Johansson, M., & Gredebäck, G. (2017). Itsy bitsy spider…: Infants react with increased arousal to spiders and snak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710.
[3] Shibasaki, M., & Kawai, N. (2009). Rapid detection of snakes by Japanese monkeys (Macaca fuscata): an evolutionarily predisposed visual system.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23(2), 13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对逼近黑影的恐惧... >>
如何形象地画出一条蛇 >>
大脑为什么愿意相信有鬼? >>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