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子叮了会致命,却随着我们环境变好逐渐增多
本篇文章正文共6577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20分钟
如果你发现以前皮肤白白净净,忽然多了一个痣或者一个痦子,那就得小心一点了。
郑爱华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格致校园 | 2023年7月28日 北京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叫郑爱华,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我今天的题目就是《是谁给蜱虫插上翅膀》,可能很多人对蜱虫并不是很熟悉,但实际上它在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常见了,然而大部分人认不出它来。
我大概15年前在美国工作学习过一段时间,当时我非常羡慕当地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很多,人和动物之间距离也非常近。像我们经常去小公园喂小鸟,在手里面放几颗瓜子,小鸟就会到你手里来吃瓜子。大家可以看到照片里的这种小鸟,很漂亮,叫黑头山雀。
有些小鹿也经常会造访居民家的院子。
但是我们也发现,当地很多公园都有这个标志——小心蜱虫。因为在美国蜱虫非常多,而且很多会携带一些传染病,像莱姆病,导致那边莱姆病的病例非常多。
实际上,我们国家过去这几十年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小朋友们可能也有感觉,以前在公园里也就喂个鸭子什么的,但现在公园里像野生的鸳鸯、大雁甚至天鹅都很常见了。而且在咱们的社区里面,黄鼠狼、刺猬都非常常见,最近据说在上海的社区里面出现了很多貉,就是“一丘之貉”的貉。所以现在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实际上已经很多。
但是大家没有感觉到的是,咱们周围的蜱虫,特别是在城市周围,蜱虫的密度也越来越高了。
蜱虫是什么?
已完成:10% //////////
蜱虫有8条腿,它不是昆虫,属于蛛形纲,在全球广泛分布,是绝对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就是说它只能从动物的血液里面获得必须的营养。它吸血的时间比较长,要一到两个星期,而且体重能增加上百倍。
左边这个图实际上是它吸血前的状态,非常扁平,像个二维生物。右边是吸完之后,像是一个黄豆一样。所以它有两个俗称,一个叫草爬子,另一个叫狗豆子。
它的生活史实际上非常复杂。它从卵孵化成幼虫,幼虫一般在小动物上吸血,像老鼠、小鸟什么的。吸完血之后再蜕皮变成若虫,若虫可以在小动物上吸血、也可以在大动物上吸血。再蜕皮之后变成成虫,通常都在大动物上吸血了,包括我们人,然后它会去产卵。
它一生就吸3次血、吃3顿饭,平常多数时候待在土里面,所以很难见到,也很难去消杀。通常看到的时候,要么爬到你身上去了,要么爬到你的宠物身上去了。
▲ 蜱虫的吸血宿主:陆生哺乳动物、鸟、爬行类甚至两栖类
蜱虫吸血的宿主非常广泛,除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甚至连水中的一些两栖类都可能会被它吸血。
我们可以看到地图上这些红点,这是蜱虫在我国的分布。实际上据统计在1000多个县里面有120多种蜱虫,分别属于9个属。也就是说,不管是大漠、高原还是非常偏远的小岛,都有它们的身影。
那么与此同时,蜱虫传播的一些传染病也越来越多了。除了气候变化、畜牧业发展之外,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的环境变好,野生动物变多,蜱虫的密度也增加了,人和蜱虫的接触机会也多了。
像小朋友们喜欢去草地玩耍,喜欢去郊游,有些人家干脆在郊外买个房子,这都增加了人和蜱虫接触的机会。
▲ 左:沙漠公路 右:塔里木塔中镇位置
为什么环境好了蜱虫会多呢?我讲一个极端的例子。这是哪里?这是浩瀚的塔里木盆地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中间有一条穿越流沙的沙漠公路,中间有一个重要的供给站叫塔中镇。
▲ 塔中的植物园
沙漠公路如果没有植物保护的话,很快就会被沙子埋没。所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有一位叫常青的老师,她在塔中镇建了一个植物园,给沙漠公路提供树种。经过她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300亩规模的很大的植物园。
植物园有了之后,动物也多了,像沙蜥、鸟、塔里木兔甚至猛禽也有了。常青老师跟我说,以前这里是没有蜱虫的,但是随着植物园越来越好,蜱虫就越来越多,每次他们下地去植物园,身上都会沾上十个八个蜱虫。
▲ 图兰扇头蜱
我们可以看到照片里两个小点,这就是蜱虫。后来常青老师给了我们100多个蜱虫,我们鉴定了一下,这叫图兰扇头蜱,名字好像还蛮好听的。
一种迅速蔓延的蜱传病毒
已完成:20% //////////
实际上蜱虫很大的一个危害在于传染病。蜱虫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传播人类疾病的媒介节肢动物,它的重要性仅次于蚊子。它传播的疾病很多,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这个病名字很长,我们简称它发热伴。还有新疆出血热、莱姆病、斑点热和蜱传脑炎等。
▲ 左:贾斯汀·比伯 右:乔治·W·布什
在美国莱姆病是很普遍的,很多名人像唱歌的贾斯汀·比伯,像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都被蜱虫叮咬得过莱姆病。美国现在有50万人因为慢性莱姆病得上痛苦的关节炎,要长期吃抗生素。
▲ 蜱传病毒的传播
因为我是做病毒的,我就说这个蜱传病毒,它的传播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实际上在自然界里面,这种病毒是在蜱虫和野生动物之间循环的。蜱虫叮咬感染病毒的野生动物,从它的血液里面获得病毒,然后把自己感染了,通过下次吸血把病毒传给下一个动物,这样形成一个循环。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人实际上是偶然宿主,偶然被蜱虫叮咬然后感染,实际上这些病毒很难在人和人之间通过蜱虫来传播。
这就导致了这些病毒的两个特征。第一个,它是散发的,不会有一大片病例;第二是传播速度非常慢,因为不管是蜱虫还是它整个的传播圈基本是不能飞的。
这类病毒的传染流行病学更多是一个生态学问题。我们要研究是哪个虫子传播的,宿主是哪个动物,环境对它们会有什么影响,这些具体的问题。
我们实验室具体做的是简称发热伴的这个病毒,英文简称SFTS。实际上这个病毒是2009年最先在我国大别山区发现的,在河南、安徽和湖北的交界处,尤其是河南的信阳。经过10年时间基本上扩散到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现在主要流行区域是中国、日本、韩国这几个东亚国家,另外过去几年在缅甸、越南、巴基斯坦也有发现。
它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长角血蜱,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在中部、东部非常多,在日本、韩国也广有分布。201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首次被发现,几年之内就传遍了整个东部还有中部的很多州,另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际上分布也很广。
发热伴的症状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甚至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可以达到6%-30%,非常严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它每年病例有数千起,但实际上因为不是法定报告传染病,所以统计数字并不一定完整,实际病例可能远高于这个。
以前主要是农村里放羊的还有种茶的农民会感染,但是过去几年,实际上这个病毒有向东部发达地区扩散的趋势。像现在最严重的是山东烟台,尤其是蓬莱,另外像辽宁的大连,江苏的南京,浙江的台州、温州这些发达地区病例也越来越多了。
这个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除了有性生殖之外,还有一个孤雌生殖的种群。有性生殖我们可以理解是有爸爸、有妈妈,而孤雌种群只有妈妈,它自己会产卵,然后产生一个新种群。孤雌种群最先是在日本北部发现的,咱们国家实际上只在少数地区像甘肃、四川、上海有过报道,另外在美国、新西兰这些地方发现的全都是孤雌的。
我实验室开始研究这个病毒的时候,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为什么这个病毒扩散得这么快,因为基本上其他蜱传病原或者病毒扩散是比较慢的。
首先我们比较了一下两个病原,一个是发热伴,另一个病原是也是长角血蜱传播的,是一种寄生虫叫东方泰勒虫。发现长角血蜱传播病原的速度远快于其他一些蜱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到全国各地采样,采集这个蜱虫,然后把它拿回来之后,分析它的繁殖方式。我们发现在18个县是只有孤雌的,43个县是只有有性繁殖的,而12个县是兼有的。简单统计一下,就是有41%的县有孤雌的长角血蜱,也就是说它的分布远超过以前的报道,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采集了中国的,还有日本、韩国的,然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蜱虫,把它们的序列做一下进化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孤雌的虫子和两性的虫子实际上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并没有遗传交流。虽然它们的外形非常相似,很难区分开,但是我们通过序列发现实际上很容易区别,因为它们的线粒体序列上差一个碱基。孤雌的虫子少了一个T,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标红的部分。
另外我们也发现,实际上两性繁殖的虫子跟孤雌的虫子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非常相近,这也超过我们的预计。另外我们还计算了一下这两个种群的扩散速度,发现孤雌种群的扩散速度是两性种群的2.3倍,比它快得多。
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比如说我拿一个孤雌的虫子扔到一片树林里面,它到时候会产卵,形成一个种群。那两性繁殖的,可能丢几对进去,它们要发现对方,最后配对成功再繁殖,是不是概率就低得多了?
另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发现孤雌的这些虫子跟发热伴的病例是高度相关的,而跟两性生殖的这些虫子基本上没有相关性。换句话说,孤雌的虫子就像是发热伴这个疾病的一个征兆,一旦一个地方发现了孤雌的虫子,要么它本来就是疫区,要么很快就会有新的病例出现。
长角血蜱为什么扩散得这么快?
已完成:50% //////////
不管怎么讲,哪怕它是孤雌的,但是它毕竟不会飞嘛,为什么能扩散那么快呢?实际上根据以前的研究,很多蜱虫都可以叮咬候鸟,然后跟着候鸟的长距离迁徙实现扩散。
为了证明是不是孤雌的长角血蜱也会通过候鸟来扩散,我们去了疫情比较严重的一个地区,就是山东烟台的蓬莱市。那里有一个群岛叫长岛群岛,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候鸟跨过渤海湾迁徙的咽喉要道,鸟往北飞都要经过那个地方。
到了北隍城岛,我们就采集这个鸟类,检查它身体表面的蜱虫。我们发现这几种鸟,斑鸫、灰背鸫、大山雀还有栗耳鹀,它们身上都有很多蜱虫,而且很多是孤雌的长角血蜱。这些鸟主要是在灌木和草丛里面觅食,所以很容易沾染蜱虫。这就证明了长角血蜱可能可以通过候鸟迁徙来进行扩散。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图,主要的疫区实际上都在东亚-澳大利西亚的鸟类迁徙通道上,所以说它们可以通过鸟的迁徙来扩散。
我们在蓬莱采集了很多蜱虫,把它的序列跟全国各地采集的长角血蜱序列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右图红色的这些都是蓬莱的,你看图上是不是非常分散?换句话说,蓬莱这些虫子的亲戚遍及全国各地。再换句话说,蓬莱的这些虫子很可能是通过候鸟迁徙从全国各地携带过来的。
▲ 鸟类和孤雌种群在SFTSV的扩散中起关键作用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就发现,实际上鸟类携带孤雌的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这个病毒的扩散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偏远的岛屿会有病例,会有孤雌的虫子。像舟山的枸杞岛还有渤海湾里的砣矶岛都有病例,而且发现的虫子都是孤雌的。另外还有北京奥森公园里的仰山,山上也有孤雌的虫子,而且只有孤雌的。仰山实际上是2008年奥运会时现堆起来的,它也相当于在混凝土森林里的一个小小的生态孤岛。
寻找蜱传病毒的宿主
已完成:60% //////////
下一个问题关于宿主,现在每出现一个新病毒,大家都会很好奇哪里来的,它的宿主是啥?
那么对于蜱传病毒来讲,成为一个宿主要满足这么5个条件:在疫区密度要很高;有很高的蜱虫滋生率,有虫子会去叮它们;还有因为蜱虫是通过叮咬吸血获得病毒,所以宿主的血里要有病毒,我们称为病毒血症;另外感染之后不发病或者是很轻;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个病毒得能在虫子和这个宿主之间转起来,得循环起来。
我们的故事开始于浙江省舟山市一个叫岱山县的群岛,这个地方是浙江发热伴最严重的地方。我们去调查的时候跟当地疾控的同志们交流,发现有一个岛叫秀山岛,它的植被、人口密度跟周边的岛基本上一样,但是它就没有病例,所以以前的专家都没有去过这个岛。
▲ 浙江舟山市岱山县野生哺乳动物与蜱虫实地调查
后来我们就在最严重的岱山岛和没有病例的秀山岛做野生动物调查。我们发现主要的动物是啮齿类,还有鼩鼱类那些,但是岱山岛我们额外还逮了9只刺猬,秀山岛是没有的。而且这9只刺猬里面有1/3的血清有发热伴病毒抗体,呈阳性。而其他啮齿类、鼩鼱类都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就怀疑,可能刺猬就是病毒的宿主。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计算了它的密度。刺猬在舟山岱山岛密度很高,可以到80只/平方千米以上,另外它体表的蜱虫很多,平均每个有145个蜱虫。而其他动物像什么老鼠、鼩鼱,有的有一个,有的压根儿就没有。后来我们在全国其他疫区也做了调查,基本刺猬的密度都是大于100只/平方千米。这就满足了宿主的前两个条件。
▲ 左:西欧刺猬右:非洲迷你刺猬
这里我先插一下关于刺猬的一个简单介绍。刺猬属于猬形目、猬科,是夜行性的。而且它们非常可爱,像西欧刺猬,还有非洲的迷你刺猬很多被大家当做宠物来养,尤其养非洲迷你刺猬的比较多。
▲ 东北刺猬
咱们国家的东北刺猬跟西欧刺猬比较相近。东北刺猬主要是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韩国还有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是不是非常可爱?
我们来看,东北刺猬的分布跟右面病例的分布,就是那个深色的区域,是不是基本上吻合?
▲ 东北刺猬对SFTSV感染的易感性
那我们就做下一个实验,看刺猬能不能产生病毒血症,血里面有没有病毒。我们通过腹腔注射或者皮下注射给刺猬接上毒,发现它的体重并没有什么下降,但是它的血里产生了很多这个病毒。
▲ SFTSV在刺猬和蜱虫间的传播
那么进一步,我们看它能不能循环。我们首先把病毒接到刺猬上面去,再拿没有感染病毒的蜱虫去叮咬。叮咬完之后发现,最后所有蜱虫都接上病毒了。然后我们拿这个蜱虫去叮其他刺猬,发现所有刺猬都感染了,这是不是就说明它能够循环起来了?这也就证明:刺猬是可以作为宿主的。
但它是不是最主要的呢?得用排除法。我们知道咱们国家中东部大型野生动物非常少,常见的是啮齿类的老鼠、鼹鼱另外还有些兔子、野猪。但是研究发现它们实际上对病毒都不是很易感,那么剩下的动物实际上也就是刺猬了。而且刺猬因为有刺,而且行动缓慢,很难把蜱虫清理掉,所以很容易滋生很多蜱虫。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发现,刺猬是这个蜱传病毒的主要宿主。
我们生活的城市会不会成为疫区
已完成:80% //////////
我们这些研究实际上又带来下一个问题,城市环境会不会成为疫区?实际上城里面野生动物挺多的,晚上也很热闹。
这是在我们家小区里面用红外相机拍的,就在中关村,可以看到左面是一个黄鼠狼,右面树叶底下是一个刺猬,中间的碗是干啥的?实际上是喂猫的。晚上你会看到猫来了,黄鼠狼来了,一会儿刺猬又来了,很热闹。
我们在北京也调查了这个病例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在顺义有一片很漂亮的别墅,2021年我们在别墅中间的花园里面还有奥森公园的仰山上都发现了孤雌的长角血蜱。而且顺义的蜱虫是携带病毒的,奥森公园没有。
2021年10月份,门头沟有了第一个发热伴病例,当时大家都并不知道。2023年我们去那儿采集了5只刺猬,全部都是血清阳性的。2023年5月份平谷也有了两个病例,得的是很严重的脑炎,但是还好都治愈了。
我们把这个蜱虫还有病毒的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发现在顺义发现的病毒序列实际上跟河南信阳的病毒序列最接近,而顺义和朝阳的蜱虫序列最接近的也是河南信阳光山县的。
我们知道,北京也是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地方,实际上咱们这儿的鸟也很多,所以很可能是鸟携带着蜱虫和病毒从河南信阳疫区带到了北京。
▲ 城市也可能成为SFTSV的疫区
实际上,城市里的蜱虫和刺猬的密度比大家想象的要高的多。你看左边这是清华大学的,中间这个是北大的。我在校园里5-10分钟就能把第一个刺猬找出来。这边是奥森公园的那个塔,大家都认得吧?
实际上,北京市四环以外所有的山山水水,但凡有点草、有点树的地方全都有刺猬,非常多,而且平均滋生上百个蜱虫,也包括长角血蜱。
如何防范蜱虫叮咬
已完成:90% //////////
那怎么预防蜱虫叮咬呢?我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首先,蜱虫生活在草地、树林里面,水泥地上是没有的。所以大家如果走在路上的话,实际上是不会被叮咬的。假如要进草地、树林,就穿浅色裤子,拿袜子把裤腿包起来,然后及时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回到家里先把衣服脱了丢到洗衣机里——蜱虫怕水,然后仔细检查身上有没有蜱虫。
在野外时要喷趋避剂,实际上就是驱蚊水,含有避蚊胺的驱蚊水都有一定效果。另外政府应该把有蜱虫的地方加上警示牌,让大家都认识到并且做好防范。
我们实验室因为常年在野外采集这些蚊子、蜱虫,所以我们防范主要都是靠趋避剂。我们用了很多趋避剂,效果总体来讲还是不太满意,后来实验室就自己做了一个趋避剂,效果远比单纯用避蚊胺要好。
然后我们在野外也进行了测试,像前面的塔中植物园,我们给常青老师寄了一些趋避剂。她说她以前对蜱虫很担心,用了之后基本上就没有蜱虫了。
当然用蚊子来检测更明显、更直观,也可以定量。我们去的哪里呢?新疆建设兵团有一个185团,旁边还有个北湾边防连,这是中国蚊子密度最多的地方,号称世界四大蚊都之一,蚊子密度可以达到1000个/立方米,拿网子一扫就至少有上千个。可以看到我手周围笼着一层蚊子,但手上没事儿,因为我手上喷了趋避剂。它的有效时间可以有5个小时,驱虫效果可以达到97%。
▲ 蚊蜱趋避剂的野外测试结果
这是我们的结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5团、182团,它有一个叫南河的地方,旁边就是北湾边防连。我们在那儿实际测试,可以5个小时没有问题,那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上毫无压力。
这张图看上去很唯美,是不是?左边是我,看上去仙气飘飘,实际上是笼了一层蚊子,因为我没有喷趋避剂。我旁边的是我的助手温丹,她身上基本上没有蚊子,因为她喷了。
近距离看一下我这个手,这还是少的时候,多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手套。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你被蜱虫叮了怎么办?蜱虫一般在哪里叮?平常挠不到的地方,比如膝盖的后面、腰部、腹股沟、腋窝,还有什么发迹线、耳朵后面这些地方。如果你发现以前皮肤白白净净,忽然多了一个痣或者一个痦子,那就得小心一点了。
▲ 如何安全拔掉蜱虫
怎么拔呢?很简单,用最尖的镊子紧贴着皮肤往下按,夹着它的头,贴得越紧越好,垂直往上一拔就出来了,关键别把头给拔掉了。
拿下来看看,如果头还在,没事儿,消消毒就完了。如果头留在体内,就赶紧去医院处理一下。但根据我拔了成千上万个蜱虫的经验,从来没有把头拔掉过,只要是贴着皮肤就肯定没事儿。
讲了很多,大家也不用太惊慌,虽然蜱虫最终会像蚊子一样,占据绝大多数的草地、树林,但是只要你们了解蜱虫,注意防护,实际上蜱虫叮咬是可以避免的,毕竟蜱虫不是真的会飞。
谢谢大家。
作者:郑爱华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格致论道讲坛,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
推荐阅读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