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海峰:在时代节点上顺势而为是一种幸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51CTO技术栈 Author 千山

嘉宾 | 史海峰
作者 | 千山

当时光倒转至 2001 年,你会发现那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年份:中国加入 WTO;APEC 会议在上海举行;北京申奥成功;甚至连中国男足也在这一年获得了日韩世界杯的入场券;同年 9 月 11 日,大洋彼岸双子塔惨剧震惊世界……

在时代背景下,任何个体都会变得无比渺小,但也恰恰是芸芸众生各自的命途,交缠成整个时代的宏大叙事。2001 年,史海峰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少有人会想到:彼时,互联网泡沫甚嚣尘上的中国 IT 产业,在野蛮生长激荡多年后会发展成今日模样。

今年3月,史海峰接受《技术人访谈录》邀请,讲述了他二十余年波澜起伏的技术人生。在他的描述里,我们也得以窥见独属于一代互联网人的黄金年代。


(完整版观看方式附文末)




   PART 01   

 漂游廿载,看山还是山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宋】青原行思

大学毕业后,史海峰入职神州数码,从事电信软件集成项目开发。在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他很快对企业级 IT 项目的整体流程和执行门路有了基本了解,从入门而上道,从软件工程师成长为项目经理。

四年后,完成新丁蜕变的史海峰跳槽到亚信,进入北京移动 CRM 项目团队,工作内容依旧围绕电信领域展开,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他获得了飞速成长。近 7 年的历练中,史海峰的全局观获得了质的飞跃,成长为团队 leader,尤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企业级大型系统架构多年迭代的经验。这也为他之后的职业选择铺平了道路。

2012 年,史海峰以“架构师”身份进入当当,后又升任为整个架构部 leader,期间不仅参与了多个跨多条产品线的大型项目,还对系统架构进行梳理规划,推动了技术架构转型升级,搭建了基础平台,开源了 DubboX、Sharding-JDBC 和 Elastic-Job 三个项目。

随着当当架构部在业界声名鹊起,史海峰再次改换了赛道。时值“O2O 发展黄金期”的 2016 年,外卖行业战成一片红海,史海峰去了饿了么,负责整个北京研发中心的产品研发。及至 2018 年,史海峰选择了新东家贝壳金服,在从未涉足过的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领域继续跋涉,负责 ToB 业务系统的搭建。

在二十余年的职场生涯中,在以神州数码、亚信为代表的传统 IT 业,史海峰主要接触的是电信类大型企业级应用项目,在技术上打下了良好根基,这一阶段的项目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相对求稳,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在当当这种典型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史海峰深入地了解到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平台架构全貌,以及如何据此推动技术栈转型和内部升级;而在饿了么,史海峰开始更多地站在团队管理角度通盘考虑,如何结合 O2O 的移动互联网体系推进业务创新和产品迭代;到了贝壳金服这个专注居住场景的金融服务平台,史海峰需要更深入了解行业的知识和逻辑,从而找到业务需求和产品设计的融合点,以便能实现一些从 0 到 1 的跨越。


回顾史海峰的技术人生,从新手村出发,在江湖漂游日久,渐渐在诸多山头留下传说,一路走来称得上“应时而变,精彩纷呈”。



   PART 02   

 职业进阶

 实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正确的角色定位需要理智,及时的角色转换需要智慧。
——职业发展忠告

整体来看,史海峰的职业履迹几乎踩在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每个关键节点。尽管行业跨度看起来极大,他却犹如自带 buff,可以迅速找准定位,进而发挥价值。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青涩,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困惑,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从容,史海峰自有体悟。

对此,他解释道,其中“一定有不变的东西”,要把握不变与变化的本质。从他经历的行业来看,不管产品如何千变万化,ToC 还是 ToB,业务模式基本都是交易类或订单类,对于这一模式的系统或者架构,他的从业经验是持续积累的。这对他来说就是“不变的东西”。

对于尚处于迷茫期的技术从业者,他给出的建议是:其一,选择你的工作时,一定要更多地去利用你已有的优势,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其二,如果到了新环境,你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学习、去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要加速这一过程,需要留心 3 点:

1、业务。要去理解业务的核心是什么,面向的客户是谁,这个企业解决了他什么样的痛点,提供了什么新的可能;
2、技术。具体到技术实现的时候,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如何让技术落地时真正地比他者更强;
3、行业。要关注行业里的分析报告、友商动态、趋势预判,只有当你对各方面都了解得足够多,你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只是搞技术的,只关注最新技术的进展,那多少会导致舍本逐末。

而对于职场进阶,史海峰认为,这种转变实际是一个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不能单纯用资格考试或职位证明来考量,具体要看“经验和认知是否到了这个水平”。

史海峰提到,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一定会不断地调整,理论上来讲会有很多细分赛道。但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专长、禀赋、过去积累的项目经验,种种因素综合下来给自身带来的加成,“这里会有一个点”,这个点会撬动你的职业变轨。


举例来说,如果你没有参与过技术要求特别高的项目,要么自己学、要么去参与开源项目提升技术水平,否则你很难成为一个技术专家;如果你不断在产品化、平台化相关的领域摸爬滚打,做的时间长了,自然对产品、平台业务更为熟稔,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产品经理、产品负责人;如果你的工作内容更多是涉及到核心方案的设计实现,对系统整体的情况,包括历史、现状、未来考虑得比较多,那么你就更有潜力成为一个架构师。

“随着工作的积累,你最终要面对的是自己已有的这些家底。不管是从自身优势还是兴趣出发,你要综合考虑未来如何发展才更合适。确定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看看市场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位置,给你这样的机会,更上一层楼。”



   PART 03   

 架构这件事儿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庄子《人间世》

在史海峰的从业经历中,“架构”是其中比较鲜明的一个 tag。对技术人来说,无论你是否有心成为专职架构师,培养架构思维都是有益无害的事情。哪怕你未来不从事架构相关工作,架构思维的养成也有利于开拓技术视野,有助于你在技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谈到架构思维,史海峰认为,首要的一定是抽象总结的能力,简言之如何在深刻理解某个复杂的系统后,化繁为简,用比较简单的图或语言,将其描述清楚。

不过,鉴于架构是对系统的一种看法,这也就意味着它的答案并非唯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架构,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带来不同的设计。

史海峰打了个比方,“一开始要做一个滑板车,慢慢地,这个滑板车升级成了自行车,自行车升级成一个摩托,摩托最后升级成一个卡车,这个过程看起来就涉及到大的核心设计的调整。当然,如果你想直接把一个滑板变成一个摩托是不现实的,但其中可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我们架构设计的时候就在考虑,面向未来的新需求,这些东西是否真正得到了扩展、得到了复用,资产是不是最大化地被利用起来,(如果是)那才是设计得好的架构。”

由于面向的业务场景是不断变化的,而在当下的架构设计中,往往需要在非常有限的资源条件内作出取舍,完成比较明确的需求目标,因此在衡量架构设计成败的时候,往往也没有定论。


“架构设计的衡量标准其实是动态的。也许在这个时间点,你判断这是最优方案,但随着业务场景发生变化,你的预判错了,尽管不能说当时的设计是不对的,但可能就要做很大调整。当然,也有可能你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太周全,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持续的循环迭代的过程。”

史海峰强调,架构的本质一定是围绕业务目标的,需要考虑业务核心目标是什么、产品核心目标是什么,到技术实现的时候,架构如何能更好地满足这两点。同时也要注意业务未来的变化趋向,而不只是自得于在技术层面用了哪些很牛的方案,“因为业务价值不是以技术难度来衡量的”。



   PART 04   

 作为 team leader 要考虑的事情 




我更害怕由1只狮子领导的 100 只羊,而不是由 1 只羊领导的 100 只狮子。
——塔列朗

曾经有个同事问史海峰:“你觉得总监和经理的区别是什么?”史海峰想了一下,得出了这样的答案:一般来说,经理只负责某个环节,而总监需要关注从需求到上线乃至稳定运行持续迭代的整个技术实现的过程。作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要带着团队持续打胜仗,不断正循环,打造出不怕难就怕不难、乐于迎接挑战的“无所不能”的团队。

从一线开发工程师成长到技术leader,史海峰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从执行到管理,首先需要从心态上进行调整,否则很容易遭遇瓶颈。“以前都是自己干,现在要带着大伙儿干,还要确保别人干得跟预期的一样。这里其实有一个度的问题。”

首先,在给到足够支持的前提下要充分信任团队;其次,作为 leader 要成就团队、成就公司,要建立起利他心态;再者,面向业务团队的需求时,要在更全局的层面上负责,并给出合适的方案或建议;最后,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让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合作共赢。


结合一些典型场景,史海峰作了进一步说明。

场景1:组织一次外出团建活动。“以前不带人的时候,基本不会留意到,比如吃住怎么安排,行程怎么规划,要不要买保险,带不带应急药品,但成为 leader  后就需要各方面都考虑周到。哪怕它是别人不愿意干的小事、烂事、破事,但是这个时候只有 leader 才为整体负责,要么你安排好由谁去做,要么你就留着自己做。”Leader,要为人所不能。

场景2:面对紧急需求。技术团队还需要两周时间,业务团队问能不能五天上线。在这一场景下,作为技术负责人,最忌讳的是直接说“不可能,技术上做不出来”,因为这么说就等于“没有面向业务,没有以客户为中心”。更合适的解决方法是,考虑在这样的需求场景下,5天能做什么,能不能取舍,实现最核心最关键的功能点。如果5天实在无法实现,那么有没有折中的方案或建议,可以让双方协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让人等两周,一来可能让业务团队觉得技术拖后腿,二来如果业务发展得不好,技术可能就要背锅。Leader,要解决问题。

场景3:下属的工作不符合标准。有些技术出身的leader在早期带队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反应可能就是“放着,我来”。“不用完全否定这种做法,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讲,你带团队,冲在前面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冲在前面把所有的事都干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合理地分工,要去做更好地辅导,你要让大家都有所成长。”作为技术型leader,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团队的最高技术水平。“你的确是团队的天花板,但是你不能成为团队的局限。你也要打破自己的天花板,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你的团队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Leader,要超越自我。

场景4:跨部门沟通时产生误解。导致误解的因素有很多,但很多时候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产生的。沟通不到位,大家的理解不一致,很多事情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所有人都痛苦。但一般来说,“经过了这次痛苦,你下次就长记性了。以后沟通时要注意什么,如何确保不会有歧义。当然有时可能会情绪化,但我们的成长其实是一个‘职业化’的过程,不仅仅看技术,也要看你的为人处世,看你对于日常接触的人的理解,这是一个软技能。”Leader,要和衷共济。

身为技术leader应该如何更好地定位自身?史海峰引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技术的商人”。“你要把你的想法兜售给受众,让他接受,让他赞成,让他发自内心地觉得你是为他着想的,那你才是成功的。如果你一味跟人说,我技术就是牛,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不尊重技术实现的客观规律。那无疑会落到双输的局面。



   PART 05   

 大时代观察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糕,更不会如你以为得那么美好。
——莫泊桑《人生》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放到当下,似乎也颇为适用。

最近几年,疫情和国际力量格局变迁的叠加影响下,国际形势处于历史性的变革调整期。在这一背景下,人类群体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中,不确定性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放眼国内,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见顶,大厂裁员的新闻经久不息,种种舆论渲染下,程序员群体的生存焦虑几乎是一点即燃。史海峰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技术人是非常被动的,因为技术永远在迭代,永远要跟在后面跑。对这一观点,史海峰并不赞同。“危机感大家一定会有,但是我觉得对于技术的趋势或者技术的浪潮,我们没有必要说一定得去追新,因为技术不是为你而生的,你也不是为技术而生的。”

在他看来,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技术人必须选择自己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结合当前的业务场景,去做更合适的技术选型。技术人的核心价值应该表现在,懂得在合适的场景里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并能够用技术一点点改变我们所处的生活和世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我们来说是礼物,而不是代价。”

同样的,面对部分互联网行业狂飙突进时代的终结,史海峰认为技术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在行业低迷的时候,需要平复浮躁心理。在这种时候,他建议: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好好修炼内功;第二,可以放缓节奏,不要盲目地去努力,要适当做一些复盘,审视自身,看看有哪些地方可改进或有哪些新想法可以尝试;第三,行业进入冷静期后恰恰是一个可以寻找长期投入方向的机会。选择某个你看好的行业,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准备,持续提升自己,“等下一波浪潮到来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强的优势和动能”。


针对大厂裁员的问题,史海峰提到,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局部的事件,也不是单纯的业务或技术维度的事情。经历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谁也无法预判未来一些突发事件(如疫情、地区战争)会对行业造成什么影响。但对技术人来说,有一点是值得庆幸的,那就是技术本身并没有很明确的行业边界,大部分情况下技术是起到赋能作用的,也就是说在每个行业里都有可能产生价值

在他看来,很多行业的数字化空间还很大,降本增效的需求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催生新的增长点。不管经济形势如何,技术就像资金、资本一样,会流向那些能发挥价值的赛道,届时“你顺势而为,就能找到自己新的空间”。

此外,他提及,求职取向单一可能也是“裁员潮”引发焦虑的主因之一。不少人标准比较单一,职业选择上会聚焦于大厂,但大厂最近普遍在收缩,大家就会感觉目标更难实现了。但实际上,一方面,大厂还在做校招,真正牛的人还是能进去;另一方面,大厂在一定时间段采取保守策略,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有更大的腾飞空间。最好还是要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现象。信息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未来的征途依然是星辰大海



   PART 06   

结语

 在历史节点上顺势而为是一种幸运 




“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短短数十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态势可以用“生猛”来形容,从传统IT到互联网电商,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产业互联网,在这卷波澜壮阔、倏忽明灭的动态图册里,史海峰的职场变迁可以说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典型缩影。

“简单来讲,它是一种幸运,就是我们还没有被行业淘汰掉,你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发挥价值的位置,这是很重要的。”史海峰如是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独步全球,可以说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里面肯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的。你只要在这样一个风口或者在一个蓬勃发展的赛道上,你就有可能有机会去展现你更多的价值。”

也许旁观者来看,这些选择有可能是被动的。但实际上,更多时候需要当事人自己的预判,需要本人主动地了解、审视和预估更有前景的领域或者赛道,然后再投身其中。“我觉得,无论是谁,只要你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工作,都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结合自己的特长,去不断地思考、关注行业的趋势,进而能把自己和行业放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责任,传承创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栏目策划/主持人:王早
拍摄/剪辑:魏宇舟

完整版视频扫码或点击“阅读全文”观看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查看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生代技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