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裁员,千万别远离技术一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技术领导力 Author Mr.K
但如果仔细观察,也并非所有打工人全是如此,笔者也的确看到一些愈挫愈勇的职场人,能在当前的环境下“化危为机”、 逆势上扬,获得极为难得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在笔者看来,这些人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没有远离一线,一直处在能听见炮声的位置。
一、什么是一线?
什么才是所谓的“一线”?并不是只有工厂流水线上才算一线,对一家公司而言,离核心业务最近的地方,离客户(用户)最近的地方;离钱最近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一线”。
沃尔玛超市是以跑量为主的零售业,所以遍布全球的门店就是它的一线;对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数据是关键,所以研发、营销、运营这些沉淀数据、利用数据、转化数据的岗位就是它们的一线;金融行业则很大程度上由客户的“含金量”决定生死,所以高净值客户拓展,就成了这个行业最关键的一线。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不管哪行哪业的第一线,都是这家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你与“一线”的距离,也就是你和公司最核心价值的距离。
前段时间,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讲述了他离职过程中的感受。这位读者在一家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工作。因不满意公司的某些变革,在会议上发了牢骚,并在冲动之下提出了离职。事后,他也有些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希望领导给个台阶,能挽留一下自己。只要领导挽留,他就顺坡下驴,不再提离职的事。
一开始,他对领导的挽留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前几天业务部门的一个同事也和领导拍桌子、闹辞职,最终还是被领导好言相劝,留住了。何况自己平时表现也很积极,和领导的关系也不错,于公于私,被挽留一下,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事实却和他的想法相反,不但没人对他的辞职申请做任何挽留,相反HR部门很快就催他办了手续。一开始他也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怀疑自己“人缘”太差。后来在其他同事的提醒下他才明白,和之前那位拍桌子的同事相比,自己差的并不是人缘,而是部门。
之前那位闹情绪的同事,是实打实给公司带来业绩和收入的岗位,公司越难就越需要他们;而自己所在的产研部门,是一个标准的成本部门,并难以很快给公司带来直接收入,部门里的人一个个都是“吐金兽”,在困难的时候,少一个人就相当于为公司减少一份负担。公司裁员的时候,也是会先裁这样的非一线、非核心部门的人,现在有人送人头,自愿提出辞职,领导和HR暗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挽留?
二、远离一线的3个坏处
1、容易脱离市场
作为企业,要想获得持续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管理层要会贴地飞行,要能接触到一线市场真实而透明的信息,而不是只会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拍脑袋、凭想象做决策。曾经的巨无霸诺基亚的陨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经营决策严重脱离市场所致。
早在2007年,诺基亚手机销售额就已经占了全世界手机份额的40%。就在那一年,iPhone1刚开始上市,谷歌也刚开始做安卓。那时有人问诺基亚CEO,如何看待新面市的苹果手机,那位CEO高傲的回答: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小玩意,我们对手还是摩托罗拉。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iPhone引领风潮,开启手机智能时代,而诺基亚却被时代抛弃,插草卖身。
诺基亚CEO在宣布把公司卖掉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管理层没有做错什么?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其实早在2007年诺基亚的辉煌时期,他们就已经研发出了一系列关于智能手机的新技术。但习惯了年年当冠军的诺基亚管理层们,已经远离了市场,更乐于在办公室看数字、开香槟的他们,早就失去了对市场的嗅觉和对风险的敬畏。
尽管随着面对用户习惯的改变,智能机势如破竹般冲击着功能机的市场份额,但诺基亚的管理层,却自以为是地认为,并不是用户不再喜欢诺基亚的机型,而是新手机厂商在搞优惠促销,消费者借机尝鲜带来的小波动,只要自己也加大营销力度,出货量回归正常,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此外,诺基亚管理层还有另一个判断,即销售额上不去是因为下面的工作人员偷懒了,因此诺基亚的营销部门,还煞有介事地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绩效
在办公室拍脑袋做决策的高管们,终究离一线市场较远,难以触及真实的用户心理和市场脉搏,他们所做的决定,都不过是隔靴搔痒般的小改变,不但影响不了大局,反而错过了转型关键期,最终让诺基亚的手机帝国,轰然间土崩瓦解。
2、容易掉进信息茧房
2001年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指出一个现象: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将自己的生活和认知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也就是后来被广泛提及的“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最著名的例子应该非“袁世凯儿子坑爹”的故事莫属。民国初年,《顺天时报》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报纸,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时,很重视这份报纸的动向。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当“太子”心切,为促使老袁下决心复辟,竟伪造了一份天天刊载拥护袁世凯复辟的假顺天时报,最后让袁世凯误以为复辟是人心所向,上演了历史上的一个大闹剧。
职场中的管理者被“信息茧房”所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以脱离一线、整天在办公室、空调房里办公的管理者为例,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可能就是最常接触的三五个下属;他们被“推送”的内容,可能是他们是几页PPT或者几封工作邮件,而且里面的内容,大概率全是管理者喜欢看、喜欢听的。
这种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是非常危险的,企业看不到危机,个人看不到问题,看似一片祥和,实在千疮百孔;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崩溃边缘,最后即使知道真相,估计也只剩一声叹息,因为在茧房太久,再做其他转换和改变,可能早已经来不及。
3、容易自废武功
很多人一旦从一线千辛万苦熬成好企业管理层,往往会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想法,再也不用自己加班敲代码了,不用自己风里雨里跑客户了,每天把团队叫过来,开开会,分分工就好了。于是就会慢慢不接地气,自己把自己架空,曾经熟练的技术专业荒废了,“没脸面皮”的开拓精神和“不管不顾”的执行力也弄丢了,久而久之,自身的价值也一点点流失殆尽。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大厂、外企在内的大多数企业,在裁员时,通常会先从中层管理者下手。因为裁了他们,既不影响一线业务的增长,又能节省出来大笔工资成本,还能腾出位子,给业绩出色一线员工当“胡萝卜”,一举多得,不裁你裁谁?而那些被裁掉的管理者,就变得非常尴尬了,找新的管理岗不一定有那么多坑位,重新回到一线岗位,又因为长期脱离一线,自废了武功,失去了竞争优势,最后只能在各种职场夹缝中求生存,非常被动。
三、如何正确地走进一线?
怎么才是“走进一线”的正确打开方式,下面介绍3个好用的一线工作法:
1、5why分析法
《麦肯锡传奇》里有这样一段话:“企业倒闭最常见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正确的问题提出了错误的答案,而是因为对错误的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答案。太多的企业一次次做出看似最佳但却是建立在错误假设之上的决策,结果一点一点地把自己逼进了死路……”
在职场中,几乎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一线,由于基层人员自身认知,或信息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原因,往往造成“问题”不对,解决办法也跟着不对的现象。因此,在一线工作时,问对(提对)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而5why分析法,无疑是个很好用的分析工具。
5Why分析法由丰田公司率先倡导,是指针对问题进行连续多次提问(可能是3次,5次,也可能是10次),直到能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为止。5why法的重要意义在于,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真正的解决之策。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丰田公司的前社长、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的“丰田5问”。大野耐一不喜欢在办公室待着,而是更喜欢在一线车间回来走动,并经常停下来向工人发问。有一次,大野耐一发现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虽然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维修,但仍不见改善。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问答对话:
问:为什么机器总是停转?
答:因为每次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问:为什么超负荷呢?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问:为什么润滑不够?
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
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问:为什么磨损了呢?
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经过大野耐一的连续五次追问,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案——在油泵上安装过滤器。就这样,没有花太多钱,用太多时间,就彻底解决了这个多次未能解决的棘手问题。如果管理者没有深入一线,进行这些“穿透式”的提问,而只是一次次在下面人提交的“设备维修单”,或者“新设备采购申请单”上签字,将永远不会发现这个既经济又治本的简单方案。
再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某服装电商是我的一个咨询客户,准备做一次促销活动,我和这家公司的老板、运营和市场团队进行了一场对话:
我问:你们为什么做活动?
回答:因为库存比较大,资金链紧张。
我问:库存为什么会大?
回答:因为销售情况太差。
我问:销售为什么差?
回答:因为线上推广效果不好,衣服卖不出去。
我问:线上效果为什么不好?
回答:转换率太低。
我问:转化率为什么低?
回答:因为最近这季的服装设计不太受欢迎。
我问:为什么这些衣服的设计不受欢迎。
回答:因为这个设计师是我们新请来的。
看,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运营和市场团队,而在于设计师。促销不是不可以搞,但根本解决方案应该是让设计师重新了解公司用户,调整设计思路,或者直接换掉设计师,不然后面可能会有搞不完的“促销”。
2、“望闻问切”法
“望闻问切”本是中医用语,指中医诊断疾病所用的四种诊疗方法。但在面对一线工作时,“望、闻、问、切”对我们也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望:在一线工作中,“望”是指及时观察和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趋势,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动。比如,作为一家电商平台的管理层,你观察到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需求在增加,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实施相应的策略。这时你就要对自己的供应链及配送体系进行优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自己在竞争中不掉队。
闻:这里的"闻"是指了解一线员工的精神面貌,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这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来判断。我在带团队的时候,每个月都会和团队中的基层员工,做很多场一对一的沟通,作为管理者,你可以很直观地从他们说的话、表现出来的状态中,判断团队当前的工作氛围,以及目前需要哪些激励和支持。
问:"问"是指与用户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这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员工满意度调查,或者直接面对面交流来进行。稻盛和夫先生是这方面的典范,遇到内部问题就去问一线员工“你认为该怎么做”;遇到外部问题又去问客户“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位经营之神的很多管理智慧,都是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中获得的。
切:"切"主要是指亲自体验一线工作,理解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挑战,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假如你是公司高管,亲自了解自家产品(服务)生产和生成的全流程,并亲身体验使用感受,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国际大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沃尔玛要求管理者定期回门店工作,了解一线动态;谷歌、Facebook等都要求管理者定期重新体验基层工作,如客服、内容审核等,以保持与用户接触的敏感度。
3、神秘访客
所谓神秘访客,是指运营方或第三方安排人员,以顾客身份到业务现场进行的不公开或半公开式的购物(或服务)的体验调查人员。其目的是对业务现场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估和调研,帮助运营方或第三方进行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也是品牌方对旗下企业或门店进行价格管控、服务水平调研等有效的措施,能很好的起到类似于市场督察的作用。
麦当劳就曾表示,“神秘访客”有助于管理者客观地对员工实行奖惩,促使他们提高绩效表现;另一方面,“神秘访客”也是他们了解顾客对全程服务体验是否满意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连我们的中石化,也曾为了提升加油站的服务工作,引入神秘访客制度,并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加油站服务评价体系,落实‘神秘顾客’访问制度,‘神秘顾客’反馈意见是评价加油站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范围。”
在一线工作场景中,引入“神秘访客”机制,还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一线人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现是最真实的工作状态,有利于管理层了解一线人员,最真实的服务情况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神秘顾客检测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有效信息,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整改、培训、辅导等,从而形成一种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任正非先生有句名言,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而这个“听到炮声的地方”,说得就是“一线”。作为职场管理者,我们内心深处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不论做到什么职位,都不要太贪恋办公室的安逸和舒适,不要忘记,不远离一线,才能更好的体现你的价值;那些能听到炮声的地方,对你而言,可能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