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伟: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

陶巧珍 闵国华 江西九三学社 2022-07-27

张伟,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主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专业技术岗位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1985年大学毕业算起,她在呼吸领域已经深耕了3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江西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华医学会江西呼吸专业委员会主委,多次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医师奖、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心有爱心 做百姓信任的医生

2003年SARS肆虐之际,时任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她刚从美国学习归来,还来不及调整就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江西省抗击非典的最前沿——吉安县人民医院坐镇指挥,以妙手仁心的医者之情挽救生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患者罹患肝炎又身怀六甲,两条人命系于一身,她对内主动联系省内传染病学专家会诊,对外向北京、广东等重灾区专家请教经验,力求采取最科学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还主动为患者配备手机,科学地实现了“零距离”救治,为我省乃至全国取得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疫情“零扩散”做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获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江西省防治非典先进个人。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国爆发,她强忍自己踝骨骨折未愈带来的疼痛,也顾不上自己从几百公里外特意赶医院做手术的86岁高龄父亲,在接到疫情报告的第一时间,就接过江西省防控甲流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和重担,赶赴赣鄂两省边陲的武宁县指挥抢救病人。她始终保持24小时应急状态,不仅全力救治着病患,还对全省卫生系统人员即时进行甲型H1N1防治知识培训,编写科普简易读物向公众转播相关防护知识,消除公众紧张情绪,稳定了社会秩序。在2013年在甲型H7N9型流感全球首次并在我国大范围流行时,她再次担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交出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由江西省救治的五名患者全部抢救成功,高于全国的救治成功率。


2013年10月,我省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10N8禽流感病例,尽管患者伴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但张伟始终不放弃治疗,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2016年春节,全国首例输入型寨卡病毒病在赣州确诊,面对完全未知的风险,张伟毅然奔赴前线,和当地医师一起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和疫情的防控。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江西又突发H7N9疫情,18例重症感染者全部收入她工作的医院紧急隔离救治,她带领医疗团队在8市27县奔波接诊,为危重症患者打开了一条新的生命通道,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及社会大众的高度赞誉。


2020年新冠肺炎突袭而来,她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回想那段时间,她微笑着说自己每天都在“赶场子”:早上8时,向省新冠肺炎防控应急指挥部报告最新的全省疫情防控信息;9时至10时,在医院象湖院区查房;11时,在医院东湖院区处理事务;12时,巡查高新院区;中午,吃完工作餐,微信回复地市医院提出的治疗难题;14时,赴指挥部开会;15时至17时,在象湖院区远程会诊;19时至21时,在象湖院区与专家团队探讨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21时至次日凌晨2时,学习国家和省里相关疫情防控政策,梳理疫情信息。这样算下来,她每天最多只有5小时的睡眠时间。


凭借之前数次抗击其他传染病疫情的经验和30多年呼吸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抗击“非典”经验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张伟率先提出要完善救治体系,明确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由省级专家“一对一”指导每个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主动提出由其所在的医院对全省重型和危重型病例进行“统一收治”。对于定点医院,她提出“分类分区”救治,即把患者分为三类,包括疑似患者、确诊的轻型、普通型患者和重型、危重型患者,分别安置在不同区域隔离治疗,科学“排兵布阵”。国家特派专家对其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她还在全省首创“临界值患者提前干预”“加强出院患者管理”“省—市—县三级的远程医疗互联互通”等防治办法。在她的带领下,江西省用14天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7天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51天时间将住院确诊病例全部清零,是全国第6个实现全部“清零”的省份,也是环湖北圈中第2个实现“清零”的省份。全省治愈出院率达99.9%,治愈率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前列。

心有担当 做省内最大医疗机构的管理者

自2018年担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一职以来,张伟带领医院快速成长为江西省内最大医疗机构。目前该院拥有东湖、象湖两大院区,建筑面积89.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数达6100张。医院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占全省三分之二),综合实力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77名,国务院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22位(评级A+),烧伤科位列全国前7,神经外科位列华东地区前5, 29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单机量稳居全国前四。主要医疗指标稳居全省第一。


作为院长,张伟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谋划建设南昌象湖老年养护中心,并获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首批试点项目,是7个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医疗机构,为全省人民多元化、多样化养老需求提供高质量保障。


2020年1月,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也是全省重症与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她率先提出腾空象湖院区整建制集中收治患者,严格部署“三区两通道两缓冲”牢固防线,并连续7天带领全院职工日夜战斗,在象湖院区新增897张床位,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给医院的任务。同时,她第一时间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组建了一支分析研判疫情的精英队伍;实行党委书记和院长的“双总指挥”,建立了覆盖专科医生、检查检验人员、感染防控队伍“医-技-管”三位一体的预警监测团队,及时关注疾病动向,指出“异常”;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防控院内感染发生,做到设置专职监督,全员参与培训,患者隔离分流,病房三区两道的四级防控保护。到1月中下旬,她带领医院完成了患者救治“人、房、物”的充分准备,为全院一线医务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2月12日深夜,在接到上级命令30分钟后,她完成了由14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江西第六批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组建任务,并亲自奔赴车站为大家送行。送别的站台上,这位“战役老兵”第一次红了眼眶。


在她的坚强指挥下,南昌大学一附院累计收治220名新冠肺炎患者(5名输入型病例),包括全省80%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患者治愈率超过99%,没有一例院内感染发生,获得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首个“表彰令”, 重症医学科党支部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及“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院内31名个人、5个集体获江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其中,张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表彰。2020年8月,她带领医院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项目,为全省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心有责任 做学生成长的标杆导师

尽管工作繁重,但作为一名教授,张伟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劳作、潜心积淀,把“薪火相传”作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内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她要求学生具备在临床上独立完成研究及分析结果的能力,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教学心得融入课堂,以病例为主导,采取分析、现场手把手教学、微信和线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自2011年成为“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来,她牵头成立江西省呼吸病研究所、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其中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20余名。2019年,她负责的《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获评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她积极带领研究生参与她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的申报、实验研究,并指导学生发表高质量论文。截止2020年9月,她带领学生们共开展课题27项,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收录20篇。


  在她的主导下,南昌大学一附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提出“医教研并重融合发展,医教研都是立德树人的抓手”理念。2019年初,医院投资6000万元,全力打造新获批的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按国标重新规划培训大楼,建设国内一流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基地、OSCE考站、医学模拟中心,将所有系列职称评审、全院年终绩效与教学业绩挂钩,与医疗科研同等比值,实现医教研融合立德树人,在当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上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2003年,由她指导的一名品学兼优的硕士生顺利通过了一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招生考试初试。临近复试,却发现这位学生迟迟没有打点行装,耐心询问后才得知学生因为一时拿不出路费而犯了愁。作为导师,她没有丝毫犹豫,尽管自己的收入也不甚丰厚,她还是一面鼓励学生放下包袱、积极备考,一面自掏腰包为学生解决往返差旅费用问题,最终学生顺利通过了复试。2020年,这位学生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疫情期间日夜坚守,没有休息过一天。他把老师教授的医德医术谱写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战场,把红色精神留在了自己的从医之道中。


  随着江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张伟的战疫故事也逐渐在网络课堂里传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她在人民网全网大学生同上一堂战“疫”课中讲到:“今天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离不开深埋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它们在一代代传承中书写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故事,凝聚为我们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

心有无畏 做科研攻关的领头人

经过多年耕耘,南昌大学一附院呼吸科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层层打擂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江西仅有的12支“国家队”之一,专科辐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2018年1月,她又带领该学科突出重围,入选国家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全国仅8个),获1.5亿元专项基金资助,这对切实提高我省乃至全国的呼吸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革命老区人民有了在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她作为全省呼吸内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各类课题27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新冠肺炎期间,她提出,“疫情防控是战场,科研攻关也是战‘疫’一线”。第一时间组建了涵盖一线专家、科研人员、院士队伍的科研团队,建立了7个攻关小组。主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4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联合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吴以岭院士团队等参与的国家多中心项目有10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单位(PI)主持的新冠肺炎临床研究8项,获批课题4项、经费200万元;撰写论文36篇,已发表6篇(SCI4篇,CSCD2篇),其中1篇已被国际传染病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叶刀·传染病》)录用,影响因子为27.516,并且受到美国权威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报道,全球关注量超过万人次;出版专著2部,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手册》被全球前十出版社邀请英文发行,创造了院内感染防控的世界影响;发挥江西中医药大省的优势,联合团队研发出了多种新冠肺炎治疗和预防中药方,并获得了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委托企业批量生产。此外,她还带领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和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完成了省内首例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和恢复期血浆捐献采集及治疗,9名重症、危重症患者血浆治疗后核酸全部转阴;研发出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尿液检测抗新冠病毒抗体(IgG/IgM)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15分钟内通过肉眼即可判定结果。

心有格局 做人民的贴心好代表

她时刻谨记自己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获得一手材料,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张伟回忆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那一刻时坦言,“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不能辜负了人民的信任与期待”。这种对人大代表身份的敬畏,始终鞭策着她要牢记使命、传递民声。她发挥一线工作优势,选准角度,积极运用建议履行代表职能。在全国两会上,张伟分别就互联网+分级诊疗、城乡群众脱贫解困、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医防协同机制、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基础、推进医疗科技创新融合、优化医养结合模式、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医疗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优等提出建议,每一个建议都关乎医疗、关乎民生。


张伟给自己制定新目标,她要做更多的调研,为下次建言献策做足准备。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张伟总结了多种工作方法。有时她一个人深入基层了解动态;有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她还喜欢与患者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掌握更为精准的材料和数据,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张伟说。


近3年来,每年至少4次深入基层走访,虚心和各层次各界别人士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针对留守儿童、空气污染、医改、农村卫生、养老等国计民生热点问题,完成了多篇调研报告。尤其是《关注农村女孩受教育问题》《加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江西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实践中她言行如一,认真开展健康扶贫,无偿援助基层医院,无偿把医疗团队送进贫困山区基层诊室,无偿开展远程医疗和教学的理念,动员她所在的医院和井冈山医院、靖安县人民医院等基层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并搭建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远程会诊网络,2020年开展远程疑难病例会诊500余例,进行远程教学650余次,远程医疗服务人次数约15万人次。针对医院重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铜鼓县永宁镇小水村,她带领医疗工作队逐家逐户上门走访,让患病贫困户都有了结对的“保健医生”,获得新华社等媒体点赞。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带领的团队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刊发300多篇宣传报道及科普文章。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口罩挡不住你的美——战“疫”一线巾帼掠影》、中国日报网《南昌大学一附院院长张伟在疫情抗击前线的十个昼夜》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厚爱与一致认可。


2021年两会期间,张伟提出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建议,包括“加快教学创新培养医防复合型人才”“推进医疗科技创新融合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优化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等6方面,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大家关心关注的议题建言献策,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出江西“声音”,受到了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卫生杂志、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本文刊于《时代主人》2021年第4期)

作者:陶巧珍 闵国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