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前沿▏曲探宙: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科技进步关系海洋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共识。面向世界海洋科技前沿,5年来,我国深海探测的耀眼成绩一次次被刷新,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等一批瞄准未来海洋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大科技项目接连取得突破。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5年来,海洋领域120项旨在突破高技术“瓶颈”和解决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陆续实施,在海洋安全保障和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海洋观测调查监测和信息6个领域取得了一批“落地生根”的创新成果。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5年来,沿海地区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项目实现了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创造出了新产品、新需求和新业态。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海洋科技正在加快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曲探宙司长在中国海洋学会
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大会发言
一、顶层设计立足高远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呼唤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设计和新战略。“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始终是高速发展的引擎。
2013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海洋局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围绕“深水、绿色、安全”等重大需求,组织编制了《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报告》,认真开展中长期海洋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2016~2017年,多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和《“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等方面内容,绘制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蓝图。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创新的“活水”,来自对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2015年科技体制改革获实质性突破,《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于2015年1月正式下发;在新的体系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为重大改革举措之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被整合其中。海洋公益专项2012~2015年在研项目共120项,通过不断创新和深化管理,专项在建设海洋强国、解决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实施“科技兴海”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各相关单位不断加强协调配合,主动适 41 36591 41 15275 0 0 1742 0 0:00:21 0:00:08 0:00:13 2996 41 36591 41 15275 0 0 1478 0 0:00:24 0:00:10 0:00:14 2985 41 36591 41 15275 0 0 1414 0 0:00:25 0:00:10 0:00:15 3209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整合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6年国家海洋局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和“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中有20余个项目立项,2017年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和“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6个重点专项中又有20余个项目立项。
目前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6年国家海洋局切实履行海水利用管理职能,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印发了《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海水利用的顶层设计,海水利用历史性地被纳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个国家级战略和规划文件中。
2016年国家海洋局出台了我国首个指导海洋能发展的“五年规划”———《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现海洋能由“能发电”向“稳定发电”转变的总体定位,针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重点海岛等环境资源特点做出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围绕提高海洋能装备技术成熟度,强化工程示范带动,推进企业作为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海洋能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海洋能工程化应用。
作为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标准化工作在促进海洋产业革新、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科技进步和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2016年《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全国海洋计量“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相继发布实施,将有力提升我国海洋质量工作水平。目前我国海洋质量管理已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体系格局。
一项项发展规划、一个个具体措施,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集结号”已然吹响。
二、高端技术实力凸显
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离不开高技术手段的支撑,更离不开尖端装备的支持。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大获成功,举国振奋。5年来,“蛟龙”号下潜101次、100%安全下潜,放眼世界载人深潜历史,这是一份优秀的答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7062m深潜纪录的“蛟龙”号,从研制到海试再到试验性应用,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为我国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建立了重要平台,也为我国取得深海探测领域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广度、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对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对
资料数据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海洋调查船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年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正式成立,这是由国家海洋局牵头组建、多个涉海部门共同打造的首个全国共享的海洋调查基础平台;目前加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船舶数量已达50艘,共承担了40余个部门和单位的近千项海洋调查任务,让我国海洋调查和科考如虎添翼,成为坚强的支撑力量。
“十三五”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在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实施了大规模海洋科学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在深远海领域的调查研究空白;按照“边调查、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全部调查研究数据已提交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研发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科技支撑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海洋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水淡化、海洋能和海洋卫星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⒈海水淡化方面。自2013年起国家海洋局连续5年编制印发年度《全国海水利用报告》。统计显示,我国海水利用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海水淡化能力已达每日118万t,年利用海水冷却水量为1201.36亿t。我国在蒸发器、蒸汽喷射泵、膜组器和高压泵等关键装备材料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全面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已出口东南亚国家。
⒉海洋能方面。曾徘徊在实验室许久的海洋能技术,经过短短6年时间,如今已成功进入应用领域,并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和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3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其中首个百千瓦级潮流能示范电站稳定运行、200kW波浪能发电装置海岛微网试运行、兆瓦级模块化潮流能机组实现并网发电。以山东浅海试验场、浙江舟山潮流能试验场和广东万山波浪能试验场为核心的国家级海洋能海上试验场已从规划变为现实并陆续启动一期项目建设,我国海洋能开发的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初步成形。
⒊海洋卫星方面。2016年以海洋应用为主的首颗海洋雷达高分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7年7月以来台风频发,高分三号卫星成功观测并获取“奥鹿”台风图像,为应对台风灾害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8月,借助该卫星优势,又为应对四川九寨沟和新疆精河地震灾害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从海洋一号B卫星稳定运行超过8年并成为我国在轨有效工作寿命最长的低轨遥感小卫星,到2016年高分三号卫星填补国产民用雷达高分辨率卫星的空白;从海洋二号A卫星走向国际舞台并成为欧洲海洋预报系统稳定的数据源,到中法共同研制中法海洋卫星和航天合作取得巨大成绩,我国海洋卫星一次次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从单颗星向系列化、从单一要素向多模遥感、从试验应用向业务应用的跨越,自主海洋卫星体系基本建立,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海洋标准计量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成功运行,组织了17个国家的25个实验室开展首届海水盐度国际比对并制订了相关国际比对规则,确立了我国在海水盐度国际比对中的权威地位。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领域风生水起,“海、陆、空”产业齐头并进,海洋科技发展正高歌猛进。
三、科技创新惠及民生
关于科技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了新思想:“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因此,海洋科技创新不仅要“顶天”,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研发高精尖技术,而且要“立地”,让更多“接地气”的科技成果服务大众、惠及民生。
针对新疆和田地区苦咸水的特点,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专门设计研发了净化水设备,以解决6000余名村民的饮水问题。2015年10月29日,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阿依玛克村村民终于喝上了盼望已久的净化水。62岁的村民斯德库拉·买买提明感慨地说:“应用于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技术让大家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水,这是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壳聚糖基可吸收止血纱布能大大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目前这一技术已通过临床试验并投入市场,实现了产业化。2012年该公司申请获得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成为我国能生产人体内用壳聚糖止血材料的4家企业之一,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该公司的发展遵循的正是依靠科技创新振兴海洋产业的思路。
2010年至今,我国相继认定了13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8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高端发展和集聚发展,壮大海洋高技术产业规模,促进海洋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2012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首获立项。5年来,国家海洋局支持山东省等10个省(市)开展“十二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共支持项目近500项、中央财政资金约45亿元,以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吸引社会投资近900亿元,充分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效应;2016~2017年又启动“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分两批确定天津滨海新区等15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区),支持上述城市(区)中央财政资金共45亿元,继续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2015年11月,在厦门国际海洋周第二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上集中发布了16项海洋经济项目实施成果,为涉海科研院所与中外企业牵线搭桥。这些成果就是从2012~2015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项目中优选出来的较为成熟的阶段性成果,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这是中国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旨在用“中国智慧”升级“中国制造”。
《2016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子指数为126.3,“十二五”期间子指数年均增速为4.8%;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人员达3.6万人,比2014年增长4.7%。这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正稳步提升,海洋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约6.8%,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海洋经济实现“十三五”平稳开局。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科技创新发挥了核心驱动作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奋进。海洋强国路上,海洋科技工作者昂扬前行,正不断演绎“加速奔跑”发展的精彩篇章。“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海洋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将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再接再厉,不断续写海洋科技创新的新辉煌。
【作者简介】曲探宙,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研究方向为海洋综合管理;本文来自《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年第10期),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作者与出版社共同拥有。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