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细数我国涉海方向的重点实验室
10月24日,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从而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向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分类管理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转变,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向大幅提高基础支撑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转变,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向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放程度转变。这意味着,在经过17年试点筹建后,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有所突破。
我国正在运行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共建,力求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自2015年10月启用以来,已攻关多项重大海洋科技难题,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涉海方面的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资委、中海油及各级地方政府所管辖的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依据相关资料我们统计列入的重点实验室为110个,均为国家级和省部级涉海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对于其他央企、国企及民营企业所属的实验室,由于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出,在这里作一说明。考虑到微信文章字数所限,就不对各涉海实验室展开介绍了,仅仅展示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如果您对个实验室的相关属性感兴趣请在网上查询。由于视野所及,水平有限,如有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多多包涵。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下我国海洋方向的110个重点实验室,用表格方式展示,供大家参考。
我国涉海方向的重点实验室列表(110个)
序号 | 重点实验室 | 依托单位 | 行政主管部门 |
1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 国家实验室 | 科技部、山东省 、青岛市共建 | 政府 共管 |
2 |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3 | 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 重点实验室 | ||
3 | 海洋环流与波动 重点实验室 | ||
4 |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 重点实验室 | ||
5 | 实验海洋生物学 重点实验室 | ||
6 |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南海 海洋研究所 | |
7 |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 利用重点实验室 | ||
8 | 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 | ||
9 | 热带海洋生物资源 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 ||
10 |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 重点实验室 | ||
11 | 热带海洋生态与环境 国家野外重点实验站 | ||
12 | 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 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宁波 材料技术与工程 研究院 | |
13 |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
14 | 湖泊与环境国家 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
15 | 声场与声信息国家 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 声学研究所 | |
16 | 水声环境特性重点实验室 | ||
17 |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
18 | 机器人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 | ||
19 | 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20 | 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21 | 陆地水循环及地表 过程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
22 |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23 |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重点实验室 | ||
24 | 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 | |
25 | 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 ||
26 |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国土资源部 |
27 |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 ||
28 |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 ||
29 |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 资源重点实验室 | 广州海洋地质 调查局 | |
30 |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清华大学 | 教育部 |
31 |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 | |
32 |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上海交通大学 | |
33 |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同济大学 | |
34 | 海洋工程装备国家 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浙江大学 | |
35 |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 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天津大学 | |
36 |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37 | 海岸和近海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大连理工大学 | |
38 |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39 | 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40 | 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41 | 水下机器人国防科技 重点实验室 | ||
42 | 水声技术国防科技 重点实验室 | ||
43 | 河口海岸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 华东师范大学 | |
44 | 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 国家工程实验室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
45 |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 重点实验室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
46 |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中山大学 | |
47 | 水下信息与控制 重点实验室 | 西北工业大学 | |
48 |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 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管 | |
49 |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河海大学 | |
50 |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国海洋大学 | |
51 | 海水养殖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
52 |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53 | 海洋环境与生态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54 |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55 | 海洋药物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
56 | 物理海洋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 ||
57 |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 料学实验室 | ||
58 |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厦门大学 | |
59 | 厦门大学亚热带 海洋研究所 | ||
60 |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61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62 |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市 |
63 |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64 | 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 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 ||
65 | 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 大连海洋大学 | 辽宁省 |
66 | 南方对虾质量安全 控制实验室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省 |
67 | 国家海洋设施养殖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浙江海洋大学 | 浙江省 |
68 | 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69 | 临港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70 |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宁波大学 | |
71 | 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海南大学 | 海南省 |
72 |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73 | 东海海水健康养殖 重点实验室 | 集美大学 | 福建省 |
74 |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海油研究总院 |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 |
75 | 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 |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 香港行政区 |
76 |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长沙矿冶研究院 | 国资委 |
77 | 硅沙资源利用国家 重点实验室 |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市 |
78 | 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海洋化工研究院 | 山东省 |
79 | 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 山东科技大学 | |
80 | 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 重点实验室 | 淮海工学院 | 江苏省 |
81 | 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国家海洋局 |
82 |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重点实验室 | ||
83 | 海洋灾害预报技术 研究重点实验室 | ||
84 | 海洋沉积与环境 地质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
85 | 海洋环境科学和数值 模拟重点实验室 | ||
86 |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 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 ||
87 |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现代 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 ||
88 | 海洋数据分析与应用 重点实验室 | ||
89 | 海洋遥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90 | 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
91 | 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 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 ||
92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
93 | 海洋-大气化学与 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
94 | 海洋生物遗传资源 重点实验室 | ||
95 |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 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96 | 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 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 |
97 | 海洋赤潮灾害立体检测 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 |
98 | 南海维权技术与应用 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 |
99 | 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 研究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 | |
100 | 海洋环境信息保障 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 |
101 | 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
102 |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农业部 |
103 |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 ||
104 | 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 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
105 |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 利用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
106 | 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 ||
107 | 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 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
108 |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评估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
109 | 渔业装备与工程 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
110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气象科学 研究院 | 中国 气象局 |
下面,就来展开介绍其中的18个重点实验室。
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概况介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6年启动筹建的10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于2013年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由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共建。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提供支持,主要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五家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所拥有的并赖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实验室,代表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科研方向: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结合青岛海洋科技工作基础和优势,海洋国家实验室选择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海洋技术与装备六个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组织架构: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海洋国家实验室体制设计充分体现“去行政化”、“科研自主”等理念,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主任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下设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公共科研平台和服务管理机构。海洋国家实验室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一名,副主任五名;主任为吴立新院士,常务副主任为王栽毅,副主任为刘保华、宋金明、庄志猛。
二、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4月,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重点实验室其前身为物理海洋学研究室(1957~2000)和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实验室(1989~2000)合并而成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实力雄厚、学科建设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在国内外均有重要影响。海洋环流与波动一直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个优势学科,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物理海洋科学诸多方面,特别是海洋环流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18人,实验室主任尹宝树,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三五”重大突破目标,本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环流动力学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海洋波动及其相关动力过程、海洋系统模拟、预测和遥感探测等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环流与波动研究中心之一而努力。
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建立10年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并于2014年7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研究为主线,重点研究南海及其邻近大洋海洋动力与生态响应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发展以南海及其邻近大洋为核心的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理论。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南海,面向邻近热带大洋,以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不断强化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及应用,不断提升热带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水平,满足国家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服务。实验室主任为施平研究员,副主任为杜岩研究员、徐杰研究员、赵迪研究员。
四、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底建成,199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199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声学领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把握世界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发展趋势,是我国在声场声信息研究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研究,特别是在海洋声学及相关科学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基地,吸引与聚集优秀科技人才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基地。
实验室面向水声学、超声学、空气声学等三个学科方向的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研究声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索物质特性对声场影响的规律以及从声场中获取与物质特性有关信息的方法,注重声场物理与声信息提取、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特别重视有关声学探测与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战略高技术的转化应用。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六大分实验室组成:水声物理分实验室、超声物理分实验室、空气声学分实验室、应用海洋声学分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分实验室、南海声学分实验室。其中水声物理、超声物理、空气声学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海洋声学和光纤声传感技术为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实验室主任为郭良浩研究员。近年来在浅海声学研究、海洋声学层析、远程水声定位、远程水声通信等重大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奖励。
四、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立,其前身是2001年建立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水合物实验室,2012年5月被正式批准建设,2015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验室自主研发了10余套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开发了系列水合物探测技术,可实现不同目的的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实验。实验室致力于建成该领域内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实验平台,力求促进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科研水平,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各项技术参数,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合物分析测试实验平台,坚持将开放交流视为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手段,每年接待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参观访问,与国外一些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机构或实验室的知名科学家保持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国内,积极协助其他单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建设,并与这些实验室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项目相关研究内容的分工协作,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研究水平。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国际领先的晶体、谱学、热学、地化及形态学等水合物分析测试技术体系;全面发展了相平衡机理、声学、电学、力学、开采方法及微观观测等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技术;通过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获取了水合物形成微观细节与机理,揭示了南海等典型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首次获得了南海北部实际沉积物-孔隙水-气-水合物体系相平衡数据,揭示了溶液水化离子效应、盐析效应和沉积物表面润湿性、孔隙毛细合物相平衡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热力学提供理论基础。首次利用直接观测的多物理参数和直观图像揭示了沉积物中水合物形成的声学响应机理,建立了南海水合物饱和度与声速之间的关系,提出联合权重方程和BGTL理论适用于预测南海水合物饱和度,获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五、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是国土资源部的重点实验室。挂靠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上级主管部门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以海底矿产资源研究为特色,突出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形成一批具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把海底能源矿产研究、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海底环境监测与研究、海洋地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主任:杨胜雄。实验室紧紧围绕海洋权益、资源开发、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油气和大洋矿产等海底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海洋勘察高技术和前沿基础地质研究,并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理论、富钴结壳资源评价研究、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已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底矿产资源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海洋深水试验池、海洋工程水池、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船舶操纵性实验实和水下工程水池等有关研究设施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试验研究群体,构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建民教授任主任。
实验室涵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多年来,实验室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开展创新研究、解决产业关键技术中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针对船舶数字化设计、船舶性能、高新船型和各种形式、各种尺度的海洋工程结构物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国防建设、造船产业、海洋油气开发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实验室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谋划和布局,拓展研究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在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实验室开展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为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工信部课题等。目前,已建成的海洋深水试验池、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内波水槽、风洞循环水槽等运行良好。同时,在教育部、上海市以及上海交大的大力支持下,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水声水池、水下工程实验室、船舶先进制造实验室已相继建成,其将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其前身是1992年12月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成立的海洋地质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月获准立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12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总目标,以与国际接轨的深海基础研究为特色,围绕大洋钻探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处理手段,探索和发展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海底资源、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和海底过程与观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拥有包括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大型科研课题,发表大量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论文,逐渐成为以面向深海和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深海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IODP等深海基础研究的国家级基地以及我国深海科学教育的基地。实验室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汪品先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实验室主任为杨守业教授,副主任为程玖兵教授和程昊教授。
八、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86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1997年、2003年、2008年、2013年五次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12人,包括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现任实验室主任董国海教授,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长宽教授。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①海岸和海洋动力环境及作用;②海岸和海洋岩土工程;③海岸和海洋工程结构;④海岸和海洋工程防灾减灾;⑤海岸和海洋工程实验模拟技术。实验室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有:U型造波机;超大型三轴仪;大型海洋动力环境/结构/海床相互作用O-Tube试验装置;地震、波浪和风联合模拟系统;非线性波浪水槽系统;极地海冰现场测试系统;复杂荷载静动试验机;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土工鼓式离心机造波系统;多用途摄影测量系统等。
九、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是我国从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本科教育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培养学生最多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国较早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综合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2001年12月,提请国家教育部对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2002年1月开始,实验室建设正式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基础与开发研究。
实验室主要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基础与开发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由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所院士刘光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翟世奎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研究领域前沿带动学科发展,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我国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领域知识与技术创新基地之一,成为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之一,使其成为特色显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机构。
十、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为现任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下设四个研究方向。方向一为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包括碳生物地球化学、氮生物地球化学、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方向二为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生态过程、浮游生物生态过程;方向三为海洋生态与毒理效应,包括海洋环境变化生理生态效应、海洋生态毒理效应;方向四为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整合,包括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响应、海洋观测。
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立足基础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注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实验室重点建设了六个中心和十四个功能实验室,以及多个野外台站,向科研人员提供全面开放共享服务,为创新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十一、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
根据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和生产需要,充分考虑海南测绘局和山东科技大学的地理位置、实验条件、人才优势以及科研和生产工作成果积累,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海南测绘局和山东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0月20日成立,2009年1月5日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和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为重点实验室揭牌。实验室主任为卢秀山教授,陈俊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主要研究陆海基准传递与统一的理论及技术、不易/不宜到达海岛(礁)地形特征提取理论与技术以及海岛(礁)符号化特征表达与基础数据管理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着重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引入陆地成熟测绘技术,进行技术实验,总结生产经验和成果,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生产流程;培养海岛(礁)测绘科研、生产和管理队伍,提升依托单位科技实力和生产水平,在海岛(礁)测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油研究总院)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13年3月正式进入运行期,依托单位是中海油研究总院。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高效开发海洋油气为目标,以引领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技术前沿为导向,以认识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为主线。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引领和支撑海洋石油高效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指导并协助油田开展矿场试验,解决转化应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海上油田丛式井网开发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稠油热力采油技术探索研究与试验作为四大研究方向。建立一个具有海上油田开发特色的高效开发新模式及技术体系,从四大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的研究与应用,形成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为中国海油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原油增产、高产与稳产提供技术保障。实验室主任为陈伟,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守为院士。
十三、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5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教授、张经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抒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主要从事河口海岸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河口演变规律与河口沉积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过程;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实验室总体定位为:围绕我国沿海经济带,特别是三大河口三角洲地区发展对河口海岸研究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国河口海岸的区域特色,瞄准河口海岸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发挥实验室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分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地区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丰富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理论体系,同时为我国沿海地区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近期,实验室在流域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及其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河口盐水入侵规律与淡水资源利用、河口动力沉积过程及其在深水航道工程中的应用、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淤泥质海岸冲淤演变及其工程应用、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领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和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河口海岸学科理论体系,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长江口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杭州湾北岸冲刷防护等重大(点)工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四、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经国家海洋局批准,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成立。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海洋局一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技术中心为基础组建,并吸收兄弟单位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参加。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包括海洋沉积与古环境演化、海岸带环境与工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地球化学与海底成矿作用、海底探测与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实验室针对国际海洋地质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及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大海洋地质研究领域,从事海洋地质环境特别是近海环境的演变机制研究,探索海底各种尺度的动力地质过程,揭示海洋沉积矿产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评价海岸带区域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状况,发展海底高新探测技术和综合地质信息解译技术。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其他课题,组织了中国首次大洋矿产资源调查,承建国家海洋地质样品库,是中国大洋样品馆的委托管理单位。
实验室拥有沉积物粒度分析、悬浮体、矿物、微体古生物、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海底地形地貌、地震、重力、磁力和多波束等实验室,同时拥有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心和海洋地质样品库,拥有先进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该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同时有一支国内优秀青年海洋地质学家组成的流动研究队伍。
十五、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7年,是国家海洋局首批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单位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光鼎院士,实验室名誉主任金翔龙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方银霞研究员,副主任为陶春辉、韩喜球、高金耀、吴自银、丁巍伟研究员。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海洋权益、海底资源和深海探测技术等国家需求,面向国际竞争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开展创新性研究,揭示海底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与动力过程,重点突破海底演变机制及其对资源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海底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及深海高新技术,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海底科学合作研究与交流的窗口和载体。在刘光鼎、金翔龙、欧阳自远、秦蕴珊等院士为首的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实验室形成是一支中青年为主、规模适当、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研队伍,研究区域涵盖中国边缘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主持完成了多项高水平、综合性的国家重大专项,为我国海底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大陆边缘演化与环境效应、大洋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深海探测技术与集成应用为三大研究方向。成立16年来,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担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公益性专项和国家海洋专项等共计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论文集6部,申请专利和软件登记证书20余项,编制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和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多部,研制开发海底探测设备20余套。
实验室现拥有国际先进的海底勘测与测试研究设备,具备海底地形地貌、综合地球物理、海底地震、综合地质、底质环境和海底资源的自主调查能力,建有岩矿分析、沉积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底质声学和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等6个专业实验室,形成岩矿分析、同位素分析、原位沉积学分析和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等内业分析特色。
十六、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具有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天然优势,也是我国唯一的“中国生物大洋基因研究开发基地”。原为第三海洋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由徐洵研究员于1991组建成立,也是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实验室。因在海洋病原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海水鱼类生长激素基因工程研究,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检测技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1997年被评为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2004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厦门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6年3月首次作为部门重点实验室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属“良”。实验室主任为肖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管华诗院士。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在深海极端微生物资源以及重要养殖动物病毒与抗病机制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在国内外率先破译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密码;建立了海洋药源生物资源库;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深海极端微生物研究体系,成为国际上少数具有该项研究能力的实验室;构建了第一个深海沉积物未培养微生物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分离、鉴定了3000千余株深海极端微生物;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深海微生物菌种及基因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将努力建设国家级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近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著名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开展了深海活性物质研究及新型生物农药研发;还与厦门市政府共建了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中试平台,在深海极端酶、生物修复剂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十七、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
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于2014年1月获批成立。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现有软、硬件和人力资源条件,针对我国空间海洋遥感科学和总体技术研究,海洋系列卫星工程建设,海洋系列卫星产品定量化水平提升,海洋遥感业务化应用发展和新产品制作推广,我国海洋遥感人才培养的需要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实验室主任为蒋兴伟院士,林明森、宋清涛研究员担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潘德炉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设置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空间海洋新遥感器探测机理研究,空间海洋遥感工程总体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空间海洋遥感产品制作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研究。实验室服务于我国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和业务化服务及应用需求,侧重于空间海洋遥感新载荷探测机理、工程总体论证、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制作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研究。将开展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整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及国内外其它科研力量,为我国空间海洋遥感与卫星工程建设、国家海洋局主体业务提供直接、高效的服务和技术保障。
十八、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于1996年11月由农业部批准建立,2001年和2004年两次被农业部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挂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2011年作为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与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6个科学观测实验站共同组建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由唐启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为王清印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海水健康养殖技术与碳汇渔业,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目前,实验室拥有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种质资源与健康养殖、海洋产物资源与水产品加工三大科研平台;建设各类科研办公用房约14000平方米,中试车间14559平方米;配备仪器、设备约3785台套,其中原值大于5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占24%,总资产近1.7亿元;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及科研的重要基地。
■本文相关资料依据各大实验室官网资料综合编写,如有错漏或变更以最新资料为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列举的实验室一一展开介绍,在此说声抱歉。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