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笔谈▏我国海洋测绘产业:谁的眼泪在飞?
作为海洋测绘的产业人士,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与同行们交流,或在会议中,或在饭桌上,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会做深入的思考,有些是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总之,兼听则明。
今年开始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自然资源部应运而生。按照职责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将整合城乡规划管理、水林草湿地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以及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责,旨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行多规合一。这对国家来说会让多头管理的状况将得到有效解决,部际之间的协调成本有望大幅降低。但换个思维,从本位主义立场出发,对于测绘单位来说其实也并非全是好事,意味着需要测绘的项目少了。
海洋测绘产业市场尽管没有陆域测绘市场竞争性强,但绝对不缺竞争。竞争是好事,正面理解可以促进行业进步,但显然目前无序竞争的现象更加普遍。就拿水下地形测量市场来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因此相互压价就成了必然。记得1:1000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收费标准报价复杂地区近10万元/平方公里,而有些单位报价仅为1万元/平方公里,如果严格按《海道测量规范》的标准实施,恐怕只有船老大才能笑得出来。如此,只好偷工减料才能有些利润,这样出现质量问题的潜在风险加大。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追求项目利润无可厚非,因此养人成本在逐年增加,设备也有折旧费用,企业各项开支都需要从项目利润中抠出来。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单位谈一个项目,业主方在给我计算我的本项工程成本,无非是计算租船费及旅差费,计算后告诉我他认为的那个价格合适。弄得我哭笑不得,企业运行成本在他看来不需要支出的。当然,碰到这样精明的业主方不多,大多还是能够体谅民营企业困难的。
开源节流,在我看来相比而言,开源更加重要,当然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也需要节流。从目前的海洋测绘市场来看,刚需的市场还有,刚需市场是指国家规定涉海单位必须进行常规测量项目,比如,常规的码头、航道的水深检测,海底管线运行现状调查等。只是这样的项目竞争激烈,加上有些地盘早就划分清楚的,很难半道插入,利润空间也不算大,有些只够发员工补助费。
新增市场才是大家关心的,即在存量与增量中的增量。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于海岸线的严控措施的出台,港口大开发已经不可能,航运业本身一片萧条,也间接说明港口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正是去产能、调结构的行业。实则海洋测绘市场虽然面广,但真正能够被接纳的多数还是港口交通服务行业,其他行业的壁垒较深。
拿大洋科考来说,民营企业极少能够分到其中的一杯羹;又比如海洋生态修复及海洋环境监测等项目,那里的行业壁垒更深;再比如海洋地质调查及海洋新能源建设,国企、央企的眼睛始终盯着,民企的竞争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民营海洋测绘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也是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的敲门砖。但提升软实力谈何容易,现在的人才市场真正能够称得上才的极少,多数学生只会复制黏贴,连简单的技术报告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分析资料了。一流的人才一般不会考虑小微企业,眼高手低的倒是不少,进门先谈收入水平,而不谈自身能创造多少价值。要是找到能干的人比中奖几率高不了多少,这也是实情。
近几年高大上的会议渐渐多了起来,口号式的宣传标语也不少,海洋热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岂不知热在哪里?难不成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所导致的持续异常升温?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需要增量,或许比给企业减负更好。
前不久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些地勘企业或陆域测量企业把海洋测绘作为新的增长极。也朋友说过一个故事,某地勘单位拿到一个海上勘探项目,居然不知道海上会有潮汐现象,等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大水已经淹了龙王庙,真是奇谈。还有一个陆域测量企业,居然不知道测深仪与声速剖面仪是有区别的,我也是醉了。
面对目前的海洋测绘市场,我奉劝一句,已经比较拥挤了,还是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好,太平洋足够大,但不一定能装得下你。
写到这里,已经不用多说了。套用一句话:说多了全是泪……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