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中国海洋石油开发简史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壹
艰难起步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490立方米。
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贰
海洋石油开发困难重重
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
首先 ,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
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一览
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
开发深海石油装备更加复杂
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 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
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
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
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装备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也取得了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
“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造业标志性工程,由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2010年2月26日上午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平台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为136米,相当于45层楼高;电缆总长度650公里,相当于围绕北京四环路跑10圈。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计划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的消息一经登报,立刻引起了国内诸多网友的瞩目,很多人也自然联想到海洋石油981与南沙石油的关系。事实上,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开发仍然围绕珠江口盆地,琼东南、莺歌海等地区展开。中海油在南海的新发现:流花34-2及荔湾3-1构造,水深依旧在300米左右,而中海油在南海南端的勘探实质上并未有突破。受政治,军事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探索行为一直受到限制。那么海洋石油981号很可能参与到其他地区的深水油田合作中,至于在某些协议下,与相关南沙争议国合作开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总之中海油建设深水船队的用意既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是表明国家意志,从而希望争取更多的在海外合作,甚至不排除其所为目的在于为中国在南沙海域石油合作积攒本钱。
事实上,海洋石油981只是中海油深水计划的一环。在国际上,适合2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钻井船,光租金每天就要40万到50万美元,而且还奇货可居,于是租船显然不如自己造船,于是中国海洋石油励精图治,以中海油的“五型六船”战略为班底打造了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的“超级联合舰队”。
叁
中国海洋石油超级舰队
国海洋石油超级舰队是以中海油的“五型六船”战略为班底打造而成的。该战略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十一五”以来大力推动深水发展战略,即建造5种型号、6艘可在水深3000米海域工作的深海工程装备,组成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的“超级联合舰队”。
中海油“五型六船”战略具体组成:
⑴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是该船队的“旗舰”;
⑵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
⑶3000米12缆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
⑷3000米深水地质勘察船“海洋石油708;
⑸3000米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1”和“海洋石油682“;
⒈“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海洋石油工程领域的“航空母舰”,于2008年4月28日开工建造,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额投资建造,耗资60亿元。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一流的装备,是世界上首次按照南海恶劣海况设计的,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拥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半潜式平台可变负荷9000吨,为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选用大马力推进器及DP3动力定位系统,在1500米水深内可使用锚泊定位,入级CCS(中国船级社)和ABS(美国船级社)双船级。中国海油拥有该船型自主知识产权。该平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平台正中是约5、6层楼高的井架。该平台自重30670吨,承重量12.5万吨,可起降西科斯基S-92直升机。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⒉“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
海洋石油201船长204.65米,型宽39.2米,型深14米,独特的双层甲板面积超过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安装深水托管架后船长约280米;主起重机作业时从船底到主起重机顶高度达136.77米,相当于45层楼高;定员达380人,是中国海洋石油大型装备和设施中定员最多的;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自持力达60天;船舶自重达34832吨,排水量达59101吨,甲板可变载荷达9000吨。
海洋石油201的正式投用,不仅填补了国内深海铺管装备领域的空白,还将中海油的作业深度从300米提升到3000米;并与其他深海装备一起,帮助中海油深海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并跻身世界一流深海能源开发商的行列;“海洋石油201”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和DP-3级动力定位能力的船型深水铺管起重船;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顶级装备技术,其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在国际同类工程船舶中处于领先地位。
⒊“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
“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总长107.4米,垂线间长96.6米,型宽24米,型深9.6米,船舶自持力为75天,设计航速为16节,载员75人;入级中国船级社,配备了新一代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综合导航系统、电缆横向控制系统及全套物探机械设备遥控操作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低劳动强度。该船配备的先进的柴电推进系统,可有效降低船舶燃油消耗及船舶的振动和噪音,在提高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船员工作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该船工作水深可达3000米,可在5级海况和3节海流情况下采集地震数据,水下设备可在5级海况情况下安全收放;在5节航速时,提供最大100吨拖力,可拖带12根8000米地震采集电缆和双震源共8排气枪阵列,一根根“气枪”压缩空气后朝海底释放;震波碰到海底岩层产生反射波,再传回到物探船的接收装置,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反射剖面,编制海洋油气田的关键路线图;平均每天勘探面积可达60平方公里,汇集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物探设备,能够做到多缆和自扩式震源同时收放。
⒋“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探船
海洋石油708”船体总长105米,型宽23.4米,型深9.6米,排水量约11600吨,可在无限航区航行,设计吃水下最大航速14.5海里;抗风力不低于12级,可保证在9级海况下安全航行,在全球同类型船舶中综合作业能力最强;可在水深3000米进行勘察,可在海底600米进行钻井,可起吊150吨重物,可进行23.5米长深水海底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
⒌“海洋石油681/682”深水大型多用途工作船
两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是为深海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平台、工程建筑设施等提供多种作业和服务的多功能三用工作船。主要从事:深水石油平台的抛起锚、拖航、供应服务和守护值班、溢油回收、水下工程设备安装支持等工程作业和服务。
船上的许多配件技术含量高:拥有ROV水下机器人库房,能够存放和便捷收放水下机器人,实现深海3000米起抛锚作业;配备一套500吨的大功率低压驱动拖揽机系统,国内最强拖带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驾控系统自动化程度极高,只需一名操作者就可以独立完成,具有对外进行消防、浮油回收功能等。
“海洋石油681”深水大型多用途工作船总长93.4米,宽22米,深9.5米,使用柴电混合动力,填补我国在深水大型多用途工作船领域的空白,与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比肩;“海洋石油981”自重超过3.1万吨,甲板面积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当;如此巨大的海面漂浮物,自身有动力,但如果长距离在海上行驶,需要拖带,或者在水不是太深的时候,需要其他船来帮忙抛锚;另外,还需要工作船送油、水等补给。
这些深水舰队的成员都由中国海油自主研发,在中国制造,设计过程都由国内的船舶设计部门参与,制造总包商都是中国造船企业,每一条装备都开创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先河,为国内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制造业和冶金业等相关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肆
我国的FPSO产业
近20多年来,我国已有14个海上油田采用了FPSO,(FPSO是英文FloatingProduction Storage &Offloading的缩写,中文翻译“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它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油气生产装置系统复杂程度和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建FPs0数量最多的国家,至今它支持着我国海上石油70%的产能。从1989年52000吨的渤海友谊号到2009年300000吨的海洋石油117,我国FPSO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中海油仅在2003年到2015年就分别建造了海洋石油111、海洋石油112、海洋石油113、海洋石油115、海洋石油116、海洋石油117 、海洋石油118 共七艘大型FPSO。
海洋石油111
海洋石油112
海洋石油113
海洋石油115
海洋石油116
海洋石油117
海洋石油118
虽然我国在石油平台,和FPSO制造上取得了进展,但是我国在一些重要核心设备方面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一些装备依然需要通过对外合作获得,例如导管架平台技术就来源自日本,FPSO只在船体制造方面具有优势,而船上设备还依赖进口,如海洋117上部分设备就在新加坡安装。中国也依然缺乏建造深水FPSO,平台,管道,的经验。另外我国在海洋学,深海钻探等领域仍然十分落后。即便是海洋科普工作也很不出色。没有系统的海洋科学研究就没有国家的未来,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海洋石油的竞争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竞争。
伍
对外合作
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以谋求海洋石油技术的突破,最终达到自行开发的目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流花11-1油田。流花11-1油田是由阿莫科东方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南海的最大油田,它位于香港东南200 km,水深310 m。总体开发方案于1993年3月批准,预算为6、53亿美元,计划1996年4月投产。油田于1996年3月提前投产,建造费用控制在6.22亿元。该油田的开发使中国第一次接触到了深海油田开发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深水油藏的潜力。
流花11-1油田1期第1阶段钻开发井20口。由半潜式钻井船和1座浮式生产平台(FPS)来完成,整套系统按24口井的生产能力设计。海底井口布置成H形,长80m,宽40 m (包括海底管道固定底座),各口井的原油将从4个分翼汇集于H形正中一横位置的中枢管汇中。再由2条342.9 mm (13.5 英寸)的海底生产管道输往生产储、卸油轮(FPSO)。另配1条152。4mm(6英寸)的辅助测试管道供单井计量或紧急情况替代主生产管道使用。油轮采用永久式单点系泊,立管的下靖连接海底管道的终端,整套海底管道采用柔性管材。世界上首次使用的水下卧式采油树、中枢管汇、将独立的井口连成一体的钢制跨接管测量、安装和回收系统、液压井控系统、电缆悬挂系统、水下控制系统、遥控作业机器人及工具、世界上首次商业使用的湿式电接头。
流花11-1油田开示意图
由于技术上,管理上的落后,我国海上很多重大油气发现都是外方完成的。例如蓬莱19-3油田,几乎是中国除大庆以外的第二大整装油田,占渤海油田产量的的一半,却是由康菲石油发现,中国仅占有51%的权益。另外南海上的重要发现:荔湾3-1气田也是由赫斯基能源公司(香港大亨李嘉诚控股)发现,该气田号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海上天然气田。不久之后,该公司又发现了规模相当的荔湾34-2气田,中海油依旧拥有51%权益。在看到以上现实后我们不禁要为我国的勘探能力感到气短.
在深水油田建设上我国依然缺乏独立设计,独立开发经验,我国首个超百米水深级海上油田工程-文昌油田开发工程(1999年3月建设),经过八年的考验后在2010年4月刚刚通过技术鉴定。虽然中国的对外开发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但不可否认在一切事物上中国仍然要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
陆
南海石油合作态势
在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的倡导下,南海石油也出现了些新动态。中石油公司于2002年11月份派团考察了文莱石油工业上游情况,但因为文莱石油工业的90%以上被文莱壳牌控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2002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BGP)与文莱国家石油公司进行接触,最终双方达成一个联合研究协议,文莱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将现有地震资料提供给BGP,BGP无偿进行资料处理和解释,并向文莱国家石油公司提供技术研究报告。
BGP于2002年12月份收到154条2D地震测线资料和22口井的有关资料,随即开展了资料处理解释和研究工作。2003年8月初,文莱国家石油公司派人来华,就L区块的研究情况进行交流,对BGP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同,并提供了新收集的3D数字地震资料,BGP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2003年9月上旬,BGP将L区块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公司进行了交流,认为L区块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目的层较浅,勘探成本较低;而且由于文莱国家石油公司对BGP研究成果的认同和已经建立的良好关系,具备了较好地合作基础,文莱方面也表示了与中国石油在L区块进行合作的愿望,并已上报给公司董事会。
2003年10月18日中石油与文莱国家石油公司讨论了双方就L区块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文莱国家石油公司同意授权BGP将L区块有关资料及研究成果提供给中国石油国际公司进行进一步评价(因BGP与文莱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保密协议),并且可以考虑向董事会请示与中国石油进行直接谈判的可能性,但在目前情况下,不予考虑签署合作备忘录或纪要
2004年1月,中石油与文莱石油进行了技术交流,中方提交了合作建议,并建议采用双边谈判的方式进行合作。2004年3月中石油再次派组向文莱国家石油公司介绍了中石油准备的综合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合作建议。中石油认为,尽管L区块勘探风险较大,找到大中型油田的可能性较小,中国石油仍希望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与文方进行合作。如果文方不能就此事尽快做出决定,时间长了,中国石油的资金将会转移到别的项目上去。
2005年3月14日,中海油、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越南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共同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定》。按照协定,3家公司将在一个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
柒
结束语
由于历史、军事、政治、海洋石油技术等国家综合实力的诸多欠缺才造成了中国在南海南端没有一口油井的尴尬局面。在争议地区进行石油合作虽有先例,但在搁置南海争议的前提下,即便各国就南沙石油存在合作的意愿或行动也是有限的。因为从实际来看,各个国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依然是南海石油合作的障碍;各国对于中国仍然存在猜疑、抵制、排斥。更关键是诸多有利区块早已被欧美日的各大石油商瓜分,各方势力在此交错。
中国南海问题是中国地缘政治的一部分,南海今日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会在旦夕间解决。所需要的不仅是国家的决心,更需要的是国家的实力。350万平方公里南中国海风不平浪不静,在我国综合实力逐渐增长的今天,我国在南沙必须有所作为,才能挽回在历史与版图上的诸多遗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本文来自“一点石油”,有删减,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