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籍利平:黄岩岛上的测量分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沉浸海淀 Author 籍利平
序
2013年5月9日,全国主要媒体发布了如下消息:
2013年 5月8日上午,《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举行了首发仪式。会上首次公布了我国于1990年3月31日留在黄岩岛上的大地测量标志照片。该标志的存在完善了我国对黄岩岛持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历史记录。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还指出,我国对黄岩岛的首次科学勘测活动始于1977年。此后,分别于1978年、1985年、1994年、1997年、2007年又进行了多次类似科研活动。国际业余无线电界一直坚持承认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和所指配的呼号。
2012年5月6日,菲律宾激化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下令清除黄岩岛上与菲律宾无关的标识和建筑,企图抹去中国对黄岩岛持续进行行政管辖的证据。此次,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提供的照片用事实反驳了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主权侵犯。
笔者注意到,黄岩岛上的大地测量标志的提供者为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沈文周先生。笔者通过测绘界的人士联系到他,并说希望就这个测量标志的由来进行采访时,沈老欣然答应了。(以下内容,主要依据对沈老的采访和他提供的资料撰写。)
“南字901”南海综合科学考察
我国历史悠久,中国测绘史源远流长。《史记·夏本纪》记载,舜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在治水中曾经“作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我国海疆辽阔,是一个海陆兼有的文明古国。追溯历史,从北齐的张子信、唐代的僧一行、元代的郭守敬等古代的天文学家到当代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测绘技术人员,以测绘作为光荣的时代和历史使命,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维护领土主权,常年累月,不畏艰险,攀山越岭、劈波斩浪测量海疆,精心地制作中国历代版图。
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我国南海就面临“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当时,由于国人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外患严重之际,海洋意识淡薄,南海群岛区域,至少有42座岛屿、礁、沙洲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派兵占领。
1989年,48岁的沈文周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工作。他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今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宋成骅教授,策划将“南海岛礁联测”,列入1990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综合科学考察计划,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南海科学考察内容。他们的考虑是:为了精确测定黄岩岛等岛屿的地理位置(大地坐标),彰显黄岩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向国家提供更可靠和必要的科学依据。这一建议,当即被国家海洋局主管部门批准,由海洋局海域管理司鹿初本司长指定沈文周,与国家测绘局等有关单位协商办理。
基于70年代南海的严峻形势,1990年南海综合科学考察取代号为“南字901”。由此,1990年由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共同开展“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精确测定黄岩岛大地坐标(地理位置),并以其作为南海海洋大地控制点,并入了中国大地控制网,再次宣示自古以来,黄岩岛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项目
“南字901” 南海岛屿联测,国家测绘局对该项目十分重视,专门下达了文件即〔国测字(1990)023号文〕要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今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包括GPS卫星定位仪、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及参加科考人选等。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项目的测量分队,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所等的测绘人员组成。按国家测绘局文件要求,参加1990年南海科学考察的测量分队,采用先进的GPS卫星定位仪,以黄岩岛等南海诸岛的岛屿,与国家大地控制网广东、海南沿海三角点,分组实施同步联测。据此,测量分队在以陆夫才(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王建文(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魏万(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司长)和李立新船长组成的南海科考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将海上的南海岛礁联测分组,与南海综合科学考察的其他项目同步或穿插进行。
南海岛屿联测项目,根据国家海洋局南海综合科学考察的计划安排、国家测绘局文件要求、南海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仪器设备条件,共布设了9个联测点。其中,已知点(国家三角点)4个,南海诸岛的待测点5个。
南海岛屿联测项目观测点的点位分布如下:已知点(大陆国家三角点),为广东省东莞市长蜂山(一等三角点)、广东湛江市东海岛海路(一等三角点)、海南省琼山马鞍岭(一等三角点)及三亚抱坡岭(二等三角点);海上待测点,为海南省西沙群岛永兴岛、中沙群岛黄岩岛、南沙群岛的永暑礁、赤瓜礁和华阳礁。
“南字901”的测量分队的组成
按照国家测绘局文件要求,“南字901”的测量分队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所等15人组成。其中,国家海洋局2名,国家测绘局10名,国家地震局3 名。他们之中有教授、高级工程师6名,讲师、工程师、研究生4名,助教、助工5 名。
“南字901”的测量分队,设队长、副队长、技术顾问、技术负责各1人。具体分工如下:队长李风鸣(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副队长沈文周(国家海洋局高级工程师,今研究员),技术顾问宋成骅(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技术负责刘经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教授,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生产协调处张燕平副处长(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司长),随队具体指导。
根据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采用3台WM102双频GPS接收机(No126、128、130),分组进行同步联测。这3台WM102双频GPS接收机,均为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的仪器设备,也是我国当时唯一的3台WM102双频GPS接收机。当时,国家测绘局订购的GPS接收机还未到货。
由于只有3台WM102双频GPS接收机,故将测量分队分为3个小组。由刘经南(兼)任第一小组组长,王琪(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助研)任第二小组组长,王启梁(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任第三小组组长。
按照技术设计方案的规定,各组的每台接收机在每个测点上,必须观测两个时段。第一时段:22时~2时,第二时段8时~12时。第一时段可接收到2、6、9、11、14号卫星;第二时段可接收到6,9、12、16,17、19号卫星。
1990年的南沙岛礁联测
从1990年3月到2013年10月,时光已经流逝了23年半。但这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南字901”南沙岛礁联测,沈文周仍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20多年前,也就是1990年3月15日春末夏初,一声汽笛长鸣,屡建奇功的国家海洋局万吨级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满载着数十名精神抖擞的科学考察队员,缓缓地离开广州长洲码头,劈波斩浪驶向南海,开始了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远航!这天春光明媚,天空格外晴朗。三五成群的考察队员和船员,在甲板上激动地向前来送行的单位领导、同事和朋友,频频挥手告别。
当时,全体科考队员几乎都不知道,这次1990年南海科学考察的总指挥——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尚未登船。因为生病还躺在广州医院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等领导,曾劝说他留下治病。但他作为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心里装着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为了适应南海形势的需要,必须对南海有计划地进行不间断的科学考察,以及渔业等资源调查,以掌握南海实际情况……因此,坚持一定亲自率队出海考察,他只在医院躺了两天,高烧未退……3月16日,就乘交通艇赶到正在珠江口外抛锚、进行出航前各种操演的“向阳红五号”船,硬是带着病率领科考队远航了!
3月19日,驶抵西沙群岛永兴岛。3月21日,驶抵南沙群岛永暑礁。3月26日,到了中国领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即日举行了隆重的“南沙科学考察碑”(主权碑)投放仪式,在那块神圣的海洋国土上,大家留下了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身影。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项目,按照国家海洋局提出的,经过国家测绘局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开始实施。第一阶段,南海诸岛的5岛礁8点,以永兴岛和永暑礁为基准点(固定点),分组同步联测;第二阶段,以西沙群岛永兴岛(基准点)、湛江市东海岛海路(已知三角点)为固定点),与广东、海南沿海其他3个点(已知三角点)分组同步联测。
3月19日,测量分队抵达西沙群岛时,由刘经南带领第一小组先上永兴岛(固定基准点),等待与第二小组永暑礁(固定基准基点)同步联测。到3月21日“向阳红五号”科考船驶抵南沙群岛,由王琪带领第二小组上永暑礁(固定测点)。
3月22日,永兴岛第一小组与永暑礁第二小组,首先开机同步观测。当天,沈文周带领第三小组(国家地震局王启梁和游新兆)上了赤瓜礁,第二天,赤瓜礁与永暑礁、永兴岛,开始同步观测,24日观测结束。紧接着,3月25日沈文周又带领第三小组上了华阳礁,当晚以华阳礁与永暑礁、永兴岛,开始同步观测,3月28日观测结束。
图1 国家海洋局沈文周建成科考碑后留影
1990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综合科学考察,在严宏谟局长和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历时24天,航程6750公里,全体科考队员头顶烈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浪高,不怕风险,齐心协力,顽強拼搏,出色地完成了海上考察任务,凯旋而归!
第二阶段从4月9日开始实施。以西沙群岛永兴岛(基准点)、广东湛江市东海岛海路(一等三角点)为固定站,分别与广东东莞市长蜂山(一等三角点)、海南岛琼山马鞍岭(一等三角点)及三亚抱坡岭(二等三角点)同步联测。
4月9日,沈文周带领第二小组奔赴广东湛江市,等待以东海岛海路(已知三角点)与永兴岛第一组、长峰山第三小组3点同步联测;当天,王启梁带领第三小组赶到广东东莞市,以东莞市长峰山(已知三角点)与东海岛海路第二小组、永兴岛第一组,从晚上开始3点同步观测,4月11日中午结束;然后撤离长峰山赶往海南省海口市,4月12日以海口市马鞍岭与第一、第二小组,从晚上开始3点同步观测, 4月14日中午结束,长达4个时段。紧接着又赶去海南省三亚市,以三亚市马鞍岭与第一、第二小组3个测点,从4月15日下午开始同步观测至4月17日中午结束,长达两昼夜。
第二阶段从4月9日开始,至 4月17日结束,历时9天。至此,“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项目,外业施测任务全部园满完成。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项目,按设说方案布设9个观测点,但实测了12个点,包括南海5个岛礁上8个点和广东、海南沿海4个三角点。
测区横跨广东、海南两省即4°00′~23°OO′N、108°00′~118°0O′E,北起广东省广州市,南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西起海南省三亚市,东至中沙群岛黄岩岛,南北长约2000公里,东西宽约1000公里。测区范围总面积达200余万平方千米。历时52天,总行程12000余千米,取得以下3项主要成果:
一、南沙诸岛(西沙和南沙)五岛礁上,共布设了观测点8个,建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共6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碑一座。
二、海上五岛礁8个点和陆上4个大地点.共观测85个时段。其中海上6 1个,陆上24个,观测时间达245小时,共取得GPS观测数据1470个,超过技术方案4个点、31个时段,数据量超过计划60%。
经过处理的数据表明,外业成果质量良好,内附合精度甚高。
三、对西沙永兴岛和南沙永署礁的两个大地基准点,也进行了水准联测。对赤瓜礁、华阳礁、黄岩岛上的点位高程,通过简易验潮进行了测定。另外,对长峰山和东海岛海路两个大地点的高程进行了水准联测和成果查抄。
在美丽的黄岩岛上测量
黄岩岛在我国传统的海疆线以内,西距永兴岛约330海里,西北距海南榆林港约508海里,北距广州约600海里。黄岩岛是珊瑚环礁,外形近似于等腰三角形,顶角指向西南,腰长13千米,周长约46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和教育部等组成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根据英文音译,将其称为斯卡巴洛礁。1947年10月,中国政府内务部方域司正式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洛礁改称为民主礁。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考虑到1949年以后,黄岩岛一名使用较多,遂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又考虑到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等因素,以民主礁为副名。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高潮时唯一高出海面的珊瑚礁,一座从深海平原耸起的海山。距菲律宾160公里,从远处望去,它貌似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指向西南,斜边在东北方,在三角形内的礁缘里,是青绿色的潟湖,像一匹巨大无比的轻纱漂浮在湛蓝色的大海上。说是岛,其实只是一块直径约15公里的环形礁盘,中间深,周围浅。落潮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礁石露出水面,而涨潮时仅有几块较大的礁石隐约可见,最大的也不到3平方米。
图2 高潮时黄岩岛南岩(沈文周摄,1990)
图3 黄岩岛黄昏,潟湖内低潮时点礁
3月31日上午,沈文周带领王启梁、王琪和禹良(国家测绘局),与随行记者乘救生艇前往中沙群岛黄岩岛,开始以黄岩岛与永兴岛同步观测,4月1日结束,在黄岩岛时间长达一昼夜。他们与随行记者一起返回科考船,至4月2日“向阳红五号”又驶抵西沙永兴岛。4月3日,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等领导,慰问西沙驻岛部队。4月4日,科考船离开西沙群岛返航,4月7日回到广州。
图4 国家海洋局沈文周(右)、国家测绘局禹良(左)国家地震局王启梁(中左)和游新兆(中右)
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不眠之夜
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对近几十年来南海面临的严峻形势极为关注,尤其是南沙岛屿和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为适应南海形势的需要,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1990年他亲自率领南海科学考察队,承前启后开展南海综合科学考察,并首次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对黄岩岛等岛屿,与中国大地控网(点)实施了同步联测,将国家大地控制网向我国管辖海域(南海)延伸,从而精确测定了黄岩岛等岛礁的大地坐标(地理位置),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了必要而可靠的科学依据。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国家海洋局严宏谟局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部级领导官员到南海考察,并带领测绘人员开展对黄岩岛等岛礁采用GPS实施联测的第一人。
3月31日至4月1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更是严宏谟局长不眠之夜。当“向阳红五号”科考船,3月31日靠近黄岩岛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黄岩岛四周的邻近海域都有船只活动。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立即引起大家各种猜测和议论,如有的想起3月22日越南电台曾广播“向阳红五号”驶入南沙海域,分析认为菲律宾军舰已抢先占领了黄岩岛;也有的说,从望远镜中他们好像看到船上还有大炮……顿时,使全船的空气紧张起来,担心如上不了黄岩岛,就不能按计划完成考察任务,大家都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陆夫才总指挥和李立新船长,按照严宏谟局长的指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认真研究能不能登岛问题。
陆夫才总指挥主持会议,会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发言十分热烈!经验丰富的李立新船长分析说:“经过仔细观察,岛上的船不像是军舰,登岛危险性不大”。接着,有的情绪激动地说:“不管是渔船还是军舰,黄岩岛是我国领土,我们一定要上!”最后会议决定:一按原计划登岛,二为了确保安全,派人持枪乘摩托艇先行侦察,三联测人员乘工作艇随后,并带一名懂英语的科技人员,准备万一有敌情与对方交涉。
按照指挥部部署,由李立新船长派去侦察的摩托艇,向黄岩岛方向飞快驶去。紧接着,沈文周、王启梁、王琪和禹良(国家测绘局)等四名联测人员及保卫人员、水手共11人,还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海洋报、解放军画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等新闻记者和摄影记者,一起乘工作艇随后而行。
当沈文周等四名测绘人员及记者刚登上小艇,船上几乎所有人都涌上甲板,犹如欢送出征的战友一样,既激动又担心,向前去黄岩岛的科考人员挥手告别,一直到踪影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上……。他们在船上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侦察传来好消息。过了1个小时,侦察人员终于报告说,黄岩岛四周的船只全是渔船,没有恶邻小霸的军舰,一切正常没有危险,前去的联测人员和随行记者等已安全上岛,并开始联测作业,这才使大家紧锁的眉头展开了,心放下了。
测绘人员上岛后,按照技术设计方案,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仪,以黄岩岛与西沙永兴岛实施同步联测,目的是为了精确测定黄岩岛大地坐标(地理位置)。沈文周等4名测绘人员,就是在这个站不稳立不住的不规则礁石上,用800斤水泥、沙子、石头和淡水,建造了一座1米高的“中国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南海联合科学考察碑”和一座永久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
4月1日,测绘人员苦战一昼夜,终于出色地完成了黄岩岛GPS定位测量任务。午后,他们和随行船员与记者凯旋了!当他们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救生艇驶近“向阳红五号”时,船上所有人都激动地不约而同涌向船舷,兴高采烈地挥动着帽子或双臂向他们致敬!
沈文周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黄岩岛度过不寻常的一昼夜,而严宏谟局长却几乎通宵未眠,每隔半个小时,就不断地用报话机向他们询问、了解联测情况,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特别是要时时刻刻注意敌情……不用说,当我们胜利归来!严宏谟局长比谁都高兴!”
图5 1990年国家海洋局沈文周等布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国家测绘局制)
图6 国家海洋局沈文周(左)、国家地震局王启梁(右)
1990年3月31日实施南海岛礁GPS联测
图7 国家海洋局沈文周(中)和国家地震局王启梁(右)等,在建造《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综合科学考察碑》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的史志记载和深远影响
测量分队登上黄岩岛,采用GPS卫星定位仪,首次以黄岩岛与中国大地控制网点同步联测,从而精确测定了黄岩岛等岛屿地理位置(大地坐标),在各岛上不但埋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还建造了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碑,为国家版图“锦上添花”,对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黄岩岛与中国大地控制网同步联测(GPS),是新中国测绘史上的首创!
参加当年科学考察的单位,除国家海洋局及其所属单位外,还有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国家科委、外交部、海南省及有关新闻单位等,近30个单位共150多人。其中,有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海洋报、解放军画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等单位新闻记者、摄影记者。这些记者的报道由于时隔二十多年,不便查阅,有些测量业务性较强的文献却可以查到。
比如:国家测绘局生产协调处在《测绘通报》 1991年第3期发表简讯:最近,国家测绘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参加的南海岛礁大地联测外业工作已基本结束。联测分队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地震研究所组成,利用国家地震局三台双频GPS接收机对南海部分岛礁与大陆大地网进行了精密联测。联测分队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协助下,克服恶劣的气候和岛上艰苦的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各方面科技人员团结协助,圆满地完成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拟定的预期任务,取得了初步胜利。这次任务的完成,为今后全国开展岛礁联测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海洋大地测量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比如:《海南省志》的 《测绘志》附录记载:1990年4~6月,广东省国土厅派出测绘人员参加第四次中国科学院南沙群岛综合考察队,进行考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还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志》编委会编,地震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志》也记载:1990年3月15~4月17日,地震研究所王启良等5名科技人员携3台GPS接收机与国家测绘局、国家行阳具海洋局组成联合作业组,完成南海岛礁的定位及其与大陆的联测。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双频GPS接收机对南海岛礁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这次测量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测量标石和考察纪念碑竖立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写,测绘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中国测绘史》(第三卷)记载:1990年,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合作,用GPS进行南沙群岛岛礁联测和定位测量,并同大地测量控制网联系,翌年完成。
“南字901”南海岛礁联测工作结束22年后,2012年6月6日出版的《环球人物》以《国家海洋局长严宏谟:为黄岩岛急得睡不着觉》为题目回顾了1990年的南海岛礁测绘工作。
文章说:“48年来,国家海洋局先后经历了齐勇、沈振东、罗钰如、严宏谟、张登义、王曙光、孙志辉和刘赐贵等8任局长。”
文章还说:“2012年5月31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国家海洋局专访了第四任局长严宏谟。他也是任局长时间最长的一位(1985年~1995年)。老人已80高龄,但记忆力非常好,说起当年之事,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国家海洋局,必须记住‘国家’两个字,任何的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这是历任局长对继任者的交代。”
文章又说:“严宏谟还是迄今为止登上黄岩岛的中国政府最高级别官员。1990年,严宏谟率“向阳红五号”调查船前往南沙群岛视察慰问。返航途中,经黄岩岛,他决定前去看一看。”
“刚进入潟湖,对讲机里就传来报告,称有一艘机器动力船正全速向我方船只冲来!是菲律宾的军舰吗?严宏谟马上命令停止前进,看清楚再说。来船越来越近,渐渐看到对方不是军人,但个个胡子拉碴、衣衫褴褛。难道会是海盗?就在我方做好战斗准备之时,对方船只突然放慢速度,有人大喊:“不要开火,我们是中国人!”原来,他们是一帮海南的渔民,因长时间远离陆地,没了淡水和粮食,看见有中国船只到来,就连忙跑来求助补给。他们在黄岩岛待了2天,没有任何菲律宾渔船和舰艇出现,倒是中国渔民经常在此作业、停留。
一场虚惊,让严宏谟认识到,黄岩岛及附近的美济礁是中国渔民出海捕鱼的重要避风港,对这两个岛礁的有效占领,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籍利平,男,河北高邑人,1965年出生,1982年9月参加工作。笔名籍从军、西北郎(1993年启用)。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2006年获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学位,2016年12月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发的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证书。两次进入晋西北高原、十三次进入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腹地执行大地测量任务,行程超过九万里。十余次进入云贵高原、坝上高原、亚热带、东南沿海、东北地区,执行大地测量任务,足迹遍布二十九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9、2014年分别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3年进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先从事激光测距卫星、导航卫星的观测与数据管理、办公室管理等工作 ,后从事《导航定位学报》《测绘科学》的编辑工作。百余篇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散见于科学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十六家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中国测绘》《测绘科学》《导航定位学报》等三十多种测绘、导航类报刊,《北京文学》《青海湖》《大地文学》等九种文学报刊以及十余种中央级、省级和地市级报纸,部分作品被青海、西宁、河北和北京的电台播出。论文《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伪卫星技术在区域定位中的应用》2002年发表后,被引用58次。《中国测绘》刊登的《追忆重力测量》《镜里镜外》和《百科知识》上发表的科普论文,被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2007年2月开设的科学网博客《籍工场》,点击总量超过53万(截止日期:2019-08-09)。本文主要依据《大地之礼》(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年)资料,发表时略有修改,文中照片系沈文周研究员提供。
相关阅读推荐
八一特辑▏致敬海测兵:丈量蓝色国土的人八一特刊▏致英雄的测绘兵,丈量祖国河山的人
热点解读▏南海能源储备堪比波斯湾,难怪总起风云
征文作品▏孙毅:南海一梦
人物素描▏海洋调查“新宠”试水南海--记南海无人艇调查技术联合实验室团队
海洋地质▏南海基底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