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人物▏华中女神教授徐鸣:自主研发海啸预警装置,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海啸,造成229866人遇难,超过51万人受伤;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死亡失踪近30000人;2018年9月28日,印尼再次发生地震及海啸,沿岸多个城市受严重破坏,造成当地至少2000人死亡。

海啸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2016年,材料学院徐鸣教授和她的博士生张蒙蒙将目光聚焦在“海洋监控及海啸预警”上,渴望研发出一款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海啸预警装置,为饱受海洋灾害的人们带来福音。徐鸣一直强调,“灾前预警比灾后救援对于人类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也值得更多的关注”。

4月12日,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沉淀三年多的徐鸣团队终于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自主研发的“自供电式波浪监测及海啸预警装置”项目吸引了评审团的高度关注,最终被授予评委会特别嘉许金奖,也是灾难类项目中仅有的两个特别嘉许金奖之一。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瑞士联邦政府等共同举办,是世界三大发明展之一,也是全球发明者重要的展示舞台及高新技术“产学研”转化的重要国际化平台。其奖项分为金、银、铜牌,及获奖证书。而特别嘉许金奖则是从金奖中评选,需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无一人投反对票方能获得,故又称为金奖中的金奖。项目研发负责人徐鸣说,“能够在近千项发明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我们的项目是为了在突发灾难面前拯救生命,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每个中国人都怀着一个强国梦,徐鸣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我国海洋领域各项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走向深蓝战略计划在一步一步实现。但是海底的精准监测一直在困扰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在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预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我们做材料的人,特别是做材料及其应用的人,一直都希望关注一些能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安全造福的的方向和领域,只有能够服务人民的产品才是真正的高精尖的产品。”徐鸣如是说。

科研要经过反复锤炼  

从近5000个样品中一个一个实验对比性能挑选出碳纳米管;在无资料可查、无技术可对比的情况下探索碳纳米管背后的机理;再到对主材料反复实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大胆假设,进而掌握材料机理进行性能调控、性能提高,每一个过程都是智慧与胆量的考验。

徐鸣对科研的敏锐观察力令和创新思维令团队成员钦佩。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徐鸣严格把控着研究方向,在大量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工作机制大胆提出各自科学猜想和假设,敏锐捕捉关键信息,推动项目的步步前进。“徐老师就像一位船长,准确把握航向,引导着我们的项目驶向成功彼岸。她的国际化科研视野和科学素养一直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张蒙蒙说。

在未知的领域摸索前进,错了就推翻重来,重新搭建模型和设想,反反复复,无论过程多么艰辛徐鸣的团队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在徐鸣的办公桌上,三台电脑同时工作是常态。“没有完整的资料可以查阅,那就去从相关网站一点一点搜集整理;没有类似技术可对比,那就自己动手,模拟操作。”徐鸣笑着说,“任何科研都是要经历一步一步摸索,反反复复试验的锤炼的。”

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三年里张蒙蒙几乎没有放假休息过,每天早上八点到实验室一直待到晚上十点半,回寝室后仍然是查阅各种资料与导师徐鸣讨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甚至在实验关键时期,他直接就住在了实验室,即便是生病也从没想过休息。“对于科研而言,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张蒙蒙说,“最初发现碳纳米管的新性能时感到非常兴奋,后来越深入研究发现越多问题就越来越觉得有趣,就越想追根到底。可能这就是科研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拥有迎难而上的韧劲!”

2018年的小年夜是项目突破机理的关键时期,在阖家团圆的氛围中,张蒙蒙还在实验室里,徐鸣正在去美国出差的路上。飞机才落地,徐鸣就接到合作方的讨论邀请,于是相隔12个时区的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讨论了7个小时,一直到机场关门才不得不暂停讨论。像这种隔着时差随时随地讨论的情况持续了近4个月。

从0到1的技术突破  

“自供电式波浪监测及海啸预警装置”是一项从0到1的革新性技术突破。项目创新运用了碳纳米管为主材料,能够对应1mm-30m的海浪波动变化,是目前最先进水下探测传感器的10倍。它针对传统的海啸预警体系存在的高能源消耗、低灵敏度,海底铺设安装复杂等缺陷,提出了基于纳米组装的高效、经济的器件制备工艺。这种装备还具有自供电功能,无需外接电源即可稳定工作,灵敏度高,探测范围广,维护和安装成本低,海底铺设安装简便等优点,可节约大量成本。

碳纳米管压力传感器拥有巨大的工作量程,能够满足海洋环境中几乎所有波浪变化的监测。海啸预警仅是未来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同时该类传感器还能实现对运动物体的追踪、潮汐变化、洋流监测、海洋科考、鱼类追踪涡旋水流和水上航行等的监测,还可应用于大气环境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人体健康监测领域、智能传感领域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据悉,已有多家企业在与团队洽谈该项目的市场化应用,在未来的海洋监测系统中将会大量出现该产品的身影。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科研的道路总是漫长而艰辛的。”徐鸣说,“作为材料人,我的任何实验的初衷和使命都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也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从实验室走出来,做成产品服务人民”。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相关阅读推荐

海洋人物▏朱嘉:南大80后教授团队研发“纳米黑金”材料,提升海水淡化能力
海洋人物▏万步炎:把实验室建在大海里
海洋人物▏驭“龙”有术--“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剪影
新闻人物▏单新、吴斌:探秘南海海底峡谷的海洋一所两位青年科学家
新闻人物▏我国学者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亮相”地学领域顶级期刊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