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远丨边角之景,独步南宋翰林图画院

2017-12-04 休休堂 休休文库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




边角之景,独步南宋翰林图画院


收藏 / 北京&台北故宫

图文编辑 / 休休堂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其曾祖马贲善画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马家”风格之后,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是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其父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其兄马逵也长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鸟画,造诣颇深。其子马麟工人物画、 山水、花卉,曾为画院祗侯。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的熏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 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秋江渔隐图

绢本设色,37 x 29 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多,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是一位十分有才气的画家,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远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这幅《秋江渔隐图》是马远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他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所称道。


江亭望雁图

绢本水墨,23 x 23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


《江亭望雁图》绘江亭对景,寥阔旷朗,鸥雁斜飞,渔舟荡波,树法瘦峭之笔,爽利而无拘泥之态,尤得马夏韵趣,旧题马远,是其一路风格之作。此图用笔流逸,景物疏爽,几脱画院习气。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洞庭风细

绢本淡设色,每段 26.8 x 41.6 公分

故宫博物院,北京


层波叠浪


寒塘清浅


长江万顷


黄河逆流


秋水回波


云生沧海


湖光潋滟


云舒浪卷


晓日烘山


细浪漂漂


无名


《水图》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刻画,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马远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


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仿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


“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地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


“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仿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十二幅画面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令观赏者玩味不尽。


每幅画面上楷书题图名,小字书“赐大两府”。此为宋宁宗皇后杨氏所书,钤“壬申贵妾杨姓之章”。杨皇后,名杨妹子,书法颇佳,在另一幅传世的南宋名作,马麟(马远之子)的《层叠冰绡图》上也有她的墨迹。“大两府”是指杨皇后的兄长杨石。


此图流传有序,曾著录于明孙口《书画跋》、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王世贞《佩州山人稿、陈继儒《妮古录》、《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厉鹗《南宋院画录》等书。引首有明代书法家李东阳篆书“马远水”三个大字,卷末又有李东阳、吴宽、王鏊、俞允文、陈永年、文嘉、张凤翼、文伯仁、王世贞等多家题跋。画上藏印众多,有著名收藏家梁清标、耿昭忠印记多方。此卷后来收藏于清宫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原贮御书房。


山径春行图

绢本设色,27.3 x 43 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


《山径春行图》表现的是文人徜徉在山水之中的雅兴。本图由前景及远景构成,前景中有柳树、一对主仆以及花丛、岩石,而他们都集中在画面的左下角;远景则是留白的右上角,是一种「对角线」构图。


华灯侍宴图

绢本设色,125.6 X 46.7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


华灯侍宴图,局部


华灯侍宴图,局部

马远在绘制这幅画时,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手法。他让观画者从户外的角度,窥见殿中人物活动的情景,并借着殿外摇曳生姿的树木、和墨色浓淡烘染出的雾色变化,烘托出夜色中宫廷宴饮的欢庆气氛。


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头,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而一旁的树林,似乎也随着音乐起舞,枝桠栖斜,显得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而远,渐渐隐没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矗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数抹青山。


然而,画家虽然没有让饮宴的帝王直接出现画面上,画上的题诗却点出了画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这首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诗,生动地记载了她一家荣宠侍宴帝王的情景。这位皇后所具有的书画素养,在历代的后妃之中,可是历史上罕见的。她曾经在当时多位宫廷画家如朱锐、马和之、刘松年、李嵩、马麟等的画上题诗,足见她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


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马远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 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而斜向出,所以有“拖枝马远”之称。画山从不作全景式图,常取一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 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踏歌图

绢本设色,192.5 x 111 公分

故宫博物院,北京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 局部

《踏歌图》画的是几个老翁喝完酒,手舞足蹈、边唱边走在山路上,滑稽的动作还引得前方妇人跟幼童停下来看,整幅画传达出丰年时百姓的欢乐情绪。本图构图分成上下两个部份,中间用云气隔开。上半部的构图为纵向,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下半部则以横向的构图为主,画的是平凡的人间生活,与上半部有明显的对比。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其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


梅石溪凫图

绢本设色,27 x 28 公分

故宫博物院,北京


梅石溪凫图,局部


马远极善造境。在此画中,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添了许多生趣。抒画之意,涵诗之情,境味隽永,是此画最大特点之所在。“马一角”之名称雅号也可以从此画中观出一二意味。


《梅石溪凫图》除此构图巧思之外,在用笔上也是颇具特色的。如图中左下角的巨岩用的是小斧劈皴,笔法有力明晰,横出之石则用晕染之笔,迷迷累累,突兀之感顿然消失,而且还衬托出些许空远之感。点苔儿笔用在岸边与巨岩之上,岩之峻因此而含润,岸之平淡则有几许浓郁生气。梅枝如虬龙展体,铁臂横伸,笔法劲硬有力却又不失曲折游动之变化,梅花点缀更丰富了枝干的动感,与戏水野凫相映成趣。构图之巧与用笔之活,皆成趣味,简洁明快,雅意横生。落款也有独到之处。在此画中,既未见题辞,也未见作者的题名落款,如不细心观看尚不易找到。原来作者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用笔题在巨岩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由此也可见作者构思巧妙,用心独到。


寒江独钓图

绢本水墨淡彩,26.7 X 50.6公分

原属圆明园收藏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


寒江独钓图,局部


《寒江独钓图》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雪滩双鹭图

绢本设色,59 x 37.6 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


《雪滩双鹭图》表现的是寒冬的景色。图中树木都已经干枯了,白雪覆盖在山麓上,水边一对白鹭瑟缩着身子,让人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马远以浓墨画出树枝、石头,对比留白的积雪以及白鹭,黑白之间更表现出清冷的气氛。


白蔷薇图

绢本设色,26 x 29.5 公分

故宫博物院,北京


白蔷薇图,设色


马远的先祖在北宋时期,就以擅长画花鸟画出名,因此马远的花鸟画虽然不及山水画,但也有一定的水平,这幅《白蔷薇图》便是他传世花鸟画中的精品。图中的蔷薇花,有几朵盛开着、有几朵含苞待放,马远透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将蔷薇花的各种姿态描绘出来,看起来鲜明动人、栩栩如生。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

一本获得设计界“奥斯卡奖”的书长什么样?

鞋盒尘封了近6000张中国老照片

北京大学 | 张政烺先生学行专题展

《大鹤山人自用印集》 · 郑文焯的闲情与孤志

商人服象——事實與想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00幅宋画

日本医生镜头下的中国1920-1941年

云冈石窟丨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珂罗版宋拓《圣教序》崇恩珍藏墨皇本

宋画好在哪?看看这些开脸的画法




· 专注【古美术、金石学】文献整理与出版 ·




合作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络商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