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资产荒?选择保险,更应该选择香港保险
最近这段时间,整个投资圈都很慌,慌到不知道该投点什么。从一般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似乎能够投资的东西,都在变得“失去吸引力”。
前几天,央行“超预期”降息,MLF下调15个基点,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国债的收益率在近期也是一路走低,3年和5年期的国债年利率已经跌破了3%,是近年来的“首次”。
城投债打破了“刚兑的信仰”,不少债务杠杆率比较高的地方政府,最终也没有办法如期将自己的高息城投债兑付,出现了逾期的现象。
股市的表现也不好过,虽然国家在最近的“Z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但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大A股今年来只涨了0.5%,仍旧在3100点附近横盘。
房地产跌跌不休,尽管国家发布了很多政策来给房地产“托底”,也不断在调降存量房贷的贷款利率,却仍旧没有办法止住房价的下跌。
所以,今天的我们似乎真的进入了一种“资产荒”的境地,或许很多人确实是因为手里没钱而没法投资,但就是有钱想去投资的,可能今天也不知道该买点什么了。
保险公司作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市场,个体当然会倒闭,但即使香港保险公司面临倒闭的境地,也在监管机构的安排下被其他公司接管。保单也不可能会失效,“保单无风险”就是这个意思。
保险公司是所有金融机构里最安全的,银行都是靠保险公司做担保。
比如国内法律只敢担保银行存款50万以内是刚性兑付,但是保险都是百分百刚性兑付,这就是监管的底气。一百多年的雷曼兄弟有破产,AIG也破产,但是美国救得是保险(而且当时不是AIG保险出问题,而是AIG得投资部门押宝了次贷)所有的公司都有可能倒闭,包括国有银行和国有保险公司,但是所有的保险保单都不可能失效。
保险公司倒闭,一种是由于资不抵债导致的清盘,一种是保险公司股东由于业务结构变化等原因出让保险公司。
无论是哪种情况,保险公司破产或清盘都要获得保监批准,出让保险公司的保单都会作为负债转移给新的受让保险公司,受让保险公司需继续履行保单合同。
所以,保险公司可以倒,保单不会倒。
意思就是如果真的有被清盘的那一天,这家保险公司的业务会被另一家保险公司或因此成立一家保险公司来接手被清盘的保险公司的长期业务。
且,香港政府在每家合法经营的保险公司的核心精算部门,都会指派政府任命的精算师,从而从公司内部监管保险公司的运作,保障客户利益。如果是境外保险公司在香港注册,所经营业务与母公司独立核算。如果母公司出现财务风险,香港政府指定的精算师,会绕过保险公司董事会,直接上报香港政府。香港保监会有权力冻结该公司的资产,不容许离开香港,以优先保护客户利益。
这个防线并不是摆设,2008年金融海啸事件足以充分说明。
08年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都大量破产倒闭,但保险公司依然稳健如初。友邦公司的母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保险因为金融危机,卖出了大部分友邦公司的股票,因此目前香港友邦不仅没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受害,反而回购了大部分母公司手中的股票,并于2010年在香港股市IPO,募资205亿美元,是目前为止全球第五大IPO,从而变成了由香港本地控制的保险公司。
那保单是没问题,但是保单利益是否会受损呢?
香港保监处规定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会有再保公司或者其他规模大的保险公司收购继续经营,以确保客户的权益。所以客户最多只会因保险公司经营不善损失红利收益但保障类投保保额肯定是100%得以保障的。例如,每出售一份寿险,香港保险监理处都会要求香港保险公司把该份保单80%价值的资产维持在香港,以便更好地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香港保险市场是亚洲最大保险市场,保险业是香港最古老的行业,从1841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香港保险业已经走过了170多个年头,从未有保险公司破产案例。
香港保险采取复利分红的方式。一般复利为6-7%,相当于单利至少10%以上,而且这部分收益是持续稳定的产生,到后期资金会呈现指数化增长。
全球化资产配置对于中产及高净值人群是个必然趋势,香港储蓄分红险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份多元货币资产。用配置香港保险的方式,间接定投美元资产,在人民币汇率下降的风口,对冲汇率风险,是最佳的海外资产配置之一。
再加上风险分散、稳健升值、投保方便、灵活转换、多元货币、美金计价等其他优势,可以帮助中产阶级及高净值家庭在财富传承、婚姻规划、资产隔离及税务方面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总结:保险业,是社会金融业的最后一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