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琦宇:我是/不是“一个”“人”|叁育创始人说

黄琦宇
2024-08-23

Editor's Note

此文原载于“叁育 MIA”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为2021年4月,本文略有改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叁育 MIA Author 黄琦宇



黄琦宇

叁育创始人兼CEO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管理学双学士

 获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半奖直博录取,社会企业实践者与研究者。



致山芋们的一封信


可爱的山芋们:

        你们好!山芋是叁育的谐音,其来自于充满想象力的学生一次偶然的创造。山芋,虽然普通,但却充满生命力,向往阳光和空气,就像每一个普通却欣欣向荣的我们。

黄琦宇于垦丁遥望巴士海峡

摄于2019年1月18日

我是「叁育」的创始人兼CEO黄琦宇,喜爱体验生命中的细节。凭藉着对周遭世界的一分理解,对生命火花的三分体验,对素质教育的三分认识,对身边同伴的三分共情,我决定创立「叁育」。有聪明的小山芋可能看出来了,“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不是十分吗,难道这个才23岁的“小毛孩”居然觉得自己“十全十美”了?哈哈您误会了,我从出生开始就身处“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中,所以我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我出生在四川盆地的一个小县城。说小其实也不小,人口足足有140万,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才87万人口。说大其实也不大,2021年了还没有火车站,2021年了才开第一家麦当劳……但是怎么说呢,尽管中国34个一级行政区我已踏足25个,但我还蛮喜爱这个地方的。2016年,我参加了中国高考,并“毫无意外”地被大学录取。这是我第一次将离家如此之远、如此之久,临行之前还特意跑去城东的河边为自己加油鼓气。当时我年方十八,尚不知未来等待着我的是什么。今年我二十三,并将于六月结束我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五年本科生活。临近毕业,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一新生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呢?”我想,不管分为多少类,我应该都是属于主流类别之外的那群人——“莫名其妙地来了军都山下”。故事要回到2016年高考完填报志愿时。

光影下的县城廊桥

摄于2020年2月20日

2016年6月22日晚上10点,在心跳加快,握着鼠标的手随时钟的嘀嗒声颤抖的状态下,我进入到了四川省高考成绩查询的网页,眼睛刻意闪躲但又不自觉地捕捉到了我的分数,旋即堕入喜悦又遗憾的矛盾状态。喜悦是因为我终于真正意义上跨过了所谓的“人生路口”——绿灯亮起,双脚颤巍地踱过斑马线;遗憾是因为我瞬间意识到这样的分数完美无缘我一直的目标——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

不知是由于少年时的意气还是不知者无畏的勇气,在经过几天所谓理性的思考之后(虽然现在来看是歪打正着,但当时的选择很难说是真正的理性),我决定所有的专业都填人文社会科学类。但谁也没有想到,故事会因为提前批的志愿填报规则发生了转折:尽管比华东师范大学高了十多分,我还是无缘该校,滑档到本一批,而本一批在我误以为提前批万无一失的错误认知下只随意填报了三所学校,其中一所即是中国政法大学。

雪中的中国政法大学主楼与法镜

摄于2019年12月16日

刚进学校还是很有新鲜感的,这种新鲜感一直持续到了军训结束,但后来新鲜感很快就过渡为了自卑与迷茫自卑是因为在跟周围的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地单一化:我只有学习称得上达到平均水平,而其他能力则相形见绌。还有一点也促成了我的自卑心态,即来自小地方的天然低人一等的心态。迷茫是因为在上了一两周的课之后,我发现我对被调剂去的公共管理专业毫无兴趣,完全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子丑寅卯。我记得当时只有在上《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这三门课的时候,还算提得上一丝丝兴趣。前两门是因为涉及数学,后一门则是因为老师。

自卑和迷茫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最后演变为了报复性放纵。这种状态首先就体现在非合理性翘课上。我记得大一上应该是翘掉了几乎三分之二的课。翘课干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不想去上课。其次,这种状态体现在过度娱乐上。因为高考完的暑假在我们当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了两个月的老师,挣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工资,所以大一上就利用这笔钱游玩北京:景点、美食、电影等等。报复性放纵的结果各位可想而知,那学期的绩点很低,并且讽刺的是我只翘过一节课的《管理学原理》最后也只得了63分。希望在读或将读大学的小山芋们将我作为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

新生晚会时演唱《梦一场》

摄于2016年11月3日

许多人好奇,问过我相同的问题:“小黄人,你是怎么对本来毫无兴趣的公共管理专业变得极度热爱并计划在这一领域深造和从业的呢?”我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来自于广泛的实践,或称格物致知(Hands-on experience)

从小就爱尝试各种新事物的我在高中毕业的暑假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大学期间争取踏足中国每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当时的我可没有想到这一计划还能与自己不知道要被调剂去的专业产生关联。目前看来,我应该能在今年完成自己“旅游中国”的宏大计划,虽然这一计划在大三时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调研中国”。

我完成“旅游中国”计划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志愿服务,调研项目以及旅行。首先是志愿服务。2017年1月和2018年8月,我分别参加了前往湖南郴州和福建漳州的远程支教活动,并且于2020年1月参与过一次支教旅行活动的举办。其次是调研项目。通过参与“双百行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以及为撰写毕业论文而进行调研,我亦得以前往一些地方,并对当地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最后是旅行。通过勤工俭学的收入、广泛的兼职获得的工资以及奖学金,我得以有一些资金供我完成一些旅行。

于福建支教时的天文课及作品

摄于2018年8月8日

格物的确是能致知的,这也是为什么“旅游中国”变为了“调研中国”。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对当地的人文历史、经济、饮食、社会等有一个概括地认识,这些认识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渐渐演化为了与理论相对应的知识。正是如此,我才逐渐对专必课上生涩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有了生动和具化的理解。例如,2018年8月在福建支教时,我有幸认识了毕业于北大的林炉生先生,他从2002年至今已经在公益领域深耕了19年,创立了位于北京密云的燕山学堂和位于福建云霄的五座乡村书院。林炉生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让我从他的实践当中理解到了公共管理专业反复提及的“第一部门(政府)、第二部门(市场)和第三部门(社会)的划分逻辑与意义”,理解到了李程伟老师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课上讲到的“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等等。这些生动活泼的实践和个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并慢慢地领会它学科体系中的奥秘与在实践中它能带给我的成就感。自此,我“入坑”公管。

位于福建省内龙村的土楼——陶淑楼

摄于2020年1月18日

实践所能促进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实又能反哺与指导实践。从2019年开始,我也开始在公益领域和社会企业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实践。例如,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2019年组成了一个公益团队,申请了另一个北京市创,致力于构建一个智力扶贫平台,通过大学生的智慧,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帮助乡村建设,播种公益理念,促进乡村振兴。又如,我和我的好友于擎天在2020年底成立了「叁育」,旨在以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为切入点,为素质教育未来在中国的铺开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先驱性试验经验。



说到这,就可以谈到我为什么创立「叁育」,以及「叁育」在做和计划做什么事情了。首先是我为什么创立「叁育」。从前面所提及的我填报高考志愿时的非理性行为,到我大一上学期出现的自卑与迷茫交织的状态;从我在探索自我和社会的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到我身边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被动式成长」和「且行且看」的现象……如此种种的亲历与见闻让我深感职业规划和素质拓展之于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专业怠倦问题或者在临近毕业时出现的关于「考研、出国、工作等」的抉择问题其实大多可以追溯到高考志愿填报之时。由于缺乏对自我和专业的准确认知,高中毕业生很容易陷入虚假理性和盲目选择的沼泽。以我为例,高中时我一直将建筑学专业作为我的高考目标,认为这是适合自己且自己喜欢的专业。然而,就像恋爱早期对对方的想象一样,当我后来接触到建筑专业的学生和真正的建筑师时,我才醍醐灌顶般地意识到原来我高中时对于建筑学的喜爱其实仅仅是一厢情愿——我喜欢的不是真正的建筑学,而是我大脑中想象出的建筑学。

另外,在此我还想指出两个误区。第一,只要高考分数够高,就不存在职业规划的问题。其实不然,我就是一个典例。此外,在我广泛的访谈中有一个师妹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作为所在高中文科状元的她竟然会因为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而坐在学校的楼道里哭。第二,职业规划是一劳永逸的。其实不然,迷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状态,会伴随一个人一生。职业规划并不是要根除迷茫,而是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导迷茫之涝。一个人对于专业和职业的规划是会随着知识、阅历等的增长而变化的,或大或小。因此,职业规划一定不是瞬时性的服务,而是延时性的服务。这也是为什么我建构的是一套「陪伴式素质教育」模式:所有用户表面上购买是诸如志愿填报、职业规划等服务,实际上购买的是叁育社群的永久会员身份。作为叁育社群的永久会员,用户能享有一系列陪伴式服务福利,如参与每周一次的线上沙龙和不定期举行的线下沙龙;有可行性高的创新想法欲予以实践时获得经验和资源支持;在同等条件下被优先录取进诸如支教旅行等的素质拓展志愿活动;以会员价参与诸如研学旅行等的付费素质拓展活动;终生共享叁育社群的人脉资源;享有链接到目标职场的实习或全职的机会,等等。

在叁育的「陪伴式素质教育」模式中,格物致知(Hands-on experience)的精神渗透于每一个细胞中。格物致知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效果百佳的方式。如果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那么参与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可以促进对该专业和职业的理解和相关能力的提升;如果尚未确定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那么广泛地实践能够帮助我们对「社会」和「自己」两个维度进行勘察,从而像微积分求极限一样赋能我们无限趋近真相,即确定适合自己客观能力和主观爱好的专业和职业目标。因此,这也是为何叁育十分重视研学旅行、义工旅行等实践类项目对于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在确定适合自己客观能力和主观爱好的专业和职业目标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每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后的旅程中都注定充满坎坷,然而我尤其喜欢《心灵奇旅》(The Soul)中的话:“A spark isn’t a soul’s purpose……I’m gonna live every minute of it.” 生命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可爱的细节「迷茫」,也是这些细节中不可或缺的一枚勋章,它代表着「不确定性」,亦即「无限可能性」。一个没有诸多可能性的确定的人生,才是最无趣的生命旅程。吾辈,自当上下而求索之。


辛丑牛年三月初一

于北京



「想象力的尽头是素质教育唯一的边界」



叁育教育

MIA EDUCATIO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琦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