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通过奖励让孩子好好学习了,搞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图图的妈妈 三个妈妈六个娃 2023-02-01
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图图已经四年级了,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一直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他更主动地学习。


我做过很多尝试,这过程中也经历很多反复和曲折。


比如我也批评过他,也遇到过他的不服、反抗,也试着用物质奖励过他,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能常用的方法,效果也都不明显。


这些年有一个很火的词叫“自驱力”,但如何让孩子在重复枯燥的学习中拥有不断自我驱动,持续向前的能力?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


直到那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实验,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实验,以及如何不批评,也不奖励,让孩子拥有自驱力。




著名的“德西效应”实验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这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奖励组每完成一道难题后,就得到一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休息。

然后,德西的研究人员持续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却很少,无奖励组则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


由此,德西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外部奖励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


通俗地说,就是当人们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内在奖励)时,如果同时提供了物质奖励(外在奖励),那么,反而会减少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



这个理论,被称为“德西效应”。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

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我想了想,我们平时习惯用的物质奖励、小红花等其实都属于外部奖励。



我之前也给图图用过几次物质奖励,我发现这个方法只能在短期内比较有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弊端也非常明显,比如:


如果没有额外的物质奖励,他就不愿意继续努力了。

他感觉这件事似乎是为了家长去做,而不是为了自己去做。


所以,后来,我把这个方法果断弃了。


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的自驱力?不用这些外部奖励的话,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自驱力呢?




自驱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说,靠孩子自驱基本是不可能,因为人的本性就是懒惰的。


但是我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又回顾了这些年的养娃经历,其实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的。


我觉得自己成长这些年,内心里一直都有向上变好的渴望,从养图图和小树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一直在驱使他们向前走。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人类毕生都在追求卓越,这正是塑造人类心智与精神的力量。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优秀,可以说是一种本能。


拥有内驱力的人,不需要外部的激励,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保持前进。


我也陆陆续续看了很多和自驱力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大致总结了形成内驱力的3 个因素:

自主感:我自己愿意做这件事;

胜任感:我能做到这件事;

归属感: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我,并能彼此分享反馈。


了解了孩子自驱力的关键,那么具体在孩子的学习中,如何唤醒孩子的自驱力呢?




父母做好三件事,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如果我们在平时做好下面3件事,那么孩子的自驱力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尽早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


自驱力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主感,孩子自己愿意做这件事情。


怎么找到这件事?就是当孩子提到一个事情时,眼里有光。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个光,就是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去支持他。


我一直非常关注图图和小树的喜好,其实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 当我发现图图对华容道特别感兴趣时,就去找和华容道相关的视频资料,和他一起研究,他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后通关;

  • 当我发现图图对扑克牌的兴趣,就和家人一起陪着他玩,他现在玩得越来越好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和学习有关,但这就像照进他们生命的一束光,指引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终究都是靠自己的长板活着,而且孩子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最终会反哺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其实学习这件事本身是有快乐在其中的。


比如:

你终于做出一道应用题的欣喜;

你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自豪感;

你背会很多单词的成就感。


这些就是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内在奖励,这种感觉才是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持续动力。


所以我时常会和图图小树谈论他们又克服了一个学习困难后的感受。当图图第一次华容道通关的时候,我问他有啥感受?他说:“高兴!“我说:“除了高兴是不是还有自己经过反复练习终于通关的那种成就感?”他说:“对!”



我相信这种成就感,会比物质奖励带给他的愉悦更持久。


 “不批评、少表扬”, 多给详细具体的鼓励


自驱力的3要素之一是“归属感“: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我,并能彼此分享反馈。


但我觉得这里的反馈,不是批评,也不是泛泛的表扬。


不批评我相信大家都懂。


除了不批评,其实我觉得表扬也不要太频繁使用,“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这样的泛泛表扬,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时间久了,孩子每件事都需要被认可才肯去做。甚至有时会担心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表扬,就不敢去尝试了。



通过这几年在实践中的经验,我发现给孩子详细具体的鼓励也许更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借我在书上看来的几个例子,给大做个示范吧:


1这一次的字写得比以前整齐呢!(关注进步)

2、当孩子作业有点拖延,可以说“你已经完成一项作业了,可以的,继续加油。”(关注过程)

3、当孩子自己完成作业时,可以说“你不用我花时间催促、提醒,就自觉做完作业了,让妈妈有更多时间做其他事,感谢你让妈妈这么省心。”(关注自觉)

4、你说得很清楚、很有条理,继续往下说 。(关注表达能力)

5、这件事情的确有点难,但你没放弃,自己解决了,宝贝很了不起哟!(挫折引导)

6、没关系,没关系,妈妈看到你很努力了,相信下次会更好的!(关注努力)

7、妈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关注思考能力)


这种及时的反馈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肯定,情绪被理解,而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培养自驱力,是为了孩子能够跑得更快、更远,也是为了点燃他们生命里的那把火,把孩子培养得内心充盈,自信坚定。


在这条路上,我也是在边走边学,和大家一起共勉吧。


-END-

大家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听霸+读霸的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