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善于安慰别人?
安慰人的前提条件是对痛苦的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人不具备的。
举个例子。
妻子回到家,抱怨起工作上的某件事,丈夫被迫听了之后,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尽快给出建议或忠告(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想多了」);二是以一种指责的态度怼回去了(如「怎么每天都有这么多烦心事」、「正吃着饭,说这些事干吗」),妻子想倾诉的欲望被活生生地挡了回去,于是,她就更不高兴了。激烈一点,也许一场争吵就开始了。
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决定了对于痛苦的排斥态度,对自己的痛苦如此,对别人的痛苦也如此。正因为如此,心理咨询是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毕竟,咨询师愿意去谈论、理解、消化对方的痛苦,这在生活中是难能可贵的。
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痛苦时经常是被否认、忽视,甚至嘲笑地对待时,那么,他将会发展出对痛苦的排斥态度,努力把痛苦压抑下去,忘掉它,否认它。不过,痛苦是存在的,于是,他陷入心理冲突:因为消除不了的痛苦而痛苦。
当痛苦被压抑和否认时,它会凝聚起来,形成一团不能碰的东西,变成一种心理情结堆积在内心,成为各种心理症状(如强迫、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行为抑制)的来源之一。在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对身边的人谈论痛苦的来访者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这种情况。
相反,当痛苦被看到、被理解后,它会有一种自然变化的过程:升起、持续、减弱、消失。当对待痛苦的态度回归常态,痛苦被允许存在,心理症状就能缓解了,这也是心理咨询起效的原理之一。
回到题主的问题。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痛苦被尊重和理解,那么,他将学会这种对待痛苦的方式,当别人有痛苦时,他自然会去尊重和理解对方,安慰的行为就能出现。相反,如果他的痛苦一直是被否认、曲解甚至嘲笑的,那么,当别人的痛苦时,他也会去否认、曲解和嘲笑对方,甚至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而沾沾自喜。
另一方面,那些以排斥态度面对痛苦的人,他的情感容器是满负荷的,徘徊在抑郁、焦虑的边缘,本身已经是在悬崖边上快掉下去的人了。当别人在他面前流露痛苦时,他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容器已经快崩了,于是,他着急、生气、手足无措,甚至崩溃地大哭。
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因为痛苦是有意义的,痛苦背后潜藏着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是认识自己的捷径。那么,当自己的痛苦来临时,当别人的痛苦来临时,不妨以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态度,去审视它、观察它、理解它,从中得到自我的提升,并助人成长。
因此,当痛苦来临时,你不妨停下来审视一下它,它的来源、发展变化、对你的意义,以及你对待它的态度,这是一种向内的观察。当然,过度沉浸于痛苦也是错误的,此时,你会被它们所吞没。在认识痛苦与逃离痛苦中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把痛苦作为一种资源,但又不要陷得太深。
如果有了对痛苦的尊重和理解态度,那么,将会带给别人不一样的体验。
回到前面的例子。妻子回到家,跟丈夫抱怨工作上的事情,对痛苦有尊重和理解的丈夫可能会放下自己的事情,静下心来倾听,于是,有了下述对话:
妻子:今天领导又说我了。
丈夫:哦?
妻子:她对我写的报告很不满意,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不认真,其实我写得很辛苦(想哭的样子)
丈夫:我明白了。
妻子:这个家伙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是谁,其实大家都不喜欢她,背后都在说她。
丈夫:嗯。
妻子:她经常一开会就评价这个,评价那个,坐在那样的会议室里,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听她胡扯!在她讲话时,我看到大家都气鼓鼓的,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还以为大家都很喜欢她呢。
丈夫:(若有所思的沉默)
妻子:真的挺想念之前的领导的,当时我工作也积极很多。遇到这样的领导,真的是倒霉。
丈夫:(叹气)
妻子:不过我也得适应她的工作节奏,毕竟她工作还是认真的,只是方法和态度上太让人受不了。唉,好领导毕竟不多啊,现在看来也无法离职,还是安心做事吧,跟她对抗只会害了我自己。好了(开心的),我们吃饭吧。
你看,丈夫没说什么话,只是认真倾听,尊重和理解了妻子的表达,就能带来她心情的好转。沉默的丈夫成为了一个情感容器,让妻子糟糕的情绪得以代谢和消化,并得到了领悟(重要的是怎样跟这样的领导相处)。
——
上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
作者为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