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不起,你知道的关于抗战大刀和日本刺刀的事儿可能是错误的!

功夫史君 国术馆 2019-04-12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73年前,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中世纪国家”的落后中国,凭借巨大的牺牲和奋斗,用落后的武器和训练,和世界一起战胜了军事工业强国日本和法西斯联盟,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落后,以及在落后状态下的牺牲和不屈,这些先烈才更值得我们纪念和感激。


但是也有很多人有其它的方式“纪念”先烈。



29军大刀队脱胎于冯玉祥的西北军,日本侵略前多次在内战中发挥作用,长城抗战中在我军火力完全被压制的情况下,用手榴弹和大刀反冲锋多次击退冲锋日军,后在日军避免近战的情况下,以夜袭重创敌炮兵阵地。二战是最后一场重视白刃战的战争,日军可说是当时白刃战最强的国家。29军是中国军队中少数能在白刃战中和日军抗衡的部队(还包括后期的八路军),29军的局部白刃战胜利,并不能扭转整个长城抗战的战局,但是却成为中国人以劣制装备不屈战斗的精神象征,得到当时和后来中国人的传颂。



但近年来,很多人陆续发布各种给大刀队“翻案”的文章,还曾经有人在抗战纪念日这一天发布过一个测试活动,找来武警官兵做测试,用轻木杆短矛做测试,来证明在大刀在刺刀面前不堪一击。



我们很难知道这个测试是有意为之还是外行不懂。但从事过兵击运动的人都知道,木杆短矛与三八大盖有着巨大的差别,木杆矛只有几百克,非常轻快,甚至能单手抓枪尾进攻,攻击距离超长,而三八步枪全重4.6公斤,加上结构,重心等原因,攻击距离并不长,而大刀因为可以单手攻击对方持枪手,攻击距离甚至要长过刺刀。


美国出版的大刀对刺刀技术,可以看到甚至在双手持状态下,大刀的攻击距离也不比刺刀近(右下图),单手持大刀的话就更远,远超刺刀,很多大刀黑强调的长度问题其实非常业余无知


所以,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功夫史和“斗战胜会”,“虎贲骑士团”等兵击团体合作,制作了长度、重量、重心都和历史完全一致的三八式步枪和抗战大刀,征集了长杆兵器和刀剑爱好者,进行了一场模拟对抗。其中有初学几个月的女选手,也有在世界长杆大赛中打入八强的大神康路,还有著名MMA选手,曾在少林寺学习传统武艺多的的刘连杰。



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现场,无论是大刀方,还是刺刀方,总体水平而言肯定与历史上的西北军和关东军相差很远,但无论是兵器还是选手水平,我们的测试相信是至今为止最贴近真实的一次,我们也希望以后能有人给出更加科学的测试。


本次测试对抗共分五场


斗战胜会女选手 ,学习兵击两个月的李云珑,最终战胜长杆兵器练习者马良,正如后来康路所说,刺刀如果一击不中,很容易被近身砍杀


津门剑士会的姜子意,持刺刀战胜斗战胜会的张亦可,除了水平原因,也因为大刀方战术失误,没有勇敢近身


斗战胜会的迟梦碎,战胜练习大枪的康勇


MMA选手刘连杰,凭借多年前少林寺的兵器训练(没有对抗过),战胜纠魔智(本来这场双方的兵器是反的,但后来因刺刀过于沉重,改由体重大的纠魔智持)


全场水平最高的一场比赛,世界长杆八强的康路对虎贲单手剑冠军王基宇,最后双方在王基宇鼻子受伤后中止比赛,比分定格3:3


最后,大刀方以三胜一平一负的成绩战胜刺刀方。


当然,最终胜负有偶然和水平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可以看出,大刀在刺刀面前并没有劣势。(有兴趣的也可以在油管看看铳剑术与其它兵器的各种交流活动)


我们没有能请到军事领域擅长拼刺的选手,但尽量请到了经过长杆兵器训练的选手(要知道日本最早从事铳剑术研究的就是日本枪道家),大刀方也有很多比较业余的选手,比如女选手李云珑从事兵击仅两个月。我们的目的也不是证明大刀一定优于刺刀,只是想说,对待历史,请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尊重,也想对很多轻信网上不实信息的观众说: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信息都是真实和善意的,应该养成理性思考分辩的习惯。


还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大刀在刺刀面前并无劣势,除了29军中下级官兵和日军官兵的回忆细节,还有日本关东军演习录像中,也可以看到竹剑在刺刀面前同样具有优势(中国军队的演习对抗历史影像也可以看到)。还有日军恢复在下级军官中装配武士刀,也是在长城抗战之后,虽然还不能证明这两者的直接关系。太平洋战争后,美军缴获了大量日军武士刀,不知道在日本,是否也有人在黑他们的大刀队。



最后我们想说:对于大刀队,还有很多在今天被黑的事情。有人的黑可能是存在一定的误解,但有人的黑纯粹就是心理阴暗。


比如八路军老战士王汝林谈和鬼子拼刺刀的一篇访谈,非常真实精彩,里面也明确说到冷兵器方面大刀因为轻,比刺刀有优势,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来看,但居然在网上也被当成大刀不行的证据,这就不是无知,而是阴暗了。



今天,是一个人们仇恨崇高的时代,所谓“谁红踩谁”,“大师就是特立独行哗众取宠”。但是,任何一个了解抗战残酷的人,都真的想问一句:先烈们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人而牺牲的吗?


谨以本期节目纪念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牺牲的先烈们。


最后是本次对抗活动完整视频: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772rsdann&width=500&height=375&auto=0




番外:于咏涛大刀队历史科普: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772vhir8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不起,你以前了解的关于大刀队的知识可能都是错的

作者:咏涛

注:本文作者为本次大刀VS刺刀交流对抗活动的历史顾问于咏涛,文章较长,但强烈推荐,是对西北军大刀队一次非常完整深入的科普介绍:


    2018年8月11日下午,北京巨牛搏击馆内,功夫史团队牵头组织、来自各处的武术爱好者共同参与的“大刀VS刺刀”活动顺利举行。受朋友邀请,笔者也来到现场观看了全过程,并在现场访谈部分为此次活动提供历史支撑。因本人第一次上镜,算是“处子秀”,现场表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作此文以便大家对相关历史有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一、冯玉祥西北军大刀队

    二十九军脱胎于冯玉祥的西北军,说二十九军大刀队就不得不提冯玉祥的西北军。以下试从多个方面聊一聊西北军的大刀队。

 

(一)大刀在中国军队中为什么能够存在?

    大刀,即便在当时的中国也算得上是落后的兵器。但是,这种落后的兵器竟然被冯之西北军打造成战斗“利器”,说到底与中国整体的落后有极大的关系。

    首先是工业的落后,中国国内难以自己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即便能造,其质量性能也难以与国外抗衡。这种落后甚至体现在刺刀的制造上。刺刀在格斗方面,不敢说一定比大刀好用,但绝对比大刀便携。而且一柄大刀的钢材可制作多把刺刀,但就是工艺达不到要求,没办法。后来的抗战中,中共的地方武装也经常面临有枪无刺刀的问题。为了多拎这柄大刀,老冯没少在士兵身体素质上下功夫,下文会提到。

    其次是经济的落后,也使中国当时各个军阀派系难以买到最先进的武器。有钱,自然能买到,不过前提也是有渠道买。至于买来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好,就是另一问题了。冯的西北军在当时就属于比较“穷”的军阀了。那时,很多地方武装半火器半冷兵的现象比比皆是。早期的中共武装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和他们比,老冯还算条件不错的。

    再者是军事的落后,军事的落后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之上。因为整体军事水平的落后,为冷兵器的提供了存在空间,只要运用适当的战术,创造条件,冷兵器也能能发挥相当程度的作用。特别是在局部的战斗中,冷兵突袭有时会产生奇效。无独有偶,冯玉祥部也有被冷兵偷袭的经历。据冯部将、后来的二十九军将领刘汝明的回忆,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部曾遭敌军红缨枪夜袭。虽然这次夜袭被成功击退,但有一个连“在村子里睡大觉,叫红缨长枪刺死了一大半”。

    综合以上情况,大刀、长枪等冷兵在当时的中国还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二)大刀队为什么能打?——西北军的武术传统

    西北军装备落后,手头也不阔绰,更谈不上自己制造先进的武器。在现有装备不能有效升级的条件下,如何提升军力?自然是从“人”入手啦!为了练兵,冯玉祥本人特别重视在军中的体育锻炼,内容主要可分为军事武术和其它军事体育。说起来话长,冯的体育情结由来已久,在清末带兵时其所在部队经常举办运动会,各个项目冠军多半被冯的部下夺得,令友军各种羡慕嫉妒恨。

    刘汝明回忆冯玉祥在察哈尔练新兵:“不论是招募的、投效的,或是由官兵从他们家乡带出来介绍的新兵,一入伍统统要先送教导队。在教导队经过半年严格训练——铁杠、木马、劈刀、打拳、刺枪、长跑、过障碍、制式教练、战斗教练等每天起码有六个小时,讲堂也有四小时;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有了相当基础,才分发到部队继续训练。”从这里,可对冯练兵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里面提到的劈刀、打拳、刺枪三种与实战相关的武术科目。而铁杠、木马属于体操,那时的体操与军事训练密切相关。体操与长跑、过障碍可以算得上是功力练习。下面具体说说。

 

1、魔鬼训练——西北军的“功力训练”

    冯玉祥的练兵堪称魔鬼训练。先拿体操来说,冯部的各级军佐,除衰老伤残,连文职人员也参加体操训练,而且还有抽查考核。估计里面不少文员会恨得牙根痒痒。按现在的眼光看,这可比大学生的军训“残暴”多了。按冯自己的描述:“那种书生气的文职人员,不久即一个个变成粗壮的武夫,也能盘杠子,拿顶了,更好的也能在杠上打车轮了。”可以说,冯的部下,即使非武术科班出身,也足够称得上是运动健将。体操对力量、柔韧和协调性的锻炼也正是习练武术所需要的,因此这些人学起军中的武术也特别快。

    障碍跑和负重行军也是重点演练的。冯玉祥曾回忆其在常德练兵:

    “各级官佐除一般的体操外,和士兵一样,也有跑栏阻等等项目。栏阻是用砖及土筑成,高八尺,厚二尺,一连八道,每道相距十五步。跑的时候,须一跃而上,跑过一道,又来第二道。练到纯熟时,可以用手一按,身体就跳了过去,豪不费力。这类较激烈的课目,军佐们亦都有很好的成绩。

    “兵士们最常练的是荷枪行军,自官兵以至伙夫,一切必需的用品都要带上,每兵身上的荷重约四十八斤,不停地连走七天。那时最常走的路线,是由常德至临澧,由临澧至桃源,由桃源再返常德。初时日行八十里,渐增至每日一百二十里,一百四十里。经常的每月举行两次,风雨无阻。这不但磨练体力,亦可以磨练精神。使人人知道真正作战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在中国这样交通落后的国家,行军力的强弱关系于战果者至大至切。平时多一次练习,战时就多一分获胜的把握。”

    高强度的锻炼,为兵士们上手大刀等军事武术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后来喜峰口夜袭,二十九军几路出击,趁夜沿山路长途奔袭至日军侧后方,与他们平时的魔鬼训练是分不开的。

 

2、专克刺刀——西北军的武术

    说起西北军中的武术,冯玉祥本人着深厚的武术背景,其父不仅是清末的武秀才,还投军入伍,亲历过不少实战。冯从军也是补其父的缺额。之后,冯在军营中也学了不少武艺,对武术以及武术实战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冯的部将如张之江、韩复榘、赵登禹等等都有一定的武术造诣。

    除此之外,冯也聘请了各个门派的武林大家,吸收传统武术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吸收,并非直接拿来,而是根据实际作战需求进行改造,并经过实战历练,不断完善。这种改造即是以刺刀为假想敌,如何克制对手。军中的武术,不要求什么桩法、套路或长短兵器的对抗,只要能对付刺刀即可,针对性很强。

 

3、大刀实战——两位武术家的战场“实战”

    训练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实战。在国内战争中,冯玉祥的部队经常能通过突袭,发挥近战格斗的效果,出奇制胜。较为典型的如张之江夜袭李景林。

    李景林在武术界以剑术闻明,在当时是与郭松龄齐名的奉军悍将,张之江正面对抗没占到什么便宜。于是采取了夜袭手段。根据张之江的回忆录,当时要求:“①一枪一炮一弹不准放;②对于杀敌完全使用白兵(大刀与刺刀组合并用);③冲锋陷阵力求无声(偷袭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与后来的喜峰口夜袭几乎如出一辙。此役,张之江部多路出击,李景林部完全溃败。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颇有争议的西北军将领韩复榘也参与了此次军事行动。综合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看,韩的武艺是相当不错的。

    单从军事角度论,此战的规模和效果都超过了喜峰口夜袭。只不过,喜峰口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真正砍出了名声。

 

4、小结

    总之,西北军以大刀为主的近战突袭在内战中屡出奇效,有着不错的战绩。这一方面是西北军注意格斗训练,另一方面也是经实战磨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较易上手并适合与刺刀格斗的刀法。此外,冯的魔鬼训练极大增强了单兵的作战能力。传统武术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冯玉祥军中的体育锻炼,如体操、障碍跑、负重行军等,实际就是符合当时作战需求的功力练习。

    后来的二十九军继承了西北军的老传统。尽管,大刀最早是为了应付内战中的近身格斗求,也就是国内的步枪刺刀,而非三八大盖。但西北军严格军事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二十九军的喜峰口与鬼子交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喜峰口的“大刀队”夜袭

    关于喜峰口夜袭的文章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呈现的也只是一部分。同时,笔者建议若真有兴趣可以多翻翻原始文献,并远离各种“三无”网文。网络为当代人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错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三无”网文多以传播量而非“科普”为目的,多经过精心设计,也善于抓读者心理,因此很能“抓眼球”。而真正的历史文章很难兼顾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一)大致过程

    二十九军当时的情况,可参考何基沣的回忆文章:“第二十九军在器械方面是极为窳劣的。全军约有三分之一的枪械,是西北军在反蒋战役溃败后遗留下来的,多数是汉阳造和三八式。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枪械是由甘肃调出来参加反蒋战役的地方部队所携用的,大都是老毛瑟枪。再有约三分之一的枪械,其中一部分是第二十九军在编军以后,由自己的修械所陆续制造的,另一部分是从孙殿英那里买来的土造枪。枪械陈旧而复杂,弹药补充困难,有些也无法补充,如老毛瑟枪的弹药,各兵工厂早就不制造了。全军只有野、山炮十几门,重机枪不过百挺,后来从北平领到一些轻机枪,每连配备了两挺。步枪上没有刺刀,自己制造不了,就利用西北军原有的特点,打了些大刀,发给士兵用。枪弹奇缺,则多造手榴弹,以资补救。以上就是喜峰口战役前第二十九军的情况。尽管如此困难,由于西北军有着刻苦练兵的传统精神,在军长宋哲元‘’枪口不对内’的口号下,在阳泉驻防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居然把这一支残破的部队,练得很有规模。同时,西北军练兵,一向以日本为假想敌,所以当第二十九军奉命开赴平东防御日军的时候,全军士气异常旺盛。在这以前,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时,宋哲元曾派我率领一个参观团到淞沪一带,参观作战情况,并将参诸观所得的材料,印发全军研讨,着重说明日军可以打败和能够打败的经验。这对于官兵们在战斗精神方面,起着一定的鼓舞作用。”

    可以说,刚与日军交火,二十九军装备的劣势便暴露无疑,破旧的枪支在日军的立体火力面前被全面压制。按何基沣的说法,二十九军只得“沉着应战,潜伏不动,待敌进至百米以内突然出击,以手榴弹大刀冲杀,敌不得逞,遂以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之所以用手榴弹,一是手榴弹比步枪的杀伤效果好,二是可以为大刀近身争取时间。不过,日军在近战没占不到便宜的情况下,继续施以火力覆盖。在日军狂轰滥炸下,二十九军伤亡很大。按董升堂回忆赵登禹的话说:“我军装备差,火力弱,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现在我们仅仅与强敌对战两日夜,就被敌机炮轰炸损失两个团的精华,我全军共有十个团,照此下去,只能与敌对战十日……”若不能有效反击,无异于被动等死。于是,采取了西北军夜袭近战的老办法。

是夜,赵登禹旅长率其特务营及王长海团、董升堂团外加218团一个营和220团手枪队,分两路攻击日军右翼的侧面和后面;佟泽光旅长率李九思团和218团一部攻击日军左翼的侧后方;王治邦旅在正面待命,伺机而动。

 

图选自黄玉章、郭汝瑰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战斗开始,二十九军两翼的夜袭部队如两记左勾拳和一记右勾拳打得日军有点懵圈。但训练有素的日军很快回过味儿来,发起反扑,不过没占到便宜。于是,收缩死守,充分发挥其密不透风的火力优势,给二十九军造成极大杀伤。尽管,正面的王治邦部也加入战斗,但缺乏重武器的二十九军面对日军的严防死守毫无办法。第二日中午,日军的空军支援赶到,二十九军围攻无望,只能撤退。日陆军援军在不久后也陆续赶到,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二)澄清几点误解

    关于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之战,应该说,很多国人都知道,但多半仅限于听说,了解程度未必有多深,甚至还产生了许多误解,很有必要一一澄清。

 

1、误解一:喜峰口夜袭是类似“火烧连营”的军事行动,是对日军一处据点的一次攻击。

    错。刘备布防缺乏层次,一烧即溃,鬼子可没那么傻。喜峰口日军的据点实际有多处,各个据点之间相互照应,相互支援,有层次,有纵深。二十九军的夜袭是从两翼开始,攻击日军两翼的侧后方,并成功拿下多处据点。在两翼得手后,多路合击中间的日军。同时,防守正面阵地的二十九军也出击加入战斗。但此时,中间的日军已有防备,加之有火力优势,居高临下,当时积雪路滑也给二十九军的进攻造成不便。几路围攻未取得预计的效果,最终日军守住了阵地,撑到了援军的到来。

 

2、误解二:喜峰口夜袭只是大刀与刺刀的短兵相接。

    错。大刀只是夜袭的一种手段,并非全部。大刀发挥作用主要在夜袭的初始阶段,其中也少不了手榴弹的配合,和必要的火力支援。据夜袭的主力之的224团长董升堂的回忆,当时下达命令:只准用大刀砍,手榴弹炸,非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用轻机枪和步枪射击。”

    夜袭的当晚实际发生过多次交火,如日军对已失据点的反扑,以及反扑无望后日军的固守待援。就算日军拼刺刀不差,也不会放着火力优势不用,傻呵呵地发扬武士道和你拼刺刀。二十九军在夜袭两翼的据点得手后,多路围攻处在中间据点的日军之时,日军充分发挥了地形和火力的优势,根本没给二十九军任何贴身近战的机会。

 

3、误解三:大刀队即手枪队。

   错,错,错,大错特错。

   何为手枪队?刘汝明在《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一书中的解释:“‘手枪队’等于现在的警卫连,是部队长官的卫队,因为使用手枪,故以‘手枪队’为名。这在当时北方军队中,成为一种风气,官越大的人,‘手枪队’便越多。好像没有装备手枪的卫队便不够派头。其实手枪(多是自来得)射程短,打仗时并不一定比步枪有效。”

    由此可见:手枪队的性质是类似警卫连的长官卫队,手枪在实战中效果有限。卫队装备手枪,某种程度是为了装门面。上文董升堂的回忆也表明,即使夜袭中用枪,也多是轻机枪和步枪。

    如有兴趣,可以翻阅西北军的相关文章,里面的“手枪队”都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只要稍微翻阅一下相关史料便可发现,很多西北军的普通士兵也都配备了大刀。毕竟,西北军配备大刀,是为了提升单兵的作战能力。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只装备长官卫队。再者说,大刀远比手枪便宜,便宜货可以多多装备。前面也提到西北军的负重训练,人家平时还真不在乎这一柄大刀的份量。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必须有所取舍时,甚至会弃枪留刀。如何基沣就曾回忆长城抗战:“我军士兵,多数都不愿携带步枪,因为背着步枪上下山地,行动不便,他们只愿多带手榴弹,提着大刀,便于杀敌。”

    总之,在西北军大刀远比手枪要普遍,数量上要多得多。大刀队,是人民群众对西北军、二十九军等善于使用大刀的部队的笼统的说法或美称。而手枪队,就是类似警卫连性质的长官卫队。

 

4、误解四:“铁围脖”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日军在吃过大刀苦头后戴上了“铁围脖”。目前,笔者尚未找到此说法的来源和任何实物佐证。倒是董升堂回忆:“日军自侵占我东北四省以来,没有遇到过这样顽强的抵抗,所以夜间都是脱衣大睡,警戒疏忽,骄满万分,轻视我中华民族。受此打击后,敌人都戴上钢盔,预防大刀砍头。”

 

(三)论说成败

    喜峰口夜袭成败如何?要看如何解读了。一方面,大刀队夜袭给日军造成了一定杀伤,摧毁一处炮兵阵地,扫平了两翼的多处据点,并顶住了日军反扑。另一方面,初战得手后,围攻中间的日军时受阻,其状况与八路军围攻关家垴有些类似,就差那么一点点,但缺乏攻坚的火力,不仅没完成既定计划,还承受了巨大损失,严格讲算不得胜利。

    再站在日军角度,虽然守住了阵地,确实受到了打击,很快派出了援军。而且,此后的其攻击重点也转到了其它方向。从这些表现也能看出,日军确实也吃了亏,并将镇守喜峰口的二十九军视为一块“硬骨头”。此后,另一方向的二十九军刘汝明部在罗文峪重创日军,不仅守住阵地,还将阵线向前推进十几里。不过,由于友军阵地丢失,使在喜峰口二十九军面临合围的危险,不得已,主动撤出,喜峰口失守。

    如果用严苛的眼光看,喜峰口夜袭算不上胜利。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回顾十四年抗战,正面战场几乎就没有胜仗了。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这次战斗算得上是一次难得的漂亮仗。从老蒋派出俞济时去慰问一事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二十九军的表现相当认可。

 

三、喜峰口之后的大刀队

    在越来越强调火力的的年代,大刀的局限性只会越来越大。在火力和战法落后的内战中,大刀尚能发挥近战优势。但是,面对火力更为强大、更加训练有素的日军,大刀的局限性也更加明显。在喜峰口夜袭中,日军凭借有效的布阵,使损失仅限于外围据点,并且充分利用地形和火力优势固守待援,使二十九军的围攻计划破灭。可以说,此战虽然令大刀队名扬天下,但也充分暴露了火力不足的局限。此外,大刀远不如刺刀便携,还费铁,训练苛刻,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如此,大刀并未完全退出抗战。像在台儿庄战役中就有多支西北军旧部参战。如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的部下张宣武部,即是西北军的旧部,在战斗中多次用手榴弹配合大刀的战法阻击敌人,最终拖住日军,为台儿庄之战争取了时间。在台儿庄的池峰城部,也是西北军出身,利用黑夜、手榴弹配合大刀突击也是此役经常采用的战术。最终,死死缠住日军,撑到了汤恩伯援军的到来。

    据孙连仲部的参谋处处长何章海回忆:“敌人侵入台儿庄东北角后,我军仍扼守西南城角的最后堡垒顽强作战;我则摸黑夜袭,每获胜利。因此,台儿庄城寨里一昼夜之间,双方几进几出,互有伤亡。在这一战役中,我军的大刀发挥了很大的威力。有一人手刃敌兵九人者,也有一人杀死五人者。参战的大刀队,平均每把大刀砍死敌人一个半。”

    这里的1:1.5,不能公式化地去理解,因为很有可能存在被手榴弹炸得半死不活补刀的情况,但至少反映了大刀在近战中能发挥相当的作用。

    关于台儿庄中的冷兵器作战的故事,有兴趣者可以查阅相关回忆文章,此处不详细讲述。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西北军的大刀队老战士多数或病亡或战死,较大规模的大刀行动越来越少。刘汝明有这样一段回忆,讲的是撤退台湾前,很有代表性:

    “汤总司令领着一个日本人来见领袖,我不认识那日本人,他是否晓得我,就不得而知。领袖曾问他,现在的第八兵团,比二十六年在华北的二十九军如何?这个日本人顺口答说不如二十九军。他说‘不如’,倒是不错;但他却不说为何‘不如’。想想从二十六年到现在,经过八年抗战,四年“剿匪”,当年久经训练的老兵,已经伤亡损失殆尽,何况又才受尽无补给薪饷,在蛮烟瘴雨里长途跋涉的困苦,自然赶不上以前精神饱满的二十九军时代。”

    最后,提一下喜峰口之战几位主角的结局:赵登禹牺牲于卢沟桥抗战;佟泽光、董升堂、何基沣或起义或加入了共产党;李九思被解放军俘虏,后特赦;王长海去了台湾。或许是立场原因,刘汝明在回忆录中说到喜峰口,对佟董何等人只字不提,而单说王长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772rsdan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四、点评2018811日功夫史“大刀VS刺刀”活动

之前也有组织过类似活动的,但噱头的成分更大。因为:

 

1、器材上,只是短棍vs长棍。除了长度之外,棍子们在形制、重量上与大刀vs刺刀毫无相似之处。步枪加刺刀的重量和形制,实际是非常不适合作为格斗兵器存在的,否则在冷兵器时代就该有与之类似的兄弟姐妹存在,但事实是没有。笔者也曾试过此次活动按真实重量仿制的三八大盖加刺刀模型,一只手很难灵活持握,即使双手,普通人不经过训练,也难以发挥威力。棍子则不存在这一问题,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看六小龄童先生的孙悟空长大的,那金箍棒单手也照样耍得眼花缭乱。相比刺刀,大刀则灵活许多。

 

2、人员上,是否有大刀刺刀的使用经验,也很值得商榷。上面也谈及了西北军的军事训练,那种训练强度、武术教学、实战经验等等在试验中均难以体现。战斗中,人的因素远比武器重要。况且,军刺和大刀实际是格斗性能很接近的武器。西北军的士兵绝不是匆匆忙忙拎个短棍就去战场死磕的某些人自行脑补的“二货”,而是真正善于使刀的战士。

 

此次活动,在器材上可以做到比较规范,双方的人员也都是皖过长短兵器的,相对过去,已经规范许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

 

1、西北军的刀法。此次活动中大刀方的刀法五花八门,并非针对刺刀的。当然,西北军的刀法究竟什么样,还需要一定的考证工作。如果能完全按那时的刀法来,无疑效果会更好。当然,相应的,,刺刀方也可按日军的刺枪术训练。

 

2、西北军的训练。西北军的训练强度很高,完全按当时的练法来自然是最好不过,但当下恐怕很难具备这种模拟训练的条件。

 

3、规则上,出于安全原因对技法进行了限制,如大刀方不能抓对方兵器、刺刀方不能用枪托砸等。此外,厚厚的手套也影响了碓武器的持握,特别是大刀。


 4、此外,实际战场上的短兵相接,某一方很少会出现向后移动的情况,多数时死扛着也要往上上,而比赛中后撤移动的难以避免。

 

5、西北军的血性。这一点是试验中最难模拟的。我炮不如你,枪不如你,成天被你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终于有了机会和你近身格斗,国仇家恨全在这一刀。在实战中,如果近身的机会稍纵即逝,等待大刀勇士们的无疑是死亡,喜峰口夜袭的后半段也说明了这一点。但这些最勇敢的人还是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去做敢死队员、去利用黑夜、青纱帐等一切机会突击敌人,在手榴弹或炮火的掩护下挥舞大刀与鬼子短兵相接。他们不是不需要好的兵器,不是不想要更强大的火力,不是不想扔掉这柄大刀,条件不允许。国家不能提供给他们更好的武器,他们又不能像游击队那样打打跑跑。为了大局,他们坚守在最残酷的战场,即使只有最简陋的武器,面对最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没有说一个“不”字,没有退缩半个脚步,而是勇敢地去亮剑,还能砍杀出一定的战果。天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血性使然。

这样的战士,是简单的试验模拟得了的吗?


活动小结:

 

1、步枪刺刀的份量较同等长度的冷兵重了许多,外形也不适合作为格斗兵器存在,再专业点儿还要考虑配重。刺刀实际只能算是热兵冷用的权宜之计。顺便说一句,此次活动,原本有一位善于使长枪的刺刀队高手,在开赛前体验刺刀时发现不顺手,临时“叛逃”至大刀队。此事也可看出,刺刀与长杆兵器是明显不同的。


2、战争中,人的因素很重要,你不会使刀,不代表大刀队不会使刀。不服的可以先按西北军的方法,背上四十斤辎重一天一百里连走上七天试试。除西北军外,中共的将领如许世友、耿飚等都有提刀肉搏的经历,说明在会使的人手里,大刀是可以完全压制刺刀的。


3、刀和刺刀的PK早已有之,西北军也不是首创。不多废话,上图:


 

有兴趣者可以去翻翻,二百年前的西方军刀PK刺刀的西洋文献有很多。或许在某些人眼里类似上图手舞军刀的洋军官能在短兵相接中活下来是和大刀队杀鬼子一样不可能的事儿。顺便说一句,19世纪的步枪多比三八大盖还要长。

4,单纯拿武器长短说事儿的,或许是忘记了明代的倭寇是如何在沿海肆虐。以短击长的技法在武术里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

        5、单就西北军和二十九军而言,大刀的确是一件近战利器。但大刀的缺点也很明显,但是比刺刀费铁,也不够便携,对使用者的个人素质要求高。到了抗战后期,几支西北军出身的部队的老大刀队战士越来越少,补充的兵员训练跟不上,战斗力也大不如前。

        6、简单的比试与实战区别是很大的。严谨的试验应该对各方面详细考究,而非把把大刀刺刀替换成长短棍那样似是而非。笔者又想到了军旅作家张正隆《战争记忆》中的一段儿情节:有个叫“老丈人”的刺杀教官,教刺杀时经常挑八个、十个战士手持真家伙围殴自己,而他本人只用一支木枪。结果无外乎都是他一个人将那十个八个挑得七零八落。现在回看,老丈人实际耍了个猫腻:表面上战士们用的是真家伙,似乎是得了便宜,但老丈人的木枪份量轻,耍起来更灵活。如果老丈人也使真的,挑两三个应该没问题,但呈现的教学效果就远不如用木枪挑十个有震撼力。当然,即使用木枪挑十个,还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最后,向二十九军及活跃在抗日战场的各个大刀队战士致敬!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附上主要参考文献:

冯玉祥《我的生活》

张之江《张之江回忆录》(未完成稿)

刘汝明《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徐州会战亲历记》

黄玉章、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作者简介:于泳涛,道号鼎海,武当蓬莱派十七代弟子,自号咏涛居士、觉微子,中国哲学硕士,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读博士,致力于体育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国术馆精选

长按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国术馆客服购买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版大刀

推荐阅读

这些练八极拳的娃娃让人感动!这才是中国娃娃该有的样子!

从深山遇野狼来谈站桩的不传之秘!

李小龙好友,美国海豹突击队格斗教官首次谈及传统武术没落真相!

传武高手无私传授推手中的避实击虚与距离控制如何过渡到散手中,满满的干货!

国外大爷的中国武术训练,你能相信他78岁高龄了么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