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书记之死背后的大学权力谱系(一次性道破高校的全部奥秘)

魏剑美 非常魏道 2021-02-18

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

老魏出品,篇篇原创,欢迎关注

更多精彩,敬请同步关注“文字客老魏”


*书记大还是校长大?

*大学里贪腐案高发的岗位是什么?

*行政体系与教学体系如何博弈?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之死,将高校权力博弈的问题推向了前台。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甚至可能引发高校权力体系的革命性调整。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一调整将带来什么样的直接后果和长远影响。

 

但凡在大学混的,基本上都被外人问过“你们大学里到底是书记大还是校长大”这样一个问题。可还真别说,即便是大学老师,很多人都还不一定答得上来。当然,如果是大学里的机关干部,立马就会回答:“当然是书记一把手。”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湖南某高校党委书记一职一度空缺,学校领导排名居然出现了党委副书记排第一、校长排第二的怪现象。仔细看一看,发现“党委副书记”五个字的后面加有一个括号“第一副书记”。

 

也就是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本和核心还是“党委领导”而不是“校长负责”。明白了这个道理,“书记大还是校长大”的问题就再无什么疑问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学校层面之下的院系是书记大还是院长大呢?


党委书记毛洪涛这个形象也颇有领导干部的威仪。


这就需要分析党委和行政的职责分工问题了。一般说来,党务、人事和意识形态工作属于党委系统管辖,财政、教学、科研等具体业务性质的事务属于行政管辖。简单地说,前者管人,后者管事。前者的核心权力在于人事,后者的核心权力在于财政。

 

现在的大学,本科基本上都是正厅级架构,专科是副厅级架构。那么学校党委手里就掌握着有数百顶处级、副处级帽子以及上千顶科级副科级帽子。但是到了学院这个处级单位,书记的人事权就微乎其微了。院长主管的教学、科研、学工以及财经开支权力,自然而然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所以高校的党政权力结构与地市官场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上下级对应的权力结构不一致,不平衡。简单地说,学校层面的党委书记是一把手,但学院层面院长才是一把手。

 

官场中人都知道,管住了帽子就管住了一切,你成都大学的书记作为堂堂一把手,至少人事大权在握,何以就“拼尽全力难以改造环境,日渐一日觉得无力无助”,乃至于以死相抗?

 

说这个毛洪涛是个“书呆子”显然并不准确,真正的书呆子不可能年纪轻轻就成为正厅级,再说他身经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长等要职,不可能是个官场小白。说他不懂高校运转规则与潜规则也不符合事实,他既有高校教务处长的经验,也有副校级领导岗位阅历。

 

从他临死不顾一切指斥校长是“小人、伪君子、邪恶人性”的“极致”,以及校长已经“连续挤压三任党委书记”来看,确实是面对困局束手无策。作为外人的我们,并不清楚代表正义的是哪一方,但恶斗到如此程度,确实反映了高校权力谱系深层次的矛盾与对抗。

 

一般说来,高校人事上最大的问题是“近亲繁殖”,无论教学系统还是行政、教辅系统,多是本校背景。有的甚至就是某几届留校者,彼此之间建立了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网络,这一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加巩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来者即便贵为一把手往往也很难破局。

 

事实上无论书记也好,校长也罢,如果是个贸然入局者,都很难打破原有的关系架构。毛洪涛就任成都大学党委书记之时,比他年长五岁的王远清已经做了五年的校长。从他信誓旦旦“五年内要让成都大学进入全国百强”以及“连续第六次进入‘高被引学者’榜单”来看,这是个想有所作为的强势校长。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新来乍到、并无任何根基的毛洪涛要想建立符合他自己理想的“制度机制”和“治理体系”,确实难上加难。

 

而从毛洪涛“临终遗言”中的政治腔调来看,他肯定也不是一个甘于“随波逐流”者。临死也要将对手置于死地,甚至以死来将对手置于死地,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却非常符合其“意气之争”“邪恶较量”“钢铁战士”的思维特点和行事逻辑。

 

当然也有一些“高明”的书记成功破局,譬如某书记入主一个完全陌生的高校,面对早就抱团的原班人马,他就使出了一个高招:推行机构改革,实行全员竞聘。

 

虽然人还是那些人,岗位还是那些岗位,但是原来和和气气、按部就班的群体,彼此之间突然就变成了竞争对手。这下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告我的黑状,我挖你的墙脚,闹得个不亦乐乎。最后的仲裁者是谁?当然是一把手啊。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书记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对方的队伍就开始分化了,自己的亲信队伍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可惜的是,毛洪涛书记没有想出这样的高招,身边也缺乏“有智慧”的高参,要不然也不至于一筹莫展,不得不以自己的生命来和对方做最后的死磕。

 

最后想说的一个真相就是,大学里面虽然官僚气也足,但行政机关可用于变现的资源真还不是太多,处长们要想“有所作为”,往往还需要往所谓的“学术”上靠。这也是机关干部最后都一个个钻营为“双肩挑”的原因,既是处长又是“教授”“博导”,还是名头繁多的“人才”,这才可以真正的人五人六。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处长,真正的学术“大咖”不拿正眼瞧你,你也无可奈何。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才是校长王清远能够叫板的“硬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里面真正因为经济犯罪而坐牢者,往往只有主管基建的副校长和基建处长的原因。你其他人腐败一个给我看看,我就不信你管个计划生育、防火防盗、团委工会也能折腾出多大的浪花!

 

所以要说腐败,还真正只有学术腐败。相比于八九年代的大学,现在的大学各种名头甚多,什么这“学者”那“人才”,对应的往往就是津贴、经费、住房,不同的名号收入相去甚远。就连一般职称序列中的教授、副教授,都给分成了多个级差。

 

有差别就要创造条件晋升啊,什么条件?论文啊、课题啊、竞赛啊、评比啊,每一项都需要评委对不对?

 

所以,真正的牛人都是可以做评委、把持学术权力的人。现在各个学校的竞争,完全不是什么人才的竞争,说到底都是资源的竞争。诸多所谓的学术“大佬”、“大咖”、“大牛”,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能力,或者说早就过了能做出成绩来的年龄,但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把持着各种学术资源,引进一个这样的牛人就能让学校的相关数据迅速变得好看起来。

 

近些年几乎每一个高校都在做这种竞赛,有的甚至不惜高薪聘请七八十岁的“老学者”来做院长。这样的所谓“人才”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管理上,基本上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帮助出成果”。

 

“学术成果”的获得,帮助会来事的人获取各种头衔的“学术地位”,进而自己又成为新崛起的评审势力。与此同时,高校的评价体系又决定了各种名号拥有者的绝对优势,让他们成为可以要价甚至要挟学校当局的强大力量。


“学阀”横行,才是大学真正的病根。

 

所以说,学校的党委书记即便可以操纵得了处长科长们的命运,但面对强势崛起而又无所不在的“学阀”,他其实真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当然,他其实还有一个最轻松也最符合最优化原则的选择,那就是自己运用这个学术规则,努力获取这个那个“学者”“人才”称号,到那时候,和校长斗起来,无论是“意气之争”还是“正邪较量”,都要名正言顺、得心应手得多啊!



老魏荐书:《中国人史纲》

一部深刻又好读的人性之史(点击可读)


老魏荐酒:有书岂能缺酒

颠覆“茅台神话”,这个哥们玩得傲!(点击可读)



更多“头脑风暴”,请看往期好文:


但凡有一点点安身立命的本事,就别向往深不可测的官场

愿苦难卑微的人们,也能沐浴时代的荣光

那些可敬的“叛国者”

饭局上的演出

领导的耳光甩过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