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爱可诉]:莫斯科末日 | 痴影录

调反唱唱 电影少女放浪记 2019-07-17


痴影录

post-cinephile notes

未知和偶然

指引着我躲进电影盒子

调反唱唱

自由撰稿、影痴、摄影重患

公众号  电影少女放浪记

关注


无爱可诉

Нелюбов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主演:   玛丽安娜·斯皮瓦克/阿历克斯·罗津

年代:2017

出品:俄罗斯

俄罗斯人不喜欢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们觉得那些古老年代的旧事远离日常,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安德烈·萨金塞夫明显更对普通民众胃口。在他们看来,从社会与历史的角度描绘日常生活的,才是最好的故事,真正属于当代俄罗斯人的故事。

后苏维埃悲剧

bbb

珍娅和鲍里斯是一对等待离婚判决的夫妻。鲍里斯鲁莽彪悍,珍娅多愁善感,典型的俄罗斯性格。正如普希金所说,前者是土地的气质,后者是人民的秉性。


两个无爱的父母生下的孩子阿廖沙无人认领。夜晚,夫妻二人激烈地争吵,各自推诿对于阿廖沙的抚养义务。冷漠的光影洒在昏暗的房间,仿佛即便他们不争吵,隔阂与对峙依然在那里。就像一道看不见的线,不动声色横亘在夫妻之间,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结束上一段无爱的婚姻之前,珍娅和鲍里斯各自都找到了伴侣,在他们分别与新欢相见过后的第二天,孩子不见了。


被父母情感抛弃的阿廖沙,是无爱婚姻的表征


被长时期提倡禁欲的苏联社会主义所压抑,解体之后的俄罗斯联邦沐浴在自由之风中。先前在地下活动的妓女大胆地出现在了城市的街头。与性解放同时发生的是情感的弱化,就如珍娅和鲍里斯的婚姻,两人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珍娅利用鲍里斯摆脱蛮横的母亲,鲍里斯利用珍娅走上人生的“正轨”——结婚、生子。


苏联时期,一位大姐在电视上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言论

“苏联没有性”


无爱的婚姻必然导致离婚,俄罗斯自从解体之后,离婚率不断升高。片中还提到两位对婚姻存在不同看法的人,一个是珍娅的母亲,独自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孤僻老人。她代表的是过去的苏联两性价值观,当夫妻为了找孩子来到她的住处时,这个臃肿肥胖的老人刻薄地批评珍娅未婚先孕的行为,公然蔑视把女儿肚子搞大的女婿,她大声地宣布绝对不会收养他们“罪恶”的结晶。另一位是片中并没有现身,却三次被谈论到的鲍里斯的老板,这位原教旨主义者不允许员工离婚,他有个外号叫“胡子”,宛如东正教神父的形象。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眼中,这个恪守教义的老板是当代俄罗斯社会中的“奇葩”。


相对于警察局的例行公事(上),

社会民间志愿组织(下)更加高效、负责、纪律


首先发现孩子失踪的珍娅选择了报警。警察局的官员和[警界黑幕]、[危楼愚夫]里的俄罗斯“人民公仆”一个德行,但他给了珍娅一个可行的建议——去找民间志愿者组织。在苏维埃体制崩塌之后,众多社会民间组织承袭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某些特质,试图从各个方面弥补俄罗斯政府的无能。令人失望的是,这个有经验的、组织纪律严谨的社会民间组织却并不如传说中那么高效,在搜救过程中屡次失败。当他们走到湖边呼唤孩子的名字时,鲍里斯问道:“为何不看看河里?”。组织成员回答:“我们不负责打捞尸体,如果孩子死了,还是得移交警察局处理”。


看起来相当负责的社会民间组织,事实上不管从法律上还是人道立场上,都无法或者说无力真正代替政府机关。


尤里·贝科夫的[警界黑幕](上)、[危楼愚夫](下)

与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利维坦]、[无爱可诉]形成互文


父母之间无爱可言,就连参与搜救的志愿者、停尸间的工作人员、医院的医务者也都是一脸冷漠状。这部电影和天气一样冷若冰霜,相对于热,恐怕冷才接近现实。引用尤里·库珀在197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莫斯科静物》中的一段话:“我们不应该从那些深陷在热情中的人们身上,期待什么像样的东西。这些人并没有被很好的理解。除此之外,我并不想要那种普世的幸福——它是迂腐陈旧的,也是不真实的。”

 

寻人启事张贴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如没有希望的结局


残存的时空废墟


[无爱可诉]是带有政治意味的,这毋庸置疑。撇开电视中出现的,对乌克兰局势过于明显的政治指涉。整部电影的气氛也还是笼罩在政治的气氛中,旧时代残存的幽灵始终在上空漂浮。它们在当代俄罗斯人心中投下的阴影,变成具有震慑力量的诗意画面。


相比色彩丰富的圣彼得堡,冬天的莫斯科了无生气。在整齐划一的苏俄遗留建筑之外,这座城市更多的是简陋的平房、丑恶的高楼、破烂不堪的马路、稀疏的绿化植被、无处为家的酒鬼。这样一副真实的风景在[无爱可诉]中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压抑而深情的诗意性。电影开头是一组雪景,油画般的空旷荒凉,冰冷的末日之感扩散到被白雪覆盖的整座城市。


首尾的雪景,透出塔可夫斯基式宏大悲壮的诗意


至于室内景,人物住所、高档餐厅、办公室等,这些场所的室内装饰看起来都优雅别致。但室内的高对比度光影辅以棱角分明的装修,却透出一股无生命的冷感,构筑出人物关系的冷漠私密世界。


室内景的装置摆设线条凌厉、色彩光线层次丰富


比起直接用语言,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具有穿透力和现场感。它使得观众从一个确定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在与主人公同处一个场景的体验里,揣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当搜救人员进入一栋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巨大废墟中时,身处建筑物中的每一个人都被一种强大的磁场所吸引。


到处漏水、墙面破裂、危机四伏的共产主义建筑,

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躯壳,

只有残破的四壁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穹顶


苏联解体后,每个人都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寻找身份与信仰。他们刻意想忘掉的历史却挥之不去,始终萦绕在周围。父亲在黑暗的角落找到了儿子的衣服,走失的孩子可能就藏在这栋建筑里。在大楼的二三层,依稀可见虽然褪色却依旧闪亮的瓷砖,这些过去的意识形态符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幕布,笼罩着进来的所有人。镜头在这栋建筑中如幽灵一般缓慢地游荡,突然在扫到父亲的黑影时定住了。


他立在那里,像在永恒地思考


当一群人离开废墟,森林上空停留着UFO形状的庞然大物。在当下,苏俄系统崩塌的20多年后,政治与历史的痕迹依然在上空徘徊。社会主义的信仰就像是一道伤口,在世间的长河中已经结痂,但却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中突兀地存在着。


一个过去时代的象征,深藏在腐朽衰败气息中


电影以雪景开场,以雪景结尾,时间失去方向地流淌着,形成闭合的状态。停尸间的尸体没有人认领,阿廖沙的踪迹无人知晓。无爱婚姻的结晶给夫妻双方带来的痛苦,仿佛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消失。

 

可是当珍娅与鲍里斯各自与新恋人组成家庭时,

冷漠的状态在轮回,他们永远也无法逃出无爱的牢笼


[无爱可诉]充满了困惑,并且没有合理的答案。珍娅曾埋怨鲍里斯:“你一直给我高唱爱情和幸福,可我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失望”。


电影里的男男女女,他们都一样,这些当代俄罗斯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激情,没有经历过古拉格集中营和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亡恐惧。但这丝毫不能减弱他们身上的悲剧性,这些人对于爱情的幻想,或者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降落在曾经被恶魔征服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空旷的雪原、残败的建筑。他们只能在开头与结尾都闭合的时间圆圈中,发梦又发梦。


漆黑一片的住宅楼被手电一层层照亮,外面大雪纷飞

是我最钟意的镜头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审片室”栏目,谢绝转载


继续勾搭


旅行频道——“放浪记”


保加利亚卡赞勒克 | 敬礼,飞碟里的共党幽灵


波黑萨拉热窝|在七月盛夏 走进战时严冬的战争童年博物馆


波黑萨拉热窝|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有一半非洲血统的Jerry同学 (上)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有一半非洲血统的Jerry同学 (下)


冰岛南岸|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波兰克拉科夫|与我相遇在19世纪的乔安娜


影评频道——“痴影录”


[遗忘诗行]:与记忆共存 与伤痛和解


[暴雨将至]:另一个西西弗斯悲剧|痴影录


[普通女人]:胆大的跨越,或者是未名的羞耻|痴影录



电影少女放浪记

把全世界的故事讲给你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