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府山五台连穿:浮空五髻一气通,英雄挺起小蛮腰
供稿:飞行的书卷
游道家紫府山:
浮空五髻一气通,英雄挺起小蛮腰。
(“浮空五髻”者,一言紫府山之五台高耸在黄土高原之上,又暗示乃中国道家五髻仙人,非所谓印度佛教五髻菩萨也。)
穿越时间:2018年6月16、6月17日
简介:山西五台山,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太行山系北端。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因为有5个平坦如台的山顶而得名,五座山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东台望海峰(2795米);南台锦绣峰(2485米);西台挂月峰(2773米);中台翠岩峰(2894米);北台叶斗峰(3058米)。其主峰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峰,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最早实际是中华道家的地皮,《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卷四载《五髻仙人传》(文末有详细考证)。后来被西来的印度佛教侵占后,被附会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四大名山之首,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并被宣传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五台山还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
为什么需要来一次五台连穿?
综合起来,本人认为:
1、全国第一批 5A级景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3、国内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一,驴友进阶的必经之路;
4、台蘑:是对产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蘑菇的简称,又称“天花菜”。 五台山的蘑菇属峰南所产的银盘蘑菇最佳。台蘑的优点,清香味儿连东北“三大蘑”,福建大红菇和戈壁滩上的阿魏蘑都难于比拟。当地群众有“一家喝其汤,十家闻其香”的说法。著名的中成药“舒筋散”,其主要成分就是台蘑。清初,康熙皇帝数度朝台,总以一食台蘑为快,是历代皇家之贡品。
(本人亲自烹饪的天花菜,口味绝佳)
5、中药材鬼见愁:鬼见愁不仅是武侠剧雪花女神龙里面的一个厉害人物,还是一种植物的名字。一路上,鬼见愁的花我采吃了一些,略甜,药效和传说中的黑玉断续膏有得一拼。一般生于海拔3000~4700米的阴坡或是半阴坡地带。
五台连穿线路:顺穿还是逆穿?
经典的穿越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顺穿,一条逆穿。
逆穿:是最经典和最受欢迎的徒步线路。和顺穿相比少了东台到南台的南梁沟和护银沟一段。逆穿长约50公里,积累爬升约2000米。
具体行经点:鸿门岩-东台-鸿门岩-北台-澡浴池-中台-西台-吉祥寺-狮子窝-金阁寺-山门-气象站-南台-佛母洞-台怀镇
此条线路是我们本次徒步之路线(下图为本人户外助手轨迹图)。我认为如果自己走不跟队、沿途少拍照的话,是完全可以一日内连穿五台的:
顺穿:顺穿线路为环形线路,约70公里,累计爬升约3800米。顺穿线路是把5个台顶连起来的环线,大五台的越野跑赛事也是这个线路。
具体行经点:鸿门岩-南梁沟-护银沟-南台-狮子窝-西台-中台-北台-鸿门岩-东台-鸿门岩
观赏程度: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徒步线路视野开阔,风景独特,广受户外爱好者和越野跑者好评。
本人评价:两个“五台”——河北最高峰「小五台」和山西大五台,小和大,我觉得只是小五最高峰(东台2882米)比大五最高峰(北台3058米)低两百多米吧?否则无论从美景角度还是徒步虐人角度看,大五都远远不如小五。我私下打算将五台山与海坨山或东北灵划归一类,但有人反对。细细思忖,五台山虽然景色单调,且土公路占了徒步路线接近五分之二,令人极为不爽。但如果从开阔大气角度看,似略胜海坨山或东北灵。
虐人及危险程度:
虐人程度:跟队连穿五台山的一大不爽之处,就是得坐夜班大巴车一宿,几乎一夜无眠(抓紧时间不吃饭可以在火车站小睡两个小时),第二天还要暴走40公里,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属于虐线。一般去过且全程连穿的人,只要询问,都会答复特别虐,甚至有人曾对我说,他因为徒步五台山,膝盖走伤了,半年都没好。实际五台连穿并没有北京“白八拉”线路虐,也没有重装小五台虐。
危险程度:五台山徒步,也叫「大五朝台」、「五台连穿」等,线路成熟,四季均可穿越。穿越线路主要为山野路径、防火道、土石路,石板路和高山草甸,没有特别难走或危险的路段。同伴甚至这样对我说:这种路线如果还有摔伤那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要说有危险,那主要就是天气带来的:
1、《清凉山志》载:“在其下仰视,巅摩斗杓……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羲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惊怖。常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
2、五台山气候寒冷,被称为「清凉山」,冬季有冰雪封山,穿越难度加大,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冬季穿越甚至需要带简易冰爪,被有些山友作为高海拔登山的拉练。夏季有雷雨,大雾,云层低,湿度大,需要冲锋衣裤等防雨装备;春秋两季相对舒适,但是由于海拔高,山区小气候变化莫测,所以遇到雨、雪、冰雹、大雾等是正常的,对徒步穿越的装备要求比较高。
徒步注意事项及建议:
1、除东台、中台以外,其它三台都可以住宿,因为是在寺庙挂单借宿,所以并不需要帐篷、睡袋等露营装备,尽量轻装。
2、台上温差明显,风大,随时有雨,需要时随时更换。
3、最好选择双舒服的登山鞋,路没难度,但路线长,一般徒步五台都会长泡。最好带护膝以及登山杖。
4、准备好零钱,五台之间没有任何商店小卖部,吃斋住宿随喜都需要零钱。
5、大五台没有夏季,台上8月份最热时也不过是最高十几度而已,而且属于山地小气候,基本上每天都有阴天和小量的雨水。在台顶上的风更是大得很。故而7、8月要上五台的话,要带秋季装备(长袖速干衣裤、冲锋衣裤、抓绒衣裤、如果8月底左右,最好还要带些羊绒衫之类轻质保暖衣服)。
6、大雾中容易迷路,所以出发前多研究线路,导好线路轨迹,穿越途中保持手机电量充足。
7、五台山虽然线路成熟,但是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性,所以遇到风雨或者冬季穿越的难度和风险都会增加,雷雨,大风、低温、暴雪,容易导致迷路和失温,切不可掉以轻心,需做好准备再前往。
徒步自助攻略:如果不跟队自己走,北京方面出发最理想的火车时间是k601次,晚22:23北京站发车,次日4:34到五台山站。出站后包车前往鸿门岩。第一天朝东-北-中-西四台,住西台。第二天从西台去南台。可住古南台,也可以约好车在南台等候,当天返回台怀镇。运气好可以蹭车从南台直接回台怀镇。要是碰到查票的就说是去龙泉寺玩的,或者说票放在宾馆里了(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好用)。
具体行程徒步攻略:
首先一夜大巴奔波,于凌晨五点半左右到达鸿门岩。
鸿门岩至东台:以山野小径为主,爬升约300米,登顶后原路返回四公里左右。
我们刚下车遭遇狂风及大雾天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1343jjmu5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景况有些吓人,又比较冷,
导致不少同行者掉头折返回到车中。
我沿着浓雾和狂风继续往上:
到达一处凉亭:
东台名为望海峰,
登上东台,据说天气晴好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东望大海,
东台亦由此得名望海峰。
这里是看日出的最佳观景台。
宋代丞相张商英曾作诗描绘东台:
"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
可惜今天浓雾看不到日出了,
不过我还是照到天际欲跃出的太阳一角:
过了下面这个牌坊,
就几乎到顶了:
虽然没有看到日出,
不过东台顶也是观看云海的绝佳之地。
于东台顶右侧迎风伫立,
可一览下方云海缥缈:
从东台下撤时,
才发现因为雾气太大,
头发已湿透。
回望牌楼:
上山浓雾大,怕迷路一直沿着土公路走;
下山时已能辨别方向,
可以从缓坡草甸抄近路下去。
沿途见到其他徒步者正在登顶:
继续往下:
返回鸿门岩,此时天已亮。
鸿门岩是整个徒步的起点。又是一个中转点。从这里首先要去往东台,然后回到这里,再向北台进发。东台在鸿门岩的南偏东方向,从鸿门岩到东台基本是在山脊或者靠近山脊的地方行走,一路上升。只要记住行进方向,以山脊作参考就不会迷路,中间大段土公路盘旋路可以抄近路和小道过去。
鸿门岩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下图的石头牌坊,牌楼西北侧上题字“清凉胜地”,东南侧题字“灵冠名山”:
牌楼旁边还有一座小亭子,
名为“毓松亭”:
现在我要解答一个现代人疑惑:五台山可游之处甚多,而徐霞客游记中主要记录了作者游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中台(翠谷峰)、北台(叶斗峰)等山峰的经历,为何独不见东台?
实际徐霞客就是没有到东台。徐游览五台,从初五至初八,掐指四天,首先到的是南台(这和我们此次路径相反),他沿途游历了五台中的四台,惟东台未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设身处地的想想,他那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不幸的是,八年以后积劳患疾辞世。能够想得到,连续的奔波,错时乱日,补充极少,消耗甚多,体能须经受极大的考验。风餐露宿肯定是少不了的,更何况那时的条件今非昔比。试想,他既要登山跋涉,又要打听道路,还得每天记录所见所闻,身上总少不了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还得有必须换洗的衣裳,洗漱的用具,花费的盘缠,应急的干粮药丸,最主要的可能还有鞋,身上也得预备一双,这身行头打成一个包儿,也是颇有分量的。没去东台,可能是身心有些疲惫了。再有,他的里程是怎样计算的,“三里,五里,又十二里”,就说是问人,荒郊野外怎得知,那时可没这么多人。琢磨着,他一定有他的计算方法。还有,就是方位问题,游记里写的东南西北走向分明,山势水流标注明白,感情身上带着指南针一类的东西?或者有一套自己的判断方法。再有,生病了怎么办,出门不是一日两日,真的是让人妄生许多疑问。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从鸿门岩沿右侧山脊继续向北台进发:
从鸿门岩到北台,
我认为这是一段十分惬意的路径:
宽阔的绵绵山脊,远方雾气缭绕,
走在其间,令人腾举欲飞:
下图下方是公路。
五台山徒步令人不爽的地方就是公路。
有些路段只能走公路,所以体验感特别差:
东台至北台:
以山野小径、高山草甸和石板公路为主,
爬升约600米,里程约15公里。
五台的高山草甸,
虽然总体景色未必胜过海坨或东北灵,
但浑圆大气,喜洋洋开阔无边,
行走其间,有“天高地阔”之感:
继续行走,
左侧上方有个“华严塔”:
不要沿着石阶公路走,
从左上方继续沿着高山草甸切上去:
沿着铁丝网持续向前:
今天不是晴天,
所以山峦间多云雾:
走到下图山腰间,
左侧云雾如同巨大白屏不断升起,
这算得上是本次徒步中一大奇观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430rjhp6&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过了云雾升腾的这个山腰,
就有一段比较艰难的爬升。
途中小憩,观赏下方,
见有两条山峦如二龙潜到脚底:
特写其中的一条大龙:
右侧有金黄色的小花迎风绽放:
同伴折了一朵紫花遮住摄像头:
继续往上攀爬:
回视下方徒步者:
经过一座题写“华北屋脊”的牌楼:
继续往上,得沿着公路走,
我见左边山峦有野罂粟花,
不知不觉就脱离了同伴,
独自往左边山峦走去:
从此处观看下方“双龙”,
由于地势更高,
景色更佳:
回归正路,
沿着石阶公路前行。
遥见前方山顶上有屋子,
估计是快到北台顶了:
此时有一小段爬升:
上来后果然就是北台顶了。
北台顶所以名为叶斗峰,是说它的峰顶与北斗星的把子相接。除了说明其方位正好同北斗相对以外,还有高峻的意思在内。北台终年多卧云雾之中,常刮漫天大风。隆冬季节,旋风狂卷,几十丈高的雪柱一面向上升涨,一面旋转着移动,煞是壮观。
据说晴天立於北台顶北望,可見北岳恒山山脉峰峦层叠,接踵而來,气魄雄伟壮观。
北台台顶平广,方圆2公里。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
北台的寺庙叫灵应寺,
创建于隋代,寺宇坐北向南:
寺内院中有一汉白玉的石拱桥:
桥下有水:
徐霞客在游记中,到达北台就是终点了,他住宿北台灵应寺。并借灵应寺老僧石堂之言,描述了五台山的排列位置及北台的险峻山势:“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怀),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又说:“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这一描述,实际上列出了五台山势的全貌,而又突出了北台的高耸与绝佳,可作为他游览整个五台山的总结。
我的感受,北台寺庙还有些看头,但感觉大部分还是翻新或重修的。综合五个台看,感觉南台的寺庙最古朴,也最有看头。
出寺庙,向下方眺望,
就是向中台进发的绵绵路了:
北台至中台:为高山草甸,处于风口,容易刮大风,据说会有八级以上大风,需要做好防风准备,爬升约150米,里程约5公里。
这条路现在路边修起了石柱栏杆,是为了防止狂风或者大雪等能见度极低的恶劣条件下,朝台者迷路而修建的,所以如果认不清路径,顺着石柱栏杆走是最省心的方式:
从北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台,感觉很近,但实际望山跑死马,走起来感觉很远。需要先下降再上升。总体基本是在平坦的山脊上,大片大片的高山草甸中行走。途中没有任何树木,脚下是高低不平的厚厚草甸,景色优美,如果能见度良好,极目远眺让人心旷神怡。
沿途可见牛马惬意吃草:
我和同伴起初是把“澡浴池”视为中台,最后到达后才知道离中台还比较远。
“澡浴池” 又称万圣澡浴池,坐落在中台、北台之间的岭上。距离北台顶3公里,比北台海拔低286米;距离中台顶2.2公里,比中台顶海拔低118米:
古时,这里有一眼圣洁的泉水,喷琼迸玉,神膏毕沸。由于这处天然水池位于高峻之处,古人谓之天光云影之间。据古书称,游人到此,悄然可见天仙、沙门、莲花之状,仿佛真是一个神仙居住的所在。
我们在“澡浴池” 用的斋饭,在门口投入十块钱就可进入餐厅,自助取食,都是素食,味道不错。
吃完斋饭继续上路,
下方公路朝拜者比较多。
沿着公路走不爽,可以继续沿着山脊草甸行走:
这片草甸上开满了小黄花,
我们坐下小憩,
还打了几个滚:
沿途有马匹:
最后上中台,
有一段登顶过程,
爬升较大,如下图(回视):
越往上越陡。
下图带刺开花的植物,
就是大名鼎鼎的鬼见愁了,
除了中台坡特别多,
西台坡也遍地都是:
到达下图处。
这次水背多了,
且当日阴天我一路几乎没喝水,
没能卸载重量,越往后感觉背包越重。
同伴帮我调整了一下还是很重。
于是他说要帮我背其中的两瓶550毫升的农夫山泉,
听说他能重装一日内全穿箭扣长城,
那真是强驴啊,
于是我把一公斤多的水给了他。
我们一鼓作气到达中台了。
徐霞客的第三站是登临中台,我们也是。
中台顶上有一种特殊地貌,即地理学上称为“石海”的冰缘地貌;还有一种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即五台山圆光瑰景。对于二者的形成,被印度佛教熏陶的中国民间将其印度化,胡说“石海”为“龙翻石”,编造离谱故事说:当年印度文殊到东海取走歇龙石,龙子“寻衅”五台,龙尾翻动山石而成“龙翻石(这个故事听起来怎么这么不讲法不讲理?请问文殊抢夺龙宫宝物,龙子来只要寻回,怎么叫“寻衅”呢?);此外,编造圆光瑰景是所谓文殊摄影,即文殊显圣。徐霞客驳斥了这类印度化的无稽之谈,从地理学角度,客观地描述、记载了这两种自然地貌:“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此外,他还注意到了台下四里山阴处,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万年冰,由冰联系到五台山的下雪,他在日记中写道:“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正余出都时也。”盛暑下雪,为五台一绝,即使北方人也少见,况对南方人徐霞客来说,更视为奇事了。
我感觉中台的寺庙基本都是新建的,
没啥看头:
于是和同伴出中台,继续前行,
沿途仍是高山草甸,这一段路仍然十分惬意:
中台至西台:以下坡为主,能横切则横切。爬升约200米,里程约4公里;前段路是平缓的下坡,可以直切;最后登顶是上升路,往返估计一小时。西台可以挂单,而我们第一天的住宿点是金阁寺附近的农家院,到西台后距离金阁寺仍然很遥远。
这些马匹都不怕人了,
还可以和徒步者来一个亲密接触:
下图穿过牌坊,即可登顶西台。登顶后还得原路返回。
绝大部分徒步者到这里基本已经体力耗尽,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再登顶西台非常痛苦。据我观察,我们队伍中至少五分之四的人都没去西台,而是在该牌楼处搭车付钱,直接被车拉到农家院了:
有徒步者描述登顶西台的痛苦说:“与台顶直线距离并不远,走盘山路至少要走10多个转弯,那个时候谁也直切不上去了,每当转过一个弯的时候,以为就到了,其实路漫漫,当大家都绝望的时候,终于终于到西台。。当时我们吃着热腾腾的面条儿,那幸福的快晕过去了。”
我和同伴采取的是直切上去,到达西台时,我们感觉体力仍绰绰有余,毕竟到西台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而已。
(上山路上遍地都是中药鬼见愁)
西台又称挂月峰,海拔2773米:
徐霞客是八月七日游西台。台顶远眺,“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向西展望,“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也”。闭魔岩是五台胜景之一,而雁门关则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杨家将守关的故事家喻户晓,徐霞客“历历可俯而挈”的描写,显然流露出一种亲睹塞上雄关的欣喜之情。更引他仔细观察的是西台顶上的维摩阁与万佛阁,据说二阁之建筑,不用支柱,凌架于石上,尤其万佛阁外悬舞于空中的周庐环阁,更为奇特,他在游记中赞叹道:“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我没看到这二阁,应该是早已不复存在了。
台地的周围群山拱围,
岩石幽深:
西台的寺庙要稍微古朴些,
台顶寺名为法雷寺。
下西台后,与同伴继续进发。
西台至狮子窝:土石公路,以下坡为主,狮子窝寺庙也是一个挂单地点,里程约8公里。这段路中间还经过吉祥寺,从西台至吉祥寺几乎一路无景,全部是土公路,体验感非常差。
下图即为吉祥寺,也是新修建的寺庙,没啥看头。
另外,队伍中有部分人是来到吉祥寺附近才搭车的:
从吉祥寺到狮子窝的路径,体验感不错,因为又上了高山草甸。
出吉祥寺走一段土公路后,向左上方切上去,又走回高山草甸了:
回视:
就是从下图左下方的公路切上来:
左方下瞰:
向山顶前行,
这是前往狮子窝途中最美的一段风景,
我认为可以和海坨山鞍部相媲美:
到顶后往下切:
感觉是快要到狮子窝了:
到达狮子窝。
关于狮子窝名称的来历,尽属无稽之谈,不再赘述。
万佛宝塔是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的代表性建筑,乾隆皇帝为狮子窝赐名《大护国文殊寺》。事后派大太监王忠送金佛两尊,供奉在万佛宝塔上下两处,并施银数千两。
不过我感觉这塔和附近的寺庙基本都是新翻建的,没啥看头;
另外,有很多游记说狮子窝附近“景色优美”,
在我看来简直就是谎话连篇了。
狮子窝至金阁寺:这段路基本沿着土公路行走,里程我用户外助手记录了,接近10公里,绝非某些人所谓的4.5公里!这段路在我和同伴看来,简直就是地狱之路!因为有这段路,同伴说基本不想再走第二次大五台。为何体验感这么差?因为这段土公路尘土飞扬,来往车辆还特别多,每次经过都被尘土遮盖,沿路一直吃土。一定要带口罩!或者从狮子窝搭车直接到金阁寺,千万不要徒步!沿途不仅没有任何景色,还格外遭罪!
中途经过一个“莲花禅寺”,也是破旧小寺庙,没啥看头:
一直沿着公路走,
最后到达公路上方海拔1900米的金阁寺:
在此小憩,我终于把那两瓶水从同伴处取回自己背了。
因为背了这么久,肯定不能扔了,明天我得继续背着上南台。
从金阁寺下方小路下切,到达农家院。
住宿条件极差,晚上开始一直下雨不止,
明天的南台还能走吗?
第二天一早起来,天空放晴,偶尔还有阳光。
于是队伍向南台进发,
要穿过下图中的前方密林,
密林下方都是松软的松叶:
金阁寺-南台:以爬坡及下陡坡为主,爬升约550米,里程约10公里。
首先过河穿过松针密林,
穿过密林后,
到达下图一处平坦开阔处:
惬意的小牛卧在草甸上:
远方山头云雾蒸腾:
继续往上,
然后向右上方横切:
穿过半山腰狭窄小径,
一路野罂粟摇曳:
最后到达朝台古道:
朝台古道是一条石板小道,
行走其间回视,见下方云雾涌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430wsgn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快到南台顶时,
又是一座牌坊:
过了牌坊往上,
就到南台顶普济寺了:
南台又称锦绣峰,海拔2485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南台又分古南台和新南台,古南台还有半小时路程。某些户外所谓的“六台”,就是加上古南台。
本人认为:五台中,最美的是东台和南台。
当初徐霞客游五台山的第一站是南台。初秋的五台山气候变化无常,他在六日的游记中写道:“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
南台普济寺是我认为最古朴以及最具观赏性的佛寺,
为此,我两度进出寺庙拍摄:
实际文殊舍利塔左右各有一个,
右边那个视野更开阔:
文殊洞也有些特色:
当时徐霞客登上台顶的普济寺和文殊舍利塔,极目环顾,远山近景尽收眼底。日记中写道:“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这“诸山屏峙”、“峥嵘接势”的苍莽雄浑之景,加之出现在正南方向的古南台,相传大禹治水时系舟于此,故又称系舟山,二者相联,不难使人想起远古那“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景况。徐霞客特意点出与南台相隔二里多的古南台,显然亦有文化上的理解。
寺庙中有一处石板屋,
我认为是最有特色的,
尤其是石板上,还生长着好几株开花的野罂粟:
出普济寺,
从正门右侧绕过去,
开始下山:
下山路比较陡峭且路途很长,
感觉和小五台死人坡有一拼。
有个小伙自觉支持不住,
双膝有跪下去的感觉。
于是我借了一根登山杖给他。
事后他说:这根登山杖真是救了他的命。
由此可见五台连穿还是比较虐的:
南台下山路的风景,
比小五台的死人坡要优美很多:
下图是回视山顶:
南台下坡,到达山脚是一处村庄。
实际到这个村庄穿越就结束了,
全部行程为50.6公里。
到佛母洞停车场可以拼车过去。
下图是我在村庄买的天花菜,
回来做成美味配浊酒一杯:
徐霞客游记中,八月八日开始向恒山行进,途中对五台山的特产——天花菜(台蘑)进行了观察,指出其生长的范围大致在南起白头庵,北至野子场(今称野子厂)的“数十里内”,并认为“出此则绝种矣”。旅行家一次行走就考察得如此精细,功力可见一斑。
附:
关于五台山最初为道教名山之考证
作者:飞行的书卷
赫赫有名的《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五台山,又名紫府山。最早,五台山的的确确是道家的地盘,当时在五台山的道家圣地就是玄真观,根据《清凉山志》的编造,所谓印度文殊菩萨初来中国的时候,就居住在五台山的石盆洞内,这石盘洞便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
紫府山有紫府观,紫微大帝紫薇真人
如《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在道家经典《道经》里面,五台山被称做为紫府山
《六贴》云:“银宫金阙,紫府青都,皆是神仙所居。”大唐神州感通录》云:“代州东南,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
《括地志》云:“其山层盘秀峙,曲径萦纡,灵岳神溪,非薄俗可栖。止者,悉是栖禅之士,思玄之流。”等等。直至西晋末年,五台山仍被人们看成仙都。
作为清凉圣地、紫府名山的五台山,异花芬馥,幽石莹洁,苍岩碧洞,瑞气萦绕,时令高人远访,贵族亲临,并且流传着不少与道教有关的传说。据明代释镇澄著《清凉山志》卷四载《五髻仙人传》云:“汉明以前,声教未至,台山圣境,闻者尚希,况造者乎!当是时,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自古相传,有仙人者,发结五髻,衣挂三铢。或独一无侣,或群儿相逐,游行五顶间,望之俨然,近之则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寻。或云周时即在此山,或云莫穷其始。后来人迹渐繁,其出渐少。当时黄冠,目为素衣仙。及腾兰开山后,遂不复现。《三晋异记》云:‘无恤登常山,西瞻紫云之瑞,疑雁代间有王气。因猎于五台之阿,倏而云淡若水,见神人焉。衣素,容若金,俨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罢猎而返。
附:高山草甸系列游记
附:华山道士度化五台山禅师——弃佛从道修真去,西岳修得婴儿身
来源:道学研究院
赵礼清,山西大同人。出身书香门第,早有出尘之志。二十岁,家人强其婚娶,乃逃至五台山普济寺出家,法名觉海。觉海禅师苦修佛法。念佛参禅之余,深入经藏。然而常有不究竟之感,深感轮回转世之说,虚无缥缈,不足以厌沃其心。后有道士云游至五台山,觉海一见如故,请问道教修行之法门,奇门遁甲、穿山破石、斩邪驱鬼、内炼长生之术。道士一一为之演说,道人又说:“我学修尚浅,华山乃西岳福地,中多高人隐士,你有缘的话,可以去参访。”
第二天,觉海去云水堂找那位道长。管寮房的说:“今天早上去看就不见了。”觉海此后慕道之心更切,又因目睹僧众生活腐化,种种不堪。于光绪三年,离开五台山,前往华山参访。在玉泉院礼李义兴老修行出家,成为华山派弟子,道名礼清。
赵礼清入道之后,方知道学深奥。李道长授以华山派蜇龙睡功,小睡三十天,大睡一百日。于寝卧之际,交媾水火,合和四象。一年之后,颜色悦泽,容貌看过去也比刚来的时候年轻。后因为战乱之故,赵道长乃孤身一人,上华山小上方隐居。玉泉院每隔一段时间派人送去干粮,约半年之后,赵道长嘱咐送粮食的道童说:“你看你们送来的东西,我也不吃,还麻烦你走一趟。以后不用送吃的过来了,三个月之后再来看我。”道童遵命。
三月之后,庙里按时上山。但见赵礼清道长端坐石洞之中,一动不动,身上落满了灰尘。道童吓坏了,赶忙下山。把事情跟玉泉院的老修行说了一遍,几位道长相约上山去看个情况。老修行上前探了一下鼻息,没有的,脉搏也暂停,生命迹象都没有了。但是肌肤柔软,身体也微微有热气。这位老修行说:“这是已经修成了婴儿,但是阳神闭于体内,找不到出路。需要用磬来引出。”于是在赵礼清道长耳边,轻轻的敲了三下引擎。没多久,赵道长就开始张口说话了。拱手答谢道友搭救之恩。随行的道友,请赵道长下山,不要再修了,不修或许还可以多活几年。赵道长说:“我今婴儿已经成就,也渐渐找到了出路,不日即可飞升了。”坚决不肯下山,道友没办法,摇摇头就回去了,说:“过段时间,我们再来看你。”
大概三十多天后,已经是农历十一月了。山中下起了大雪,山上就更加寒冷了。有天晚上,隆雷滚滚,电闪雷鸣。震在山谷之中,令人心胆具裂。大家都觉得这天气有点奇怪,或许是国运衰微,故有此异象。也有道友担心小上方的赵道长的安全。雷声大概响了半个小时,就停了下来。雪也停了,云开雾散,皓月千里。小上方传来了丝竹之音,飘飘而去。
第二天大家上山去看赵道长,发现洞中天香扑鼻,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也。
附:
徐霞客五台山游记原文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yǒng sǒng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而西,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绝顶。回望远峰,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十里,五台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靓同静)迥绝。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府而挈(qiè即提取、拾取)也。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三里,为八功德水。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zhān)檀(tán即檀香),罗列辉映,不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运作、修造)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台中。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今台怀镇),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班(通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译文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从首都出发去游览五台山。到八月初四日,来到阜平县南关。山从唐县伸来,延伸到唐河开始密集,到黄葵又渐渐敞开,山势不太高大、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西北众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于是离开大溪,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山谷渐渐狭窄。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铺吃饭。往北行十五里,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右边的山崖,数十丈高的石壁,中间的坳像削瓜一样的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今年天旱没有水,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离涧底二兰尺,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东北、西北,高峰对峙,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坞稍微差一些。再远处还有山横贯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龙泉关,距离这里还有四十里。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我又翻过一座小岭,就有一条从西北流来的大溪,水势很壮观,也是从东南峡谷中流走,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然后流出阜平县北。我当初经过阜平县时,离开大溪往西走,以为西边的溪流是龙泉关流来的,没有想到溪水却是出自于鞍子岭坳壁,我翻过岭后文与大溪的上游相遇,大溪才是从龙泉关流出的。溪流上的石桥名万年,过了桥,溯溪流,遥望着西北的高峰奔赶。行十里,直达高峰下,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见那山石重叠、高低不平的气势。转朝北走,刚才所看到东北边的高峰,越看越突出,趋之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态,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二十里路程之间,都忙于观赏应接。这座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个老僧人在峰上居住。不久来到东北边的高峰下,溪水往外流淌,和龙泉关流来的大溪会合,当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桥,但不是去龙泉关要过的路。从石桥左边行八里,不时地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边。又走二里,一座重镇位于关隘口,这就是龙泉关。
初五日往南进入龙泉关,往东出关。往北行十里,道路渐渐向上延伸,山峰渐渐奇异,泉水声渐渐消失。不久,陡峭的道路断绝,路两边的山崖峰高壁峭,重重叠叠琦景聚集,山中的树木和岩石争奇斗艳,交错如绵绣,让人再也感不到登山的烦劳了。在这样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狭窄处还设有两道石关。又直直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长城岭绝顶。回头眺望远处的山峰,最高的也低伏在脚下,两旁近处的山峰簇拥而来,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线缝隙,从缝隙中放眼看可达百里。长城岭上,高楼雄壮地耸立着,是龙泉上关。关内有一棵古松,树干高耸、枝叶茂盛,是高触云霄、秀美出众的物种。龙泉上关西面,就是山西省五台县境。下岭的路很平,坡度不到上岭时的十分之一。走十三里,名旧路岭,已经到平地了。有条溪水从西南流来,流到这里顺着山往西北流去,我也跟着走。十里,五台水从西北流来会合,合流之后注人淖沱河。于是往西北沿着水走了几里,到天池庄。往北在坞中走二十里,经过白头庵村,距离南台只有二十里了,环视山谷四周,还看不出相似天台山的形貌。又往西北走二里,道路左侧为白云寺。从寺前往南转,往上攀登四里,转来转去地上了三里,来到千佛洞,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又转向西行,走三里住宿。
初六日狂风怒号,滴水成冰。风停日出,太阳像火球一样从青翠的山林中喷薄而出。沿着山腰往西南行,四里,翻越加岭,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面。再上去是灯寺,从这里开始,山路渐渐陡峻起来。走十里,登上南台绝顶,顶上有文殊菩萨的舍利塔。北面,其它各台环抱耸列,只有东南、西南稍微有空隙处。正南面,古南台位于下面,远处则盂县的群山如屏障般地峙立着,并且东端还和龙泉关高峻的峰峦山势连接。顺着南台右侧的道路下去,地势很平坦,可以骑马。沿着西岭往西北行十五里,名金阁岭。又沿着金阁岭左侧往西北下,行五里,来到清凉石。清凉寺庙宇深幽,环境秀丽,高低错落,美如图画。有一块灵芝形的石头,长宽都是九步,上面可以站四百个人,上面平整但下面收缩,和下面石头相连的部分不多。从西北边穿越栈道沿着石阶往上走,十二里,到达跑马泉。跑马泉在路边的山窝中间,石缝只能容下半只马蹄,泉水从石缝中溢出,山窝则平坦宽敞,可以建盖寺庙,但跑马寺反而建在泉旁边一里之外。又平缓地下了八里,在狮子案住宿。
初七日往西北行十里,过化度桥。一座山峰从中台延伸下来,山峰两边流着涂涂的泉水,景色幽静到了极点。又越过山峰右涧上的桥,沿着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倾斜不平。又走十里,登上西台顶。阳光辉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现出美好的态态和奇异的风貌。西台西面,近处是闭魔岩,远处是雁门关,座座山峰都历历在目,仿佛府身就可以抓住。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盘旋横贯的陡崖,层层叠叠地堆砌上去,成为这山中的奇特之处。进寺叩拜佛像后,就顺着台北往下走,三里,到八功德水。寺北面,左边是维摩阁,阁下面耸立着两块石头,阁就盖在石头上,阁柱的长短,随石头高低而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完全不用柱子。正中是万佛阁,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辉煌,层层排列而互相映衬,不止一万尊。万佛阁前有两排阁楼,都是三层高,阁楼周围环绕的房屋楼阁也都是三层的,各阁楼之中架有上下通道,人从空中来来往往。在这艰难险阻的万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能将楼阁建在这里呢!顺着寺往东北走,五里,来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达中台。遥望东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以外,但南台之外的龙泉关,反而像离得更近,因为西台、北台,都和龙泉关的山脉相连。这时风清日丽,两边的山像眉毛分开而列。我先去中台南面,登上龙翻石。这里布满几万块乱石,堆积成峰头,下面是很深的山坞,峰头悬空耸立,传说是文殊菩萨放光显身影的地方。从中台往北直直下了四里,阴森的崖壁上悬挂着几百丈冰,名“万年冰”。这道坞中也有人家居住。刚刚寒冷还没几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种种的形态。听说是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从京城出发的日子。行四里,往北登上澡浴池。又往北上十里,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它各台都陡峻,我趁着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等进到寺中,太阳落山而刮起大风。
初八日老僧人石堂送我出来,他指着一座座山峰说:“北台下面,东台西面,中台正中,南台北面,有山坞名叫台湾,这是众台环绕的概貌。这里正东稍北,有座特别尖锐的青山,那就是恒山。正西稍南,有和云雾相连的山峰,是雁门关一带的山峰。一直向南延伸的群山,除南台之外,只有龙泉关独自称雄。直直往北俯视内、外两边,群山都如同花蕾,只有这座山从北面护着群山,陡峭层叠,高峻的山势,由此可以独见一斑。这是全面观看北台的概貌。这里距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途中。如果探访北岳恒山,不如直接沿华岩岭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我点头同意,和石堂告别后往东走,陡直地下了八里,平缓地下了十二里,来到华岩岭。沿北坞往下走十里,才到平路。一道涧沟从北伸来,一道从西伸来,两道涧沟合拢后群峰凑集,成为高山深壑中的“一壶天”名胜。沿涧沟往东北行二十里,名野子场。从南边的白头庵一直到这里,数十里以内都长着天花菜,从这里出去则绝种了。从这里开始,两旁的山崖屏障般地排列、鼎足似地耸立,雄壮、峻峭,千姿百态,在这样的景观中走了十里。石崖绝壁之中,有层层楼阁突起,那是悬空寺,石壁特别奇异。这是北台外围的护山,不从这条路出五台山,几乎体会不到五台山的神奇啊!
某人评论徐霞客游记:
记中对几座山峰的不同之处皆有描绘,且对各峰走势、林木、水溪也有记录。游记对寺庙建筑的关注尤其突出,特别对万佛阁的描绘更是细致且倍加赞赏。写景状物极尽妍态,读之令人称快叹奇。
阅读他的游记,字字珠玑,简繁得体,呼之欲出。
由于我去过五台山的缘故,因此特地捡出他的《游五台山日记》章节拜读。于是,一幅穿越时空隧道的场景被勾勒出来。我拿我的印象对比着,我拿我走过的路对照着,真是越看越佩服,越读越惊诧。行路难,文精彩,一幅行路游历图活脱脱的跃然纸上。
跟着他的游记走了一遍五台山。相比惭愧,比我走的路多多了,我是开车去的,去了三次也是走马观花,拢共才去了两个台,羞涩的很,只是到台怀镇转了转。遗憾的是,他走的是山路,上下须得费时费力,没有下山到台怀镇,只是按着老僧的指点遥望罢了。
真是佩服他的文采。描山山川灵秀,绘水水起波澜。随便攫取一二:削瓜直下,仙掌插天,诸山屏峙,峥嵘接势,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书卷中现出了水墨丹青的立体感。
不愧是游圣,不愧被家乡人称作霞仙,行万里路,写惊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