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平凡亦英雄,《巡逻现场实录2018》以真实记录助力平安建设

蔡征 广电时评 2020-01-28


低成本、全自制,《巡逻现场实录2018》将镜头对准一线巡逻民警,真实记录他们在基层岗位的点点滴滴,构建起民警和百姓相互交流的一个新窗口。在2月22日的总局例会上,《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蔡征从创作初衷、案例选取、媒体传播等维度分享了这档聚焦警民关系的纪录片的创作体会。


2018年11月17日,《巡逻现场实录2018》于东方卫视周六晚间十点档开播,节目共计12集,每集内容45至50分钟,跨年播出至2019年2月2日。


低成本、全自制,没有明星参与,《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主角是200多位来自上海最基层派出所的一线巡逻民警。


在综艺节目比较集中的黄金档时段,《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收视基本维持在同时段第三,专题类第一;CSM52城最高0.54%;新浪微博话题阅读数超过2.8亿。无论从播出效果还是社会反响来看,《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表现都超过了团队预期。


《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 

蔡征

 

缘起:透视警民关系,还原城市安全全貌

为全社会搭起沟通、理解的桥梁,是电视人理应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在各类不同社会关系当中,医患关系、警民关系都是群众关切的时代热点。医者守护生命健康,警察则护卫着人身财产安全。此前,东方卫视曾出品过《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等医疗题材纪录片,这一次创作团队则把焦点投向了警民关系,投向了一线警察群体。



作为和纽约、东京、伦敦齐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治安管理也是引人注目的——2400万常住人口,500万-600万流动人口,这座3100万人共同生活的城市却只有50000多名民警,其中一线巡逻民警只有4000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治安管理,更是特大型城市中的重中之重。比起一些偶发性的矛盾和冲突,一线巡逻民警在不起眼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守护,是城市安全最日常的面貌,也是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来源。


目前已有的法制新闻专题节目,基本都是一案一报或法治类短消息汇总的报道手法。基于这种情况,如何求新突破,并用更真实、更有效的传播途径去寻求法制题材新的表达方式成为创作团队的一道难题。


以往的影像表达中,惊心动魄的刑警抓捕过程往往被过多着墨,虽能吸引观众眼球,但与一线民警的真实工作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在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部分展现内容甚至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常常刻意放大警民冲突,为警民关系的维护造成不良影响。“聚光灯”效应的存在很容易让观众记住那些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不和谐事件,反而忽略了身边更多默默守护着人民安全的基层警务人员。



当下,用真实打动人心,通过纪实手法解读人生百态、传递人文关怀,不仅能带给观众更温暖的收看体验,也构成电视破解困局的重要线索。


2018年农历新年一过,SMG安排《巡逻现场实录2018》在东方卫视平台的拍摄与制作,并很快得到了上海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团队开始去寻求一份看似微小却基实厚重的记录。“小事汇大爱,平凡亦英雄”,创作团队初期拟定的宣传主题词,也成为贯穿12集节目的主轴线索。

 

警媒合作:记录真实的“巡逻现场”

媒体和警队的信任感的确非常重要,上海市公安局以非常开放和自信的姿态,支持创作团队随警作战。警媒合作,除了负责宣传对接的政治部,法制办在巡逻现场这个项目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上海这座城市,日均3万多个接警量,1.5万次出警。执法机构的背后,每一个穿上制服的普通人,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所在城市的执法生态到底怎么样?民众有了解的愿望,警察个体也需要话语权,并需要和民众进行双向交流。



“巡逻现场”这一题材,自2014年起率先在上海地面频道开始实践,最初只有3集的体量。2017年增加至6集,每集25分钟,收视创下了地面频道近年来的新高。节目在SMG看看新闻网同步播出,反响良好。


2018年4月起,创作团队开始着手卫视季的前期采点,5月进行样片拍摄,6月正式开机,12月初杀青。这其中,后期制作从2018年8月一直延续到2019年1月底。从春意盎然到酷暑当头,从秋意渐起到冬日迎新,大量的素材都被摄像师收入镜头。



前期拍摄,团队以每四个派出所为一组,制定两周拍摄计划,跟着警察三班倒。半年时间中,10名编导带着近20名摄像,蹲点了上海的36个派出所,差不到拍到了全上海十一分之一的派出所。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警务巡逻工作的记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新增了空中警航队、黄浦江上水面巡逻,还有人流量密集的地铁沿线派出所巡逻民警,以及作为指挥机关的市局指挥中心和市局治安总队巡逻指导处基层指挥人员等,试图呈现一个浓缩上海警队群像,有体量、有说服力的作品。


在节目中,巡警不是治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个性特征、执法风格。前期,累计拍摄了748个案例,最终呈现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的有近120个故事以及200余名一线民警。


中国的警察,上海的警察到底是如何执法的?上海公众为什么对城市安全满意度每年都在递增?其背后恰恰是因为有这些民警默默无闻辛勤付出。



巡逻民警平时从事的大多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很接地气。因此,团队的记录也是原生态的。由于很少看到警察的紧张和不自然,他们的注意力其实更多地在要处置的人和事情上,这种自带的松驰和自然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


绝大多数的公民,都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人,可是有的时候,问题的矛盾点是:所要遵的“纪”、所要守的“法”,有时是不明确的。因而,节目中设置了治安小课堂,意图结合案例起到生动、有效的普法功能。全片近120个案例,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都不尽相同。


一档法制节目万万不能写出不懂法的话,哪怕仅有一个词表达失误,也会贻笑大方。基于此,团队在每一集的节目播出前,仔细地与公安的法制专家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力求确保准确性和严谨性。

 

案例选取:以“人”为中心

748个故事,超过1800小时的拍摄素材,1:150的片比,很多时候最难的是选择、是取舍。选择拍巡逻民警,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一警种背后特别适合电视表达的东西。


具体到实践,应该如何操作?


12集内容,团队以贴小纸条的方式,逐步梳理提炼出了每一集的主题,后期又加入了巡逻民警和反电信诈骗的联动、优秀巡逻民警岗位大练兵等。这其中,有的主题是此前就可预知,比如《亲爱的小孩》《同一屋檐下》,有的是慢慢积累到那样的一个主题上。上海的治安真的很好,跟拍半年间,团队只拍到一例死亡事件,是一名不幸的母亲意外猝死。这个案例后来因为女子家人的无理取闹,变成了一个普法案例,收录在第六集《非常时刻》里。


700多个故事,更多的都是些看上去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鲜有大要案,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民事纠纷类型占到了节目的一大半。城市转型中,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会不经意就遭遇到各种和法律相关的生活琐事。恰恰是这些接地气的故事,可以通过警察的视角,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国情,看到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



例如,跟拍最暖巡逻民警印毅俊,恰巧拍到老人独自外出受伤,这其中就显现出城市老龄化问题;老式小区停车难引发的居民和居委干部的争执;外来务工者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造成小区车祸;青春期少年因为要打游戏和母亲发生的巨大冲突……民警在这些警情处置中,在依法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缓和器和粘合剂的作用。


城市治安管理无小事,宁信其有,有警必出,把可能的恶性事件化解在萌芽中的精细城市管理理念和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的随时启动。不需要过多解说,每一个现场、每一次处置、每一个民警的说与做,都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基层法治治理。


做节目要立人。《巡逻现场实录2018》以故事带人,观众和网络共同反应,也自然诞生出一批网红警察和为网民们喜爱并被冠名的“神仙派出所”。“鹰眼巡警”郭敏,屡次远远一瞥便准确锁定吸毒人员;曹家渡派出所因有一批颜值高、业务精的中青年民警,成了上海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第一集因为救猫便走红网络的民警马晓亮、戴华,被女网民调侃成“英年早婚”;从警3年的年轻民警周世奇因为对来沪打工未成年少女的呵护,被团中央微博发文点赞“甜炸”……



《巡逻现场实录2018》也令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就有一群同样具备偶像气质的人,爱国爱民、可盐可甜。事实上,节目想传递出的也是,巡逻民警这一群人才更有资格成为新时代的偶像。


当然,在案例选择的创作中也要随着播出逐步解决事例相同、审美疲劳的问题。于是,节目后几集转向关注智慧公安、反电信诈骗等更为现代城市居民关注的话题。其中,第12集大结局《我的选择》一改前11集偏轻喜剧的风格,进一步让观众看到这个职业背后所必须要承担的职业风险和未知的甚至有些残酷的牺牲。



对素材的选择上,节目提取了很多生活化的对话和场景,比如老警察们会聊育儿经,聊对退休生活的向往;年轻警察会聊对家庭的责任,以及作为丈夫无法陪伴妻儿的内疚,妻子怀了二胎的也会聊对生活成本的忧虑。但一旦接到警情,他们立刻进入职业角色。正是有了这些内容的支撑,他们的形象才更真实、丰满。


节目的播出,既让老百姓对基层民警执法有了理解和认同,也进一步推动了警队与警员自己对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更高要求。上海的警察学院、治安总队和各派出所,纷纷都把纪录片当成了教学素材,并学习分析,相互讨论提高,其职业荣誉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融合传播:打开警方、媒体、民众三方对话窗口

基于“巡逻2017”在网络上既有的良好反应,“巡逻2018”项目从策划之初就对新媒体传播做出计划。


利用融媒体实现裂变式传播是节目从上海走向全国,从电视观众走向网络受众的重要途径。团队对单期节目进行再切割,把每一个案例浓缩成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多平台广泛推广。



不局限在东方卫视公众号,SMG旗下《法治天地》、《案件聚焦》、《新闻坊》,以及上海市公安局的《警民直通车》以及16个分局的公众号,组合成了一个新媒体传播矩阵。内部发布人员组成微信群,在市局宣传处和卫视品推小组的统一布置下,有安排、有步骤地集中发力,同时又发挥各家的短视频各自创作特色。


腾讯视频、哔里哔哩、爱奇艺三家平台每周在节目播出后一小时上线,弹幕里有年轻观众最真实的观片感受,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周桂祥警官,很多年轻人说“这才是英雄,泪目,叔叔快醒来”。



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巡逻现场实录2018》评分高达9.9分;豆瓣从8.0开始,一路上升到了8.9;微博上和节目相关的两个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8亿。


《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前期编导团队都是80后,后期剪辑指导是80后,主力剪辑师全部90后。在受众的目标人群上,除了常规观众,团队希望这是一部能引起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作品。



后期剪辑中,《巡逻现场实录2018》用到了很多和传统纪录片不太相似的剪辑手法:被年轻人称为“官方鬼畜”的特效处理方式;借鉴真人秀的重点语句强调、重复的剪辑方式;背景音乐有很多年轻观众熟悉的动漫配乐……这些都极大地拉近了节目和年轻观众的距离。


同时,在舆论引导上和故事主旨价值观上又能得到各年龄观众群的认同,以最大的可能去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争取最大化人群的关注。


平安很小,寥寥十一划,写在纸上不过方寸之地;平安又很大,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无数基层干警夜以继日用脚步将它丈量。警民关系在事实上存在着越来越剧烈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与以媒介为主导所生成的“拟态环境”中警察形象长期的割裂感密不可分。



团队尝试把纪录片题材拓展到新的领域,不怕它的敏感、复杂。通过对一个警种的深入拍摄、解读,《巡逻现场实录2018》将讨论辐射至社会热点、市井百态,也春风化雨般地种下信仰法律、注重法治、谨守规则的种子,弥补因误解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裂痕,埋下了沟通之桥的地基,也打开警方、媒体、民众三方的对话窗口。


在这个大江大河的时代,只要条件允许、时机成熟,媒体人就应该有勇气去直面、去记录、去告知、去沟通、去思索,并以最扎实的学习,以最大的努力,去记录时代的点滴法制浪花,推动社会法制进步。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新物种”《幻乐之城》这样由“繁”至“精”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从“窄众”走向“大众”,《戏码头》为戏曲扩声量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以匠心致敬匠心”,总导演详释《我就是演员》创意缘起及制作幕后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相声有新人》:以新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力”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上新了·故宫》这样让故宫文化“焕颜”:推开“三重门”、透过“三原色”、联通“三次元”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用“新”唱响主旋律,让主题报道更走心


  作者:蔡征


编辑:侯雯慧 叶晨玮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