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 | 如何让主旋律闪亮动人
用纪实走访与影视化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追寻英雄的生平事迹,《闪亮的名字》提供了一种主旋律的创新表达。无论是节目中的“名字”还是《闪亮的名字》背后都有更多的故事可以分享,其中,关乎节目中每一个英雄,更关乎节目幕后的创作者们。
3月15日,在总局例会上,《闪亮的名字》制片人、总导演陈辰对节目的策划到执行,从后期到传播,做了详细分享。随后,《广电时评》(ID:GDSP360)记者对陈辰进行了采访。
《广电时评》:如何想到将纪录片与影视剧“嫁接”?
陈辰:《闪亮的名字》策划伊始,节目定位便区别于专题片和常规的纪录片,对于英雄,我们想让人们真正能靠近他,理解他,甚至想要成为他。
在《闪亮的名字》的“平行世界”中,一条线呈现当下时空的实地寻访,一条线在过去时空场景重现,在两个时空中情节、物件、场景勾连中,感人的英雄形象逐渐被勾勒了出来。不同的形式其实都指向一个目的——把故事讲好。
《广电时评》:将一个个“教科书上的名字”,赋予血肉与烟火,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陈辰:这个过程是对节目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考验。眼力,在于需要挖掘崭新的故事题材;脑力,需要寻找生动的讲述方式;脚力,必须有跋山涉水的实地采访;笔力,要求真实的还原。
《广电时评》:随着采访的深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呈现出来吧?
陈辰:在团队走近英雄的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也逐渐丰富立体起来。原来郭永怀不仅是“两弹一星”元勋,还是资深摄影爱好者,他给妻子拍的照片非常美;杰桑•索南达杰其实是个很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因为要保护环境,最后不得不拿起了枪。要想做好一个人物,首先必须爱上他。每一期节目,都是我们写给主人公的一封情书,他们不是贴在墙上的典型模范,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如何把主旋律做得精彩动人饱含诗意
2019年1月3日,文化寻访纪实类节目《闪亮的名字》在东方卫视播出。今年,东方卫视以“守正创新再出发”为指导,推出了930公益文化节目播出带,这档节目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的“小正大”创作理念的又一次实践,同时也是对节目组每个成员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一次考验与提升。
除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者杰桑•索南达杰,节目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种子猎人钟扬,刑警界的神笔马良张欣,国家一级指挥、公益老人曹鹏等八位人物。节目播出至今,平均收视同时段节目排名第一,全国累计收看人数超过1.2亿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点赞。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批示,“我市要不断总结提升,深入发掘英雄们的事迹,使《闪亮的名字》越办越好。”节目播出后,在各行各业也取得了不俗反响,全国公安系统、中国核力系统、海事系统、邮政系统,以及很多中小学都组织观看,让更多人走近英雄,了解英雄。
初心——不喊口号,讲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表达了他的英雄情怀,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近两年,爱国主义题材电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的成功也证明了市场需要英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英雄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应时而生。
但制作团队之前的经验主要在综艺和真人秀方面,直到一个偶然事件触动了大家,坚定了要挑战这个题材的信心——1年前,节目组有位93年出生的小姑娘在朋友圈转了一个讲述“天眼之父”南仁东的贴子,并配文: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她在讲述他的故事时,眼睛里充满着敬仰的光芒。
英雄情怀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一颗火种,跨越代际又超越时代。所以,节目组想做一档节目,不喊口号,不走套路,而是从“人”出发,回归到人性,让这些本来默默无闻的名字,变成一个个立体鲜活的故事。节目组要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共鸣,真正靠近他,理解他,以至想要成为他。
践行四力,用敬畏之心传承英雄精神
>>>提升眼力,挖掘崭新英雄故事
节目策划阶段,团队考虑最多的是三个字——新鲜性。故事的新鲜性,叙事的新鲜性和画面的新鲜性。在选题时,团队尽量寻找新鲜的故事,或者在观众熟知的人物身上挖掘不为人知的新故事。
节目的主人公聚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时代英雄,在选题时,节目组刻意拉开了主人公的行业背景、时间、地理跨度,以及个人命运的差异化。因而节目既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样跨越整个中国现代史的三代文化人,也有郭永怀这样梦想民族复兴的中国科学家,还有21年间,通过一个人一匹马将封闭的大山和外界连接的邮递员,更有体现中国海事国际救援力量的桑吉伦四勇士向火而行。他们每个人都折射了时代的命运,英雄的故事背后照见的也是整个中国人的精神图谱。
>>>提升脑力,生动讲好英雄故事
节目最初的名字是“寻找英雄”。如何创新,区别于专题片和常规的纪录片,是节目组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初节目组想让明星来体验英雄人生,但在推演时,发现这种方式易于沦于表面,变成一个职业体验真人秀,而节目的核心是讲好英雄故事。“寻找英雄”不是简单地追随他的足迹,而是要寻找他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超越平凡的选择,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如果节目组要让明星来体验,也是要体验他的内心世界。
因而,节目组想到让明星来扮演英雄,因为这会要求明星在塑造角色的时候,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想到了现在这个平行世界的模式:一条线是在当下的时空下实地寻访,另一条线是在过去时空的场景重现,两个时空用情节,物件,场景来勾连,叠加推进故事和人物。
“走访纪实+影视化演绎”是一个全新的模式,研发部门也看了很多节目,始终没有找到现成的参考。兴奋而又忐忑的过程中是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拍板认可了这个模式,并给予很大支持。
在节目执行阶段,每一期都分成纪实组和影视组。影视组成员是专业拍影视剧的,而单期的总编剧会选出几个需要演绎的片段,为影视部门提供大纲和所有素材。节目的周期极短,从开拍到开播不到一个月,挑战特别大,一期的准备时间有时候只有一个礼拜,但影视组还是拍出了有电影质感的短片。
整个拍摄过程,节目组都是边磨合边学习,节目组会事先和演员反复讲英雄的故事,提供传记、素材,邀请的都是最贴近角色的戏骨型演员。蒲巴甲好几期节目都是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拍夜戏,为了更逼真地还原索南达杰牺牲前的景象,甚至往自己脸上抹土,把嘴唇也抠破了;郭涛和节目组去拉萨重走了钟扬的采种子之路,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吃的也是当年钟扬的标配午餐:馒头黄瓜和冷的肉……这些演员在节目里出现的戏量就15分钟左右,但是都很认真投入地做功课。
关于节目改名,也有一个精彩的小插曲。1月1日凌晨两点多,大家还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节目组接到领导微信,传达节目总策划高韵斐的要求,把节目名称改成“闪亮的名字”。他的灵感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说,“我特别要提到几个闪亮的名字,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当时离节目播出仅剩两天,不仅片头要重做,而且所有频道宣传片、物料都需要改。元旦凌晨开始,后期包装团队,总编室连夜加班,改片头。重做片头的惊魂24小时里,每个人的效率都极高,且从未有人问“为什么”。因为这个名字确实更贴切,也让节目变得更具时效性,格局更开阔。
>>>提升脚力,实地采访跋山涉水
为了确保画面的新鲜,在整个纪实部分,节目全都是实地探访,八个机位,真人秀的配置。节目组总结为:路难行,行则毕至。纪实部分的拍摄,从踩点到录完,要7到10天的时间,而且会牵涉到好几站拍摄。8期内容,节目组走了十几个城市和地区,全组累积飞行了超过80万公里。
第一期节目在4500米海拔的可可西里。那里冬天的含氧量是上海的40%,导演组上去后全部高反,基本都是连吐了好几天,直到三四天后才能正式工作。氧气瓶是标配,摄像师有时候拍着拍着就忽然晕过去了,然后吸两口氧,若无其事接着拍。
拍摄可可西里的前几天,大雪封路,探路的导演组被困在索南达杰保护站附近的不冻泉,在零下四十度,没有通电的木板房里坐了一宿,差点冻成冰棍。当时,所有设备在极寒天气中,无法工作,摄像机一开机电池电量就速降到0,就连航拍机都变成了废铁。
犹记得当时大部队几十号人在飞行了几千公里后,徘徊在可可西里的大门口:是去,还是不去?最后还是决定上去,哪怕什么都拍不到,也是尽了人事。大部队凌晨四点从治多县出发,确保如果遇到下雪的话,也有机会找到个有屋檐过夜的地方。也许是得到了英雄加持,可可西里那天的天气格外好,艳阳高照。当地司机说,节目组碰到了难得的温暖天气,结果一看车载导航仪,上面显示零下15度。
节目中呈现的短短片段背后,过程却一波三折。其实整季节目中很多个几分钟背后,都是长途跋涉和费尽周折的协调。
节目播出后,有观众说主持人素颜出镜,勇气可嘉,其实,主要是因为化妆师一直在医院吸氧,没人化妆;可可西里后,节目组紧接着去了拉萨,然后是海拔3200米的青海原子城,到了那里,大家就已经如履平地;节目组在敦煌遇到了一场大雪,当大家站在常书鸿的墓碑面前鞠躬时,太阳突然出来了,阳光洒在铺满白雪的沙丘。
但是,这些节目组觉得前所未有的艰苦在采访对象看来,都是平静日常。保护藏羚羊的战士习惯了在寒风中吃难以下咽的夹生午餐;在敦煌零下17度的天气下,快80的院长樊锦诗陪节目组一路神采飞扬地讲故事……这些恶劣的环境让大家对英雄们更加肃然起敬,他们曾经面对的困境比节目组极致成百上千倍。可以说,是他们的精神,在支撑着节目组一鼓作气向前冲。
>>>提升笔力,真实还原毫不矫饰
回想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节目组最常处在的状态就是焦虑,还有愧疚。因为每一次看主人公的素材,寻找采访线索,慢慢打开他们人生的时候,都非常震撼。导演组最常常的感叹是,怎么可以有这么好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足以拍成个大电影。
做好一个人物的关键在于爱上他。每一期节目都是节目组写给主人公的一封情书。他们不是贴在墙上的典型模范,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成就者,也是父亲、爱人、儿子。没有一个人生来是为了奉献或牺牲的。他们之所以无私,是因为他们内心有着最深沉的爱,对事业的爱,对人的爱,对家乡土地的爱。尽管他们没有在意过世俗的功名利禄,但他们的付出一样是有巨大的回报的,那是精神上的巨大的满足。
节目组抛弃形式主义,让观众更真实地去触摸他们的温柔与慈悲。同时,节目组也不避讳他们的脆弱或者遗憾。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才知道英雄的抉择有多难得。所以,节目组努力还原出真实、有温度的立体英雄。
将一段传奇的人生浓缩在50分钟里很难。如索南达杰是藏地的大英雄,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对他的印象很模糊,即使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是以他为原型,但剧本是编撰的。在拆解这个人物时,节目组首先锁定了一个悬念,他究竟是怎么死的?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节目组说服了最后和他在一起的战友,前往他的牺牲地,回忆每一个细节。同时,为了让故事更有张力,节目组还找到了刑满释放的盗猎者。本来他已经同意到索南达杰墓碑前忏悔,但到了西宁却不敢往上了,因为他是当地人非常熟悉和痛恨盗猎者。因此,他的采访最后是在西宁完成。
针对索南达杰家里的访问对这个英雄的行为动机做了最好的注解。遗物中厚厚的手写字典其实告诉观众,他是个很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因为热爱土地,最后不得不自己拿起了枪。索站的探访和藏羚羊的互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索南达杰的精神遗产和价值。
又比如,郭永怀那期,节目组把很多的篇幅用来讲述他对妻子和女儿的深情,全片的情感高潮,是他牺牲前给女儿的最后一封信,“布鞋暂没有,你是否量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这成了他们家永远的遗憾。这些笔墨看似儿女情长,而实则是在衬托,郭永怀放弃了小家的幸福而选择国家大义的伟大无私。
节目组的后期团队,虽然没有跋山涉水,却肩扛重任。故事架构中前期的缺憾,需要后期来弥补。每期节目都要改七八版。节目的三审领导鲍总几乎担当了后期总监的角色,他甚至会在开播前几天还要求改结构。节目组为此也和他有过争执,但是现在很想感谢他。一个在这么短的周期里完成的作品,全凭大家吊着一口气,精益求精,精神紧绷。
言之有物,用细节折射人性的光芒
细节的挖掘是节目组讲故事的重要抓手。细节不仅仅是让人物更丰满的关键,也是影视演绎部分和纪实部分能够细密地贴合的钩子。如索南达杰留下的最后一封电报,郭永怀女儿郭芹使用过的钢琴,在纪实和影视部分反复出现,成为影视部分和纪实部分重要的情节支撑。
在采访当中,还有一些最打动人的细节,节目组都不惜保留和放大。比如索南达杰儿子在采访中说,“我们一家是痛恨可可西里的,也是很避讳谈藏羚羊的,因为它夺走了我们生活。”又比如说郭永怀去世后李佩就将自己的枕头换到了床尾,这样每天就能看着郭永怀的遗像入睡。再如像桑吉伦四勇士,家人在新闻里面发现他们背影的时候,他们会一口否认,说老婆认错人了,就怕老婆担心。还有像王顺友看到今天的邮政代收点的时候,落寞的说,我们老了,没人需要我们了。这些细节,特别符合人性,也让英雄变得更贴近节目组。
节目中,基本没有评论,也刻意避免空洞的抒情的大词儿,一切都让事实说话。在纪实部分,陈辰作为主持人和寻访者,很多次被感动落泪,但是在后期呈现中删去了很多,许多评论和问话也删除了。因为要让故事本身说话,主持人需要做得是调动嘉宾讲好故事,适时地推动情绪,让观众有代入感,有时候一声叹息或一个抚摸,比任何华丽的词藻更有力量。
在场景演绎的剧本,节目组也是反复确认,追求细节和对话以最大程度还原人物。有观众留言说,“每一集结束后,都仿佛要深呼吸一次,来消化那奔腾的情绪,沉默良久,但胸中热血滚滚,这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体验与感动”。克制,朴实,用最真挚的感情讲好人的故事。
节目的导演们说,每做完一期节目,虽然很辛苦,但内心都受了一次洗礼。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虽然节目组想尽了一切办法,但还是无法全部呈现主人公的人性光辉。每一次,节目组都感动并遗憾着。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节目组追随着英雄的人生轨迹,接近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的时候,期待观众不仅仅是被英雄们的事迹和品质所打动,而是亿万中国人共同具有的价值观,触动了所有人的内心。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家有影响力、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东方卫视将继续“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描绘好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堂堂正正书写《闪亮的名字》。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做好书籍的立体化呈现,引导大众读“一本好书”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平凡亦英雄,《巡逻现场实录2018》以真实记录助力平安建设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新物种”《幻乐之城》这样由“繁”至“精”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从“窄众”走向“大众”,《戏码头》为戏曲扩声量
作者:陈辰
编辑:佘博睿 叶晨玮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