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兰考到哈密,《花开时节》开摘戈壁上的盛夏“果实”

岑雨 广电时评 2020-01-29


以赴疆采棉这一“候鸟景观”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以70%为群众演员的“阵容”,加之边摘边织边创作的热情,河南广电出品的《花开时节》从泥土地里“刨”出了关于劳动的真谛。


“开摘了!”


这句幸福的“号角”声落,头戴遮阳帽、系上遮阳巾的女采花工人们开始在皑皑如白雪的棉花地里辛勤劳作,挥洒汗水。



近十年来,每年九月至十月,来自河南等地的近百万采棉大军便浩浩荡荡奔赴新疆,进行一年一度的采棉工作,这也是国内的重大劳动迁徙事件之一。作为首部反映百万劳工赴疆采棉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出品,陈胜利担任总导演的《花开时节》,讲述了兰考一个90后副乡长为了引领百姓摆脱贫困,带领一群女采花工前往新疆摘棉花的故事。


7月11日晚,《花开时节》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档。陈胜利表示,该剧去戈壁“拾棉花”是假,寻找拾棉花的“古丽”(维语中的“花”)才是真。


纪实笔触下的“原生态”

提起农村题材电视剧,充满喜剧风格的《马向阳下乡记》《乡村爱情故事》系列珠玉在前,以农村视角讲述的爱情励志剧《小草青青》《满仓进城》也受到观众的喜爱,《花开时节》讲述的故事凭什么打动人、吸引人?


最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的,是摄制组在兰考、哈密两地农村拍取的实景。农家小院里密密麻麻垒砌的苞谷堆,道路两旁金黄笔直的白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棉花地……镜头里,两地的田间美景在荧屏上展现开来。



风景有了,《花开时节》又怎样展现“原生态”的农村故事?


真实的农村生活并非悲情主义刻画下那么凄惨,也不会上演成日谈情说爱的戏码,用朴实的手法呈现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最能刻画出打动人的故事。在小说《摘花状元》的基础架构上,导演和编剧深入生活,从泥土地里刨出了《花开时节》。真实的农村什么样?在女采花工“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的歌声里,在采花队伍的互相帮扶里,在民族之间的祥和相处和兄弟情深里,《花开时节》里的真人、真事、真情逐渐具象呈现。


除此之外,为了更接地气讲述黄河边父老乡亲的故事,在演职人员的选取上,《花开时节》侧重贴合人物特色选取适合角色的演员,据介绍,包括男女主在内,片中70%的演员都是首次出演电视剧,许多群众演员就是采花摘花的农民工。张口就来的地道河南话,不加矫饰的神色情态,《花开时节》将丰满又自然的人物形象融进了棉花地。



用劳动赞歌激发向上力

把赴疆采棉这一“候鸟景观”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鲜少出现。陈胜利介绍,《花开时节》选择以棉花采摘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剧组想真真正正谱写属于广大劳动者最朴实的“赞歌”。


劳动者还光荣吗?《花开时节》的女主角大妮给出了她的肯定答案。


从一开始,乡亲们就说自称“我不贫,也不需要人扶”的大妮“傻”。来到哈密的棉田,妹妹安妮一心想借直播采花成为网红,劳作时只是马马虎虎地摆个样子。大妮不声不吭,跪在棉花地里替妹妹返工,直到鲜血浸穿了护膝的纱布也不愿歇息。安妮劝她停下,大妮却大声说:“这活就得跪着摘,我腿跪着,但人没跪着。”



“傻得可爱”的大妮这种不偷不骗,出力赚钱的立身态度存在于千千万万的赴疆采棉女工身上。当然,剧作试图传递给观众的现实启迪并不局限在“采花”这件具体的事情上。用陈胜利的话讲,《花开时节》是借采棉这件挣钱事而言它。


中国有句古训,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剧中,皮肤晒得黝黑的女人们也取钱于正道。“诚实劳动,安身立命”这一看似简单的八个字成了“戏魂”,在细枝末节中鲜活展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最好的部分就是塑造了一批像大妮这样懂得诚实劳动的美、懂得对诗意的追求、懂得超功利、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人,“《花开时节》是一部当代中国人民在劳动迁徙里创造的幸福的史诗。”


受到大妮的熏陶和感染,安妮、潘金枝、刘全有等角色剧集最后明白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真谛,摈弃投机钻营,走上了阳光正道。角色完成了蜕变,该剧也向观众递上一份有关“诚实劳动”的答卷。



焦裕禄精神下的“生活进行时”

“采棉花这个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很容易表现出来,但我们更想表达的是精神的蜕变和升华。”剧中塑造的虽然都是平凡质朴的角色,但包裹了深刻的精神内核。央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王伟国表示,《花开时节》最突出的是扎根在兰考土地里的焦裕禄精神。他说,“焦裕禄精神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通过蓝乡长这个人物来艺术地表现。”随着剧情发展,90后副乡长蓝文明被采花女工们称为“焦裕禄的好学生”。



这名“学生”好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啥也别想,赶紧回去收拾东西,去新疆好好给我洗个澡(锻炼)。”蓝文明是乡里指派的采棉队党员带头人,一开始,他答应去新疆是为了逃避女友安妮。不同于以往党员干部领导群众的“模板式”情节,赴疆初期,蓝文明一度想要逃离,但采花工对他的支持和鼓励让他“守初心”,并成为了他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他最终因为群众的“救赎”而留了下来。


不仅留下来作为带头人,蓝文明还自掏腰包解决劳资冲突、去兵团争取应得的报酬、和采花工一起夏天摘棉,“你疼老百姓,老百姓才会疼你”。蓝文明这个质朴包容、逐渐成长的基层年轻干部形象,为焦裕禄精神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



为了理清思路和收罗现实素材,主创团队回中原、上天山,边走边议,边摘边织,织出了有温度的剧本基础骨架。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给骨架“补血肉”,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扶贫攻坚、民族融合等深刻主题和故事,主创团队和摄制组在实地采访130多位真实采花工之外,还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与采花工同吃同住。



能够看到,在“再现焦裕禄精神”这点上,《花开时节》创作团队颇下了一番工夫。


这个夏天,成熟的不只是年轻的蓝文明,还有《花开时节》里蕴含的“古丽”。创作好了,现实题材剧会叫好又叫座。关注现实,用“真心”歌颂农民的诚实劳动,《花开时节》在田间地头讲述着劳动的美丽,也传递着影视剧创作者的“初心”。


作者:岑雨


编辑:徐蕾 王海婷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