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纪实创作访谈录 | SMG纪录片中心的战“疫”故事

王海婷 广电时评 2021-07-20

编者按:战“疫”期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扛起摄像机,冲锋到一线,将诸多暖心故事和珍贵瞬间一一记录,为历史留下珍贵的“抗疫日记”。


为了记录这些纪录片人疫情期间的拍摄故事,广电时评和纪录中国联合推出【战“疫”纪实创作访谈录】,对话纪实频道负责人、战“疫”主题纪实作品主创等,挖掘他们在抗“疫”一线的创作故事。


【战“疫”纪实创作访谈录】第一篇,对话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SMG纪录片中心导演秦博、范士广、张怡,回顾他们不同时期的战“疫”动态与作品,见证这场战“疫”中纪录片人的“本能”。



作者:王海婷


历经80余天的拍摄制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于5月21日开播,另一部抗疫主题纪录片也提上日程。作为深入一线的见证者,SMG纪录片中的记录者们深知,倾力记录是每个纪录片人的一种本能。


当一场重大突发社会事件发生,纪录片人要以什么样的速度、视角和情感去记录?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民焦点。彼时,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纪录片团队正分散在上海各处,拍摄关于农历新年期间关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


出于安全考虑,正在拍摄的大部分项目紧急暂停。
 
“原定的拍摄计划必须调整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拍摄和记录整座城市的快速反应?”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心想,在一场重大突发社会事件发生之际,纪录片中心更应该做些什么。
 
 “动”起来,记录不能停
2020年大年初四,SMG纪录片中心范士广工作室导演、摄像在上海虹桥机场记录下了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征。

而在此之前,纪录片中心也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够和医疗队一起前往武汉,进行现场拍摄。
 
“但是,我们那次上报没有被批准。”李逸提到,考虑到前方的整体条件并不成熟,太多媒体可能会影响前线的医疗工作等各方面原因,纪录片中心前期仍将拍摄重心放在上海。

 疫情期间的上海空镜。


“尽管当时没有去成武汉,但我们在上海的拍摄都没有停。”春节期间,SMG纪录片中心导演、摄像冲到上海防疫工作的前线:从瑞金医院发热门诊,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从上海疾控中心指挥部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从地铁公交到高速公路检查道口……为了记录疫情下的上海,有的编导从大年初二开始,就扛起相机走上街头,将“无声”的上海嵌入镜头中。
 
2月1日,纪录片中心上线第一条短片——《安静 也是一种守护》。团队将镜头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让观众在这座城市安静的时刻,看看这座城市,看看身边的人,看看每一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辛勤付出的普通人。随后"上海发布"公众号立即转发,阅读量片刻超10w+。
 

短视频《安静 也是一种守护》。


由此,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创作的序幕,正式拉开。
 
虽然年味被疫情冲淡,SMG纪录片中心却始终考虑做一部展现城市温度的片子。
 
2月11日,22集抗击疫情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上线。镜头对准一位位城市守护者,看似空空荡荡的街道下,在5分钟的时间内,展现依然坚持奋斗在一线,保障城市运行、维护城市顺利运转的一线人员的日常与生活。
 

《城市的温度》剧照。


2月14日,SMG纪录片中心推出短视频《誓言》;2月20日,纪录片中心联系十几户普通人家,历时半个月,将收集拍摄的画面制作成为2分20秒的短视频《上海普通人的一首诗》;3月3日,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5分45秒纪录短视频《英雄不是从天而降,只因你我挺身而出》……一系列短视频推出后,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点赞和关注。

 纪录短视频《英雄不是从天而降,只因你我挺身而出》。


(播出期间)我们快手、抖音、微博,包括微信的粉丝量都涨得非常快。”谈及疫情期间的内容创作与播出效果,李逸透露了一个“大胆”的“秘诀”:改变以往纪录片在电视台的制播方式。
 
基于“先网后台”传播模式,SMG纪录片中心也在电视上进行了短视频的内容尝试,把短纪录片提前在电视上给观众观看。在李逸看来,短视频的提前放出既保证内容的时效性,也给了节目编导充足的时间精耕细作,将这些短视频打磨成为更符合电视观众收视习惯的长纪录片内容。“这么大的一个创作题材,纪录片中心各环节采用各自优势,打好组合拳,做出好的内容产品。这不仅限于一部纪录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大的尝试。”
 
 走,到前线去 
3月初,《城市的温度》系列短纪录片进入第二季制作时,范士广收到消息,纪录片中心将派遣四个人去武汉拍摄。
 
去!
 
在范士广看来,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本身就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然发生了这么大一件事情,我觉得,还是要赶紧去拍摄”。
 
3月3日晚7点,纪录片中心首批摄制组奔赴武汉前线。范士广作为总导演,与领队柯丁丁、摄像周圣乐、编导谢抒豪组成《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从上海南站出发。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剧照。


随即,团队分别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雷神山医院三个地点“蹲守”。
 
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有一千六百多位,跟随医护人员探入病房的同时,摄制组选择了其中100位做了口述采访实录,记录下了重症病房里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他们的故事,把他们关于武汉抗疫的记忆拼图一块块地拼接起来,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拍摄现场。


宏大叙事之外,摄制团队还将更多目光聚焦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如《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第一期《红区》主要讲述处于污染区的医生拯救生命的故事,《相逢》一集则通过与病人的相处、与志愿者的交流,聚焦不同武汉人与这座城市的“相逢”……
 
“身处这场历史事件中,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些故事都足以感染很多人,他们的面孔都应该被记住,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在范士广看来,哪怕是一个清洁工,所遭受的冲击、所经历的故事都与那些一线的医生没有多少区别。
 
在《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里,有这样一组镜头:一场援鄂医疗队欢送仪式上,在大批医护人员队伍外,医院门口还有一抹鲜亮的黄色格外引人注目——一个皮卡丘玩偶。当搭载医疗人员的车队路过,“皮卡丘”从嘴里“吐出”写着“谢谢”的字条,用短小的手,用力挥动字条,向医生们谢别。
 
武汉市民身着皮卡丘玩偶向医护人员致谢。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范士广的语速不由得变快,“当那只皮卡丘在阳光下奋力挥手的画面出现时,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东西,它是很珍贵的。”
 
从后方到前线,创作团队深知,能否捕捉到足够震撼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导演的预判,有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对于这一点,晚于范士广团队9天出发的秦博团队也深有同感。
 
3月12日,秦博、张怡、张涛、张晓蕾、金翔、刘跃、孙尧、张小米8位成员组成的第二批摄制组接力出发。
 
从左至右分别为:张晓蕾、张小米、金翔、张涛、秦博、刘跃、孙尧、张怡。


这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拍摄一部抗疫主题纪录片。“我们希望通过一部纪录片把中国的善意释放出去”,秦博说。
 
如何通过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呈现当下中国的温暖、人性的坚强?经过团队讨论,一致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深入一线,蹲守拍摄。
 
除了“蹲守”到的医患故事、社区生活,让秦博团队的导演张怡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拍摄,源于一次偶然经历。
 
拍摄空镜的第一天,空空荡荡的街道远处传来阵阵小提琴声吸引了张怡的注意力。循着琴声,张怡在一家小卖部门口找到了演奏者——一位老爷爷。
 
经过深入交流,张怡发现老爷爷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源于商铺,但商铺至今已几个月的时间无法营业。尽管如此,这位老爷爷依旧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琴声,保持平和,抚慰焦躁的心。
 
“这样的画面‘可遇不可求’。在一个闭塞昏暗的小卖部,货架连着货架,一位老人用小提琴拉奏中国代表曲目《茉莉花》,拉着拉着,一只猫跳上来了。不需要说什么话,画面与音乐本身就很动人。”
 
秦博工作室成员在拍摄现场。


在武汉不同的角落,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或感动、或振奋的故事,也小心捕捉着防护服与口罩下被遮盖的温暖和温柔。
 
3月31日,范士广团队返沪,仍处在隔离期间便向纪录片中心申请机器,开始了紧张的后期工作,期望《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能够在5月下旬与观众见面。5月9日仍在武汉的秦博团队正进行最后的拍摄收尾工作。
 
回忆起在武汉近一个多月的拍摄经历,范士广用了四个字:像梦一样。“以前拍摄《人间世》,记录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这一次,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局中人’,我们既是在拍摄别人的故事,也是在记录自己的故事。”
 
秦博团队在采访最后总会问相同的问题,“最近,你梦到了什么?”希望通过受访者的梦境收获一串内容“珍珠”。在秦博看来,对于这次拍摄,除了感性的成分,团队甚至观众更需要的是思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的层面,因为武汉到处都是故事、到处都有感动。这一层面上,我们做到之后,还要在疫情结束之后,有所反思,思考留下了什么,这是我们需要理性探讨的问题。”
 
练兵,一次机动的快速作战
拍摄团队相继返沪,复盘疫情期间纪录片中心的工作,李逸松了一口气,“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练兵。”
 
疫情期间,SMG纪录片中心下设的13个工作室100余人有合作,有分工:既有由秦博带领的8人摄制组和以范士广为代表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武汉前线摄制团队,也有参与到拍摄编辑疫情期间方方面面内容的各短视频、系列纪录片临时组建的团队。
 
范士广工作室负责人和编导金翔在瑞金医院和虹桥机场拍摄了上海第二批医疗队的培训出征全过程。


即便如此,纪录片中心如何进行协调统筹仍是不小的难题。更何况,2020年年初,上海纪实频道与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再次进行整合,团队扩充至200多人。
 
对此,李逸的选择是,让他们放手去做。
 
一方面SMG纪录片中心给所有创作团队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另一方面,改变以往的创作模式,鼓励工作室积极开展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
 
3月8日,SMG纪录片中心与快手合作推出系列短视频《2020请回答》;3月16日,SMG纪录片中心推出由网友共同拍摄的全民纪录片《温暖的一餐》上线;3月31日,SMG纪录片中心与优酷联合出品5集纪录片《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播出;4月10日起播出的四集纪录片《今日龙抬头》由SMG纪录片中心王韧、徐冠群担任主剪辑师,着眼普通人的奉献与牺牲……
 

在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的同时,SMG纪录片中心各工作室多管齐下、多维出击,选取不同视角记录下疫情期间的“上海故事”。
 
3月1日,胡茜工作室制作的纪录片《家门口的“疫战”》播出,聚焦疫情期间在上海守护家远的一群人;3月19,SMG纪录片中心的导演蒋逸哲、张涛、谢抒豪共同创作的纪录片《复工日记》播出,记录下许许多多奋战在复工一线的普通人;3月27日播出的纪录片《上海日记》,将真实的人们、朴素的话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汇集在一起,展现上海的城市精神;4月30日,陈蕾工作室制作的《疫途同归》播出,讲述不同国籍、性别、种族的人们因为大爱而连在一起的故事;5月8日,柳遐工作室制作的纪录片《一切为了白衣战士》赶制播出;5月27日,胡茜工作室制作的《待到卿云烂漫时——复旦抗疫纪实》上线……
 

胡茜工作室成员在拍摄现场。


在李逸看来,这次的疫情让具有市场竞争机制的各工作室展开了良好的合作,“SMG纪录片中心给予工作室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更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更客观、更有深度、更冷静、更特别角度进行创作。”
 
回顾SMG纪录片中心成立一年来发展,李逸将其总结为——小有成就,但更大的还是挑战。至于未来,李逸希望中心创作的纪录片除了忠实记录当下,给大家带来思考,也期待能在未来带来更多的启迪。

编辑 | 袁鑫笛

>>“广电新基建”提速奔跑中

丨观察

>>《燃烧》:再探刑侦剧新表达

丨剧集

>>刘家成:文艺创作者要静下心在本专业发力

丨专访

>>《航拍中国》第三季总导演手记

丨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